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qiāng進酒”音義之爭引發(fā)的“蝴蝶效應”, 是部分音韻學人強制推行“全部以今音讀古詩”, 致使部分“古詩不古”以及“美詩”退化為“非詩”:無韻、無律、無詩味。如何在“音韻學+詩學”的協(xié)同規(guī)約下,進行杜甫式“不薄今人愛古人”的協(xié)同研辯,堅守“漢唐古體詩有韻、唐宋格律詩有律”的“詩味今讀”,成為漢唐以降古詩今讀全部問題的根本所在?,F(xiàn)有辭書并非全部韻讀標準,一些真正的韻讀標準尚有遺漏,亟待利用大數(shù)據(jù)+智能檢索不斷地發(fā)現(xiàn)、確認與增補。只有在文學史語境里通觀漢唐“將進酒”一以貫之的音與義,才可能更深入理解漢唐《將qiāng進酒》的系列詩篇,尤其是李白“宰酒”的巔峰之作《將進酒》。
關鍵詞:“將qiāng進酒”;“詩味今讀”;音韻;詩律;兩美并存
中圖分類號:I20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24)10-0064-10
“將qiāng進酒”與“將jiāng進酒”,近年來在音韻學與詩學領域兩讀相爭,愈演愈烈,莫衷一是又各行其是,給全民教育、大眾演播直至文化生活、日常應用,造成極大的困擾與混亂。有青年教師在網(wǎng)絡留言中感慨:“學術界一會兒說‘將qiāng進酒’,一會兒說‘將jiāng進酒’。到底要我們怎么讀?”類似混亂與困惑并不始于今天。明末清初顧炎武在《音學五書·古詩無葉音》中說:“注者宜云:慶,古本讀羌,而今讀如磬;……庶得之矣。胡為以今之讀為正,而以古之正為葉也?……顛倒古今,反復倫類,莫此甚也。倡自一人,天下群而和之,誤自一世,后世韙而從之。智者不敢生疑,賢者不敢致詰,若安之為固然,遵之為訓謨者,九原可作,不啞然而笑乎?”(1)
一、古詩今讀的術業(yè)規(guī)約:今讀漢唐古體詩不可無韻,今讀唐宋格律詩不可無律
“將qiāng進酒”的音義問題,僅僅屬于近年來舉國風行古詩今讀現(xiàn)象中的最典型實例,亂象的根源在于尚未建立術業(yè)規(guī)約即評判標準,反復導致“以今之讀為正,而以古之正為葉”。如何在“音韻學+詩學”的協(xié)同規(guī)約下,堅守“漢唐古體詩有韻、唐宋格律詩有律”的“詩味今讀”,才是古詩今讀全部問題的根本所在。
音韻學界要做的不是急于“削”古代韻文之“足”以“適”某些音韻學現(xiàn)代觀念之“履”,而是要盡可能全面地反復審視古代韻文的一字多音,亦即重讀文本、多讀文本尤其是讀準文本。不能唯舊有韻書的馬首是瞻,即從韻書到韻書,而是要從韻文到韻書:依據(jù)韻文實況,增添韻書失載的一字多音。要像充分尊重“一字多義”一樣充分尊重“一字多音”。不可將必要的亦即符合古代韻文實況的“一字多音”,簡單歸結(jié)為“葉音”,即詩韻“不相通者偶通之,謂之葉”(2)?,F(xiàn)有韻書絕大部分可以作為而且應該作為韻讀標準,但要謹記不是全部韻讀標準,一些真正的韻讀標準尚有遺漏,亟待利用大數(shù)據(jù)+智能檢索不斷地發(fā)現(xiàn)、確認與增補。
此處以王維《獻始興公(按即張九齡)》為例:“寧棲野樹林,寧飲澗oeg5PJBYrJRn6RX4knV9AMZ3cgyhAxL3NbOU2qA+mx4=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嶇見王侯?!瓊?cè)聞大君子,安問黨與仇。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fōu?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比娧浩铰曧?,“不fōu”是“否”的省略或通假,但又不讀上聲fǒu。敦煌遺書音義殘卷S.2071《切韻·尤韻》“甫鳩切”、《廣韻·尤韻》“甫鳩切”,音fōu。(3)就筆者所見,目前除《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古音匯纂》《漢字源流大字典》之外,其它現(xiàn)代工具書均無平聲之“否fōu”。更為嚴重的是:上述四種字典辭典均未涉及詩歌之韻“不fōu”,亟須研究增補。
上舉詩韻并非僅見。李白《秋浦歌十七首》:“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fōu?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倍鸥Α断娜绽罟娫L》:“遠林暑氣薄,公子過我游?!粑輪疚骷?,借問有酒不fōu?”白居易《代人贈王員外》:“好在王員外,平生記得不fōu?共賒黃叟酒,同上莫愁樓?!卞X珝《江行無題一百首》:“潯陽江畔菊,應似古來秋。為問幽棲客,吟時得酒不fōu?”“不”讀“fōu”應該是從陶潛開始,《游斜川并序》:“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fōu?”《酬劉柴?!罚骸敖裎也粸闃?,知有來歲不fōu?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游?!?/p>
至于“將qiāng進酒”即“請飲酒”,筆者發(fā)現(xiàn):《詩經(jīng)》與《穆天子傳》有“將qiāng”無“請”,《左傳》有“請”無“將qiāng”。大概率地說,后世除了極個別應用場景如“將qiāng進酒”之外,“請”出而“將qiāng”廢,“將qiāng”為請、愿之義,已經(jīng)“移交”于“請”。
“將qiāng進酒”與“將jiāng進酒”的音讀之爭與意義,以及古詩今讀的諸多問題,完全有必要在音韻學與詩學的求同規(guī)范下,進行杜甫式“不薄今人愛古人”的協(xié)同研辨。研辨即研究辨析,首見于《南齊書·江謐傳》:“謐又奏(孫)敻先不研辨,混同謬議……。”(4)協(xié)同研辨即在共同遵守“音韻學規(guī)約+詩學規(guī)約”的前提下展開研究辨析。本文所謂規(guī)約有二:今讀古體詩不可無韻,今讀格律詩不可無律。因為無韻是散文不是詩,無律是古體詩不是格律詩。用王力先生《漢語詩律學》第五章《白話詩和歐化詩》里的話來說就是:“韻的諧和與音的整齊畢竟被認為詩的正軌?!保?)王力先生的《唐詩三首講解》更是堅定不移、不留任何質(zhì)疑空間地說:“唐詩一定要押韻?!保?)證明韻是古詩的核心與靈魂。因此,在不損傷甚至毀棄古典詩篇內(nèi)部的“韻”“律”“義”的前提下,所有詩字、詩句的讀音,完全可以依照音韻學規(guī)范的今音,亦即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進行誦讀?,F(xiàn)展論如次。
二、簡析今人通過不正確的論證方式推導出不正確的結(jié)論
主張讀“jiāng進酒”的理由,以年屆百齡深受尊敬的葉嘉瑩先生的受訪視頻最具影響力。葉先生在2018年3月10日錄制的受訪視頻中,以歸納法講述她所認識的學養(yǎng)深厚的一眾老先生們,一律讀“jiāng進酒”,不讀“qiāng進酒”。但從學理上說,人證不如書證,人證無限而書證有限,人證歸納無法整全,又特別容易遺漏熟人圈子之外的“相反證據(jù)”。先生又用對比法,指出《詩經(jīng)》中“將qiāng子無怒”“將qiāng仲子兮”,這兩處女子對男友“柔婉”的請求口氣,和太白“jiāng進酒”那種“緊迫”的、“滔滔滾滾”的口氣完全不類。所以太白之詩只能讀“jiāng進酒”:“一定是jiāng進酒,絕對是jiāng進酒,不是qiāng進酒。因為口氣不同,場合不同,對象不同。”換言之,同為“請”義但語氣柔剛有別的“將”,必須分讀兩種不同的音。
遺憾的是這一看法無法在實際生活中獲得驗證。假設A敲門,室主說:“請進!”B撞門而入且言行不遜,室主憤然說:“請出去!”生活中不會因為語氣的柔剛不同,針對A、B二人的“請”,就有兩種不同的讀音。由此還衍生出另外的問題:為什么讀“qiāng”,口氣就是柔婉的?一旦讀“jiāng”,口氣就“緊迫”而“滔滔滾滾”了呢?語音學的學理可有?書證可有?生活中的驗證可有?事實上,葉先生在《詩經(jīng)》中只舉二例是不完整的,不充分的,存在著另外二例相似而不相等的證據(jù)遺漏:《詩經(jīng)》中表達請求與愿望的“將qiāng”,并非只有《氓》和《將仲子》兩處的女子口吻,還有《大叔于田》的“將qiāng叔無狃niǔ”、《小雅·正月》的“將qiāng伯助予”,此二例男女皆可,并不專屬女子口吻。
