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全球南方”國家產生了多元在地實踐,為構建國際傳播自主知識體系提供了新的視角:其一,“全球南方”視角作為國際交往策略,構建了多元的知識生產模式,積極改寫西方主導的全球化敘事;其二,該視角為國際傳播的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在地經驗和話語資源,具有成為本領域關鍵概念的理論潛力。從“全球南方”視角出發(fā)審視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能夠強化中國在全球傳播和知識生產中的話語領導力,提供改變既有國際輿論格局的新路徑。
【關鍵詞】國際傳播 自主知識體系 全球南方
一、“全球南方”概念的提出與話語流變
“全球南方”最早由美國左翼活動家卡爾·奧格爾斯比(Carl Oglesby)提出,①目前至少包含三個層面的意涵:首先,它指代經濟上處于弱勢的民族國家,替代冷戰(zhàn)后逐漸弱化的“第三世界”概念;其次,“全球”一詞使“南方”擺脫了傳統(tǒng)的“南北”地理對立關系,突出經濟層面的南北差異;最后,“全球南方”反映了南方國家基于相似處境而形成的相互認同,代表著一種抵抗全球化資本主義的跨國政治主體。②
在中國語境下,“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不僅是地理概念,更具有深厚的國際政治意義。2015年9月26日,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合國總部主持南南合作圓桌會時,強調南南合作是發(fā)展中國家通過平等互信、互利共贏、團結互助實現(xiàn)自強的偉大實踐。這一合作模式旨在開辟一條共同繁榮的新道路,反映了中國在“全球南方”中倡導公正和多邊合作的立場。③此后,習近平主席多次重申,中國作為“全球南方”的一員,支持提升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2023年,習近平主席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閉幕式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南南合作的重要性,并明確指出這一合作的和平發(fā)展導向。④在學術層面,“全球南方”已經成為一個與國際秩序演變高度相關的政治概念,體現(xiàn)出鮮明的共同基因,如反帝反殖民的歷史、堅持獨立自主的發(fā)展道路、主張多極化、反對霸權、追求正義等特征。⑤參與“全球南方”問題討論,本質是針對全球發(fā)展不平衡、不平等,從理論上給予解答。而如何定義“全球南方”,本質上是在討論如何改變這種不平等狀態(tài),建設更合理的全球秩序。⑥
早期的國際傳播研究根植于以西方為中心的理論、方法和實踐體系,形成于西方占主導的國際政治語境下。在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背景下,“全球南方”為深化全球發(fā)展治理合作提供了機遇,同時也成為構建國際傳播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視角。從“全球南方”視角出發(fā)重新審視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基于南方實踐、南方經驗、南方話語資源,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提供經驗和思路。
二、從“西方化”到“去西方中心”:國際傳播研究之變
(一)國際傳播研究緣起
國際傳播研究源自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美國傳播學研究。二戰(zhàn)后,在以冷戰(zhàn)為框架的國際關系格局主導下,拉扎斯菲爾德、施拉姆等傳播學奠基者將美國的國際傳播作為一種既定范式,冠以“現(xiàn)代化”和“發(fā)展”的名義推廣到全世界?!艾F(xiàn)代化理論”根植于美國社會學大師帕森斯的理論脈絡,其基本假設是:現(xiàn)代化是一種全球過程,傳統(tǒng)處于向現(xiàn)代的轉化中,該過程不可逆轉;歐美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分屬現(xiàn)代和傳統(tǒng)的兩端,后者將以與前者相一致的形式邁向現(xiàn)代。就本質而言,現(xiàn)代化理論并非價值無涉,而具有極強的實踐目的,即在冷戰(zhàn)格局下配合馬歇爾計劃來穩(wěn)定“第三世界”國家?,F(xiàn)代化理論將西方社會作為藍本,以圖在他國復刻其行動和發(fā)展路徑,認為其他社會直接模仿便會自然地趨于“現(xiàn)代”,完全忽略了文化與社會之間的差異,也未考慮到現(xiàn)代化可能存在的不同模式。
“現(xiàn)代化理論”為美國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其現(xiàn)代化的政治抱負提供了學理支撐,也為美式國際傳播研究的流行提供了理論語境。彼時美國在意識形態(tài)色彩濃厚的社會語境下,排斥推崇自由主義和理想主義的芝加哥社會學派,重視以量化研究為主要手段的行政研究。在傳播學學科化過程中,施拉姆武斷地將與其共同服務于美國政府的、從事量化研究的卡爾·霍夫蘭、拉扎斯菲爾德等人奉為正朔,推動了傳播學耶魯學派和哥倫比亞學派的形成,卻忽視了其他傳播學可能發(fā)生的理論走向。這兩個學派早期專注于媒介效果研究,在方法上習慣采用限于局部、滯于靜態(tài)的量化手段。對于社會科學研究來說,量化研究的問題在于以局部來推斷整體,以經驗來推斷功能,一是忽略了不同地方間的文化差異,二是容易陷入倒果為因的功能論陷阱。正如李金銓在批評拉扎斯菲爾德時所指出的:“他的心目中當然不是追求具有普遍意義又有比較視野的在地知識,而是以國際傳播為美歐理論的試驗場?!雹咴诂F(xiàn)代化理論與實證主義范式的雙重影響下,國際傳播研究形成了親美國化和量化經驗的核心特征。
(二)世界信息與傳播新秩序構建背景下的國際傳播研究
