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班上有兩名同學因為值日任務分配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吵,我找衛(wèi)生委員了解情況,發(fā)現(xiàn)此類問題在各小組屢見不鮮。一個本來很團結的小組因為值日產生了不少矛盾,顯然,加強值日小組管理已經刻不容緩。
發(fā)現(xiàn)值日細節(jié),整合值日項目
與衛(wèi)生委員和小組長多次溝通后,我發(fā)現(xiàn),在實施小組分工值日的過程中,小組長遇到了不少困難。有的小組成員總認為自己干的活最多、最累,值日時抱怨連連;對于有些臨時任務,大家互相推諉,誰都不愿意做,最后這些事情就落到了小組長的肩上,導致小組長的任務越來越重。小組長不僅沒有發(fā)揮組織協(xié)調作用,還承擔了很多額外工作。
面對這些問題,首先要明確的是值日到底需要干些什么。我沒有直接制訂值日表格,而是在班級發(fā)起了一個討論:說說值日需要做的事。我通過“星語信箱”收到了很多小紙條,然而,紙條上的內容卻讓我有些失望——大家認為值日需要干的就是掃地、拖地、擺放桌椅、擦黑板。
我提醒他們,除了這些常見的任務外,還有許多容易被忽視的“小事兒”。慢慢地,孩子們有了新發(fā)現(xiàn):婷婷找出了在掃地過程中容易忽略的角落,還附上了一張示意圖;小杰羅列了所有在離開教室時需要關閉的電源;晴晴指出要及時清理教室綠植的枯葉;小遠居然想到在離開教室時要把窗簾拉至同一側并整理好……看著紙條上這些稚嫩的字跡,我由衷地感到欣慰:他們開始把班級當作第二個家,并希望這個家變得更加整潔、明亮。
值日內容多了,小組長卻犯愁了。原來只有幾項簡單的任務,現(xiàn)在大大小小的值日內容多達十幾項,如何清晰、高效地分配任務成了擺在他們面前的難題。于是,我把值日內容分為“掃、拖、擦、擺”4大類。顧名思義,“掃”涵蓋了所有需要動用掃帚的項目;“拖”包括了值日中所有用到拖把的項目;“擦”包括了值日中所有用到抹布的項目;“擺”包括了值日中所有需要整理歸位的項目。這樣一分,值日中的“小事兒”也都能有對應的歸屬類別,小組長在分配任務時也更加方便。即使遇到未考慮到的值日內容,也不用苦惱,將其歸入相應的類別即可。
開展崗前培訓,人員競聘上崗
值日內容被分為掃、拖、擦、擺4類后,新的問題出現(xiàn)了。由于各項任務的工作量不同,孩子們在追求他們眼中的公平時產生了矛盾。小組長反映,在分配任務時,大家往往傾向于選擇看似輕松的工作,而非自己擅長的。這不僅影響了值日的質量,也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由分工不合理引發(fā)的矛盾。
比如,小明在之前的值日分配中負責拖地并且拖得很干凈,可是,他覺得拖地太累了,“擺”的任務肯定更輕松,就主動承擔了“擺”的工作。然而,小明平時就大大咧咧的,做事不夠細心,桌椅并沒有擺得橫豎對齊,該擺的花草也隨意放置,班級物品經常未能及時歸位,導致要用的時候找不到。顯然,他沒有高質量地完成“擺”這個他認為輕松的值日任務。
我想,這不是孩子們的問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少干家務,他們不知道怎么做也很正常。于是,我在班會課上詳細講解了掃地、拖地、擦拭和整理物品的具體方法和要求。
光有理論還不夠,真正的理解和領悟還需要通過實踐來深化。剛開始,每天的值日時間,我會分別對當天的值日生進行一對一現(xiàn)場培訓,并鼓勵他們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在小組內互相指導。每當發(fā)現(xiàn)他們的操作不符合標準時,我都會及時介入,親自示范并糾正。在分享經驗的過程中,同學們不僅提高了值日效率,還增進了對彼此的理解。一位小組長說:“我之前誤會玲玲了,原來她并不是故意偷懶,而是真的不會做?!?/p>
