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以來,“五育”融合課堂進入了區(qū)域推進的常態(tài)化,遵義市紅花崗區(qū)區(qū)域推進“五育”融合課程有良好的基礎,主要體現(xiàn)在“五育”融合課程課時有保障;“五育”融合課程教師隊伍充足;“五育”融合課程內容的選擇有方向;“五育”融合課程呈現(xiàn)梯度發(fā)展。同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五育”融合課程理解還不到位;“五育”融合課程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升;“五育”融合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不夠;“五育”融合課程落實的機制和制度不完善等。為此,遵義市紅花崗區(qū)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實踐中總結出如下經驗:價值觀引領,指導學校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專項培訓跟進,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五育”融合資源建設,推進區(qū)域發(fā)展;“五育”融合校、家、社機制建設,打通“五育”融合落實通道;建立“五育”融合課程評價維度,以評價促進“五育”融合課程的發(fā)展。
關鍵詞:區(qū)域推進;“五育”融合;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以來,“五育”融合成為教育界的焦點,也成為學者們研究討論的熱點問題。2019年發(fā)布的《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發(fā)展,大力發(fā)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1]。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全人發(fā)展,需要著重解決學生完全發(fā)展、整體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2]。要解決這些問題,五育融合是實現(xiàn)全面育人的必然選擇[3]?!读x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tǒng)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4]。《方案》中已經明確跨學科課程和五育融合課程將成為未來教學的主旋律,是幫助學生成長為全人的主要途徑?!拔逵比诤下涞氐年P鍵在于大力推動區(qū)域和學校層面為紐帶的課程融合、學科融合、知識融合、方法融合和價值融合的真變革,如此才能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5]?!拔逵比诤鲜且环N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一種實踐路徑,通過“五育”融合,發(fā)揮“五育”的各自育人功能,通過“融合”發(fā)揮五育特有育人功能,實現(xiàn)《方案》中“三有”(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好學生的育人藍圖。五育融合旨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整體發(fā)展,以“整體的教育培育整體的人”是開展五育的邏輯起點[6]。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qū)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從2019年開始就以“勞動教育融合學科”“跨學科教學”“五育”融合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探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五育”融合理論培訓內容和“五育”融合課程體系,以及“五育”融合內容的教學實踐體驗,為促進區(qū)域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可以參考的案例。
一、紅花崗區(qū)“五育”融合課程區(qū)域推進的實踐探索
“五育”融合實踐的突破口可以從課堂教學進行融合[7],課堂教學是落實“五育”融合的有效載體,也是主要途徑。遵義市紅花崗區(qū)在區(qū)域推進“五育”融合課程時,通過做好“五育”融合的課時保障、建設規(guī)范的“五育”融合師資隊伍,選擇合適的融合內容或融合課程,推進“五育”融合實施。
(一)“五育”融合課程課時有保障
