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其“歷史與文本的互文性”假設,以文學印證歷史:將莎士比亞戲劇作品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進行分析,考察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女王形象和伊麗莎白女王本人的異同;進一步從歷史角度解讀文學,分析產(chǎn)生這些異同的歷史和文化原因,闡釋這些戲劇作品中的女王形象和女王的歷史形象之間的“商討性”互文關系。最后指出莎翁筆下的女王形象或多或少受到當時的歷史、社會、意識形態(tài)、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從而和伊麗莎白一世產(chǎn)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不能把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其所處的歷史背景割裂開單純地進行形式主義的分析。
[關 鍵 詞] 伊麗莎白一世 ;戲劇; 莎士比亞;新歷史主義
一、新歷史主義
20世紀80年代,美國文學評論家、理論家和學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提出并且采用了一種新的文學批評方法。這種方法重視歷史背景和文本研究,極大地啟發(fā)了人們注意文學、歷史和文化之間的復雜關系。學者們將這種批評研究的方法稱為 “新歷史主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歷史主義是通過歷史和文化研究文學,又通過文學來理解歷史和文化的一種方法,“文本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本性”是新歷史主義的核心。作為一種文學批評的方法,新歷史主義不同于歷史主義或形式主義,它同等地重視歷史和文本。在新歷史主義理論中,文學和歷史只是可讀的文本,這就保證了它們之間的互文性。
二、文本的歷史性
在伊麗莎白時代,特別是在她晚年時期,歌頌女王并為她寫下文學作品,似乎已成為一種風俗和潮流。這一時期,莎士比亞為主顯節(jié)和布列西亞諾公爵維吉尼奧·奧西尼的來訪創(chuàng)作了《第十二夜》《溫莎的風流娘們兒》?!兜谑埂泛髞沓蔀樗詈玫南矂≈?,可以說,當時的劇作者都絞盡腦汁地設法取悅女王。
因此,藝術家開始在藝術中尋找女王形象的象征:玫瑰、星星、月亮、鳳凰、珍珠、貂皮……在所有這些象征中,人們相信月亮或其人格化的形象——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辛西婭是最常用的肖似和贊美伊麗莎白女王一世的形象之一。莎士比亞也曾在《皆大歡喜》中用過“請你們別再說下去了吧;這簡直像是一群愛爾蘭的狼向著月亮嗥叫”(莎士比亞,1675)。這些臺詞被認為是在嘲笑和批評1599年在愛爾蘭對伊麗莎白的叛亂。
(一)《仲夏夜之夢》的女性角色——希波呂忒和泰坦妮亞
根據(jù)希臘神話,這部戲劇中忒修斯公爵的未婚妻希波呂忒也是亞馬遜女王。也即是說,她首先是一位地位崇高的女性領袖,其次聯(lián)想到希臘神話中亞馬遜部落的特點,作為一個女戰(zhàn)士部落的首領,希波呂忒應該勇敢、堅強、有侵略性;又因為亞馬遜以武立國,亞馬遜女王很可能是最矯健、最強大的女戰(zhàn)士。然而,在《仲夏夜之夢》中,希波呂忒的形象卻似乎恰恰相反?;蛟S,希波呂忒在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命運可能是一種沒有言明的嘲弄。
劇本開篇,在忒修斯公爵和希波呂忒于月下散步的時候,我們就能感受到一絲不尋常。
美麗的希波呂忒,現(xiàn)在我們的婚期馬上就要來臨,
再過四天幸福的日子,一輪新月就將升起;
但是唉,這個舊的月亮消逝得多么慢,
她拖延了我的期望,
像一個老而不死的后母或者寡婦,
盡是消耗年輕人的財產(chǎn)。(莎士比亞,849)
在公爵的詩句中,我們感受到的不是精神上的愛,而是赤裸裸的肉體欲望;不是兩個平等靈魂之間的傾慕,而是征服者對奴隸的紆尊降貴。有人可能會說這樣分析過于極端。那么,請看這一場戲結尾的句子:
希波呂忒,我曾經(jīng)用我的劍向你求婚,
用威力的侵凌贏得了你的芳心。
但這次我要換一個調(diào)子,
我將用豪華、夸耀和狂歡來舉行我們的婚禮。(莎士比亞,850)
可見,他們之間根本沒有愛,只有流血和強迫?,F(xiàn)在他將要用豪華的嫁衣和盛大的狂歡來迎娶女王。公爵問過她的主意嗎?或者說,他關心過她的意見嗎?奇怪的是,希波呂忒根本沒有回應。除了希波呂忒的沉默,文本中沒有關于婚禮的直接回答!讓我們想象一下,作為亞馬遜女王、萬里挑一的勇士,妻子希波呂忒為何沉默?
