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說明
當代著名學者李歐梵說:“僅僅把魯迅各篇小說中的試驗開列出來,就給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狂人日記》中他將日記形式轉為幾乎是超現(xiàn)實主義的文本,后來的各篇又進行了各不相同的試驗,如人物描寫(《孔乙己》和《明天》)、象征主義(《藥》)、簡短復述(《一件小事》)、持續(xù)獨白(《頭發(fā)的故事》)、集體的諷刺(《風波》)、自傳體說明(《故鄉(xiāng)》)、諧謔史詩(《阿Q正傳》)……對于業(yè)已熟悉魯迅小說的讀者,以上所列的種種技巧試驗的名稱只不過是一些簡略的概括……”(《鐵屋中的吶喊》)可見,“魯迅君常常是創(chuàng)造‘新形式’的先鋒;《吶喊》里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不是虛言。
問題清單
1. 認真閱讀《狂人日記》,思考《狂人日記》講述故事的形式與中國傳統(tǒng)文學日記形式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勾畫出你覺得奇怪的關鍵詞,思考此種形式蘊含了魯迅怎樣的用意。
2. 思考《狂人日記》“序”的結局與小說結尾最后一句“救救孩子”的結局有何不同。
3. 圈畫出《藥》中所有的客觀物象及相關語句,并思考這些物象具有怎樣的象征意義,對小說的行文結構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4. 閱讀《阿Q正傳》,思考《阿Q正傳》是從什么視角來敘述的,為什么被稱為“正傳”?
5.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稱自己的小說為“小說模樣的文章”,“小說模樣”就暗含著這部小說集中存在“非小說”的因素。自主閱讀《兔和貓》,找一找這篇小說中存在哪些“非小說”的因素。
具體梳理
梳理1"《狂人日記》:在文本套文本的雙重結構中將日記體轉換為超現(xiàn)實主義文本
開頭: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學校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贿m歸故鄉(xiāng),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因大笑,出示日記二冊,謂可見當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持歸閱一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體不一,知非一時所書。間亦有略具聯(lián)絡者,今撮錄一篇,以供醫(yī)家研究。記中語誤,一字不易;惟人名雖皆村人,不為世間所知,無關大體,然亦悉易去。至于書名,則本人愈后所題,不復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識。
結尾:救救孩子……
正文:
一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fā)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我怕得有理。
三
前幾天,狼子村的佃戶來告荒,對我大哥說,他們村里的一個大惡人,給大家打死了;幾個人便挖出他的心肝來,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壯壯膽子。
六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
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
七
……他們是只會吃死肉的!——記得什么書上說,有一種東西,叫“海乙那”的,眼光和樣子都很難看;時常吃死肉,連極大的骨頭,都細細嚼爛,咽下肚子去,想起來也教人害怕?!昂R夷恰笔抢堑挠H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趙家的狗,看我?guī)籽郏梢娝餐\,早已接洽。老頭子眼看著地,豈能瞞得我過。
([探究點撥]
初讀《狂人日記》,可以聯(lián)系日常生活的積累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閱讀經驗,畫出自己覺得描寫奇怪的語句和關鍵詞,并做好筆記批注?!犊袢巳沼洝沸≌f的主體是_______,簡單讀來,每個段落都像是一篇古文。合在一起,通過趙家的狗看了我_______這個關鍵詞和心理描寫______________這一關鍵句,我們能體會到:首先,與傳統(tǒng)文學相比,這篇小說最大的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文中有很多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第一節(jié)的_____________;第三節(jié)出現(xiàn)的______________;第六節(ji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七節(jié)寫的狗、狼、海乙那之間的_______關系。日記的語言逐漸失去了現(xiàn)實的基礎,將描寫與象征結合起來,是一種超現(xiàn)實的文本形式。
《狂人日記》正文的結尾是作者對全社會發(fā)出的一聲吶喊,是對未來社會應該更好的一種期望;這種期望和“五四”思想家的主張明顯是一致的,魯迅在這里公開支持這種思想。但是,小說真正的結尾并不在于這一句;而是在小說開篇的序文中?!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句,足以說明“昆仲”早已“痊愈”,實質上就取消了日記中所敘述一切事情的有效意義,也包括最后那聲吶喊。所以,從_______上來講,作者運用了______________的雙重結構,在這種_______和_______的雙重處理中,顯示出了高度的_______意味。)
[聯(lián)讀資料]