《方案》進一步擴展不同學科間的橫向連結,在原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礎上,提出各學科以本學科為載體,用不少于10%的課時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8]?!斗桨浮分械倪@一要求,為16個學科開展“五育”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確定了“五育”融合的肥沃土壤———課堂教學?!拔逵比诤险n程有了充足的課時保障。以語文為例,可以計算“五育”融合每學期的課時數(shù)量,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五育”融合的每學期的課時數(shù)是非常充足的,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都可以根據(jù)學科課程選擇真實情景問題圍繞“某一主題”開展“五育”融合系列主題課程,為教師實施“五育”融合提供了課時保障。比如,三年級開展“五育”融合課程,課時數(shù)就有13節(jié),紅花崗區(qū)在開展教研活動中,引導學科教師充分根據(jù)學科教學內容,結合真實的問題情景,設計“五育”融合課程,充分開展“五育”融合實踐課程。如三年級語文《趙州橋》一課在教學時,可以采取“五育”融合的教學思路進行設計,將趙州橋設計為“探究家鄉(xiāng)橋的秘密—以趙州橋為例”的主題實踐活動,整堂課根據(jù)趙州橋的文章順序設計為五個項目式活動:(1)結合趙州橋探究身邊橋的歷史;(2)探究身邊的橋感受趙州橋的雄偉;(3)設計對比實驗領悟趙州橋的堅固;(4)結合趙州橋的美觀探究身邊橋的美觀;(5)探究身邊橋的秘密。教師可以利用13節(jié)課完成這一五育融合課程實踐活動。因此,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教師都可以本學科內容選擇好“五育”融合內容,利用10%的跨學科課時數(shù)設計好課程,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賦能。
(二)“五育”融合課程有充足的可轉化的教師隊伍
“五育”融合是一新詞匯,也是教育改革的新動向,更是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方向??墒牵克鶎W校都沒有專業(yè)的“五育”融合教師,那么“五育”融合課程的師資力量到底從何來?義務教育16個新課標指出每個學科都有10%的跨學科教學(“五育”融合),也就告訴我們“五育”融合課程教師隊伍就是目前的學科教師,但是他們目前不具備承擔“五育”融合課程能力。需要加強專業(yè)培訓,實踐指導,將這部分教師轉化成專業(yè)的教師隊伍,實現(xiàn)教師的“一專多能”。每個學科教師要合理統(tǒng)籌合理規(guī)劃學科中可以落實“五育”融合課程內容。紅花崗區(qū)綜合實踐教研組緊緊利用新課程標準中的10%跨學科教學任務,組織相關培訓內容,如培訓的內容是《跨學科教學的設計與實施》《五育融合課程實施的教師資源從哪里來》《五育融合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注意事項》等。讓各個學校綜合實踐教師、勞動教育教師成為“五育”融合的試點教師,以點帶面輻射到全區(qū)各個學校。再配合綜合實踐理事會下校聽課指導,讓擔任“五育”融合的教師更有了上好課的底氣和自信。實踐證明,每個教師都可以在自己的學科中上好“五育”融合課程。每個老師都要從思想上想著融合,目標上設置融合,方法上做著融合,活動中呈現(xiàn)融合,“五育”融合就會落實在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
(三)“五育”融合課程內容的選擇有方向
“五育”融合課程沒有獨立的、特定的教學內容,學科教學(教材內容)內容有的可以成為“五育”融合的教學內容,有的內容需要加工后成為“五育”融合的教學內容,有的可以根據(jù)實踐活動內容加工成“五育”融合教學內容。因此,現(xiàn)有內容需要選擇、加工、再設計形成“五育”融合課程內容。正如華東師范大學寧本濤教授認為“五育融合”課堂教學范式,主要包括三種,即
“教材融合”式“跨學科”式和“具身體驗”式[9]。楊道宇認為面向“五育融合”的課程設計應具備單科奠基、跨科整合、長入社會和活動生成原則[10]。紅花崗區(qū)“五育”融合課程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在遴選“五育”融合課程時要關注學科性、跨學科內容、實踐性、活動性、生成性、生活性幾個特征,讓“五育”融合課程成為學生解決生活中真實問題的練兵場、解決方案的實踐場,效果呈現(xiàn)的展示場。
紅花崗區(qū)綜合實踐教研會根據(jù)每年的研究主題,開展好上課前的五育理論培訓活動,比如開展“跨學科教學設計與實施”,老師們經過培訓會對跨學科教學有了深入的認識,在培訓中重點介紹如何將學科內容結合真實情景轉化成跨學科教學內容。紅花崗區(qū)綜合實踐教研活動上課采取自主申報制和組團輔導制相結合,很多教師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進行“組團式”備課,打造“先頭部隊式”上課磨課團隊,推進五育融合課程的不斷深入。紅花崗區(qū)連續(xù)兩年開展了語文學科和綜合實踐學科的跨學科教研,對教師的影響很大,很多教師很受啟發(fā),“五育”融合課程在學校層出不窮。
(四)“五育”融合課程呈現(xiàn)梯度發(fā)展
自2019年以來,“五育”融合課程在紅花崗區(qū)域推進中不斷升級 ,從最初的以“勞動教育融合學科”為突破口,挖掘學科中的勞動教育元素,利用多學科知識創(chuàng)設真情景、真問題,用“五育”知識來探索解決問題,回應情景;在做好以“勞動教育融合學科”為突破口的基礎上,探索“跨學科”主題教育活動,在跨學科中利用“五育”融合的理念,解決跨學科主題實踐活動,活動中培養(yǎng)了師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了拓展學科范圍,紅花崗區(qū)又以“五育”融合為載體,將“五育”融合的理念推廣到了各個學科,每個學科都開展了“五育”融合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很有價值的研究課例。在區(qū)域推進中,紅花崗區(qū)經歷了從單一學科———跨學科———每個學科的“五育”融合,經實踐探索,“五育”融合課程可以從學科教材、從跨學科內容、從具身體驗選擇合適的內容,結合“五育”融合的思想、目標、實踐方式等提升“五育”融合區(qū)域推進的深度、廣度、寬度、厚度,讓“五育”融合的魅力在所有學科中綻放,開出“五育”融合之花。
