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氣體等溫變化的規(guī)律”是高中物理“固體、液體和氣體”主題下的學生必做實驗。關于該實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實驗改進、誤差分析、教學設計三個方面,鮮有研究關注實驗方案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根據(jù)實驗方案間的本質差異——氣體壓強測算方法的不同,對1960年至2023年間“氣體等溫變化”相關的實驗研究文獻進行分類、述評,從實驗裝置、實驗操作等角度提出改進建議,以期為教師科學、高效地開展實驗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氣體等溫變化;氣體壓強;研究述評;實驗改進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氣體的等溫變化”是高中物理“固體、液體和氣體”主題下的重要內容。《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探究等溫情況下一定質量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系”列入學生必做實驗[1],體現(xiàn)了新課標對探究實驗、學生實驗的重視。但受限于實驗器材、實驗效果等因素,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仍多以課堂講授、隨堂演示的方式呈現(xiàn)該實驗,學生分組實驗的開設比例較低。
查閱相關文獻數(shù)據(jù)庫,1960年至2023年間,共有50余篇文獻就“探究氣體等溫變化的規(guī)律”從實驗改進、誤差分析、教學設計等角度展開討論。本文分類述評上述文獻中提及的實驗方案,并加以改進,以期幫助教師科學、高效地開展實驗教學。
一、實驗原理
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實驗得出這一規(guī)律??刂茪怏w的質量、溫度不變是實驗的首要前提,科學改變氣體的體積、壓強是實驗的必然要求,精確測量氣體的壓強、體積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是實驗的重難點。
二、實驗方案述評與改進
梳理已有文獻中提及的實驗方案,其本質差異在于氣體壓強的測算(見表1)。本文以此為分類依據(jù),對實驗方案進行述評與優(yōu)化。
(一)根據(jù)p=p0±ρgh測算氣體壓強
1.實驗方案述評(見表2)
早年,中學物理教學多用水銀柱封閉一定質量的氣體進行玻意耳定律實驗(見圖1)[2-4],水銀使用的安全性問題致使其最終退出中學物理教學的舞臺。千禧年間,人教版高中教科書《物理·第三冊Ⅱ》為“研究氣體等溫變化的規(guī)律”配備了如圖2所示的實驗裝置[5],量筒高度的限制致使實驗結果難以支持規(guī)律探究[6]。鄒學平引入“U型管”對該裝置加以改進(見圖3),[7]大大增加了氣體體積與壓強的變化幅度,實驗效果較為理想,探究范圍也得到了延伸。
2.實驗方案改進
為減小實驗誤差、優(yōu)化實驗效果,對鄒學平提出的實驗方案加以細化和改進。
(1)實驗儀器的組裝
為提高氣體體積的測量精度,應提前測量加上軟木塞后燒瓶的容積(量筒注水法),作為VA計入氣體體積;將滴定管穿過軟木塞時,應使大口端與軟木塞齊平。裝置的三個連接處均需密封,以保證不漏氣、不漏液。
(2)密封液體的選擇
以水作封閉氣體,水的飽和氣壓會影響實驗結果
[8]。因此,可換用揮發(fā)性更弱的液體。水的密度遠小于水銀,為較大程度地改變氣體體積與壓強,需大幅移動D管,操作不便,因此,可換用密度更大的液體。當然,還需綜合考慮安全性問題。
(3)實驗操作的細節(jié)
實驗操作的諸多細節(jié)有待明確:初始時,D管置于何處?注多少水?實驗過程中,增加水量和移動D管應按怎樣的順序進行?操作過程中,封閉端的液體是否會漫入燒瓶?自由端的液體是否會溢出?兩端液面是否會低于滴定管?