同樣奇怪的事情也發(fā)生在泰坦妮亞身上。劇本中提到,這位貌似強大的女神與她的丈夫奧布朗發(fā)生爭吵,甚至可以在凡人世界中造成恐怖的災變。但是,在劇中與丈夫吵架之后,她所能做的只是什么呢?發(fā)動冷戰(zhàn):拒絕和丈夫同寢、談話,甚至拒絕和丈夫見面;通過出軌來激怒丈夫;嘲笑丈夫,稱他為“嫉妒的奧布朗”,像潑婦一樣叫嚷著丈夫情婦的名字來揭露他的風流和不忠……作為仙后,在遇到婚姻問題時,表現(xiàn)不比一個普通的妻子好。這難道不很可悲嗎?(莎士比亞,858)
不幸的是,泰坦妮亞的悲劇并沒有簡簡單單地結束。因為她沒有辦法懲罰或勝過她的丈夫,而仙王可以報復她。他用“魔汁”的力量操縱他的妻子,讓她蒙受了巨大的恥辱:她瘋狂地愛上了一個驢頭的男人!
另外,劇中還有一個細節(jié)。奧布朗說,“但先讓我給仙后解除了魔法吧”,于是“他把魔汁滴在泰坦妮亞的眼皮上?!保ㄉ勘葋?,881)魔汁的作用是讓他/她在睜開眼睛時愛上他/她第一眼看到的那個人。那么,泰坦妮亞的可悲就顯而易見了:她被魔汁的力量所控制,陷入了對奧布朗無法抗拒的愛戀之中,她又一次被操縱和羞辱了。如此強大和優(yōu)雅的仙后,也只不過是她丈夫手中的玩物。
希波呂忒和泰坦妮亞的形象是不是對伊麗莎白女王的統(tǒng)治的諷刺?這是莎士比亞隱藏的反諷嗎?是否反映了伊麗莎白時代婦女低下、弱勢的地位?而這一關于伊麗莎白時期婦女的社會地位的論斷可以找到大量的佐證。
例如,當談到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時,E.K.錢伯斯說:“這是對清教徒傳統(tǒng)中,舞臺上的女性角色習慣性由男孩來扮演的一個很好的詮釋?!保ㄙe斯,95—120)這一結論表明,女性仍然被禁止在舞臺上演出,這清楚地證明了其時男女的不平等。此外,對于卡羅爾·卡姆登教授在《伊麗莎白時代的女人》中的評論,凱瑟琳·M·威廉姆斯說:“事實上,卡姆登教授表明,都鐸王朝時期的婦女正在悄悄地確立她們不被視為魔鬼的誘惑或愛慕對象,而是作為正常人的權利,甚至可能,正如1637年威廉·奧斯?。╓illiam Austin)所暗示的,和男人一樣平等地位的權利。”(卡姆登,500—502)換句話說,她指的是伊麗莎白時代,女人的地位不過剛剛開始上升。
正如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在蒂爾伯里發(fā)表的著名演說所示,在那里,她的士兵們將要開拔面對西班牙無敵艦隊,她自己承認自己作為女人的軟弱,“我知道我不過是一個虛弱無力的女人,……”(伊麗莎白女王對駐扎在蒂爾伯里的軍隊的演講,1588)
(二)《哈姆雷特》中的女性角色——格特魯?shù)峦鹾?/p>
格特魯?shù)峦鹾蠼?jīng)常被學者從妻子或王后的角度進行分析。然而,我們常常忽略她的另一個身份——母親。學者們指責她放蕩而脆弱:一個背叛誓言,屈服于欲望的女人。莎士比亞對她幾乎沒有憐憫之心,他不僅在情節(jié)中安排了哈姆雷特口中令人難忘的諷刺:“脆弱呵,你的名字是女人”,而且還寫下了強烈的指責。(莎士比亞,1704)
羞??!你不覺得慚愧嗎?
