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完汪曾祺的四十余篇飲食文化散文,深感汪老實乃現(xiàn)當代文壇中為數不多能媲美梁實秋的大美食家—名副其實的吃貨老饕!按他的話來說,除了那令人望而生畏的貴州魚腥草招架不了,就沒有什么吃不了的。在《豆汁兒》中他就幽默地自嘲道:“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可見其食之雜、食之廣,得意之情之溢于言表。他甚至還為在江陰讀書時未能吃上“有劇毒卻美味”的河豚而引以為憾—“六十年來余一恨,不曾拼死吃河豚!”這般對美食的執(zhí)著與熱愛,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各方各地的美食,汪曾祺通過如敘家常般的白描式文字娓娓道來,像清澈的河流緩緩流淌于心田,讓人在品讀的過程中不禁饞涎欲滴、猛咽口水,靈魂仿佛也得到了滋潤,從尋常質樸中感受到一絲絲溫情與暖意。
在大家熟知的名篇《端午的鴨蛋》中,汪老相當自豪地介紹自己家鄉(xiāng)的咸鴨蛋—“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fā)干、發(fā)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辈⒄f他走過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他家鄉(xiāng)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咸鴨蛋,他實在瞧不上!他還老頑童般不無揶揄地舉了個例子:“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字里行間,不僅流露出對家鄉(xiāng)5ee54a90ecc621b187a7544fcd9e4655的深深眷戀,更彰顯了他作為一位資深吃貨對食物品質與口味的極致追求。
如今,生吃魚片、生蠔已是極為尋常之事,而數十年前的汪老如此熱衷此味,怎么都算是先鋒前衛(wèi)了。在《四方食事·切膾》中,他從《論語·鄉(xiāng)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說起,文章涉足古今中外,引經據典,如數家珍地談了“生吃”的種種,并親自品嘗過醋魚帶把、嗆蝦、醉蟹、醉泥螺、醉蚶子、醉蟶鼻、作料都不擱的鮮蚌……其中,汪老認為醉蟹是天下第一美味。有一次,他特地取出家鄉(xiāng)人贈送的醉蟹款待天津客人,客人卻只嘗了一小塊,疑惑地問:“這是生的?”便不敢再動筷。汪老對此頗為不解,“生的”為什么就不敢吃呢?還說法國人、俄羅斯人吃牡蠣,都是生食。還有一次是吃“羊貝子”,一刀切下去,會有血水滋出來,同去的人有的望而生畏,有的淺嘗即止,“鄙人則吃了個不亦樂乎”。凡此種種,均可見作為資深老餮的汪老,在吃的方面是走在了時代的前端。無論多么生猛、活蹦亂跳的,他都敢直接放入嘴里,好的就是“極鮮美”那一口!
汪老對于美食可以說是癡迷,甚至見到古書古文中但凡涉及食物的內容都追根究底,大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格物致知精神。比如他小時候看京劇《金玉奴》,別人關注的是劇情的跌宕、表演的精湛、服化道的華麗,汪老倒好,長大后惦記的居然是劇中出現(xiàn)的“豆汁兒”。又如在《葵·薤》一文里提到漢樂府《十五從軍征》中的“采葵持作羹”,他不明白葵是如何可以為羹的,并逐一驗證了向日葵、秋葵、蜀葵、戎葵等。直至后來讀到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和《植物名實圖考》,以及實地考察過南方省份,他才知道《十五從軍征》中的“葵”是冬莧菜!這種鍥而不舍、尋根刨底的精神,已不能用吃貨來形容了,此乃“食神”是也!
有意思的是,汪老一生對古今中外的美食“執(zhí)迷不悟”、上下求索,而如今,在他家鄉(xiāng)高郵,有餐館根據對其美食的考索,推出了別具一格的“汪氏家宴”,還原汪氏推崇的本真內味,深受游客喜愛,已成為當地的一張亮麗旅游名片。我最想嘗嘗汪曾祺自稱可申請專利的一道獨創(chuàng)菜—塞肉回鍋油條,據說是酥脆香溢,“嚼之真可聲動十里人”。
汪曾祺的飲食文化散文,洋溢著對美好食物的熱忱。但又并非普通記食散文,更非泛泛而談的美食指南,而是蘊含著濃郁的煙火氣息與深刻的人文內涵,浸潤著對世事洞察的獨特人生感悟。所謂“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汪老筆下的美食背后,正是那些接地氣的風土人情,人生百態(tài),柴米油鹽盡在不言中,如一幅幅生動的民間生活畫卷徐徐展開。蔬菜湯羹,都透著淡然和溫暖;字里行間,都表達著怡然自得的豁達人生觀。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每每讀之,總會讓人心生感慨: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正如汪老每到一處新地,不逛百貨公司不逛書店,反而更喜歡流連于菜市之中,“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即便他后來身在偏遠荒涼之地,也能淡然處之,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吃馬鈴薯都吃出了新花樣,甚至還繪制了詳盡的馬鈴薯大全圖譜。
汪老寫美食、談吃喝,總歸想要表達他對文藝創(chuàng)作和世間百態(tài)的一些看法。在《吃食和文學》一文中,他認為有些東西,自己盡可不吃,但不要反對旁人吃……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兼容并蓄,方顯大智。與此同時,汪老給年輕人也有類似的寄語:“第一,我希望年輕人多積累一點生活知識。古人說詩的作用: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還可以多識于草木蟲魚之名……第二,我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嘗嘗,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異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點。一個一年到頭吃大白菜的人是沒有口福的?!?/p>
由此可見汪曾祺文如其人,溫文爾雅,從容散淡,不愧被譽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懷有一顆寬容的心及大度的容人之量。從接受不同口味的食物到接納不同習俗的文化,鼓勵世間萬事萬物要多嘗試、多樣化、多元性,或許,這就是他寫美食隨筆的主旨與用意所在吧—以食為引,道盡人生百態(tài)及文藝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