二、“五育”融合課程區(qū)域推進中的主要問題
(一)“五育”融合課程理解還不到位
“五育”融合是一種新課程實施理念、一種課程教學思路、一種新實踐路徑、一種新育人模式。很多老師片面的認為,學科課程必須五育(德智體美勞)在每一節(jié)課中都存在,這是對“五育”融合平均化思維,這是不科學的思維,如果我們的手指代表德智體美勞,我們發(fā)現(xiàn)五個手指正是因為沒有一樣長,才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所以,“五育”融合的課程中,只要能融合兩育以上的學科,就是“五育”融合的課程教學,就能有效的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不必五個學科面面俱到。
(二)“五育”融合課程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升
“五育融合”成為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路徑之一。然而,目前學生普遍存在偏智、疏德、弱體、抑美、缺勞的“五育”失衡現(xiàn)象[11]。雖然“五育”融合課程教學已經在學校落地生根,教師們也逐漸對“五育”融合課程有了實踐體驗,非常認同“五育”融合教學,但是,教師群體中對“五育”融合課堂教學能完全勝任的還遠遠不夠,大家還停留在對“五育”融合了解的層面?!拔逵比诤现小敖獭獙W—評”的一致性還很難把握。學校中的唯分數(shù)論,五育中“智育最大”的局面依然存在,其他四育還是處在弱勢地位。
(三)學科教師對“五育”融合課程資源開發(fā)能力不足
“五育”融合課程資源從哪里來,目前教材中沒有給定具體的內容來進行“五育”融合。根據(jù)“五育”融合課程包括“教材內容類”、“跨學科類”、“具身體驗類”三類,需要教師根據(jù)“五育”融合課程的類別開發(fā)資源,集思廣益完善資源課程開發(fā)的清單,可以方便“五育”融合課程在學校落地生根,推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形成具有生命個性的“全人發(fā)展”。
(四)“五育”融合課程落實的機制和制度不完善
“五育”融合課程在學校的落實機制、落實制度不完善,學校層面雖然鼓勵教師開展“五育”融合的教學、實踐、探索、研究等,但是沒有具體的落實機制和制度,導致教師對“五育”融合參與缺乏激情,基本上是自愿參與,教師參與率不高,“五育”融合課程在不同班級發(fā)展極不均衡,造成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不充分、不均衡。
三、“五育”融合課程區(qū)域推進的對策
(一)學校頂層設計“五育”融合課程推進思路
“五育融合”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塑造完整的人”[12]為教育的目的,是對全人發(fā)展的整體回應?!拔逵比诤险n程的推進,要校、家、社聯(lián)動進行,學校是“五育”融合課程推進的主體,家庭是五育融合課程推進的基礎,社區(qū)是五育融合推進的輔助資源。區(qū)域推進可以通過五育融合教研變革學校的課程思路[13],引導學校開展好“五育”融合課程推進的座談會、沙龍、答疑會等。比如學校開展全校家長會時,將國家的培養(yǎng)目標、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的育人目標、學校課程體系如何支持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目標告訴家長,形成校、家、社“立德樹人價值觀引領的共同體”,引起家長對學校課程體系的認同,形成“培育全面發(fā)展的人”鯰魚效應。讓家長、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一致,步調一致,價值觀一致。
(二)專項培訓跟進,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
學?!拔逵比诤险n程呈現(xiàn)在個別班級、個別老師開展“五育”融合,在學校還沒有形成全體教師參與的現(xiàn)狀。學校要開展“五育”融合的專項培訓,培訓的內容要緊緊圍繞“五育融合的內涵分析”“五育融合內容資源的整理分析”“五育融合教學設計的步驟分析”“五育融合教研方案設計”等。理論上的學習,學??梢园才旁谛1窘萄小⒔萄薪M活動、教研沙龍等形式進行全員培訓。教學實踐上學??梢郧捌谝劳袇^(qū)級教研員到校指導,開展“教研員+教研組”的形式進行精準化備課,實踐上課研討,開展觀課議課。后期可以開展“教研組+教研組”的形式進行,實現(xiàn)教研組中的教學目標、教學思路、教學策略等融通融合。通過“理論+實踐”的操作,有效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
(三)“五育”融合資源建設,推進區(qū)域發(fā)展
“五育”融合資源建設是區(qū)域推進“五育”融合的有效抓手,沒有有效的資料庫就沒有五育融合課程的有效實施,作為學校可以開發(fā)適合學校課程發(fā)展的家長資源,比如家長是各行各業(yè)的領軍人物、能手、骨干、帶頭人等,可以分類收集,不斷更新,采取“家校”共建課程專家的形式進行聘用家長,讓家長參與學校的課程實施;可以開發(fā)社區(qū)資源,比如社區(qū)的紅色資源、綠色資源、特色資源、人文資源等,為學校開展五育融合落實實踐場域;還可以開發(fā)學校教師自身的興趣資源、愛好資源等,將這些資源組建成資源庫,為學校踐行落實五育融合提供資源賦能。