針對以上問題,首先對實驗裝置加以改進:將橡皮管換為透明軟管,加入少許顏料將液體染色,以便觀察液柱、液面的變化。其次,以氣體壓強大于大氣壓的情況為例,設計操作步驟:①初始時,取下燒瓶A,將B、D管調節(jié)至同一高度,從D管開口端注入液體,直至透明軟管充滿液體,B、D管液面與最低刻度線齊平,此時,裝上燒瓶A并確保密封,記錄第一組數(shù)據(jù);②保持D管高度不變,繼續(xù)向D管注入液體,B管中液面每上升3mL時,記錄一組數(shù)據(jù),直至D管液面接近最高刻度線;③緩慢提升D管高度,B管中液面每上升3mL時,記錄一組數(shù)據(jù),直至B管液面接近軟木塞。如此,可最大程度地壓縮氣體體積,獲得7-8組高質量的實驗數(shù)據(jù)。
2.實驗方案改進
針對上述不足,利用J2261型氣體定律實驗器,對實驗方案加以改進:如圖6所示,將裝置正放,在兩側掛鉤上懸掛鉤碼向活塞施加豎直向下的壓力;將裝置倒放[9],在中間掛鉤上懸掛鉤碼向活塞施加豎直向下的拉力;可分別研究等溫膨脹、等溫壓縮過程中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系。改進后的實驗方案,探究范圍全面,活塞受力穩(wěn)定,且避免了溫度變化。
為減小實驗誤差,提升實驗科學性,從實驗準備、實驗操作、數(shù)據(jù)計算三方面分析實驗要點。為表述方便,將數(shù)據(jù)計算寫在第一點。
(1)數(shù)據(jù)計算
(2)實驗準備
實驗準備時,需用橡皮帽密封注射器小孔,并給活塞涂抹潤滑劑(如6B型軟鉛[10]),以確保裝置氣密性,減小活塞與管壁間的摩擦。需豎直安裝注射器,否則壓強測算將存在偏差。
(3)實驗操作
實驗時,需逐個增加鉤碼。若交替加減鉤碼,活塞往往無法完全回彈,實驗數(shù)據(jù)會有較大偏差。同時,增加鉤碼動作要輕緩,避免晃動;給氣體充足的熱傳遞時間,使其在壓縮、膨脹過程中溫度基本不變。
(三)利用壓強計或壓強傳感器直接測量氣體壓強
1.實驗方案述評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可以使用壓強計和壓強傳感器直接測量氣體壓強。2019年出版的五版高中物理教材均采用了如圖7所示的J2257型氣體定律實驗器,但不少教師反映該裝置漏氣嚴重,壓力表精確度低、讀數(shù)誤差大[11],難以完成探究實驗。這五版教材也均介紹了基于壓強傳感器的實驗方案(見圖8),該方案能精確、便捷地采集氣體壓強,免去了繁雜的實驗操作和數(shù)據(jù)處理過程,實驗效果突出。
2.實驗方案改進
數(shù)字實驗系統(tǒng)的介入并不意味著探究實驗的簡化,師生應把握機會從實驗的操作工轉變?yōu)閷嶒灲Y果的審慎分析者。下面討論DIS實驗的系統(tǒng)誤差,并加以改進。
(1)誤差分析
三、關于實驗教學的思考
受限于實驗器材、實驗效果,高中物理教學中本實驗的開設情況并不理想。筆者梳理三類實驗方案并加以改進,意在倡導教師利用現(xiàn)有資源選擇實驗方案、自制教具,為學生實驗創(chuàng)造條件。
此外,各類實驗方案蘊含的物理原理不盡相同,各有優(yōu)勢與不足(見表4),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不同的側重點。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呈現(xiàn)多種實驗方案[18],不僅能發(fā)散學生思維、幫助學生貫通物理知識,還能增強學生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吳政.兩種玻意耳定律實驗裝置的比較[J].物理教師,1998(1):28.
[3]王鳳榮.驗證玻意耳定律實驗的改進[J].赤峰教育學院學報,1999(1):83-85.
[4]李秀珍.驗證玻意耳—馬略特實驗的改進[J].物理實驗,1991(1):13.
[5]劉景亭.氣體等溫變化的學生實驗不宜全盤否定[J].物理教師,2002(9):34-35.
[6]姜建文.氣體等溫變化的學生實驗設計不科學[J].物理教師,2001(6):29.
[7]鄒學平,李一新.研究氣體等溫變化規(guī)律實驗的改進[J].教學儀器與實驗,1999(3):9-10.
[8]陳路凱.玻意耳定律演示實驗的誤差分析[J].實驗教學與儀器,2000(10):20.
[9]李偉.驗證玻意耳定律實驗的改進[J].物理實驗, 1998(5):18.
[10]莊連芳.驗證玻意耳——馬略特定律分組實驗的一點改進意見[J].物理教師,1984(2):34.
[11]張大洪.“驗證玻意耳定律”實驗的誤差探析[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1(4):36-37.
[12]吳志山.等溫變化時氣體壓強和體積倒數(shù)圖象關系“異常”的探究[J].物理教學,2022,44(7): 30-32.
[13]王智,岳巍巍.“用傳感器探究氣體等溫變化的規(guī)律”實驗中的誤差分析[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 2022,51(28):52-54.
[14]陳小磊.玻意耳定律的DIS實驗——問題改進拓展[J].物理通報,2018(1):71-72,78.
[15]穆琳.“用DIS探究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系”實驗誤差的分析[J].物理通報,2014(2):90-92.
[16]劉力文,陳林橋.科學地選擇圖象處理“玻意耳定律”的實驗數(shù)據(jù)[J].物理教學,2023,45(7):29-30.
[17]劉小蘭,劉昌榮,周鵬.創(chuàng)新實驗教具優(yōu)化課堂教學——以“氣體的等溫變化”為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2,51(13):39-42.
[18]時迎彪.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以“探究氣體等溫變化規(guī)律”教學為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2,51(17):36-37.
(責任編輯:加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