1990年第一版、2018年第二版的《漢語大字典》,“將”字收錄五個讀音。第三個是qiāng:“《集韻》千羊切,平陽清,陽部。”“請;愿。《廣雅·釋言》:‘將,請也。’《詩·衛(wèi)風·氓》:‘將子無怒,秋以為期?!珎鳎骸畬ⅲ敢??!嵭{:‘將,請也?!赌绿熳觽鳌肪砣骸畬⒆訜o死,尚能復來?!评畎住秾⑦M酒》:‘將進酒,杯莫停?!保?) 引文中的《集韻》,是北宋為糾補《廣韻》誤漏而作的官修韻書,證明北宋官方認可“將qiāng進酒”是正讀?!疤评畎住秾⑦M酒》”云云,為第二版所增。
1997年版《漢語大詞典》縮印本“將”字收錄三個讀音,第三個是qiāng:“集韻千羊切,平陽,清?!贬屃x為:“愿,請。”書證除了《氓》及毛傳,還有《穆天子傳》及晉人郭璞注。此外,援引了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廟碑》的“將子無,神聽鐘鼓”。詞條“將3進酒”雖然沒有直引李白《將進酒》,但書證引至宋代典籍。
2015年第三版《詞源》及其2023年音序本,“將”字收錄三個讀音。第三個是qiāng:“《集韻》千羊切,平,陽韻。清,陽部。”“(一)愿,請?!对姟ばl(wèi)風·氓》:‘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參見‘將3伯’?!薄皩?伯”即前舉“將伯助予”。音序本“將3進酒”條云:“漢樂府鐃歌名。內(nèi)容大都寫游樂飲宴。……唐李白《將進酒》詩為最有名。”(8)
《辭?!返谄甙妗皩iāng”音之下,列有五個詞條:“將伯”“將進酒”“將將(同‘鏘鏘’)”“將仲子”。(9)
2023年第一版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大字典》“將㈢qiāng”,釋義“請,希望。”引《氓》詩及毛傳、鄭箋、李白《將進酒》。(10)
2024年商務印書館第一版《漢字源流大字典》“㈢將qiāng”:“請,愿: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將進酒,杯莫停│將子無死,尚復能來?!保?1)
同為商務印書館最新出品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和《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錄“將qiāng”:“〈書〉愿,請:~進酒。”《古代漢語詞典》之“將qiāng”不涉及“將qiāng進酒”,僅有書證“將仲子”。(12)
回顧文獻,葉嘉瑩先生的說法也不符合清朝《康熙字典》的讀音。成書于清前期的《康熙字典》,其《寸部·將》在“將軍”之“將jiāng”、“將帥”之“將jiàng”二音之外,列有“千羊切”和“七羊切”亦即讀為“qiāng”之音:“又《集韻》《正韻》‘千羊切’?!俄崟贰哐蚯小?。并音‘鏘’。請也。幾愿辭也?!保?3) 可見清代官方與學術界共同認可表達“請也。幾愿辭也”的“將qiāng”,只有一個讀音:“鏘”。
《康熙字典》編成百年之后,段玉裁(1735—1815)80歲時,其所著《說文解字注》全書刻成,段氏當年卒于蘇州。書中第三篇下“寸部·將”說:“《毛詩》將字,故訓特多:大也,送也,行也,養(yǎng)也,齊也,側(cè)也,愿也,請也。此等或見《爾雅》,或不見,皆各依文為義,亦皆就疊韻雙聲得之。如愿、請是一義,將讀七羊反,故釋為請也。”(14)
從1716年《康熙字典》完成到百年之后1815年《說文》段注刻成,作為“請也”“愿也”的“將”,都讀“七羊反”即“鏘”。足見“將qiāng進酒”錯讀為“將jiāng進酒”,完全是人的問題,不是書的問題,亦即前文“人證不如書證”的學理所在。
另有一種雙重標準的意見,更加值得通過學理分析進行討論。這種意見認同葉先生觀點并更進幾步認為:“從語言發(fā)展演變的角度,恢復李白所處時代的唐音是不必要的?!薄八帟r代讀音為何即為何,而不必亦不應該強行改變現(xiàn)有讀音去恢復所謂的古音。所以‘將進酒’之‘將’應讀為‘jiāng’?!保?5)這種絲毫不考慮詩學實際的純語言學立場的主張,混淆語言的繼承性與發(fā)展性的區(qū)別,混淆古漢語和今漢語的區(qū)別,混淆必要的一字多音與字無定音亦即“葉音”的區(qū)別,強行以錯誤的當下音韻學認知改變歷史上音韻學與詩學的和美同存,實質(zhì)就是顧炎武批評的“以今之讀為正,而以古之正為葉”“顛倒古今”的現(xiàn)代重演,導致的混亂局面將會不可收拾:既然李白的“將qiāng進酒”要讀今音“jiāng進酒”,難道《詩經(jīng)》的“將qiāng仲子”也要讀“將jiāng仲子”?如果《詩經(jīng)》之“將qiāng仲子”不變,太白之“將qiāng進酒”為何要變?生活中和文獻中,真的存在“因為口氣不同,場合不同,對象不同”,“請”就有兩種讀音嗎?可有一例二例之書證?古籍中那么多與今音不符的漢唐注音要一律作廢嗎?如果強推“所處時代讀音為何即為何”,比如“一騎jì紅塵妃子笑”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如果改讀今音“一騎qí紅塵”,那就不是格律詩的“仄仄平平”而是“仄平平平”。又如“遙看kān瀑布掛前川”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果改讀今音“遙看kàn瀑布”,就不是格律詩的“平平仄仄”而是“平仄仄仄”。再如“海天愁思sì正茫茫”和“一弦一柱思sì華年”,如果改讀今音“海天愁思sī正茫茫”和“一弦一柱思sī華年”,必然破壞七律詩聲調(diào)的“平平仄仄仄平平”。改讀今音不符平仄的詩,更不是唐代格律詩。
總之,不加區(qū)別地強制“全部以今音讀古詩”,必然損傷古典格律詩的“律”與“韻”。
三、區(qū)分今古:平仄和押韻是格律詩的形式生命
所謂“形式生命”,是相對于“意義生命”而言的。王力著《詩詞格律概要》里標注的許多合律與押韻的唐音或近唐之音,就不是現(xiàn)今普通話的讀音。比如《概要》第三章《詩的平仄》引劉長卿七律《長沙賈誼宅》后二聯(lián):“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注云:“涯讀yí”。又如李商隱七律《隋宮》的前二聯(lián):“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弊⒃疲骸把淖xyá”。(16)這就是利用古代漢語的一字多音進行不同選擇來實現(xiàn)全詩同韻。盡管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沒有“涯讀yí”,但不這樣讀,《長沙賈誼宅》就不能實現(xiàn)全詩同韻,就將蛻變?yōu)橐皇追求H非馬的“唐人不押韻的七言律詩”。為什么此句“涯”的語音必須讀“yí”?因為上聯(lián)“湘水無情吊豈知”的“知”,現(xiàn)代漢語讀zhī,但“《唐韻》陟離切?!都崱贰俄崟氛潆x切”(17)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系傳》讀“珍移反”、宋初徐鉉《說文新附》也讀“陟離切”。按當時的反切可以讀為jī?,F(xiàn)在部分嶺南學生說“知道”仍然是“jī道”?!墩f文新附·水部》“涯yí”云:“水邊也。從水從厓yá。厓亦聲。魚羈切?!保?8) 《巨宋廣韻》卷一《支》部“涯”注音“魚羈切”音yí,“又五佳切”音yá。也就是說:涯有yí、yá二音?!稄V韻》以yá為“又音”而非本音。2013年版曹先擢、李青梅編《〈廣韻〉反切今讀手冊》在“魚羈切”yí音下?lián)稄V韻》收錄“宜儀涯崖”等11字。(19)“吊豈知jī”與“到天涯yí”,無論是音韻學還是詩學,都得到了完美或接近完美的呈現(xiàn)。這就從音韻的角度排除“湘水無情吊豈知zhī……憐君何事到天涯yá”這種當下讀書界(含教育界)古詩今讀時硬性拼合的“不押韻的唐人七律”了。
從音韻史的角度看,徐鉉本《說文新附》對“涯”字給出兩個讀音yí與yá、《廣韻》認可了“涯”有“魚羈切……又五佳切”亦即有yí、yá二音。但當下所見的絕大多數(shù)字典、詞典,都刪掉了“魚羈切”之注,只保留“厓亦聲”的yá音。比如極為著名的《辭海》《辭源》《字源》《漢語大詞典》《古音匯纂》《故訓匯纂》,皆是如此。甚至中華書局2015年出品的《注音版說文解字》,對涯字也只注 yá音,完全忽略“魚羈切”即yí音的存在。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的處理比較特殊:“《說文新附》:‘涯,水邊也。從水從厓。厓亦聲?!眲h去“魚羈切”。另起一段:“yá《廣韻》五佳切。平佳疑。又魚羈切。支部?!北A簟棒~羈切”,但不注“魚羈切”的yí音。這種做法肯定有充足的音韻學理由,但涯無yí音,以今之讀yá為唯一正音,驗證于古典詩學領域是否準確與全面,值得深入考察與討論。因為在《廣韻》中,“涯”本音“魚羈切”即yí,又音“五佳切”即yá?!都崱贰把摹奔仍凇拔逯А币苍凇熬怕椤?,同于《廣韻》的本音yí、又音yá。