《狂人日記》所展示的真理有兩層。明顯的一層是揭示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吃人主義,較深的一層是談人的進化的真正性質。在這里,“救救孩子”的呼聲是一位中國進化論者對未來一代應當更好些的“寓意”的祈求。這是用尼采神靈顯現(xiàn)式的形式揭示出來的,意思是:更高的人類將會在地球上出現(xiàn),但在他們到來之前,現(xiàn)在的有遠見的思想家只能像查拉圖斯特拉那樣地受苦。他是個孤獨的預言者,他那“瘋”的警告對那些還沒有變成真人的人們來說,是聽而不聞的,等于落到聾子的耳里。
——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
梳理2"《藥》:象征敘述主義結構
①他的母親端過一碟烏黑的圓東西,輕輕說:
“吃下去罷,——病便好了?!?/p>
小栓撮起這黑東西,看了一會,似乎拿著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說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開了,焦皮里面竄出一道白氣,白氣散了,是兩半個白面的饅頭。
②西關外靠著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塊官地……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
③他們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這紅白的花,卻還能明白看見?;ㄒ膊缓芏?,圓圓的排成一個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齊。
④他四面一看,只見一只烏鴉,站在一株沒有葉的樹上,便接著說,“……——你如果真在這里,聽到我的話,——便教這烏鴉飛上你的墳頂,給我看罷。”
⑤他們走不上二三十步遠,忽聽得背后“啞——”的一聲大叫;兩個人都竦然的回過頭,只見那烏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
([探究點撥]
通過對_______的圈畫,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首先,“饅頭”第一次是以_______的身份出現(xiàn)的,人血饅頭可以治病在《狂人日記》中就曾提及,而在這篇小說中魯迅也將其作為整篇小說象征結構的一個基礎。華小栓姓_______,而夏瑜姓_______,自古華夏是中國的代表,華小栓的病用夏瑜的血來救治,這樣兩個作為象征的家族就代表了華夏民族,也就是中國。然而兩個中國之子的結局都走向了死亡,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個中國之子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小說結尾,再次將墳冢的形狀比喻為像_______一樣,預示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意味著烈士的革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經完全消失了。其次,在小說的結尾部分,兩位母親相遇時,夏瑜的墳上出現(xiàn)了_______,這本質上是魯迅為了響應_______而加上的曲筆。但這位母親卻是從_______的角度來看待這個花環(huán)的。進而引出了小說的最后一個象征信號——_______,小說中夏瑜母親為兒子伸冤,期望烏鴉化作兒子的精神寄托,能夠感知母親的思念,飛到墳冢上;但是在小說的結尾,“烏鴉”一飛沖天,這是失望還是希望?作者賦予“烏鴉”的含義,顯然是不確定的,但基本上否定了之前的“金心異”們的樂觀。這也正是魯迅在吶喊過程中的_______的心理狀態(tài)。)
梳理3""《阿Q正傳》:全知視角下的諧謔史詩
①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的人,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了然起來,而終于歸結到傳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然而要做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筆,便感到萬分的困難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鬃釉唬懊徽齽t言不順”。這原是應該極注意的。傳的名目很繁多:列傳,自傳,內傳,外傳,別傳,家傳,小傳……而可惜都不合……總而言之,這一篇也便是“本傳”,但從我的文章著想,因為文體卑下,是“引車賣漿者流”所用的話,所以不敢僭稱,便從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所謂“閑話休題言歸正傳”這一句套話里,取出“正傳”兩個字來,作為名目,即使與古人所撰《書法正傳》的“正傳”字面上很相混,也顧不得了。
②“救命,……”
然而阿Q沒有說。他早就兩眼發(fā)黑,耳朵里嗡的一聲,覺得全身仿佛微塵似的迸散了。
([探究點撥]
《阿Q正傳》這篇小說主要采用的是_______的敘事視角。全知視角的敘事通俗來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魯迅采用這一視角介紹阿Q的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和_______等方方面面,從而讓阿Q這一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罢齻鳌?,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物的傳記,為人物立傳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這樣才能真實可信。同時,像《阿Q正傳》這樣從一個人物轉向其他人物,場景不斷轉換,還可以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甚至能夠走進即將到達生命終點的阿Q的靈魂深處,從而完成了一篇全知視角的諧謔史詩。)