(四)“五育”融合校家社機制建設,打通“五育”融合落實通道
“五育”融合是一種理念、一種教學思路、一種育人模式,要真正在學校課堂落地生根,必須做好校、家、社三位一體的聯(lián)動機制。未來“五育融合”新的生長點之一便在于融合機制的重新打造,真正打破教育系統(tǒng)內外、不同系統(tǒng)之間的壁壘,實現(xiàn)資源、信息、平臺等的共享,以學習者的學習為突破口,多元統(tǒng)合,彰顯共同的育人理念[14]。學校是“五育”融合內部機制建設的主要陣地,學校的“五育”融合機制要幫助教師解決對“五育”融合認知高度統(tǒng)一性,一致性、協(xié)同育人的思想問題和課堂操作路徑問題;家庭是“五育”融合外部機制建設的基礎陣地,學校要通過家長會、家委會、家長訪學日、“五育”融合教學展示日等一系列活動,讓家長看到“五育”融合培養(yǎng)下學生的發(fā)展前景,認同《方案》中的培養(yǎng)目標;教育系統(tǒng)外部的協(xié)同機制主要在社區(qū)進行構建,是“五育融合”發(fā)生“陣地”的補充[15]。社區(qū)要協(xié)同好居委會、辦事處、各種場館資源為學校開展“五育”融合提供外部平臺,引領學生在真實場景中踐行課程內容,實現(xiàn)課程教學與場館資源的有效銜接,將課堂搬到場館中、社區(qū)中進行,讓學生在參與中提升綜合核心素養(yǎng)。
(五)建立“五育”融合課程評價標準,以評價促進“五育”融合課程發(fā)展
在評價五育融合課程教學時要從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標是否達成、五育融合的育人過程是否融合融通、五育融合的育人效果是否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五育融合的育人方法是否尊重學生生命歷程四個維度進行評價?!拔逵比诤险n堂是校、家、社協(xié)同育人的重要載體。因此,“五育”融合課堂評價的主體是學校、家庭、社區(qū),要關注三方協(xié)同育人的融合度,三方融合育人是否指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更要關注“五育”融合課程在思想方面、目標方面、路徑方面的設置是否具有融合,是否從“教—學—評一致性”方面回應課堂教學的思想、目標、路徑等;更要關注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主體可以是教師、學生、家長、社區(qū)人員等。要強調學生自評、互評、他評相結合,如實記錄過程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還要探索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新評價工具,完善德育評價、強化體育評價、改進美育評價、加強勞動教育評價,推動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方案[16]。用評價引領“五育”融合課程不斷優(yōu)化,促進課程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5][7]寧本濤.“五育”融合:何謂、何來、咋辦?[J].陜西教育(綜合版),2021,183(4):10- 12+ 29.
[2]李松林.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關鍵在于整合[J].教育科學研究,2019(6):1.
[3]郝志軍,劉曉荷.五育并舉視域下的學校課程融合:理據(jù)、形態(tài)與方式[J].課程·教材·教法,2021, 41(3):4-9+22.
[4]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 [ 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5.
[6]楊鈺婷,馬建富.五育融合視野下小學勞動教育的價值定位與實現(xiàn)途徑[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3, 39(7):39-44.
[9] [14] [15]寧本濤,陳祥梅.“五育融合”區(qū)(校)本化實踐:基本經驗、發(fā)展困境與未來展望———全國第三屆“五育融合”研究論壇述評[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23,37(3):86-92.
[10]楊道宇.面向五育融合的課程設計原則[J].課程·教材·教法,2021(11):27-34.
[11]沈偉藝.基于五育融合的化學教學設計:以“制作簡易滅 火器”項目為例[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2(3):39-42.
[12]劉志,梁晨曦.將培養(yǎng)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作為五育融合的有力抓手[ J].中國教育學刊,2021(2):1-5+11.
[13]孫旭亮.五育融合教研內涵與模式的探索[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3,39(7):29-33.
[16]趙憲志.融合創(chuàng)新 五育并舉 促進教育裝備育人質量全面提升[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1,37(5):13-15.
(責任編輯:邢西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