現嘗試提出數字出版時代學術專著、論文參考文獻的一種新處理方式,即利用鏈接的方式調用服務器統(tǒng)一存儲的參考文獻,進而將這種方式與傳統(tǒng)的處理方式進行對比。根據對比結果提出該方式的改進措施,旨在更好地利用數字出版時代各種新興技術手段為編輯出版工作服務。
數字出版是以計算機網絡為載體,以數字內容為流通介質的全新出版方式。近年來,我國數字出版產業(yè)蓬勃發(fā)展。根據《“十四五”開局之年的中國數字出版——2021—2022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yè)年度報告》公布的數據,2021年,數字出版產業(yè)整體規(guī)模全年達到12762.64億元,數字出版時代已經到來。數字出版在策劃、編校、經營、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給傳統(tǒng)出版帶來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目前,對這些影響宏觀層面的研究成果頗豐。本文立足微觀層面,對數字出版時代編輯工作中的一個細節(jié),即參考文獻的新處理方式,提出一些初步設想。
新處理方式及其可行性
新處理方式
傳統(tǒng)出版中,學術專著、論文的參考文獻通常安排在書末或文末,逐條列出。筆者利用數字出版相關技術,初步設想的新方式是利用鏈接的方式調用服務器統(tǒng)一存儲的參考文獻,即將原參考文獻內容以文本形式(如參考文獻某條目系知網、萬方等平臺上可以查到的論文或報紙、網站上的文章,還可賦予該條目超鏈接功能)存儲于某網站服務器,僅將網址或網址的二維碼附于書末或文末。讀者通過在設備上輸入網址或掃二維碼即可瀏覽參考文獻。
可行性
本文沒有按照慣例先闡述“必要性”,因為傳統(tǒng)的參考文獻處理方式沿襲已久,事實證明,并未對書刊的編輯出版及讀者閱讀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并非非改不可。但筆者認為,這種新設想具備比較優(yōu)勢,有改進的意義。綜上,此處只闡明可行性。
1.參考文獻自身的功能使然
參考文獻的查證功能遠高過其閱讀功能。在學術專著、論文中,參考文獻的功能主要是注明作者某些觀點或某些引文的出處,方便有特殊需要的讀者進行核實、比對,并不觸及專著、文章的論述本身。鑒于此,參考文獻不安排在專著、論文中,并不會對作者通過閱讀專著、論文獲取信息造成實質損害。值得注意的是,有時,作者會在序言、后記等輔文中說明某些書或文章對其的影響。這類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作者思路形成的過程,或者包含作者的某些情感信息,具有較高的閱讀價值,與參考文獻中的條目不同。
2.技術、設備的普及
如今已是萬物互聯(lián)的時代。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為10.67億,同比增加3.4%,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75.6%,全年移動互聯(lián)網接入流量達2618億GB。智能手機高度普及,登錄網站或手機掃碼是簡單可行、成本低廉的操作方式。推行這種新的參考文獻處理方式并不存在技術上的障礙,可與目前人們日常的生活方式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傳統(tǒng)處理方式與新方式的對比分析
該部分選取對出版物比較重要的元素作為比較項目,對參考文獻傳統(tǒng)處理方式與新方式進行逐條對比,詳見以下幾方面。
查證的便利性
本文提出的新方式具有的較大優(yōu)勢是查證的便利性。如前文所述,如果參考文獻中某條目系知網、萬方等平臺上可以查到的論文,或報紙、網站上的文章,可賦予該條目超鏈接功能。點擊該鏈接,可直接跳轉至相應頁面。這比讀者根據書中或文章中的參考文獻,登錄知網、萬方等平臺搜索相應文獻更加快捷,而且不易出錯。很多時候,因傳統(tǒng)處理方式查證程序繁雜,很多讀者即使有查證需要也選擇放棄,導致參考文獻這一最重要功能未能得到很好發(fā)揮。
筆者認為,任何一個體系的設計均應以功能的實現、目的的達成為中心,在此前提下,再思考具體的實現方式。供讀者查證是參考文獻最重要的功能,在這一項目上的比較權重最大。這也是本文提出的新方式存在實踐意義的根本前提。
專著、文章的自足性
所謂自足性,即專著或文章中包含全部形式的要件,無需借助外部信息即能體現全部信息,自成一個完整、獨立的出版物。就這一項而言,傳統(tǒng)的將參考文獻附于書末、文末的做法無疑更優(yōu)。