梳理4"《兔和貓》:散文詩化語言形式下的童話小說
①這一對白兔,似乎離娘并不久,雖然是異類,也可以看出他們的天真爛漫來。但也豎直了小小的通紅的長耳朵,動著鼻子,眼睛里頗現(xiàn)些驚疑的神色,大約究竟覺得人地生疏,沒有在老家時候的安心了。
②孩子們時時捉他們來玩耍;他們很和氣,豎起耳朵,動著鼻子,馴良的站在小手的圈子里,但一有空,卻也就溜開去了。
……有一天,太陽很溫暖,也沒有風,樹葉都不動,我忽聽得許多人在那里笑,尋聲看時,卻見許多人都靠著三太太的后窗看:原來有一個小兔,在院子里跳躍了。
……從此小院子里更熱鬧,窗口也時時有人窺探了。
……太陽出來了,他們卻都不見。于是大家就忘卻了。
([探究點撥]
在閱讀過程中,圈畫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在這篇小說中魯迅的觀察角度是極其細心的,透過輕盈的文字我們能看到一顆_______的童心,讀者也不能不為兔的生死存亡時而高興,時而憂慮。作者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通過這種_______的語言,作者以一種_______的方式為我們展現(xiàn)了他兒時的美好畫面。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受______________影響的。這篇散文詩化的小說,表面上表達著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實質上體現(xiàn)了______________。在《兔和貓》里,仍然表現(xiàn)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在創(chuàng)作這篇小說之前,魯迅先生已創(chuàng)作了《明天》《阿Q正傳》《孔乙己》《故鄉(xiāng)》《藥》《狂人日記》等小說,這些小說中的人物如阿Q、單四嫂子、孔乙己、狂人,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在掙扎著活著,有的已經死去。魯迅正是有著這種_______的胸懷和愛的博大,而真正站出來為弱小者發(fā)聲。
《兔和貓》所表達的______________的思想,在魯迅此前的小說中還沒有這樣明確表達過。因此,在魯迅的創(chuàng)作中,甚至在魯迅的整個思想發(fā)展過程中,《兔和貓》所表達的思想都是值得重視的。在《兔和貓》里,魯迅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借助于_______得到了清楚明確的表達。這啟示人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歸納總結]
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民族“新形式”的創(chuàng)造者,《吶喊》里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無論是從關鍵詞“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還是“紅白的花”,亦或是“饅頭”,以及散文詩化的語言形式,我們都能看到魯迅用心及創(chuàng)新所在;總體上看,他的小說一方面吸收了西方小說結構上的優(yōu)點,打破了傳統(tǒng)章回小說的舊套子,一方面又保留了傳統(tǒng)小說描寫手法上的長處,創(chuàng)造了既是現(xiàn)代性的又是中國化的小說“新形式”。這些“新形式”不僅給當時青年以極大的影響,也給我們今天閱讀魯迅作品的讀者以莫大的啟迪和享受,對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更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學以致用
在《吶喊》這部小說集中,每一篇小說都有它的獨特形式。學習完本議題之后,請?zhí)骄俊豆枢l(xiāng)》這篇小說的“新形式”是什么。
[請你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礎檢測]
[選擇題]
1.下面有關名著名篇的說明,不正確的兩項是( )
A. 在魯迅的作品中,許多篇章源于他小時候的真人真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等。
B. 《社戲》中的景物描寫,細致逼真,充滿江南水鄉(xiāng)的詩情畫意。
C. 《風波》通過敘寫1917年張勛復辟事件在江南水鄉(xiāng)所引起的一場辮子風波,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國農村的社會現(xiàn)實,深刻地說明了辛亥革命并沒有給中國農村帶來根本變革,農民們仍然缺乏民主主義覺悟,政治上、經濟上、精神上依然處于被壓迫、被剝削、被奴役的境地。
D. 魯迅的小說《明天》,通過主人公愛姑年輕守寡、喪子給她帶來的精神上的孤獨與空虛,揭露了封建貞烈觀念“吃人”的罪惡。
E. 《社戲》是魯迅小說中唯一描寫農民善良、淳樸、豪爽、真摯的美好性格的一面的小說。
2.下面有關名著名篇的說明,不正確的兩項是( )
A. 《阿Q正傳》運用了幻覺、夢境來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刻畫了人物的性格。
B. 《藥》以雙線結構組織全篇,通過華夏兩家悲劇命運的表現(xiàn),表明中國當時民眾的愚昧和革命者不發(fā)動群眾而招致失敗的悲哀。
C.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揭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刻畫了他窮困潦倒卻又想保住讀書人的自尊,虛榮心十足的性格特點。
D. 小說標題《藥》有概括情節(jié)、連接明暗兩線、刻畫人物、揭示主題的作用。
E. 閏土要香爐、燭臺表明他日后將在求神拜佛中進一步麻醉自己,說明他在生活的壓迫下有了自甘沉淪、不愿抗爭的性格變化。
[簡答題]
1. 根據你的理解,說說魯迅將小說集定名為“吶喊”的原因有哪些?