與前舉現(xiàn)代各著只認涯之又音yá、不認本音yí不同,岳麓書社2022年第二版《說文解字注音版》涯列yí與yá二音、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說文解字》標點整理本涯注為:“涯yí(今音yá)”、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廣韻〉反切今讀手冊》列“五佳切”的yá和“魚羈切”的yí音、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對涯標出二音yá與yí:“《唐韻》五佳切?!都崱贰俄崟贰墩崱芬思仪?。并音崖?!薄坝帧短祈崱贰都崱肤~羈切?!俄崟芬闪b切。并音宜,義同?!?/p>
如果從詩歌史的實際情況考察,涯音yí與yá,各有為數(shù)不少的詩歌證據(jù)。涯音yá已屬常識,此處僅以一些與劉長卿七律“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jī?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yí”相似或相近的詩歌為證。
《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jī (掌移切)?!薄豆旁娛攀住罚骸靶行兄匦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yí。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jī。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jī?!狈睔J《槐樹詩》:“嘉樹吐翠葉,列在雙闕涯yí。旖旎隨風動,柔色紛陸離。”江淹《雜體詩·古離別》:“君在天一涯yí,妾身長別離?!私z及水萍,Iyf/JeS6c2xeaY2qLF8F1g==所寄終不移。”盧照鄰《和王奭秋夜有所思》:“寂寂南軒夜,悠然懷所知jī?!ご介g玉齒,妙響入云涯yí。”張九齡《在郡秋懷二首》:“悠悠滄江渚,望望白云涯yí。露下霜且降,澤中草離披?!崩畎住缎撬蛣⒏笔谷肭亍罚骸巴瑲g萬斛酒,未足解相思xī(息茲切)。此別又千里,秦吳渺天涯yí?!鳖愃圃娖?、詩節(jié)觸處皆是。
王力先生之所以力排眾議,堅持將“涯”的yí、yá二音分別列為兩種不同的唐代詩韻,本人考慮,這與王力先生既是音韻學大師,又是詩學大師,同時還是“龍蟲并雕”的文章高手分不開。由于王力先生是最杰出的跨界大師,所以對詩學領域的現(xiàn)象明察秋毫,貢獻了無量數(shù)的真知灼見,此處特別指出唐人劉長卿、李商隱同為七律的兩處“到天涯”,必須分讀“到天涯yí”和“到天涯yá”。又如杜牧七絕《清明》曾因首句押鄰韻,被繆鉞先生在《文史知識》1983年第12期的文章《關于杜牧〈清明〉的兩個問題》,懷疑是宋詩而不是唐人杜牧之詩。此后學界蜂說杜牧《清明》是宋詩的議論幾度甚囂塵上。但王力先生首版于1962年的《詩詞格律》,早已據(jù)詩歌史的用韻演進指出:“由于第一句押韻與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韻腳……用鄰近的韻也行。這種首句用鄰韻的風氣到晚唐才相當普遍,宋代更成為有意識的時尚?!保?0) 所舉之例即晚唐杜牧的七絕《清明》和宋初林逋的七律《山園小梅》。更早期的《漢語詩律學》第一章《近體詩》第五節(jié)《首句用韻問題》也有類似表述。(21) 王力先生這一類出類拔萃的詩學遺產(chǎn),值得高度珍護,千萬別滅失在某一代人的手里。
同樣,王力先生在另書《詩詞格律十講》第一講《詩韻和平仄》中,討論李益的五絕《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先生寫道:“有時候,依照現(xiàn)代普通話的語音去讀并不和諧,這是因為時代不同,語音有了發(fā)展。例如《江南曲》,‘期’字讀qí(原注:‘期’舊讀qí),‘兒’字讀ér,很不和諧,但是如果依照上海話的白話音來讀‘兒’字,就十分和諧了,因為上海白話‘兒’字念ní,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的古音?!保?2)
陸法言《切韻序》載有一句名言:“我輩數(shù)人,定則定矣?!保?3) 紛繁的語音是由幾位熱心音韻的人敲定的,韻文作品則是由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不同個體的眾多作家創(chuàng)作的。極少數(shù)音韻專家某時某刻歸納論定的音韻,有的難免主觀性較強。一些正確的讀音散落于韻書之外,在所難免,也在情理之中。不加區(qū)別地廢除古音、統(tǒng)讀今音,難免破壞古典詩詞的“格律”,而“格律”是不可以隨人改變和取消的。
此外,一些特別重要的古音不可以統(tǒng)讀今音,因為音義一體,古音不存,古義亦亡。以讀書界耳熟能詳?shù)摹对姟ば⊙拧げ赊薄窞槔骸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yù雪霏霏?!边@里的“雨yù雪”是動賓結(jié)構(gòu)即“飄下雪花”,如果因為現(xiàn)代漢語中“雨yǔ”沒有“yù”這個讀音,就要統(tǒng)讀為今音的“雨yǔ雪霏霏”,那“雨(yǔ)雪”就成為兩種物象“雨滴”和“雪花”的并列結(jié)構(gòu)了。果真如此,統(tǒng)讀今音的“雨(yǔ)雪霏霏”,是現(xiàn)代新詩還是三千年前的先秦古詩呢?不難想見,籠而統(tǒng)之的“所處時代讀音為何即為何”,必定傷及相關語言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和文學生態(tài)的原始性與完整性,甚至戕害中古時代格律詩詞的形式生命及其音韻之美。
四、王力先生詩學觀的一處矛盾:“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云深處有人家(ji?。!?/p>
王力先生專門的詩學著作主要有四部:《漢語詩律學》首版于1958年。《詩詞格律》首版于1962年、二版于1977年?!对娫~格律十講》首版于1962年,“1978年作者進行了修訂,增換了一些例子,改正了個別錯誤”。(24) 《詩詞格律概要》首版于1979年。其中《漢語詩律學》是大部頭,僅供專業(yè)人士閱讀和使用。后三部是普及性的小書系列,《詩詞格律概要》和《詩詞格律十講》廣受歡迎,但《詩詞格律概要》專業(yè)性質(zhì)更凸顯。
首版于1962年的《詩詞格律》,寫作、出版于文化界錯誤批判所謂“厚古薄今”的特殊年代,留下了鮮明的時代印記。該書第一章《關于詩詞格律的一些概念》第一節(jié)《韻》,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并進行回答:“為什么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常常覺得它們的韻并不十分諧和,甚至很不諧和呢?這是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語言發(fā)展了,語音起了變化,我們拿現(xiàn)代的讀音去讀它們,自然不能完全適合了?!辈⑴e杜牧《山行》為例:“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云深處有人家(ji?。?。停車坐愛楓林晚,楓葉紅于二月花(hu?。!毕壬f:“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siá(s讀濁音),和現(xiàn)代上?!薄值淖x音一樣,因此,在當時是諧和的?!?/p>
