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河流》這部關于主人公索尼爾因犯罪被流放到澳大利亞新威爾士、通過對土著人的屠殺建立自己的家園和身份的故事,具有明顯的旅游文學特征。小說通過索尼爾的海上旅行和河流敘事展現(xiàn)早期澳大利亞被殖民、掠奪并被白人占有土地的歷史,揭示主人公流放后的“非家幻覺”、帝國主義殖民意識和對土地占有的欲望和種族優(yōu)越感。而歐洲文明與第三世界文化的沖突和碰撞開拓了種族和解之旅的萌芽與可能性。
1 旅行敘事與《神秘的河流》
“旅行”(travel)是一種關于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地理空間移動行為。根據(jù)它的詞源travail,意為labour(艱辛),因此,“旅行這個詞具有陣痛、艱苦、困難、危險的意思,強調行為執(zhí)行者在空間位移活動中所經歷的痛苦、困難和危險”[1]。旅行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行為方式。以“旅行”為敘事手段的旅行文學興起于20世紀后半葉。常見的旅行文學有道路敘事如惠特曼的詩歌、大海旅行敘事如赫爾曼·麥爾維爾的《白鯨》、大河敘事如馬克·吐溫的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發(fā)生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等,由此可以延伸出沿著河流兩岸來回穿梭的河流敘事。河流是小說發(fā)生、進行以及完成的主語時空體,河流可以是精神的啟迪,也可以是事情的真相。作者將故事事件置于海上或河上的旅途或經歷中,使他們在旅行和冒險中獲取關于異域的知識與文化,在與異種文化的碰撞中不斷確立自己的身份、獲得頓悟和精神成長等。
澳大利亞女作家凱特·格倫維爾的小說《神秘的河流》聚焦主人公索尼爾被流放到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之后的個人奮斗史。小說中索尼爾因在泰晤士河偷竊而被發(fā)配到英國所屬悉尼的犯罪監(jiān)禁地。在河流敘事中,船舶成為故事中主人公的旅行交通工具。故事的發(fā)展都圍繞著在河流上或者從河流上駕船來往的事件展開。索尼爾在倫敦時就是一名優(yōu)秀的水手,也因在船上偷盜而被發(fā)配澳洲。長達九個月的海上旅程,索尼爾獲得了重生與獨立,之后在悉尼灣也以當水手為生。在一次與布萊克伍德前往霍克斯布里的經歷中,激起了索尼爾對土地占有的欲望。在說服妻子薩爾之后,他帶著妻子和孩子來到他占領的土地并在此安家。他駕著“希望”號在往返于悉尼灣和霍克斯布里河之間來來往往作運輸生意,并一步步占領一片屬于自己的土地,即“索尼爾岬”。故事的最后,因無法忍受土著人的威脅,索尼爾用船載著十七位白人朋友對土著進行了殘暴屠殺,從此土著人退出了白人所在的地區(qū)范圍,索尼爾最終實現(xiàn)擁有土地和財富的夢想并且擁有澳大利亞紳士這一身份。
2 流放之旅:位移后的家園缺失與非家幻覺
“飛散”(diaspora)與散布在全世界的猶太人歷史有關,其含義是指“某個民族的人離開了自己的故土家園(homeland)到異鄉(xiāng)生活,卻始終保持著故土文化的特征”[2]。從猶太人的這種經驗來看,“飛散者在情感和文化上與家園有割不斷的聯(lián)系”。基于情感的家園意識隨著時空的移動、人物身份的不同發(fā)生著變化。飛散者的家園缺失感來源于身處他鄉(xiāng)時對故鄉(xiāng)情感的依戀,從而造成心理上的無根感和無歸屬感。極端堅持家園文化而忽視或貶低、拒絕與異鄉(xiāng)的土著在生活、習俗、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溝通,飛散者會陷入對“非家幻覺”的焦慮和驚恐之中[3]。
“出于無奈而遠離故土的人,不管是由于政治而流亡,還是由于謀生而出走,都把家園視為生命之根,他們由此出發(fā)走向世界,同時也渴望著最終回到這里”[4]。作為流放犯,薩爾和索尼爾抵達新南威爾士后,他們經常談論回倫敦那個真正的家。隨著小說的推進,索尼爾發(fā)現(xiàn)他對家的概念發(fā)生了變化:對于索尼爾來說,他對家的概念與所有權直接相關。作為一個年輕人,他覺得斯萬大街上的房子是一個真正的家,直到他意識到它是租來的。后來在新南威爾士州占領“索尼爾岬”,他才開始感到完全自在。這表明索尼爾對家的定義是一個人是否擁有他們稱之為家的地方,而不是心靈歸屬感。對索尼爾來說,家等于財富和社會地位,由此帶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就是他心中的家園感。然而,在故事的最后,索尼爾安逸地坐在椅子上俯視著自己的財產,但他不明白“為什么自己卻全然沒有勝利的感覺”[5]。