[請你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曲筆”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實情況的寫法,《吶喊》中就有一些“曲筆”,試舉一例加以分析說明。
[請你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作博客]
《吶喊》作為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值得一讀再讀。再次走進《吶喊》,品味經典,和魯迅對話,談談你從中讀出了怎樣的韻味。
來自舊社會的一聲“吶喊”
——論魯迅為人生的文學
深圳市新安中學(集團)高中部" 李靈芝
《吶喊》是現(xiàn)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魯迅通過寫作的方式記錄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狀況,用生動形象的文字表達了自己對封建社會的不滿與悲憤的情緒。
初讀《狂人日記》時其實是看不太懂的,并不理解“狂人”到底是誰,又或是暗示某種人,其深刻含義讓人難以理解,更別說去品味它了。但認真讀過之后會發(fā)現(xiàn),“狂人”是一個迫害狂癥患者,他出生在封建制度和禮教重重包圍的黑暗社會中,認為那是一個會“吃人”的社會。因此,在那個有層層烏云的社會下,他的內心充滿著極度恐慌和不適。
文章最后一句“救救孩子……”,這是“狂人”的吶喊,也是魯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句話是對當時社會的無可奈何,更是批判。他希望可以有更多像他一樣的新時代的勇敢的人站出來,去踢翻古老先生的舊簿子,對黑暗勢力說不,跟“吃人”的傀儡抗衡。
但總有為舊社會所犧牲的人,孔乙己便是其中之一,一個活生生的悲劇。
他是一個帶來歡樂的竊者。雖說他是讀書人,生來不會與偷竊這類心術不正的事情掛鉤,但由于一直未考取功名,為了茍且生存下來,無奈走上了偷竊的不歸路?!澳阋欢ㄓ滞等思业臇|西了!”酒店里的人喜歡拿孔乙己所做的偷竊事當笑柄,以獲取自己的快活。這是人性的毀滅,是道德的淪喪。這充分展示出旁人嘲笑譏諷的丑陋嘴臉??滓壹航K究是死在了封建社會的毒手下,成為時代的犧牲品。
而在《故鄉(xiāng)》一文中,閏土不再是曾經那個戴著銀項圈在月夜的西瓜地里叉猹,在雪天里捕鳥的歡快少年,而是飽受生活摧殘的中年人。生活的艱辛、社會的壓迫拉開了“我”與閏土之間的“距離”,使他們變得生疏,變成路人。階級稱呼是那個時代的象征,象征著人有三六九等,人生而不平等。“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世界的發(fā)展還是要靠國民自身的。希望閏土的后代不再因為社會的變遷,失去最真實的自己。
魯迅通過自己的事及身邊發(fā)生的事,有感而發(fā),對他們的刻畫在于描寫病態(tài)社會中的人,真正地為勞苦大眾發(fā)聲,魯迅對他筆下的農村人物們充滿了極大的同情。
魯迅讓更多中國人看清了事情的本質,他引領著新時代的潮流,啟發(fā)許多頹廢之人崛起,為中華的源遠流長做出了屬于自己的貢獻,他值得我們敬仰。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也應當去展現(xiàn)自我,勇于體現(xiàn)自我的價值,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你說我說]
小說《藥》的結尾出現(xiàn)了“烏鴉”這一物象,它的象征意義是什么?請同學們結合《吶喊》小說集和許壽棠的《魯迅傳》各抒己見,并說明理由。
有人說:它是積極的。
理由:它振臂高飛,代表著沖破天際,沖破封建禮教思想。
有人說:它是消極的。
理由:中國自古以來烏鴉就是不祥之兆。
有人說:它是不確定的。
理由:因為它最后飛走了,沒有響應小說中人物的訴求。
你來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后作業(yè)]
1.為紀念魯迅逝世85周年,當?shù)孛佬g館準備舉辦一場“魯迅作品人物畫展”,展現(xiàn)魯迅作品中的人物畫像和社會環(huán)境,請你選取一個你最喜愛的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為他/她/它畫一幅畫像,要求生動形象,詳細刻畫人物面部表情或動作,體現(xiàn)人物的情感;并寫出選擇這個人物的原因。
2. “知識分子”這一人物形象群在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和《彷徨》中大量存在,而《彷徨》中具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明顯多于《吶喊》。請閱讀《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三篇小說,分別分析主人公呂緯甫、魏連殳、涓生的人物形象,并指出他們三個人的共同特點。
3. 從“孤獨者”到“狼子村”再到“長明燈”,魯迅以《吶喊》《彷徨》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文化“圍城”與“突圍”的完整故事。重新閱讀這三篇小說,思考這是一種什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