受西方國家在20世紀中后期所主導的全球文化傳播的單向流動刺激,“第三世界”國家警覺這種對于本土文化甚至民族權益的“滲透”和“演變”,遂在20世紀70年代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中心,發(fā)出改變國際信息傳播秩序的聲音。盡管美國憤而離場,導致此次斗爭并沒有達成真正的世界性共識,但卻廣泛激發(fā)了國際傳播研究的批判面向。
這一研究面向以發(fā)源于拉丁美洲的依附理論為開端,強調“第三世界”國家的邊緣特征和內部結構,以與線性的現(xiàn)代化理論相抗衡。在國內的政治運動和國際的集體反思中,美國的發(fā)展傳播學飽受詰難,其中產生了一批較為激進的著作,例如赫伯特·阿特休爾的《權力的媒介》,赫伯特·席勒的《大眾傳播與美帝國》。經由這些批判性研究,文化帝國主義、媒介文化帝國、文化霸權等一系列概念匯入學術爭論中,國際傳播研究在這種對抗實踐和批判理論中被重新思考,但又因依賴理論之式微懸而不決。經此,批判性研究雖然顯現(xiàn)了具有強烈經驗色彩和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美式國際傳播研究的弊端,但由于缺乏科學化方法的支撐,既未能改變國際傳播研究的親美國化,尤其是“美式現(xiàn)代化”在全球范圍內的推廣邏輯,也未能清楚闡明國際傳播究竟是否能夠發(fā)展成為一個學科。
冷戰(zhàn)以后,“全球化理論”取代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國內風起云涌的政治運動中被打落云頭的“現(xiàn)代化理論”,成為國際傳播研究的又一重要學理支撐。該理論與媒介環(huán)境(技術)學派的研究具有親緣關系,媒介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因首倡“地球村”“信息時代”等概念而成為全球化理論的奠基者之一。根植于此理論,諸多學者開始設想以技術來突破國家交往壁壘的可能,并積極呼吁自由而平等的信息時代的到來。國際傳播研究因此又落入“技術決定論”的窠臼,忽略了全球化過程同時是全球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擴張過程。此一問題遺留的教訓在于:在國家主體缺乏共識性理念支撐的基礎上,單憑技術無以推進理想的國際傳播實踐。
當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南方”國家高速發(fā)展,世界多極化加速推進。不同于既有研究局限于一系列與超級大國地位有關的指標的做法,“全球南方”研究抓住了深刻變革的主線,有利于理解多極世界的“戲劇性”和“復雜性”。⑧在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之外,“全球南方”作為崛起中的地緣政治力量,為國際傳播實踐和理論研究提供了新面向。
三、從南南合作到中國經驗:“全球南方”的在地實踐
(一)南南合作
南南合作作為國際合作的創(chuàng)新形式,旨在通過知識、技能、技術和資源的共享,增強發(fā)展中國家的自主發(fā)展能力。聯(lián)合國將“南南合作”定義為由兩個或多個發(fā)展中國家之間開展的多層次合作,參與主體包括政府、區(qū)域組織、公民社會、學術界及私人部門。⑨當前的南南合作已在政策、經濟、科技等多個領域展開,“全球南方”國家在跨區(qū)域合作中形成了區(qū)域性媒體聯(lián)盟等合作平臺,成為“全球南方”國家合作的重要模式。
首先,中國在南南合作中的貢獻尤為突出。通過提供經濟援助、支持科技創(chuàng)新、推動聯(lián)合國相關工作等方式,中國積極參與并推動南南合作的實踐。⑩“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推動“全球南方”合作的標志性項目,經過十余年的實踐,已與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30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展現(xiàn)了南南合作的廣泛影響力。11
其次,“全球南方”其他國家也在積極推動南南合作。例如,巴西通過農業(yè)食品政策和技術出口,尤其是在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開展了一系列的南南合作倡議,這些倡議通過與民間社會行動者的互動得到實施。12此外,由八個國家組成的葡語國家共同體,通過衛(wèi)生合作戰(zhàn)略計劃加強地方衛(wèi)生保健系統(tǒng),努力實現(xiàn)降低兒童死亡率和改善孕產婦保健等千年發(fā)展目標。13這些國家利用數(shù)字技術和社交媒體,形成了新的傳播實踐路徑,加強在政策、科技、醫(yī)療等領域的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中國經驗
中國作為“全球南方”實踐中的重要一環(huán),進行了農業(yè)、數(shù)字信息技術產業(yè)、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嘗試和合作。在中非農業(yè)合作項目中,中國通過向非洲國家提供農業(yè)技術、農機設備和農業(yè)管理經驗,幫助當?shù)靥嵘Z食生產能力和農業(yè)現(xiàn)代化水平。14例如,中國在坦桑尼亞開展的農業(yè)技術示范中心項目,通過引入水稻種植技術,使得當?shù)厮井a量顯著提高。15這一合作項目的成功經驗體現(xiàn)了中國在農業(yè)發(fā)展中的技術優(yōu)勢以及對當?shù)匦枨蟮拿翡J洞察。中國在非洲的農業(yè)合作不僅緩解了當?shù)氐募Z食危機,也為“全球南方”國家探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農業(yè)模式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此外,中國在數(shù)字技術領域的合作也成為“全球南方”在地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數(shù)字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在信息通信技術(ICT)方面的合作日益緊密。中國的華為公司在許多非洲和拉美國家建設了通信基礎設施,提供了從通信設備到技術支持的全方位服務。16這些合作不僅幫助這些國家加速了數(shù)字化轉型,還推動了“全球南方”在信息主權方面的獨立性。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經驗包括在復雜環(huán)境中部署先進技術、以包容性發(fā)展為目標推動技術擴展,以及在全球數(shù)字治理中堅持多邊合作的原則。這些經驗為“全球南方”國家實現(xiàn)信息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也為“全球南方”的數(shù)字化合作樹立了典范。