對薩爾來說,家的概念遠比僅僅生活在她丈夫擁有的土地上要復雜得多,她專注于返回倫敦的可能性,因為這是她唯一真正知道的地方。對他們來說,澳大利亞是他們所知道的唯一家園。盡管薩爾接受了在“索尼爾岬”的家,但她盡其所能營造一種ZIx7Z3ZHiJuwaic+Xu0OjGC8Cn5OHbGoYmUYqcJmgBY=她生活在英格蘭的感覺:在科巴姆大樓里,她改造了一個英式花園,索尼爾購買了楊樹來排列通往別墅的道路。像植物一樣,她也很難在新家扎根并茁壯成長,事實上,她從來沒有真正做到過。
“當看到杰克用手撫摸著土地的時候,他心中卻泛起了一陣空虛感。這是他所沒有的:一片與他的血肉和靈魂融為一體的土地。”杰克沒有一所索尼爾認為的“家”,因為他對家的概念“僅僅就是為了踏在這塊土地上的感覺”。索尼爾明白了當?shù)厝藢@片土地有著更深且更感性的精神上的依戀,杰克堅持認為這片土地屬于他,以及他對他所在土地的明顯喜愛,讓索尼爾意識到,正是杰克與這片土地的情感聯(lián)系,才讓這個地方成為了他的家。
3 河流之旅: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意識形態(tài)
小說故事的背景發(fā)生在18世紀后期,此時的大英帝國早已對外進行侵略擴張并宣布領土主權,對于索尼爾來說,占有土地就是獲得財富、實現(xiàn)欲望的手段,他對土地的占有和渴望反映了殖民者對澳洲土著的強烈的帝國主義優(yōu)越感。“18世紀大英帝國所進行的海外擴張和殖民征服使得帝國成為文學作品中無法回避的話題之一,而且,18世紀英國航海小說的興起及《魯濱遜漂流記》的誕生,使得大海成為殖民擴張的象征,水手亦成為帝國使者的象征”[6]。薩義德在《文化與帝國》中指出,“領土和占有是地理與權力的問題。人類歷史的一切都是根植于現(xiàn)實之中的。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考慮居住的問題,但同時也意味著人們希望多占有領土,因此就必須對它的原住民有所處置”[7]。當索尼爾乘著布萊克伍德的“女王”號前往霍克斯布里時,索尼爾對布萊克伍德?lián)碛械囊话儆€土地感到吃驚,當被問到這些土地從哪來時,布萊克伍德聲稱在這些地盤上不存在要不要求的事,只要坐在地上就好了。此次的河流經歷和那片形似大拇指的沙灘吸引著他邁開雙腳踏上去,“在他的體內,那是一種模糊混亂的欲望”。
高漲的河水載著索尼爾一家,洶涌著流向霍克斯布里。抵達“索尼爾岬”后,站在廣闊的土地上,索尼爾心想,“這是屬于他的。他此刻就站在這片土地上,這里就是屬于他的了”。周圍的空氣、樹皮、草地、陽光,甚至是蚊子都是屬于他的。在屬于自己的世界,索尼爾感到詫異:“要擁有一片土地居然是一件如此簡單的事情?!彼舜ハつ岽a頭申請兩位犯罪仆人為己所用,索尼爾和薩爾在與仆人之間的身份扮演發(fā)生了變化,即他們可以像殖民者一樣對他人進行控制。曾經和索尼爾一樣地位的丹和奈德,現(xiàn)在已經落入了索尼爾的控制之下。成為主人和管理者的身份,讓索尼爾心中開始滋生出一種征服欲和權力欲望。索尼爾對于這些仆人幾乎擁有了生殺予奪的權力,而索尼爾夫婦“內心的某種東西讓他們覺得這是一種享受”。每當聽到有人叫她“索尼爾太太”,薩爾都顯得異常滿足。
“殖民欲望總是在與他者的地點的關系中得以表達:即是說,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任何一個主體都不能單獨占據(jù)的那個幻想的‘占有’空間,它使人們產生顛倒角色的夢想。[8]”然而被燒毀的玉米地、偷走的玉米和拒絕離開的原住民,使索尼爾受到了來自他們的挑戰(zhàn),恐懼也在不知不覺中轉化成憤怒。殖民主義者占有土地的欲望戰(zhàn)勝了道義與良知,最終索尼爾答應和斯邁舍等人解決掉一批在布萊克伍德那兒的土著。他乘船帶著十七人在潮水的力量下,推著“希望”號朝著上游“第一支流”的水域駛去,參與了那場血腥的屠殺。土著人處于主流話語的邊緣,一旦他們挑戰(zhàn)了殖民者的權威或是做出損害白人利益的事,殖民者就會拿起武器,并且“自詡為文明進步的代表,落后民族‘合理合法’的監(jiān)護人。依此邏輯,殖民者就有了馴服邪惡、拯救墮落的歷史使命”[9]。正如法國學者法儂指出的那樣,殖民主義的本質就是暴力,這條神秘的河流和此次的河流之旅在敘事中使白人通過暴力手段顛覆了其傳統(tǒng)的身份和地位,也彰顯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本質。