“唐代‘斜’字讀siá(s讀濁音)”和現(xiàn)代絕大部分人讀“斜xiá”區(qū)別不是太明顯,所以《漢語大字典》第一第二版釋“斜”云:“(一)xié(舊讀xiá)《廣韻》似嗟切,平麻邪。魚部?!惫P者按:徐鍇《說文解字系傳》“斜”音“似車反”。(25) 《廣韻》“邪斜”有“以遮切,又似嗟切”二音。(26) 徐鉉《說文》附音注和《類篇》亦作“似嗟切”。王力先生選擇的擬音為“斜siá(s讀濁音)”,韻母為“ia”?!端慰碳崱贰靶薄庇小靶爨登小薄爸萸小薄坝嗾谇小比簟!坝嗾谇小迸c“瑯邪yé郡”或“瑯邪yá郡”的yé或yá同音,韻母為ie或ia。但考東漢崔骃《刀劍銘》云:“龍淵太阿ā,干將莫邪yá,帶以自御,燁燁吐花。”莫邪讀mòyá不讀mòyé。唐詩中莫邪寫作鏌铘,同樣讀mòyá。如高適《送張瑤貶五溪尉》:“他日維楨干,明時懸鏌铘yá。江山遙去國,妻子獨還家?!系怯性~賦,知爾吊長沙。”薛能《西縣途中二十韻》:“野客誤桑麻,從軍帶鏌铘yá。豈論之白帝,未合過黃花。落日投江縣,征塵漱齒牙。蜀音連井絡,秦分隔褒斜siá?!痹娭兴褐崱版燁魕á”之“铘”、“褒斜siá”之“斜”,均與現(xiàn)代字典、辭書的規(guī)范讀音不盡一致。
這就出現(xiàn)一個非?,F(xiàn)實的問題:我們讀唐詩,是相信唐代詩人的韻讀還是相信今天某些音韻學家的規(guī)范韻讀?答案當然是誰正確就相信誰。但下一個問題就是:當我們使用現(xiàn)代音韻學家審定的韻讀去讀唐詩卻不押韻,難道我們真要拋棄本來押韻的唐詩,換取合乎當代音韻學家韻讀的“不押韻的唐詩”嗎?而“不押韻的唐詩”還是唐詩嗎?音韻學界難道不應當提供一種滿足“唐詩一定要押韻”的“唐韻”嗎?
先生再舉唐人李益的五絕《江南曲》為例,然后進行了一個在當時看來極為重要的總結(jié):“今天我們當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不過我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才不至于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和諧的?!保?7) 先生這里對詩韻部分的論述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出在總結(jié)部分。
總結(jié)分為兩層意思:第一,今天我們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第二,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至于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和諧的。
第一層意思涉及怎樣進行“古詩今讀”的關鍵問題。筆者發(fā)現(xiàn)“今天我們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這是一句不小心就會發(fā)生誤解的話??梢栽俜謨蓚€層次來理解:一是“今天我們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全部古音去讀古人的整首詩”,這一點當然“不可能(也不必要)”,除了不涉及古體詩的韻和近體詩的平仄,幾乎完全成立,可以不討論;二是“今天我們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韻”,聯(lián)系“不過我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才不至于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和諧的”,先生的意思顯然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韻”。
王力先生詩學觀的矛盾之處就集中在這里。我們知道,“不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韻”,一部分古詩就不可能押韻;回到古典詩學原理,不押韻就不是古典詩。按照先生所說“唐詩一定要押韻”,那么,不押韻就不是唐詩。兩者構(gòu)成了互為否定的關系。我們可以借助邏輯學的“三段論”來作最清晰、最直觀的表達:
所有“唐詩一定要押韻”。
今讀“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不押韻。
所以,今讀“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不是唐詩。
是的。當你讀“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的時候,那是讀現(xiàn)代詩,他人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你:“你讀的不是唐詩!”因為所有“唐詩一定要押韻”。我們還可以擴充以上的三段論:
所有“唐代格律詩的詩句一定要合乎平仄”。
“一騎qí紅塵妃子笑”不合格律詩平仄。
所以,“一騎qí紅塵妃子笑”不是唐代格律詩的詩句。
毋庸諱言,“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的韻讀,完全背離了王力先生后來表達的“唐詩一定要押韻”的詩學主張,是先生在特殊年代的一個并未深思熟慮的邏輯不嚴謹?shù)脑妼W觀點。在那個特殊年代,許多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為配合所謂“厚今薄古”的形勢,都自覺不自覺地表達過一些與自己之前之后不盡一致的學術觀點?!锻趿θ返?8卷《詩詞格律》第二章《詩律》引李商隱的七律《籌筆驛》:“猿鳥猶疑畏簡書,風云常為護儲胥。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管樂有才元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他年錦里經(jīng)祠廟,梁父吟成恨有余?!保?8) 此詩詩韻在現(xiàn)代漢語里,只有書與如、胥與余押韻。車chē與其它韻字都不同韻。只有讀作中國象棋里的“車jū”,才可能押韻。可是,王力先生在前文“今天我們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的自我規(guī)約下,對這些現(xiàn)象完全不管不顧,不加任何注釋說明。所以《詩詞格律》里的注音全為今音,沒有一個唐音或近唐之音。后來王力先生再談詩詞格律時放棄了這一主張和做法,并在《詩詞格律概要》和《詩詞格律十講》的需要之處,一一進行必要的、適當?shù)恼f明。比如在《王力全集》本《詩詞格律概要》第三章《詩的平仄》里,就對引述的唐詩作品提供了合律(律涵蓋韻)的音讀:“‘俱’讀jū”(201頁)、“‘涯’讀yí”(205頁)、“‘過’讀guō”(207頁)、“‘忘’讀wáng”(209頁)、“‘論’讀lún”(223頁)、“‘那’讀nuó”(233、235頁)、“‘漫’讀mán”(235頁)。以上所舉都是現(xiàn)代漢語不再保留的古代讀音。僅僅根據(jù)這一點,我個人認為“今天我們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并不是王力先生詩學觀的真實主張和最終主張。至于年輕一輩學者所接受與堅守的“從語言發(fā)展演變的角度,恢復李白所處時代的唐音是不必要的”,“所處時代讀音為何即為何,而不必亦不應該強行改變現(xiàn)有讀音去恢復所謂的古音”,年輕學者們也許并沒有真正認識1979年時已經(jīng)在某一點上否定前我的王力先生,特別是王力先生關于古詩今讀的終極要義。
2013年,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了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概要·詩詞格律十講》(校訂重排第三版),沒有收錄《詩詞格律》。書前有王力先生弟子之一蔣紹愚先生寫于2006年11月的《增訂版前言》,對王力先生的詩學四書作出了非常到位的簡介。蔣先生和前述曹先擢先生都是《王力古漢語字典》的執(zhí)筆人之一。