四、“全球南方”:構建國際傳播自主知識體系的視角
(一)作為國際交往策略的“全球南方”
馬克思有關國際交往的相關論述為理解全球化及國際關系提供了理論基礎,他指出,國際交往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直接結果,各國之間的資本流通推動了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各國相互聯(lián)系并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然而,資本主義國際交往的核心在于資本積累,在全球范圍內加劇了不平等和剝削。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通過資本的流動和積累削弱了民族國家的獨立性,進而塑造了資本主導的國際秩序。17在此背景下,“全球南方”作為國際交往策略,積極改寫西方主導的全球化敘事?!叭蚰戏健眹彝ㄟ^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生產模式,強調自身的文化獨立性和社會經驗,形成與西方話語體系相異的敘事話語。例如,有學者關注非洲的社會變革新聞和共同體新聞對非洲交往傳統(tǒng)的展現(xiàn),通過展現(xiàn)非西方的新聞理念,彰顯“全球南方”國家的獨特視角。18
“全球南方”國家在數(shù)字傳播領域的崛起正在重塑國際傳播的權力結構。這些國家通過發(fā)展本土社交媒體和數(shù)字平臺,增強了信息主權和數(shù)字話語權。以TikTok為例,其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展現(xiàn)了“全球南方”國家在數(shù)字時代傳播能力的增長。當下,“全球南方”國家不僅是獨立的政治經濟力量,還是地緣政治博弈中的關鍵力量。中國、印度等國在推動南方合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同時也面臨主導權的競爭。西方國家通過爭奪“全球南方”的話語權來維護其地緣政治優(yōu)勢,則進一步凸顯了反思”全球南方”話語及策略在當前國際交往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
(二)作為構建國際傳播自主知識體系視角的“全球南方”
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已成為近年來學界高度關注的熱點議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沒有自主知識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就如同無本之木?!敝袊灾髦R體系的構建不僅需要具備本土性、體系性、科學性等特征屬性,更需要充分把握時代特征,推動概念、理論和方法創(chuàng)新。20學術界不應局限在某一學科、某一領域、某一層次的探索上,而是對中國自主知識系統(tǒng)性、整體性的研究21,進而在全球知識生產中確立中國研究的主體性。在話語體系層面,學科相關話語的生產與傳播應被置于更大的社會和文化語境之中,進行舊有知識的調整與新知識的生產與傳播。22就國際傳播研究而言,如何在既有西方“現(xiàn)代化理論”主導范式之中加以中國經驗、中國話語,進行“本土化”“在地化”與“國際化”“世界化”的辯證統(tǒng)一,是需要關照的重要議題。
“全球南方”的在地實踐為國際傳播的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在地經驗和話語資源,具體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在經驗層面,“全球南方”的在地傳播實踐為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提供了可融通、可交叉、可挖掘的研究路徑。例如,趙月枝對“第三世界”國家生態(tài)故事的關注,揭示了中國在“全球南方”合作中的關鍵角色23,史安斌等對“全球南方”媒體的“替代性敘事”的討論,聚焦了國際傳播敘事的“南方轉向”。24在學術話語層面,“全球南方”與“南南傳播”話語的引入,豐富了中國國際傳播研究的學術話語資源?!比蚰戏健眹以谫Y源匱乏、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等問題上具有獨特的傳播經驗與視角。這種發(fā)展實踐與中國“合作共贏”等理念相契合,符合中國在國際傳播中推動共同發(fā)展的價值觀。通過“全球南方”“南南傳播”等話語表達與符號生產,中國學者可以將中國本土研究與“全球南方”其他國家經驗相連,拓寬學術視角與思考路徑。更進一步而言,“全球南方”及相關表述能夠成為中國話語體系中的標志性概念,強化中國在全球傳播和知識生產中的話語領導力,成為改變“西強東弱”“北強南弱”國際輿論格局的新路徑。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重點項目“新時代中國貧困治理理念的國際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0XCA002)研究成果。
陸佳怡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安琪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24級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趙可金:《百年變局中的“全球南方”》,《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年第23期,第5-12頁。