4 種族和解之旅:文化沖突與種族和解的萌芽
索尼爾的被流放與河流之旅非但沒有促進歐洲殖民者與土著被殖民者之間的文化交流,反而加劇了種族沖突。這種沖突的根源,首先在于對等級制度和權力的不同理解。英國的階級制度使索尼爾渴望對另一個人行使權力。新南威爾士州為索尼爾提供了獨特的機會來提高他在階級體系中的地位。他認為土著們大多是未開化的野蠻人。對于威廉和其他白人罪犯來說,他們作為白人的身份讓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可以看不起當?shù)氐脑∶?。在兩種文化交往中,不同種族有差異也有共同之處,文化多樣性的前提則是學會包容、尊重差異、追求共性。正是因為文化沖突才能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種族和解的必要性。
雖然那段沉默的殖民歷史無法否認,但是《神秘的河流》借助布萊克伍德和迪克這兩個人物表達了種族與文化和解之旅的意愿和可能性。布萊克伍德也和索尼爾一樣被流放到澳洲,但他和土著達成了某種和解。像其他白人一樣,布萊克伍德同樣占有一塊土地,但是他沒有像索尼爾一樣清理那片他住的地方,也沒有用樹木圍成空地來標明文明和野蠻的界限。布萊克伍德愿意學習土著語言并能與土著進行簡單交流,他與土著和平共處,甚至還有一個原住民情人和一個孩子。他把土著視為和白人一樣具有平等的地位。這表明布萊克伍德已經融入當?shù)赝林詈臀幕小6峡顺錾诎闹?,他的記憶里沒有英國的影子,因而能更加客觀地對待土著人。他與土著一起玩耍、看土著鉆木取火、扔長矛,把他們視為朋友,迪克慢慢接受并融入土著的文化中。文章的最后,迪克選擇離開F34QoIVxqAqF7eqBGzIkEmhtUvUc11dVWphjhxhjzDE=他的家去和布萊克伍德一起生活,這是迪克對歐洲殖民主義者霸權和暴行的抵抗。迪克扮演了文化交流中使者的角色,打破了二元對立的尷尬局面,開拓了文化多樣性的空間,也開辟了種pL+/gDqsBEx7whlMIqCsXORh8sXPDzUlQ0FMsOeRujY=族和解的可能性。
5 結語
“敘事即旅行”[10],旅行也是一種敘事,格倫維爾通過《神秘的河流》中“旅行”敘事模式,刻畫索尼爾流放的經歷和在河流上發(fā)生的故事,展現(xiàn)了英國罪犯流放到澳洲并成功改變身份的奮斗殖民史。作為帝國飛散者,這段流放之旅產生了家園缺失感和無根感的“非家幻覺”以及混合身份認同的模糊。因此,在旅行與“他者”相遇的過程中,帶來了文化碰撞與交流,一方面加劇了種族沖突,另一方面也開拓和解的可能。
引用
[1] 田俊武.美國19世紀經典文學中的旅行敘事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5.
[2] 童明.家園的跨民族譯本:論“后”時代的飛散視角[J].中國比較文學,2005(3):150-168.
[3] 趙一凡.《西方文論關鍵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123.
[4] 豐云.飛散寫作:異域與故鄉(xiāng)的對立置換[J].江西社會科學, 2007(2):91-95.
[5] (澳)凱特·格倫維爾(Grenville, K.)著.神秘的河流[M].郭英劍,聶曉戌,張歌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6] 王小瓊,金衡山.撩開神秘的面紗——《神秘的河流》的殖民書寫[J].學術界,2015(10):244-326.
[7] (美)愛德華·W·薩義德,著.文化與帝國主義[M].李琨,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
[8] 賽義德(Said, E.)等,著.陳永國等譯.后殖民主義文化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9] 陶家俊.身份認同導論[J].外國文學,2004(2):37-44.
[10] (芬蘭)凱·米科隆文.甘細梅,譯.“敘事即旅行”的隱喻:在空間序列和開放的結果之間.[J].江西社會科學, 2010(1):35-42.
作者簡介:鄭彩云(1995—),女,安徽六安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安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