要是地獄中的孽火可以在一個中年婦人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動,
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讓貞操像蠟一樣融化了吧。
當無法阻遏的情欲大舉進攻的時候,
用不著喊什么羞恥了,
因為霜雪都會自動燃燒,
理智都會做情欲的奴隸呢。(莎士比亞,1749)
很明顯,在自己兒子的眼中,她只是一個欲望的奴隸。然而,格特魯?shù)峦鹾髤s充分表現(xiàn)了一位母親的苦心。讓我們拋開關于格特魯?shù)潞涂藙诘纤沟那槿岁P系是否心甘情愿的爭論,也讓我們忽略如果她拒絕丈夫的兄弟將承擔的風險,讓我們看看她對兒子的愛和忠誠上。格特魯?shù)虏粌H忍受了哈姆雷特痛心疾首的指責,還要寬慰她的兒子。
你放心吧,要是言語來自呼吸,呼吸來自生命,只要我一息猶存,就決不會讓我的呼吸泄漏了你對我所說的話。(莎士比亞,1752)
多么偉大的母親??!她承擔了兒子的無禮冒犯,仍然承諾用生命去保守他的秘密!在《哈姆雷特》的結尾,盡管她知道酒是有毒的;盡管克勞迪亞斯喊著“格特魯?shù)?,不要喝”,她還是毫不猶豫地把毒酒一飲而盡來保護她的兒子。當克勞迪亞斯試圖用“她看見他們流血,昏了過去了”來掩蓋搪塞的時候,她掙扎起來尖叫著提醒哈姆雷特那杯酒有毒。一個母親為了保護她的兒子,不惜獻出自己生命,這理應可以補贖那一切的不名譽了吧。(莎士比亞,1781—1782)
伊麗莎白女王最迷人和最吸引人的是,首先她是一個女人,其次她是英國人民的統(tǒng)治者、“童貞女王”和英格蘭唯一的君主。作為一個女人,她像大多數(shù)女人一樣,行為中彰顯著其母性的柔情。
雖然伊麗莎白沒有子嗣,但她一直把她的子民、她的大臣和她的國家當作孩子對待。在此,引用伊麗莎白一世著名的“黃金演講”:
絕不會再有一位女王坐在我的寶座上,對我的國家更熱心,對我的臣民更關心,并且會像我一樣毫不猶豫地為了你們的福祉和安康甘冒生命危險了。我并不奢望長命百歲,也不可能永遠統(tǒng)治下去,但只要我在世一天,我的統(tǒng)治就將對你們有益。盡管你們曾有,也可能還會有許多更有權勢和智慧的君主坐在這個寶座上,但你們從來不曾有過、將來也不會擁有像我這樣仁慈和關愛的君王了。
這一講話是在1601年11月30日下議院最后一次向議會講話。在這篇演講中,她對她的人民,對英國表示了真誠的關心和愛,體現(xiàn)了如母親般的善良、溫柔與職責。
三、歷史的文本性
在現(xiàn)實中人們需要一個完美的女王形象;然而,在文學中,莎翁筆下的一些“女王”角色似乎并不比普通女人更完美。她們有缺點和錯誤,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男性對于女性的種種偏見,最重要的是他們相對于男人來說是脆弱的。
首先,筆者認為這是由于伊麗莎白女王本人的緣故。盡管她一生未婚,她的大多數(shù)子民甚至把她和圣潔聯(lián)系在一起,但關于她的風流韻事的林林總總卻總是不脛而走。最著名的一些當然是關于她一生的摯愛——羅伯特·達德利勛爵;而且有確鑿的證據(jù)表明,伊麗莎白曾經(jīng)考慮嫁給一位法國王子。我們不可否認,女王也是人,更確切地說,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女人。伊麗莎白必須為她的所作所為負責。
其次,這是因為父權社會的影響。雖然有證據(jù)表明,在伊麗莎白時代婦女的地位已經(jīng)開始上升,但她們?nèi)匀槐徽J為不如男人,甚至不如他們丈夫的財產(chǎn)??蓞⒁娚衔闹刑岬降目_爾·卡姆登教授在《伊麗莎白時代的女人》中描繪的社會現(xiàn)象, 事實上當時的女性仍然被排除在主流社會之外,無法承擔許多角色和責任。因此,莎翁描寫這種類型的女性角色是可以解釋的。