此外,我還積極與家長溝通,發(fā)起了“我向父母尋經驗”的勞動實踐活動。這一舉措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勞動能力,還促進了他們與父母的交流,進一步實現(xiàn)了家校共育。一位家長欣喜地告訴我:“這個活動真好,孩子升入初中后,別說一起干家務了,好好說句話都難,現(xiàn)在居然主動問我怎么掃地才能掃干凈?!?/p>
一段時間后,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勞動經驗,我在班級開展了值日崗位競聘,誰做得好、做得快才能負責心儀的值日項目。孩子們?yōu)榱素撠熥约合敫傻捻椖?,開始想辦法、動腦筋。小敏為了將桌椅擺齊,選定了每一行和每一列的參照物;航航為了把地拖干凈,準備了一個小鏟子,以應對地面偶爾出現(xiàn)的難處理的污漬;小賢為了把220a6152ac84b24176175d4f886a6b89d41d7c0ab8b4553635e5fbe93b83e1ea玻璃擦干凈,準備了兩種材質的抹布;等等。
在崗位競聘制度的激勵下,孩子們想的不再是“我能不能少干一點”,而是“我怎么爭取到我想干的項目”。這種轉變讓孩子們更加專注于提升自己的勞動技能,而不是糾結“到底該誰干”。思想的轉變帶來了行動的轉變,小組內因為值日分工產生的矛盾漸漸少了。
精簡值日人員,控制值日時間
孩子們值日的勁頭終于起來了,我還沒高興幾天,就被學校多次告知我們班的學生離校時間過晚。這讓我感到困惑,因為為了讓孩子們能早點離校,每個值日小組都有8名同學,每兩名同學負責一個項目,按理說時間應該非常充裕。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帶著疑問,我偷偷觀察小組的值日過程,很快發(fā)現(xiàn)了問題:七年級的孩子自制力相對薄弱,玩心還比較重。值日人員充足了,反而讓他們在值日時有時間聊天、追逐打鬧。于是,我決定精簡值日人員,由之前的8人減至4人,每人獨自負責一個項目,并將值日時間控制在20分鐘之內。
當我向孩子們宣布這一決定時,他們都覺得4個人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時間里保質保量地完成所有值日任務。可是,為了保住自己喜歡的值日項目,孩子們也只能鉚足勁干。實踐證明,只要不分心,專心勞動,每個小組都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值日任務。
看到大家已經適應這樣的值日節(jié)奏,我在班級開展了“值日時長挑戰(zhàn)賽”。規(guī)則很簡單:在確保值日質量的前提下,值日時長最短的小組將在下周免除一次值日。
挑戰(zhàn)賽開始后,為了獲得獎勵,孩子們想盡辦法節(jié)省時間。拖地的同學會提前把拖把洗干凈,放學時直接開始拖;掃地的同學會在課間主動維持衛(wèi)生;負責“擦、擺”類工作的同學利用課間零散時間把能做的都先做了。個人的值日時間縮短了,小組的整體值日時間自然就縮短了。但如果想進一步縮短時間,小組長就需要發(fā)揮組織協(xié)調的作用,精心規(guī)劃值日順序,確保小組成員緊密配合。比如,有的小組從靠窗一側開始掃地,使掃地與拖地能夠同步進行,大大提高了效率。小組成員還會主動伸出援手,互幫互助。比如,有的小組為了避免重復勞動,4個人一起擺齊桌椅后,再開始掃地、拖地,避免擺放桌椅時對已清潔的地面造成二次污染。每當目睹其他小組迅速完成值日工作時,小組間便會自發(fā)地交流學習,被討教的小組也毫不吝嗇,樂于分享。
孩子們從斤斤計較到精誠合作,小小的措施不僅解決了值日問題,還引導他們在值日的過程中踐行班級的培養(yǎng)目標: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求知,學會共處。無形之中,班級文化也“值”于孩子們的內心。(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qū)第一中學北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