當然,在不涉及近體詩即格律詩的情況下,王力先生還是堅持“完全以今音讀古詩”。先生的《詩經(jīng)韻讀·楚辭韻讀》,1980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開篇《〈詩〉韻總說》“對葉音說的批判”就首先表明立場:“《詩經(jīng)》是有韻的。除《周頌》有幾篇無韻詩以外,都是有韻詩?!@一部《詩經(jīng)韻讀》的目的,就是把《詩經(jīng)》入韻的字都注出古音,使讀者明白《詩經(jīng)》的韻是和諧的。當然我們并不要大家用古音來讀《詩經(jīng)》,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其所以不可能,因為如果要按古音來讀,那就應該全書的字都按古音,不能只把韻腳讀成古音,其它多數(shù)的字仍讀今音。如果全書的字都讀古音,那就太難了。其所以不必要,是因為我們讀《詩經(jīng)》,主要是了解它的詩意,不是學習它的詩韻,所以仍舊可以用今音去讀,不過要心知其意,不要誤認為無韻就好了?!保?9)
問題還是在于“《詩經(jīng)》是有韻的”,如果一律按今音去讀,不少《詩經(jīng)》作品或作品章節(jié)就變成無韻之詩了,“無韻之詩”必然否定“《詩經(jīng)》有韻”,違反了詩學的基本原理,與“詩必有韻”的實況不符。解決之道并不復雜:“只把韻腳讀成古音,其它多數(shù)的字仍讀今音。”既不危及音韻學的主體存在即“詩韻存在”,又保全了“詩必有韻”的詩學特征。從實際效果看,絲毫不影響《詩經(jīng)》原作的閱讀、朗誦、交流、傳播,是一個古詩今讀時,音韻學與詩學在同一空域中的“兩美共存”,雖然需要解決的難題太多太多,尤其是先秦詩歌很難全部實現(xiàn),但秦漢之后的詩歌卻不難實現(xiàn)。
要之,“只把韻腳讀成古音,其它多數(shù)的字仍讀今音”,既維護了“詩必有韻”的詩學特征,又排除了“如果全書的字都讀古音,那就太難了”的現(xiàn)實障礙。所以,筆者呼吁部分音韻學家放棄“完全以今音讀古詩”的“獨美”觀念,允許用押韻的古音讀韻腳,給“古詩今讀”尤其是漢唐詩歌的“詩味今讀”,保留“詩必押韻”的“共美”存在。
事實上,我們可以將古詩今讀細分為三種情況。第一,不少篇章全部讀以今音,本身就押韻。如《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钡诙?,韻字必須讀以古音才能押韻。如《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háng?!薄缎⊙拧ず尾莶稽S》:“何草不黃?何日不行háng?”“周行háng”“不行háng”,不讀“周行xíng”“不行xíng”,因為“《詩經(jīng)》是有韻的”。又如曹操《薤露》:“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jiāng。蕩覆帝基業(yè),宗廟以燔喪sāng。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háng。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保?0) 也就是說,古詩今讀不能選擇多音字中不押韻的讀音來讀詩。一句話:不能將“詩”讀成“非詩”,不能將“美詩”讀成“殘詩”。第三,韻字讀古音,“非韻字”與“非律字”讀今音,絲毫不影響古詩的“詩味今讀”。如《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xíng邁靡靡,中心搖搖。”又如沈約《宋書·樂三》載漢樂府《東門行》:“拔劍東門去,兒er女牽衣啼。‘它家但愿富貴,賤妾與君共糜。共糜,上用倉浪láng天故,下為黃口小兒ní。’”(31)特別是著名的《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xiǎ(胡雅切)。天似穹廬,籠蓋四野yǎ(羊也切,上聲馬韻)。天蒼蒼,野yě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p>
學界首先應該承認一個事實:先有巨量的韻文文本尤其是詩歌文本,后有音韻學。詩歌文本是音韻學的主體來源。謹慎使用后人歸納提煉的一兩個音韻學概念或觀點去全面徹底規(guī)范早已廣泛存在的詩歌事實。當某些音韻學概念或主張以字典、辭書、韻書、教科書等強勢力量風行于世,卻與詩歌史事實不統(tǒng)一的時候,應當退回詩歌原點,仔細考察詩學文本與音韻學的協(xié)同境況,以期求得兩者進一步前行的協(xié)調(diào)與統(tǒng)一。
五、《經(jīng)典釋文》確證“將qiāng進酒”的漢唐音義即“請飲酒”
“將qiāng進酒”為何不能讀“jiāng進酒”?因為“將qiāng進酒”準確對應現(xiàn)代漢語“請飲酒”。“請飲酒”是酒杯在手,并且杯中有酒。“jiāng進酒”則不然,酒杯可能在手也可能不在手,杯中可能有酒也可能沒有酒,只是一種準備狀態(tài)。所以“jiāng進酒”只能解作“將要飲酒”或“即將飲酒”,其它解釋更顯失當?!皩iāng進酒”的“將”作“請”或“愿”解釋,源自《詩經(jīng)》,也見于《穆天子傳》。經(jīng)歷陳、隋、唐三朝的陸德明,在其所撰《經(jīng)典釋文·毛詩音義》中明確訓為“請也”并讀“七羊反”的“將qiāng”,共有四處:《衛(wèi)風·氓》的“將子無怒”、《鄭風·將仲子》的“將仲子兮”、《鄭風·大叔于田》的“將叔毋(無)狃(niǔ,毛傳:習也;《王力古漢語字典》:‘習以為常而不重視’)”、《小雅·正月》的“將伯助予”。最新研究認為:“《經(jīng)典釋文》給十四種古籍做音義時,采用了漢魏以來二百八十余位注疏家對字詞的注音和釋義,并且對這些音義進行甄別和取舍?!保?2) 《經(jīng)典釋文》雖經(jīng)宋人陳鄂等整理,但文獻記載只涉及《尚書音義》,不包含《毛詩音義》(33) 。
陸德明(約550—630),享年約80歲?,F(xiàn)代標注陸氏最重要的著作《經(jīng)典釋文》為“(唐)陸德明撰”,其實不夠精準,清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20“陸德明”條考證說,陸德明“卒高祖朝……又此書所錄注解傳述人多是南士……可證元朗(陸德明)著此書在陳而不在隋唐也”。(34) 補充一下:陸氏在唐12年,如果“將qiāng”讀“七羊反”有誤,他有足夠的時間作出修正。沒有修正,自然可以代表唐前音和最早的唐音。顧炎武主張:“欲審古音,必從唐韻始?!保?5) 據(jù)此,“將qiāng進酒”即“請飲酒”屬于漢唐音義,殆無可疑。到了宋代,訓為“請也”的“將qiāng”音,《廣韻》失載。但作為修正《廣韻》的《集韻》之“將,請也”有“千羊切”(36) 、宋陳彭年等重修的今本《玉篇》即《大廣益會玉篇》之“將”亦有“又七羊切”,與《經(jīng)典釋文》的“七羊反”一致。
說明一下:本為梁顧野王所撰《玉篇》,唐高宗時處士孫強曾修訂增字,所以《玉篇》同樣存有初唐音義。宋人司馬光等最終定稿完成的《類編》卷三,也有“千羊切”的“將qiāng”??梢姟督?jīng)典釋文》《集韻》《玉篇》《類篇》的“七羊反”“千羊切”,無疑就是唐宋時代“將qiāng進酒”的正確讀音。
到了南宋,宋代《詩經(jīng)》研究的最杰出著作、朱熹的《詩集傳》,對前述4處釋為“請也”之“將qiāng”,一律注為“七羊反”(37)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影印武英殿仿宋相臺岳氏本五經(jīng)《毛詩》(卷首有乾隆御筆《題宋版詩經(jīng)》),標注為“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前述4處釋為“請也”之“將qiāng”,也一律注為“七羊反”。(38)
朱熹《詩集傳》和相臺岳氏本《毛詩》,在注音上直接上承《經(jīng)典釋文》的“七羊反”,而非宋人的“七羊切”或“千羊切”,亦即用“反”不用“切”。在李昕皓著《重要日本漢籍引原本〈玉篇〉輯考》中,凡是《原本玉篇》之注,vNdaibi6kDn9pa31TEam93f5nAjrMsSx08O3wcpDlh0=也一律用“反”。(39)
由以上書證,完全可以肯定《經(jīng)典釋文》“七羊反”的“將qiāng”音貫穿了唐宋兩朝,只是沒有全面貫穿而已,前引魏學寶文章認為唐代之“將”沒有“qiāng”音的說法是違反事實的。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既然《經(jīng)典釋文》有“七羊反”的“將qiāng”音,為何《廣韻》失載“qiāng”音?宋初徐鉉《說文新附》據(jù)孫愐《唐韻》所增反切“將帥也”也沒有“qiāng”音?