外部信息的穩(wěn)定性
這一項可以看作自足性問題在歷時角度上的思考,即對自足性不足的質疑中其實包含對外部信息存儲平臺穩(wěn)定性的擔憂。在與同行探討學術專著、論文參考文獻新處理方式的初步設想時,一類非常集中的質疑便是:××年后,這個存儲參考文獻信息的服務器還存不存在?就目前的科技水平和數字環(huán)境,此類擔憂不無道理,但也應看到發(fā)展趨勢。目前,云存儲技術日益成熟,滲透廣大群眾的生活。據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2025年,全球的數據量將達到163ZB。人們越來越傾向于運用云存儲技術處理公共事務,本地存儲更多被用于存儲私人信息。在檔案領域,國家也在大力推進從“雙軌制”向“單軌制”的轉化,《“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檔案信息化建設進一步融入數字中國建設,檔案工作基本實現數字轉型。一個“純電子記憶”的時代正在快步到來。這一系列的轉變反映了人們對云存儲的信任。出版人必須正視這種變化,無論是客觀領域的變化還是人們心態(tài)的變化。
排版的便利性
采用新方式,將參考文獻的網址或網址的二維碼附于書末、文末,相比于直接羅列參考文獻條目,無疑會節(jié)省很多版面,給美編排版帶來一定的便利。這一項在學術專著上的體現可能不大明顯,在版面“寸土寸金”的學術期刊上效果會很明顯。以筆者曾經接觸的一篇論文為例,參考文獻達60多條,占用了當期刊物將近1.5版。而這部分信息的閱讀價值較低,如果能讓位給更有價值的信息,則無論是對刊物的經營者還是對讀者,都是更優(yōu)方案。另一案例由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的一位老師提供,其處理的一部專著稿件的參考文獻有5千多條,篇幅遠遠大于正文,這位老師和作者本人都希望能有一種變通的方式處理該書稿的參考文獻。根據筆者觀察,有極個別的情況,編輯和作者為了將就期刊的版面,會選擇增刪參考文獻的條目,這樣反而破壞了參考文獻自身的完整性和嚴謹性。
對對比分析的總體梳理
從上文的對比中可以看出,總的來講,傳統(tǒng)處理方式在自足性和信息存儲的穩(wěn)定性方面占有優(yōu)勢,新方法在文獻功能的實現和排版的便利性方面具備比較優(yōu)勢,各有利弊。傳統(tǒng)處理方式的利偏重于形式方面,新方式的利偏重于實質方面。二者之間進行取舍,筆者傾向于新方式。
當然,并非形式無關緊要。形式完備可以助力實質目的的實現,但同時,形式的完整程度往往與資源的使用成正比。形式與實質的取舍,并無絕對標準,而是權衡的結果。筆者傾向于新方式,原因有以下兩方面。
一是性價比高。之所以僅對參考文獻提出新的處理方式,而不是將該方式推廣至前言、后記等,是因為參考文獻的查證功能遠高過其閱讀功能,新方式形式上的簡化并不會給文章的內容和價值造成實質性的損害,新方式提供的新功能(如超鏈接)反而能強化參考文獻主要功能的實現。在此前提下,新方式這種變通的處理方式能降低編輯、美編處理參考文獻信息的成本,減少文章對版面的占用,可以說是以形式方面較小的犧牲換取成本方面的較大優(yōu)化,性價比較高。
二是符合發(fā)展趨勢。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云存儲等技術的發(fā)展,傾向于將單純查證類的工作平臺由線下轉移到線上。參考文獻作為一種查證價值遠大于閱讀價值的輔文,其應該努力融合這種趨勢,而不是僅僅為了成全形式而選擇抗拒。
新處理方式改進的措施
思想觀念的轉變
在正式談措施之前,先說思想觀念的轉變。一方面,所謂“抓什么都得先從思想抓起”。另一方面,無論采取哪種參考文獻的處理方式,都無關大局,其背后所體現出的思想觀念,才是真正需要關注的要害問題。參考文獻的處理方式只觸及一個細節(jié),而其背后的思想觀念,關涉整個出版行業(yè)。
通過上文一系列的對比分析,看到對參考文獻而言,傳統(tǒng)處理方式與新方式各有利弊。正如“可行性”部分中所說,傳統(tǒng)的參考文獻處理方式沿襲已久,事實證明,并未對書刊的編輯出版及讀者閱讀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鑒于此,對于各有利弊的兩種方式,大方向上有兩種選擇,一是回到一直沿襲、被證明負面影響不大的老路;二是克服新方式中的弊端,讓新方式更為完善。兩種選擇目前差別不大,但將漸行漸遠。由于前者終歸與潮流相逆,會與數字出版時代的發(fā)展越發(fā)脫節(jié);而后者符合時代數字出版的發(fā)展趨勢,將越發(fā)與潮流合拍。
新方式改進的措施