最后,這種現(xiàn)象與資產(chǎn)階級的崛起有關,換句話說,是市民階層的崛起。在伊麗莎白時代,舊的封建等級制度開始瓦解。拋開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因素,還有另外兩個主要原因:圈地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興起。圈地運動讓許多與土地和農(nóng)場緊密相連的家庭身無分文,并把他們向城市驅(qū)趕?!霸谧诮谈母镏?,天主教會擁有英格蘭土地的1/3—1/2,但是在亨利八世的改革期間,教會財產(chǎn)的3/5被沒收了?!币虼耍嗬耸赖呐e措給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帶來了機會,土地被買賣或當作禮物贈送給新教貴族和資產(chǎn)階級。這和我國宋代很相似,當市民階級越來越強大時,“勾欄”和“瓦子”為了滿足了他們娛樂的需要而出現(xiàn),伊麗莎白時期的英國也是如此。新興資產(chǎn)階級,他們對老貴族的丑聞和軼事饒有興味。他們想要娛樂和刺激。我認為這可能是莎翁筆下女王形象誕生的原因之一。
四、結束語
本文是以新歷史主義為指導的實踐,即文本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本性。
本文中所分析的莎翁筆下伊麗莎白時期戲劇中的女王形象,多少反映了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某些側面,提醒人們伊麗莎白是個女人。她不僅是一個褪去了性別標簽的統(tǒng)治者,更是一個有著真正的人類情感的母親和情人。她沒有孩子,但她把她的臣民當作孩子對待。她不是一個妻子,但她是英格蘭的情人。
另外,歷史中女王與文學里女王的異同,無疑也清楚地反映了當時社會歷史背景的影響。因為歷史、制度和宗教原因,人們想要一個完美的女王形象;同時,他們也需要一個人類缺陷的女王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本文是一個適當?shù)淖C據(jù),證明了將文本與歷史和社會背景聯(lián)系起來的重要性,這種做法既能擺脫已知事實的束縛,又可以填補未知的空白。
總之,新歷史主義集中關注于文本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本性,如本文所分析,相對而言是較客觀、較全面、較可靠的文學評論方法。
參考文獻:
[1][英]威廉·莎士比亞. 諾頓莎士比亞全集[M].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編纂.紐約:諾頓出版社,2008:840-896,1615-1681,1683-1784.
[2]卡姆登·卡羅爾.伊麗莎白時期女性[J].阿姆斯特丹:愛思唯爾出版社,1952:500-502.
[3][英]J . E. 尼爾. 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傳[M].聶文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4][英]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俗世威爾:莎士比亞新傳[M].辜正坤,邵雪萍,劉昊,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