作為“請;愿”之義的“將qiāng”不見于《說文》。宋初大徐本未收“蹡”字,只有“將(D/WbihrkFRLtd94FtZASNVBiroV02rhaFjBkLmGe5Tc=帥也)”之“將”。這背后的原因很簡單,作為擬聲詞的“將將”或“鏘鏘”或“蹡蹡”,或許偶爾作為“韻字”出現(xiàn)于詩句之末,但作為“請;愿”之義的“將qiāng”,從理論上說,只會大概率出現(xiàn)于句首,不太可能出現(xiàn)于句末成為“韻字”。實際上,《詩經(jīng)》的“請;愿”之“將qiāng”,全部置于句首。筆者遍檢現(xiàn)存漢唐詩歌,也沒有任何一例“請;愿”之“將qiāng”的詩韻。既然漢唐詩句不可能以“請,愿”之“將qiāng”為韻,韻書自然不必收錄“將qiāng”音。個人推測,這就是《切韻》《廣韻》沒有“將qiāng”音的唯一原因。
北宋陳彭年等重修的今本《玉篇》之“將”增補了“又七羊切”、丁度等編的《集韻》之“將”有“將(請也)”,說明從宋代開始, “將”可能真是“jiāng”“qiāng”兩音并行,存在一部分人把“將qiāng仲子”誤讀為“jiāng仲子”的事實,但宋代多位學者尤其是朱熹已經(jīng)多次修正了。
關于毛傳、鄭箋釋“將qiāng”為“請也”“愿也”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清人陳奐的名著《詩毛氏傳疏》對“將子無怒”句有很好的解釋:“《傳》于此‘將’訓‘愿’?!畬⒅僮淤狻畬⒉琛瘍伞畬ⅰ钟枴垺??!垺撸Z氣直;‘愿’者,語氣曲?!保?0)可見“將qiāng”的不同語氣問題,陳奐早已發(fā)現(xiàn)并完美解決了。
“將qiāng進酒”中的“進酒”,即“飲酒”“用酒”“吃酒”。陶潛《飲酒》有“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責子》有“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詩中之“進”即“飲”。唐人用得更多。李白《送殷淑三首》有“相看不忍別,更進手中杯”。白居易《歲暮》有“不如且進手中杯”、《枕上作》有“腹空先進松花酒”、《新沐浴》有“先進酒一杯”等等。元稹《有酒十章》含有1個“一杯既進”,2個“又進一杯”,5個“一杯又進”。
現(xiàn)代漢語還保留“進”即“吃(東西)”這一古義,如“進食”“進餐”“進補”。所以“進酒”與非飲食的“進劍”等等迥異,絕非同型詞匯。如果以“將要飲酒”或“即將飲酒”代入漢唐“將qiāng進酒”的詩語,則句意、篇意極不匹配。
六、漢唐“將qiāng進酒”:年節(jié)、慶功及春季筵席上的勸酒辭,不可讀“jiāng進酒”
沈約《宋書·樂四》載漢樂府《將qiāng進酒》(下引此音如無必要不再標注):“將進酒,乘大白。辨加哉,詩審博。放故歌,心所作。同陰氣,詩悉索。使禹良工,觀者苦?!保?1) 此詩目前很難全篇通釋,但“將進酒,乘大白?!殴矢?,心所作”不難理解。“乘”即“使用”。“將進酒,乘大白”,大白即大杯。連用大杯猛喝,酒興必然迅速躥高,進入精神解脫、心志釋放、群體狂歡的醉態(tài)?!胺殴矢?,心所作”,放聲高唱那些廣泛流傳人人會唱的老歌舊曲,同時還可以憑著當下的心情與聯(lián)想肆意發(fā)揮,改造舊歌詞,編造新歌詞。這種與今人無異的狂歡效應,如果換成“將要喝酒,使用大杯?!f歌,表達心愿”的“jiāng進酒”,氣勢纖弱,完全不能與噴薄而出勸人飲酒,甚至強人所難的“qiāng進酒”相提并論。
《宋書·樂四》載佚名《因時運》,原注云:“《古將進酒行》。因時運,言文皇帝因時運變,圣謀潛施,解長蛇之交,離群桀之黨。以武濟文,審其大計,以邁其德也。”同卷又載佚名《定關中》,原注云:“漢第九曲《將進酒》今第九曲《平關中》,言曹公征馬超、定關中也。”兩者都是借用漢樂府《將進酒》的樂舞形式“古為今用”的作品。郭茂倩《樂府詩集》未收《因時運》和《定關中》,客觀上使得后世讀者和研究者不知道《將進酒》傳承還存在漢末晉初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宋書·樂四》還載佚名《將進酒篇》(《樂府詩集》將作者定為何承天),屬于鼓吹鐃歌,實為慶典上的吹奏樂、打擊樂與新歌詞的高分貝混音呈現(xiàn):“將進酒,慶三朝zhāo。備繁禮,薦嘉肴。(以上慶典)榮枯換,霜霧交。緩春帶,命朋僚。(以上天晴春暖)車等旗,馬齊鑣biāo。懷溫克(待考),樂林濠。(以上園林游樂)士失志,慍情勞(憂傷)。思旨酒,寄游遨。(以上有人借酒澆愁解慍)敗德人,甘醇醪láo。耽長夜,或淫妖。興屢舞,厲哇謠(高音尖叫)。形傞(suō)傞 (舞不停),聲號呶(háonáo,肆意喧嘩)。(以上有人失態(tài)失德,妖即麗人。曹植《美女篇》首句即“美女妖且閑”。)首既濡,赤亦荒(疑為劉伶式赤身)。性命夭,國家亡(以上或行為荒誕,或死于非命,國破家亡)。嗟后生,節(jié)酣觴。匪酒辜(罪),孰為殃?(以上曲終奏雅)”(42) 此詩有三點值得關注。首先,漢魏三篇《將進酒》,漢樂府七句三言,一句四言,魏代兩篇和此篇皆為三言,這為李白、李賀《將進酒》的三言短句,提供了節(jié)奏樣板。其次,漢樂府《將進酒》和此篇共同述及風俗上的群體性爛醉狂歡。最后,何承天詩既有正向的描述“將進酒,慶三朝”,也有反向的勸酒:警惕濫飲的種種惡果。“三朝zhāo”特指正月初一?!稘h書·孔光傳》:“歲之朝,曰三朝?!薄蹲ⅰ罚骸皻q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43) 這個傳統(tǒng)來自《詩經(jīng)》:《豳風·七月》說:“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编嵭{:“介,助也。”《七月》還說:“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故魏晉無名氏《上壽酒歌》云:“三朝獻酒,萬壽是膺。”可見這是當時朝野上下酣飲春酒的重大典儀。
從漢樂府到何承天等唐前詩人的“將進酒”,可以發(fā)現(xiàn)《將進酒》的寫作應用與春季元日的慶典有關。后來由“一月一”擴大到“上巳節(jié)”或“三月三”飲酒。證明《將進酒》的核心意旨先是力勸他人春天開懷暢飲,借酒體流動驅(qū)除飲酒者的體內(nèi)陰氣,提升陽氣,讓酒精在血液系統(tǒng)內(nèi)推波助瀾,進而泛化為群體性的飲酒歡慶,迎接或慶賀陽春的到來。再后來又加入揮師殺敵凱旋慶功的英武要素,推高宴飲之時歌樂舞的陽剛氣勢。
此后,梁蕭子顯的《從軍行》上承曹魏時代的頌武風格,詩題雖然不是《將進酒》,但詩末仍然提到“將進酒”:“左角明王侵漢邊,輕薄良家惡少年?!Ψ怃芬?,竊寵劫祁連。春風春月將進酒,妖姬舞女亂君前?!比绻麤]有前面幾首《將進酒》的解讀作為前奏,讀者幾乎不可理解《從軍行》最后兩句為何突現(xiàn)“春風春月將進酒”。詩篇歌詠一群都市里的頑皮少年由于邊境戰(zhàn)爭而秋季從軍,凱旋之后在春天的國宴上受到君王賞賜日夜飲酒和欣賞舞蹈。如果解作“春風春月將要飲酒”,顯然與《從軍行》的全詩情調(diào)格格不入。《從軍行》有“將進酒”,說明“將進酒”的應用,已經(jīng)擴展到慷慨激烈的軍歌、軍樂以及凱旋、慶功等領域了。同時也繼承了魏初《定關中》《因時運》的征伐之音、奏凱之樂。
梁昭明太子的《將進酒》只有4句:“洛陽輕薄子,長安游俠兒。宜城溢渠碗,中山浮羽卮?!鼻?句的人物和蕭子顯《從軍行》的“輕薄良家惡少年”相同,后2句的行為和此前兩首《將進酒》的瘋狂飲酒相同。洛陽、長安、宜城、中山,均為名酒產(chǎn)地。“渠碗”即大碗,是“大白”即大杯的變體?!耙绱笸搿北取俺舜蟀住备@豪氣和酒量,“浮羽卮”點明是三月三日的流觴飲酒活動。
進入唐代,李白第一個創(chuàng)作《將進酒》,該詩也是詩史上最卓著的《將進酒》,下節(jié)將專門談論。李白之后,元稹的《將進酒》講述了一個謀殺家主的反轉(zhuǎn)故事:全詩時間特征極不明朗,大抵可以推測為新歲元日的家宴。元稹之后,李賀的《將進酒》回歸春日痛飲的狂放傳統(tǒng),彰顯《將進酒》即勸人飲酒:“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酒美。“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肴美。“吹龍笛,擊鼉鼓”:樂美?!梆X歌,細腰舞”:歌美舞美?!皼r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春景美極而衰,時光飛逝。最后使用極限語言強力勸酒:“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將qiāng進酒》的詩與樂,從漢魏經(jīng)南朝到唐代,一直沒有中斷,其中記錄或創(chuàng)作《將進酒》的沈約、蕭子顯還是留下正史的史學大家,足以說明與詩樂融為一體的“將qiāng進酒”讀音也不會中斷,所以才會有《經(jīng)典釋文》讀“七羊反”的“qiāng”音存在,而且流傳至宋代仍有較多記錄。就連當代作家楊絳的散文名著《將飲茶》,我以為也應該讀作“qiāng飲茶”即“請飲茶”,因為《錢鐘書選唐詩》署名是“錢鐘書選楊絳錄”(44) ,而“將qiāng飲茶”與“將qiāng進酒”結(jié)構(gòu)不殊。
