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么年輕,家長肯定不信任我。”“我自己都沒有小孩,哪有資格告訴家長怎么教小孩?”“以前沒接觸過家庭教育,萬一家長咨詢我怎么辦?”這些可能都是新手心理教師面臨家訪時常見的自動思維。作為一名剛入職兩年的新手心理教師,經過學校安排老教師師徒結對引領和自身經驗的積累,我逐漸克服了以上的自動思維,認識到可以像對待來訪者一樣對待家長。
一、明確目標,建立合作同盟
心理教師的家訪往往始于孩子的心理問題,而孩子的心理問題通常又跟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剛開始進行家訪時,我們可能帶著一種“你之前做得不對,正確的做法是……”的態(tài)度跟家長溝通,很希望家長能夠“改變”,而如果不注意自己的態(tài)度和語言,家長在此時體會到的可能是命令、責備,反倒會產生防御和阻抗。
在旁聽師父的家訪過程中,我會反復聽到“我們和家長一樣,都是為了孩子”這樣的話語,明白了家訪絕不是一方對另一方趾高氣揚的指導甚至批評,而是真正建立家校同盟。如同輔導關系一樣,良好的家校關系是家校合作維系并產生作用的基礎。
二、 認真傾聽,促進雙方溝通
當孩子出現(xiàn)心理困擾時,家長可能經歷著雙重的折磨,因此在家訪過程中,我們會bacb68a5c443978ea1b7bac2515c4b19發(fā)現(xiàn)家長也十分需要一個傾訴的渠道。作為新手心理教師,我在剛開始家訪時,會產生一種“我必須給予一些專業(yè)建議,讓家長知道我值得信任”的焦慮,這就讓我顯得太急于給建議,而這種建議可能是家長已經嘗試過或者與他們情況不相符的。
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問題后,我也會積極求助,在師父的示范中,我發(fā)現(xiàn)給予家長傾訴的時間也很重要,而這不就是心理輔導中的傾聽原則嗎?我們要像對待來訪者一樣對待家長,不急于給予建議,不著急展現(xiàn)自己“專家”的身份,而是給家長一些時間和空間??匆娂议L的“不容易”,告訴家長“你確實為孩子做了很多”“你也要關照好自己”,適當給予一些語言或非語言的回應,不僅能讓家長感覺到被理解、被傾聽,還能夠收集到家長反饋的更多信息。
三、 積極鼓勵,增強教育信心
當個體感受到鼓勵和肯定時,會有更強的動機和幸福感。沒有哪位家長是不愛孩子的,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是最焦急的。我們的家訪內容圍繞問題展開,但如果只說問題,自責、愧疚、無助等負面情緒可能會一起涌向家長。如果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家訪可能不但沒有起到積極作用,還會帶來一些消極的反作用。
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家長不是不愛孩子,只是可能沒有用對方式。因此,在跟學生家長溝通時,不忽略家長為孩子做過的努力,及時肯定,強化家長的積極行為。像對待來訪者一樣對待家長,讓家長在溝通中感受到鼓勵和肯定,也能促進家長以更加積極和主動的態(tài)度對待家校溝通。尤其在家訪總結時,先肯定家長做得好的地方,再提出建議。
家校溝通既簡單又不簡單。作為新手心理教師,我們要處理的其實是自己的完美主義,改變“我應該是個專家”“我應該提出好建議”這樣的不合理信念,從建立良好同盟關系開始,以自然的狀態(tài)開啟家校合作。
編輯/張國憲 終校/黃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