②李安山:《世界秩序變革中的“全球南方”——基于歷史發(fā)展的視角》,《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年第23期,第21-34頁。
③《本次出訪,習近平多次提到的“全球南方”是什么?》,央視網, https://news. cctv.com/2023/08/26/ARTIpDYM0KGes6FvJclyhfLe230824.shtml,2023年8月26日。
④新華社:《習近平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閉幕式上的致辭》,中國政府網,https:// 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8/content_6899641.htm,2023年8月23日。
⑤牛海彬:《“全球南方”是國際秩序演變的重要推動力量》,《當代世界》2023年第11期,第22-27頁。
⑥殷之光:《“全球南方”與新型全球化》,《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年第23期,第35-49頁。
⑦李金銓:《國際傳播的國際化——反思以后的新起點》,《開放時代》2015年第1期,第211-223+9頁。
⑧劉德斌、李東琪:《“全球南方”研究的興起及其重要意義》,《思想理論戰(zhàn)線》2023年,第1期,第79-90+141頁。
⑨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South–South Cooperation. "About South–South and Triangular Cooperation," https://unsouthsouth.org/about/about-sstc/.
⑩江時學:《南南合作的中國實踐與貢獻——基于“全球南方”的視角》,《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4年第7期,第82-94頁。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http://www.scio.gov.cn/gxzt/dtzt/49518/32678/index.html,2023年10月10日。
12范圖·切魯、勒努·莫迪、張大川:《借力南南合作,加速非洲農業(yè)變革——簡論中國、巴西、印度的投資和知識交流對非洲農業(yè)的積極影響》,《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16年第4期,第51-69+5-6+10頁。
13Santos R D F , Cerqueira M R. South-South Cooperation: Brazilian experiences in South America and Africa. História, Ciências, SaúdeManguinhos, 2015, 22(1), p. 23–47.
14《中非農業(yè)合作,共繪非洲減貧發(fā)展藍圖》,中國政府網,http://big5.www.gov. cn/gate/big5/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8/content_6970592.htm,2024年8月26日。
15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農業(yè)大學團隊堅持對非農業(yè)合作10余年——在坦桑尼亞,我們一起種玉米》, 2023年5月18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 6419057033224842&wfr=spider&for=pc。
16《非洲給了華為底氣》,中國日報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807 911884561082&wfr=spider&for=pc,2020年9月14日。
17何喜均:《馬克思國際交往理論與“一帶一路”倡議》,《人民論壇》2017年第31期,第212-213頁。
18Skjerdal T S.The three alternative journalisms of Africa.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2012, 74(7), p. 636-654.
19門洪華:《“全球南方”的興起與國際博弈的新圖景——兼論中國的戰(zhàn)略應對》,《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1期,第104-113頁。
20郁建興、黃飚:《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及其世界意義》,《政治學研究》2023年第3期,第14-24+167-168頁。
21劉曙光:《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方法論自覺》,《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5期,第5-17頁。
22何國梅:《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學術話語體系建構》,《中國出版》2022年第7期,第7頁。
23趙月枝、陳成:《從黑色雅典娜到綠色中國:“全球南方”視野中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及其跨文化傳播》,《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4期,第3-14頁。
24史安斌、朱泓宇:《國際傳播敘事的“南方轉向”——基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媒體的扎根研究》,《傳媒觀察》2023年第9期,第18-27頁。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