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讀者張某來信說:單位一剛退休的老前輩最近被診斷為骨髓瘤,大家扼腕嘆息的同時,也有很多疑慮。什么是骨髓瘤?好發(fā)人群有哪些?得了骨髓瘤,可能有哪些臨床癥狀?哪些情況要考慮骨髓瘤?如何評估?患者最佳的治療方案是什么?預后到底如何?
答 張某讀者:
多發(fā)性骨髓瘤(MM)是一種惡性漿細胞病,它是起源于漿細胞的惡性腫瘤,特征為骨髓漿細胞異常增生伴有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輕鏈(M蛋白)過度生成,極少數(shù)患者可以是不產(chǎn)生M蛋白的未分泌型MM。多發(fā)性骨髓瘤常伴有多發(fā)性溶骨性損害、高鈣血癥、貧血、腎臟損害、高黏滯綜合征、出血等癥狀。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受抑,因此容易出現(xiàn)各種細菌性感染。
MM在所有癌癥中的占比為1%-2%,在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的占比略高于17%。好發(fā)于男性,發(fā)病率為(2-3)/100000,診斷時的中位年齡為65-74歲,50歲以下和40歲以下患者分別僅占10%和2%。全球每年MM新診斷病例約為180000例。研究顯示,MM風險跟BMI、橙劑暴露存在關聯(lián)。少部分病例為家族性。
多數(sh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通常為亞急性,最常見的癥狀可簡單縮寫為“CRAB”,它包含高鈣、腎功能不全、貧血和骨病,對診斷多發(fā)性骨髓瘤具有特征性價值。這些癥狀發(fā)生率不同:貧血(73%)、骨痛(60%)、腎損(48%)、乏力(32%)、高鈣血癥(28%)、體重減輕(24%),感覺異常(5%)、肝腫大(4%)、脾腫大(1%)、淋巴結腫大(1%)和發(fā)熱(0.7%)。但少數(shù)患者癥狀較急,如脊髓壓迫癥、腎衰竭、高黏滯血癥,需盡快評估和治療。
存在下列一種或多種臨床表現(xiàn)時通常會疑診MM:①骨痛且常規(guī)骨骼X線檢查或其他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溶骨性病變;②血清總蛋白濃度升高和/或血清/尿液中存在M蛋白;③提示惡性腫瘤的全身性體征或癥狀,例如不明原因貧血;④有癥狀或偶然發(fā)現(xiàn)的高鈣血癥;⑤急性腎衰竭且尿液分析無明顯異常,也有極少數(shù)患者存在原發(fā)性淀粉樣變性所致腎病綜合征。遇到上述情況下,需要做MM的初篩,包括免疫固定電泳、游離輕鏈分析、免疫球蛋白定量檢測。必要時骨髓穿刺、流式細胞學、影像學的檢查,以早期診斷或排除MM。
MM初始治療方案需要兼顧遺傳學特征、神經(jīng)病變、血栓風險、腎功能以及治療負擔。根據(jù)熒光原位雜交(FISH)結果以及其他檢測結果,MM患者可分為標?;蚋呶?。高危MM患者建議首選四藥方案(DVRd、IVRd、DKRd)。標危MM患者采用四藥或三藥方案,可加深緩解并改善無進展生存率。由于高危MM患者往往效果不佳,可鼓勵其參加臨床試驗。對于適合干細胞移植的新診MM患者,高劑量化療后行自體移植是標準治療。目前本中心骨髓瘤自體移植患者最長存活已達十八年以上,對于多線復發(fā)、“五重難治”MM的可以考慮塞利尼索、BCMA靶向CAR-T細胞療法、雙特異性抗體(特立妥單抗、埃納妥單抗、塔奎妥單抗),BCL-2抑制劑維奈克拉已被證實對伴t(11;14)的MM患者有顯著療效。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是目前唯一能夠治愈MM的方法,目前團隊骨髓瘤異基因移植患者健康生存已達十年以上。
MM的預后與分期、疾病生物學、方案選擇和療效等有關。R-ISS LLiss分期更可靠。但目前最通用的是MM細胞遺傳學檢測(FISH)?;虮磉_譜(GEP)也有助識別高危骨髓瘤患者。雖然MM難以治愈,但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質(zhì)量都在不斷改善。采用當前的療法,中位總生存期超過8年,有超高危特征的患者生存期為數(shù)月,僅有低危特征的患者生存期超過15年。在適合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中,標危骨髓瘤患者的中位總體生存期超過12年,高危骨髓瘤患者則超過6年。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主任醫(yī)師 張紅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