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一直注重革命傳統(tǒng)教育,希望通過革命領袖人物、英雄人物的事跡傳承紅色文化經典,讓學生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在部編版教材中,有不少文質兼美的紅色經典篇目,所以語文教師應該緊扣語文學科特征,正面審視紅色經典“褪色”困境,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順應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在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汲取革命傳統(tǒng)作品中的精神力量,傳承紅色基因,用紅色經典潤澤生命底色。文章以統(tǒng)編版《〈屈原〉節(jié)選》教學實踐為例,探討如何在教學中結合本校校史,進行多技術融合下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教學。
關鍵詞:多技術融合;革命傳統(tǒng)教育;語文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課程總目標中提到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的地位非常突出,學生文化自信的建立是必需的。因此,文章以《〈屈原〉節(jié)選》教學為例,從獨白入手,結合人物和本校的紅色底蘊,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青鹿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建立文化自信。
一、教學內容分析
(一)課程標準和教材分析
新課標中提到,通過語文教學,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讓學生具有比較開闊的文化視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蘊;注重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人文精神和傳統(tǒng)美德,體認英雄模范忠于祖國和人民的優(yōu)秀品質,培育愛國主義情懷。
《屈原》寫于1942年,此時正是抗日戰(zhàn)爭相持階段。作者郭沫若說:“全中國進步人民都感受著憤怒,因而我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里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征我們當時的時代。”把屈原的“愛國”與中華民族的危亡聯(lián)系在一起,并給予高度評價的,恐怕得首推郭沫若和游國恩先生。郭沫若對屈原的愛國精神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重新“發(fā)現(xiàn)”的過程。
課文節(jié)選第五幕第二場的前兩部分,它是第五幕的高潮部分。屈原呼喚風、呼喚雷、呼喚閃電、呼喚偉大的自然力,屈原直抒胸臆,展現(xiàn)了他與黑暗勢力決斗到底的浩然正氣。屈原的獨白氣勢雄偉,抒情濃厚,有極強的感染力。所以,教學中結合人物獨白和本校紅色底蘊,利用青鹿課堂,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基于對教材和學生的學習經驗的分析,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屈原獨白的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教學難點是通過獨白把握主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課例設計和實施情況
(一)教學目標
結合新課標要求,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能力,在學習獨白時,能通過獨白把握人物分析;學習本文中通過獨白意象把握人物的寫作方法。通過課文學習感受屈原熱愛祖國和敢于同邪惡勢力做斗爭、絕不妥協(xié)的精神,學習其忠貞不屈的高尚品格。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對學校歷史的了解,領會先烈們?yōu)閲疑嵘×x的精神。
(二)教學設計和實施情況
教學中采用青鹿課堂、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運用讀獨白、把握意象走進人物,和書心語致敬人物,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1. 回顧舊知,導入第二課時
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了解到在抗日戰(zhàn)爭的相持階段,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悍然發(fā)動“皖南事變”。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xiàn)實,義憤填膺,創(chuàng)作了歷史劇《屈原》,展示了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激烈的斗爭。作者“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征我們當前的時代”,從而借古諷今、古為今用。通過劇作第一部分的學習把握了靳尚和鄭詹伊的卑鄙、狡詐。從而進入第二課時。
2. 初讀獨白,把握意象
梳理獨白中的景象,把握意象,通過意象感悟象征義。
屈原的獨白是這一節(jié)課的主體內容,學生自行找出屈原的獨白中提到的景象,仔細分析這些景象的含義,明確手法。
學生明確學習任務,通過獨白部分,很容易就找到了獨白中提到的景象:風、雷、電、湖、海、江、土偶木梗群像、長劍、小島。此時,教師引導,結合寫作背景和人物背景,明確:風、雷、電代表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土偶木梗群像代表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tǒng)治集團;湖、海、江象征人民群眾;有形的長劍指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劍;無形的長劍指堅定的信念;小島是對社會現(xiàn)實極端憎惡而企求寄托靈魂的一方凈土。
感悟意象象征義,導入“象征手法”,引導學生了解并把握“象征手法”。
3. 再讀獨白,走進人物
教師先用多媒體呈現(xiàn)要求,展示范例,并利用青鹿課堂,學生結合范例,使用青鹿紙筆,完成教學任務。
屈原的獨白運用了很多的修辭,增強語句的氣勢和情感色彩。如“風!你咆哮吧!咆哮吧!”“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等,運用擬人等熱切的呼告和歌頌風雷電;而“你,你東君,你是什么個東君?”等語句兼用反復、排比、反問等,無比憤怒地斥責惡神,直接有力地抒發(fā)愛憎的感情,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回環(huán)往復,蕩氣回腸。
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在朗讀中,一定要讀出屈原的情感。完成任務后,通過多媒體展示視頻,看演員是如何把屈原對光明的向往演繹得淋漓盡致。通過視頻分享、詞句賞析,分析人物形象,從而明確屈原形象:光明磊落、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著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
4. 虔心書語,致敬人物
通過介紹梅州市學藝中學的視頻,學生了解學校歷史,增強主人翁意識,愛黨愛祖國愛學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是有著這么一批為學校、為國家而奮斗的革命先烈,我們才能擁有現(xiàn)在如此寬敞舒適的學校,才能擁有現(xiàn)在如此幸福的生活。梅州市學藝中學即將迎來100周年華誕,而我們將會是學藝中學最年輕的校友,在這樣特殊的日子里,引導學生以“我要向 致敬”為開頭寫一段話,寫下對學藝先烈們的敬仰,寫下對郭沫若先生的崇敬,寫下對屈原的熱愛。
在書寫中,利用青鹿紙筆,通過平臺展示,從而致敬人物,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文化自信。
三、教學反思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青鹿課堂和情境設置等教學手段,通過屈原獨白的意象把握和對學校的了解,學生興致盎然地走進課文、融入課堂。青鹿紙筆的使用,可以直觀地了解學生寫作情況,讓教師當堂完成寫作指導。本節(jié)課的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文化自信。
但是,此次教學中,對于校史和歷史人物、社會背景的了解不夠透徹深入,所以在教學中需要反思如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紅色經典教學。
總之,通過獨白理解人物,通過校史、歷史人物的了解,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符合新課標中提到的“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要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熊依洪.中國歷代文學大觀[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3]潘嘯龍.改塑與發(fā)現(xiàn)——屈原評價的歷史審視[J].文學評論,1990(04).
[*本文系廣東省2023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立項課題《多技術融合下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課堂教學實踐研究——以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紅色經典作品為例》(課題編號:2023ZQJK06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