七、盡展大唐帝國巔峰氣勢的《將qiāng進酒》:李白暮春月下高堂會飲的“宰酒歌”
由于受到知識界議論的干擾和影響,李白《將qiāng進酒》的讀音問題,迅速成為一個影響極為廣泛的公共文化事件,顛覆大眾,擾亂專家。舉要說來,學者們整理的李白全集版本,《將進酒》的注釋分為“將qiāng進酒”派和不注音派。“將qiāng進酒”派有詹锳先生主編的《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安旗先生主編的《李白全集編年箋注》、郁賢皓先生的《李太白全集校注》。不注音的有清人王琦初版于乾隆二十三年的《李太白文集》,瞿蛻園、朱金城先生的《李白集校注》。郁賢皓先生后來在2018年首版的簡體字本《李白全集注評》中,刪去了“將qiāng進酒”的釋音,恢復到201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白選集》狀態(tài),風浪所及,曾任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的郁先生也未能幸免于晃動。
本文釋讀的《將進酒》文本,采自傅璇琮先生主編、中華書局2014年版《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的《河岳英靈集》,這是盛唐頂級詩人圈最早流行的典雅文本。此集收錄二十四位詩人,筆者以為,這是別有深意的數(shù)字:詩人數(shù)量比擬于唐太宗詔令閻立本繪制于凌煙閣的二十四位開國功臣畫像。“河岳英靈”即“壯美河山孕育的杰出人物”,代表編著者殷璠對書中二十四位詩人的無限崇敬,同時隱喻他們是開拓大唐詩歌世界的二十四位功臣。李白《將進酒》,開篇即是天界、地面、黃河、東海、詩人、酒友一并涌現(xiàn):“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在高天大地長河遠海之間,嵩山高處的元丹丘居所,兩個遠來客人李白、岑勛,與主人元丹丘月下開飲。但岑、元二人遠遠沒有李白的酒量,加上李白上山之前,岑、元已經(jīng)先行喝過幾天,數(shù)斗下來,雙雙醉倒,酒興闌珊。酒會主持人、今人俗稱“酒司令”的李白,雖然遠未盡歡,但也無可奈何,不得不對當晚的會飲進行今日總結(jié)與明日布局,發(fā)表這篇空前絕后的總結(jié)辭《將進酒》。
如此解讀,我的根據(jù)是魏顥《李翰林集序》:“(李白)所適二千石郊迎。飲數(shù)斗,醉則奴丹砂撫《青海波》。滿堂不樂,白宰酒則樂?!保?5) 滿堂人喝悶酒,一旦李白出令勸酒,頃刻掀起歡樂高潮?!秾⑦M酒》就是“白宰酒則樂”的一次不朽紀錄,成功展示出李白以詩助酒、以酒出詩的雙高超能,以及“與爾同銷萬古愁”的獨門絕技。黃河之水自天而地,奔流入海,百折千回,不可逆轉(zhuǎn),宛如人生。無論是詞語還是命意,李白詩在時光飛逝的主題之下,直接注入了漢樂府《長歌行》的“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文化酒精”,自帶一種百折不撓、不達目的決不停止的勇毅追求。盡顯奔放不羈的自信自傲。“君不見”,就是“你們都忽略了”。不僅忽略了空間時間亦即宇宙節(jié)奏的急劇變化,而且忽略了人自身的急劇變化:“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贝涸庐斂眨p心樂事,金杯無酒,何以盡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sàn)盡還(今音hái)復來。烹羊宰牛且(即將)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睆奶於档狞S河可以奔流到海,“天生我才”不會永久困頓。今晚之酒只是熱身,明天早上烹羊宰牛,酒會將正式開始!我要提前約定:每人一飲三百杯!誰也不許連漢末的老夫子鄭玄都不如?!搬蜃樱で鹕?。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聽:鐘鼎玉帛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xīng,桑經(jīng)切,酒醒。見《巨宋廣韻》下平聲卷2)。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边@一段詩韻是:“生、聽、醒xīng、名?!苯y(tǒng)押平聲韻,不可錯讀。但許許多多的古詩今讀者不諳詩韻,頻頻讀錯。就筆者耳及,幾乎無人讀對。因為不計其數(shù)的唐詩選本、李白詩集、各級教科書,從未涉及平聲“桑經(jīng)切”的“醒xīng”。圣賢寂寞,飲者留名,即李白發(fā)現(xiàn)從古至今,圣賢之流生前都沒有鼎鼎大名,圣賢們的美好名聲都是死后形成的,倒不如歷史上一系列痛飲美酒之人,有生之年就一飲成名而且名滿天下。更何況醉酒還能遠離危機。晉人張翰說“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時人貴其曠達”。(46) 實質(zhì)是預先避開了殘酷的人生風險。李白《行路難三首》受此影響:“君愛身后名,我愛眼前酒。飲酒眼前樂,虛名何處有?男兒窮通當有時,曲腰向君君不知?!薄熬灰妳侵袕埡卜Q達士,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丈夫相見且為樂,槌牛撾鼓會眾賓?!倍鸥Α秹衾畎住芬差A言李白:“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倍鸥Φ念A言,其實來自李白《將進酒》的夫子自道。這種人生策略,簡單說來就是:“盡最大的努力,以最好的方式,不惜現(xiàn)有的一切代價,也要超常實現(xiàn)當下的美好計劃。”將既定的生活小目標推向極致,讓日常升華為超常?!瓣愅跷魰r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标愅醪苤矠槊庠庹巢录稍凇睹计分v述:他和朋友們在洛陽的平樂觀大舉盛宴,喝的是萬錢一斗的美酒,參會之人盡情歡樂玩笑。最后“云散還城邑,清晨復來還”,第二天繼續(xù)出城歡聚飲酒。這又與李白規(guī)劃他們?nèi)说诙齑髴?zhàn)酒場幾無二致。元先生您為何說酒錢不多了?李白可以買盡人間美酒任您酣飲。不必擔心,酒錢夠多。如果不足,我的“五花馬,千金裘”,一并拿去加持。眼前青天皓月,氣溫升高,春天即將結(jié)束,千金裘沒有用處了,“呼兒將jiāng出換美酒”,與你們“同銷萬古愁”:圣賢之愁、陳王之愁、黃河不倒流人生不再少之愁、古今千萬人“少壯不努力”之愁,都將在明天的春酒里、醉態(tài)中,煙消云散。一醒之后,我等也將重啟人生,如同黃河之水,奔向遙遠前方。
八、結(jié)論與申論
李白和殷璠都知道唐前的《將進酒》,專用于“春風春月將進酒”的春宴勸飲,以及贊頌君王、將士武略文韜的慶功之宴。冬去春回,陰消陽長,有酒、有詩、有歌、有樂、有舞,參與者放歌痛飲、消愁解恨,自帶一種與大自然同醒、與大醉者同歡的精神解放。殷璠的《河岳英靈集序》說:“璠今所集,頗異諸家,既閑(嫻)新聲,復曉古體。”李白在可以脫下千金裘的暮春寫下唐代首篇《將進酒》,融“新聲”于“古體”。殷璠則在李白生前將當時唯一一篇且無任何異名的《將進酒》編入《河岳英靈集》,可知李白原題是《將進酒》而非其它詩題。殷璠還說:“夫文……有雅體、野體、鄙體、俗體。編紀者能審鑒諸體,委詳所來,方可定其優(yōu)劣,論其取舍?!庇挚芍獛в幸?、鄙、俗詩題和文字的其它文本,比如敦煌抄本之題《惜罇空》,或《文苑英華》之題《惜空罇酒》《惜罇空》,以及“床頭明鏡”“古來圣賢皆死盡”之類的詩語,乃抄寫者的境況自陳,或情感宣泄,遠非李白《將進酒》的本來面目。日本學者松浦友久曾據(jù)這些詩題的歧異,認為《將進酒》并非樂府詩。(47) 這一誤判完全不符合沈約《宋書》的記載。因為《將進酒》不僅涉及飲宴歌舞,而且涉及魏晉之后的《因時運》《定關中》《從軍行》的歌功奏凱,灌注了審時度勢、平定天下、“以武濟文”的新內(nèi)涵,尤其是犒賞了在“左角明王侵漢邊”之時“縱橫向沮澤,凌厲取山田”“邀功封浞野,竊寵劫祁連”的衛(wèi)國壯舉。由此看來,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對《將進酒》的解題并不全面:“古詞曰:‘將進酒,乘大白。’大略以飲酒放歌為言。宋何承天《將進酒篇》曰:‘將進酒,慶三朝。備繁禮,薦嘉肴?!瘎t言朝會進酒,且以濡首荒志為戒。若梁昭明太子云‘洛陽輕薄子’,但敘游樂飲酒而已。”元代學者蕭士赟的《分類補注李太白詩》對《將進酒》樂名的傳承有著系統(tǒng)且詳盡的梳理,然后說:“唐時遺音尚存,太白填之以申己意也?!保?8) “己意”為何?仍然語焉不詳。今人往往將蕭注刪節(jié),導致大同小異的解題罕有突破。此詩前奏是李白《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岑勛本來要見李白,不料“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對酒忽思我”,李白“策馬望山月,途窮造階墀”,三人月下“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暗菐X宴碧霄”即“高堂飲宴”,“忽成醉”即未能“盡歡”,“李酒司令”不得不激情展示宏大暢想:明天真正來一場驚天地、超古人、銷萬愁、盡顯大唐氣概的“高堂”酒會。