對參考文獻傳統(tǒng)處理方式與新方式的各項對比分析,為改進措施的提出提供了較好的線索。二者各有利弊,新方式占優(yōu)的項目,要擴大優(yōu)勢;新方式不足的地方,應克服缺陷。
一是建立更為完備的資料庫,強化參考文獻的查證功能。新方式賦予參考文獻條目的超鏈接功能可以使文獻的查證極大地便利化,突出參考文獻的主要功能。而要讓這一功能得到更好發(fā)揮,需要其依托的資料庫更加龐大,即資料庫能提供的資料越多,參考文獻中能實現鏈接的條目就越多,這需要整個數字出版系統(tǒng)、數字檔案系統(tǒng)的轉型升級和加迅融合。
首先是制訂相關的行業(yè)標準。資料再龐大,如果各資料庫平臺“各自為政”,自成體系,提供的信息格式難以兼容,形成一個個“數據孤島”,則還是會給讀者造成極大的不便。所以,需要國家制訂相關的行業(yè)標準。各大平臺按照此標準,修正以往的資料,規(guī)范后來的資料,讓數據真正實現互通。
其次是資料庫本身的擴充。大小報刊,尤其是報紙,應用心經營自身的官方網站,定期上傳報紙的各期版面。知網、萬方等大型學術文獻、外文文獻、學位論文、報紙、會議、年鑒、工具書資料庫,應與各學術期刊、學術研究機構建立更廣泛、穩(wěn)固的合作關系,進一步擴充收錄資源。圖書方面,國家應考慮進一步完善像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這類全國性的權威圖書資料網站,讓讀者在利用參考文獻時,可以通過鏈接快速瀏覽該書的版權信息和基礎性介紹。還可以聯(lián)合相關機構和大型企業(yè),根據學科分類,創(chuàng)建全國性的專業(yè)學科圖書數據平臺,收錄相關學科圖書版權信息和基礎性介紹,逐步改變目前各出版社圖書信息零星分布于各社官網的情況。
二是完善云存儲服務機制,建全備份機制,消除對數據穩(wěn)定性的焦慮。在思考改進措施時,對自足性的固守和對數據穩(wěn)定性的焦慮可以合二為ArCGCNN7rG96MrAJhrEy1g==一,即擔心存儲數據的服務器不夠穩(wěn)定。要消除這一焦慮,讓服務器趨于穩(wěn)定,需要從以下三方面努力。
首先是必須承認現狀和趨勢。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云端存儲、異地存儲將是主流。如果不認可這種趨勢,而是一味地選擇實體存儲,未來可能面臨一種可怕的現實,即沒有“真實”之物。反過來,應對未來的云存儲等數字技術充滿信心,這些數字技術帶來的信息穩(wěn)固性,并不亞于一本實體書上印刷的文字、一張DVD中刻錄的文件。
其次是不斷完善云存儲服務機制。一方面,從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層面入手,用規(guī)則制約相關運營平臺,提升其運營的穩(wěn)定性??梢钥紤]在知網、萬方等平臺構建專門的“參考文獻庫”,將專著或論文的參考文獻統(tǒng)一存儲在類似的大平臺,避免小型服務器不穩(wěn)定、難以管理的弊端。另一方面,從技術層面入手,提升服務器的軟硬件設備,提升其穩(wěn)定性、安全性以及存儲容量。
最后是建全備份機制,為服務器的數據安全提供雙重保險。
三是開發(fā)自動生成規(guī)范參考文獻條目的功能,進一步提升新方式在排版方面的便利性。目前,統(tǒng)一規(guī)范參考文獻的格式,對于作者、編輯、校對、排版都是一項細小卻煩瑣的工作。未來,可以考慮在資料庫完備的基礎上,開發(fā)自動生成規(guī)范參考文獻條目的功能。作者如果確定參考哪個文獻,點擊相關圖標,即可自動生成符合《信息與文獻—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國標GB/T7714-2015)的條目,可以很好地把作者、編輯、校對、排版從機械性勞動中解放出來,在別的領域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
本文是對數字出版時代參考文獻新處理方式的一個初步設想,不足之處非常多。利用鏈接的方式調用服務器統(tǒng)一存儲的參考文獻,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而且“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其實行以需要整個數字出版體系、數字檔案體系的進步為依托。參考文獻的處理方式可能是微觀議題,其反映出來的思維模式可能才更值得關注。數字出版的大潮,相信每位出版同仁觀之都會嘖嘖稱嘆,但當這大潮沖擊到身邊某塊小石子時,又該如何看待和行動?由此延伸出的問題,將在以后作更深入的探討。
(作者單位:吉林省視聽導報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