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學生應對音樂有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在探究聲音與音樂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笔崂硪魳方虒W與小學生學習動機之間的關系,并從小學生學習障礙以及學習障礙表現兩個維度出發(fā),在剖析音樂體驗、打開音樂感官、多元內感刺激等方面,豐富音樂教學的形式,從而利用情感融入、感官調動以及內感激發(fā)三個方法,明確構成學習動機的要素,即如何通過豐富教學形式的方法,引發(fā)學生的持續(xù)性學習行為,確保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一種“內生動力傾向”,在音樂課堂能夠持續(xù)處于“學習與合作”“感知與思考”“藝術與實踐”等學習區(qū)間。鑒于此,音樂教師應從“調節(jié)”“引發(fā)”“強化”三個維度出發(fā),配合探究“鼓勵”措施、轉變“教學”關系、調動“主體”意愿三個方法,優(yōu)化學生的外部動機、強調學生的內部動機。
關鍵詞:音樂教學;學習動機;小學教育;教學研究
學習動機是一種“內生性力量”,引發(fā)學習動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指引學生的思想、激勵學生的學習探索,可用啟發(fā)式學習的方式,引發(fā)學生的內部動機,既達到指引學習的作用,又能夠依靠鼓勵性評價維護學生的學習動力。繼而構建出鼓勵式教學框架,促使學生的學習努力,此間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恰當的學習評價,又能產生優(yōu)化學生體驗,激發(fā)外部動機的效果。兩者融合將確保學生在音樂課堂產生藝術表達、藝術欣賞的欲望和能量,指引學生朝向統一目標發(fā)展——體驗音樂內涵底蘊、體會音樂情感態(tài)度和人文色彩,生成音樂核心素養(yǎng)。
一、“調節(jié)”學習動機,優(yōu)化外部動機,探究“鼓勵”措施
基于“有指導”以及“無指導”形式的音樂課堂創(chuàng)建,分別以優(yōu)化外部動機、強調內部動機為重,探究音樂教學方法,并對過程內容、實踐模塊兩大部分進行設計劃分,更利于“調節(jié)”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以某一音樂情境下的藝術探索替代枯燥的理論內容剖析,以鼓勵式引導評價,激勵學生的學習、思考。
環(huán)節(jié)1: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從聽覺體驗中,感受音樂藝術的情感、底蘊以及人文色彩,是培養(yǎng)音樂素養(yǎng)的關鍵。而如何基于對音樂情感、底蘊以及人文色彩的認識,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并化為支持學生持續(xù)探索的“動力引擎”,是音樂教師應著重分析的內容。其決定了音樂課堂是否能夠調節(jié)學生的外部動機,使之參與到學習之中。在《小雨沙沙》教學中,教師應進行“有指導”形式課堂的創(chuàng)建,從“大家想一想,一顆小小的種子是如何經歷艱辛、困苦而破土新生的呢?”開放性問題出發(fā),為學生再現“綿綿細雨下,小草奮力生長”的情境,使上述導學問題,成為引發(fā)學生思考問題、融入情境的起因,在教學開端便以優(yōu)化外部引導,產生學習動機的方式,推動學生的學習思考。
本環(huán)節(jié)從教學方法以及導學問題設計的角度,分析了外部動機與音樂教學之間的關系。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更加“感性”藝術體驗的理解不深,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音樂教師應明確用于鼓勵學生持續(xù)學習、深入思考的“誘因”,此“誘因”的教學設計,將成為學生依靠自身的內驅力,產生音樂聽覺并且對春天、細雨、小草破土新生等事物產生美好想象的外部動機。
二、“引發(fā)”學習動機,強調內部動機,轉變“教學”關系
誘因與學習動機是緊密聯系的,內部動機與學生的個人喜好和興趣、學習和思考能力有關。其中,小學生比較內在、隱蔽的情緒需要、成長需要是支持學生學習、探索音樂知識的內部原因。那么,音樂教師應構建“無指導”形式課堂,以具備人文特征、特殊情緒以及外感官激發(fā)的音樂,促進學生的自由探索,使不同形式、不同指向以及不同情感內核的音樂作品成為支持學生學習的誘因。
環(huán)節(jié)2:在環(huán)節(jié)1,細雨綿綿的情境、小草破土而生的想象等,將成為支持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然而,在后續(xù)教學過程中,如若學生缺少內部動機或內生動力,將無法調動自身的內感體驗。更無法從音樂精神的層面出發(fā),進入更加感性的學習狀態(tài),導致出現學習上的障礙,影響音樂素養(yǎng)的形成、發(fā)展。與此同時,在《小雨沙沙》教學中L+drEb5jzdRBWupDBSvr8Q==,音樂教師運用雨聲器在聽覺感受層面,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需要破土新生的小草,在樂器渲染的情緒下,確保學生的主動聆聽,既仔細感受不同樂器的音色、特點以及細雨中的音樂節(jié)奏,又能夠產生音樂想象力,實現音樂與情感的統一,將學生的學習動機融入無指導型的欣賞課堂構建上,最終使學生的學習動機維持在持續(xù)的、積極的水平之上。
“無指導”形式音樂課堂是在統一的主題下,為學生呈現不同感官的音樂學習經驗,從而使學生產生一種具有目的性的學習傾向。并且能夠在沙沙細雨聲中基于自身的音樂聽覺,產生綠草、種子破土新生的音樂想象力,增加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和學習自覺性。
三、“強化”學習動機,明確動機要素,調動“主體”意愿
除了從情緒情感、氛圍營造層面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外,音樂教師還應傳授必要的理論知識,以支持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并使之成為學生將“學習意義”與“成長意義”相互統一的“知識要素”,達到既明確“動機要素”,又給予“行動力量”的效果。
環(huán)節(jié)3:環(huán)節(jié)1、2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以意象體驗的形式融入音樂之中,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自覺性。那么,在環(huán)節(jié)3中,音樂教師應著重講解音樂知識,從而給予學生用于深入探索的“學習要素”,使之成為學生的動機要素,助力學生的成長。比如,音樂教師可用講故事的方法,以寓教于樂的形式,為學生滲透樂理符號相關知識?!凹氂晟成诚碌男〔荩€有一個神奇的符號陪伴著它,它叫附點。它會陪伴每一個人,所以大家要知道,附點不能單獨出現,需要與好朋友一起!”在此過程中,以講故事的形式確保小學生能夠與樂理知識、音樂符號建立更多的學習聯系,以便學習“附點”音樂符號的使用方法后,使學生自主尋求“全音符”等符號的使用方法。
總之,音樂需要外感體驗,文化需要內化吸收,探明音樂教學與學生學習動機的關系,就是引導學生主動聆聽、主動學習以及和諧發(fā)展的最好方式。音樂教師應依靠情境再現、問題引導的方法,持續(xù)增加學生的外部學習動機。并且抓住內感感受、音樂精神等元素,改善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特別是在兩者融合下,對理論課堂進行引入設計,增強學生的課堂表現,培育音樂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鄭琳.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與策略[J].名師在線(中英文),2022(29).
[2]程秋鳳.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實踐[J].花溪,2022(16).
[*本文系2025年廣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小學音樂課堂情感教育在提升教學質量高質量發(fā)展中的作用研究”(課題編號:2024110575)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