“詩味今讀”是古詩今讀的核心與靈魂,也是一場永無停歇的文化傳承,從春秋時代眾多外交場合的“賦詩言志”算起,綿延兩千多年了。兩千多年來,詩學與音韻學一直進行著創(chuàng)作、吟誦、應用、傳播的美妙合作。不同時代的智識之士,都為古詩今讀獻出了努力與智慧。李白的《將進酒》,令人百思難得其解的詩學魅惑,就是一場普普通通的三人酒會,怎么就突然令飲者與讀者一齊熱血澎湃,噴涌出通天地、連萬古、朝向大海、奔流不止的盛唐樂章?詩中的音韻之美、辭藻之美、天人之美、情誼之美、力量之美,以及對未來命運的憧憬之美,交織成天地助我、“萬債清零”、一醉換新生的生命之歌。
愿古典的“詩味今讀”,皆如李白《將qiāng進酒》,永恒向讀者輸送激情與美感,尤其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堅定信念,以及“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前行力量。
注釋:
(1)(35) 顧炎武:《音學五書·古詩無葉音》, 《顧炎武全集》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6、58頁。
(2) 姚際恒:《詩韻譜·葉韻》,《詩經(jīng)通論》,語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1頁。
(3) 宗福邦等主編:《古音匯纂》,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6頁。
(4) 蕭子顯:《南齊書·江謐傳》, 中華書局2017年版, 第631頁。
(5)(21) 王力:《漢語詩律學》, 中華書局2021年版, 第805、25頁。
(6) 王力:《唐詩三首講解》,《詩詞格律概要·詩詞格律十講》(校訂重排第三版),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238頁。
(7)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縮印本上卷,崇文書局、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年版,第1242頁。
(8) 《辭源》音序本,商務印書館2023年版,第893頁。
(9) 《辭?!返谄甙婵s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年版,第1781頁。
(10) 張雙棣:《古漢語大字典》,商務印書館2023年版,第584頁。
(11) 谷衍奎:《漢字源流大字典》,商務印書館2024年版,第992頁。
(1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710頁。
(13)(17) 《康熙字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標點整理本,第233、783頁。
(14)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鳳凰出版社2015年版,第216頁。
(15) 魏學寶:《〈將進酒〉的“將”究竟怎么讀》,《光明日報》2019年1月12日。
(16)(22) 王力:《詩詞格律概要·詩詞格律十講》(校訂重排第三版),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30、164頁。
(18) 《說文解字》注音版,岳麓書社2022年版,第238頁。
(19) 曹先擢、李青梅編:《〈廣韻〉反切今讀手冊》,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307頁。
(20)(27)(28) 王力:《王力全集》第18卷,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5、11、24頁。
(23)(26) 參見陳彭年:《巨宋廣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影印本,第3、106頁。
(24) 王力:《王力全集》第18卷“本卷出版說明”,中華書局2014年版。
(25) 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中華書局2024年版,第929頁。
(29) 王力:《王力全集》第12卷, 中華書局2014年版, 第1頁。
(30)(31) 參見沈約:《宋書·樂三》,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05—606、616頁。
(32)(33) 陳會兵:《〈經(jīng)典釋文〉的特殊讀音與普通話語音規(guī)范》,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189、198頁。
(34) 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20,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387頁。
(36) 丁度等:《集韻》 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213頁。
(37) 參見朱熹: 《詩集傳》,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48—172頁。
(38) 參見武英殿仿宋相臺岳氏本五經(jīng)《毛詩》,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影印版,第144—462頁。
(39) 李昕皓:《重要日本漢籍引原本〈玉篇〉輯考》,光明日報出版社2022年版。
(40) 陳奐:《詩毛氏傳疏》,鳳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51頁。
(41)(42) 沈約:《宋書·樂四》,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41—642、653—664頁。
(43) 《詞源》 “三朝”條。 商務印書館2023年音序版, 第1628頁。
(44) 錢鐘書選、楊絳錄:《錢鐘書選唐詩》,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版。
(45) 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4頁。
(46)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任誕》,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639頁。
(47) 參見郁賢皓:《李白詩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2頁。
(48) 蕭士赟:《元本分類補注李太白詩》卷3,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版,第114頁。
作者簡介:羅漫,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湖北武漢,430074。
(責任編輯 劉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