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在語文課堂中,閱讀教學不僅是核心教學內容之一,也是一種富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經典文學作品閱讀能夠引發(fā)學生對文本內容和角色命運的情感共鳴,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文章分析學生心理特點,分析語文閱讀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探討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旨在為廣大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更好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提供實踐指導和策略建議。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壓力;策略;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28-0133-04
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邊緣化,未能得到充分重視[1]。語文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情感認知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因此,探索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語文閱讀教學,利用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和深刻寓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世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既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一種創(chuàng)新,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種體現。本文對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以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1.情感敏感性高,易受外界影響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情感發(fā)展迅速的時期,他們的情感敏感性較高,情緒表達直接且多變。由于身心發(fā)育尚未完全成熟,他們對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尤為敏感,家庭氛圍、學校環(huán)境以及同伴關系等都會對其情感狀態(tài)產生顯著影響[2]。例如,家庭氣氛的緊張、教師態(tài)度的嚴厲或冷漠、同學間的矛盾與沖突,都可能引發(fā)學生的情緒波動,甚至導致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2.自我意識萌發(fā),認知能力有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開始逐漸萌發(fā)自我意識,他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渴望了解自己的個性、興趣和價值觀。然而,由于認知能力有限,他們往往難以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也常常帶有片面性和主觀性[3]。這種自我認知的不成熟可能導致學生在面對挑戰(zhàn)和困難時缺乏自信,容易產生自我懷疑和挫敗感。
3.好奇心旺盛,探索欲望強烈
青少年學生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探究的熱情和渴望。這種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推動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促使他們不斷嘗試新事物、探索新領域,從而拓寬視野、增長知識。然而,由于認知和經驗有限,學生在探索過程中也可能遇到挫折和失敗,這時他們需要學會如何面對和處理這些挫折,保持持續(xù)的探索熱情和動力。
4.依賴性強,社會支持需求高
青少年學生往往表現出較強的依賴性,他們依賴父母、教師和同學來提供情感支持、解決問題和面對挑戰(zhàn)[4]。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的關愛、理解和陪伴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至關重要。學校是學生社交和學習的重要場所,教師的指導、與同學的交往對學生的社交和情感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
1.終極目標的一致性
語文閱讀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展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它們的共同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確保學生在知識、情感、道德和社會適應性等多個維度上都能得到提升。語文教師不僅要傳授語文知識和閱讀技巧,更要注重通過解讀和鑒賞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提升學生的美學品位與人文素養(yǎng),使他們在思想、道德與情感層面得到深化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則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他們構建良好的自我認知,優(yōu)化人際關系,提高情緒調控與抗壓能力,從而更加堅韌和適應社會[5]。因此,無論是語文閱讀教學還是心理健康教育,它們的終極目標都是要將學生培育成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良好社會適應性的人才,使他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時都能表現出色。
2.內容上的相互滲透
在內容層面,語文閱讀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存在著緊密的相互滲透關系。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故事、詩歌等,不僅是文字的精美載體,更是深刻傳達人們思想情感與人生哲學的媒介。在閱讀這些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情感體驗以及社會現象的描繪,從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力量,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態(tài)度,而這恰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和目標所在。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多種方式和課程,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自己、理解他人,學習如何面對和處理情感問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困擾,并努力建立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因此,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學作品、故事情節(jié)和角色形象,實際上成為一種非常有價值的心理教育資源。對這些資源進行深刻的理解和探討,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本身,還能幫助他們在心理層面進行調適。
3.方法上的相互補充
在教學方法層面上,語文閱讀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展現出顯著的相互補充關系。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閱讀教師通常會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包括課堂討論、角色扮演、小組合作探究等[6]。這些方法不僅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還能使學生在互動中更深入地理解和體驗文學作品。這些方法也適用于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小組討論、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更加直觀地體會到自己的情緒與心理狀態(tài),并學習如何有效地應對各類心理問題。而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情感體驗、心理劇、行為訓練等手段,也可以與語文學習緊密結合。例如,教師可利用心理戲劇的方法來演繹文學作品中的劇情和角色,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意蘊和角色的心理狀態(tài),進而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
4.相互促進的實效性
語文閱讀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在實際應用中展現出了顯著的相互促進的實效性。這種實效性不僅體現在兩者結合能夠豐富語文教學的內涵和提升其教育效果上,還表現在它們能夠相互借鑒策略,共同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持。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使語文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通過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教師可以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理狀態(tài),從而在語文教學中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認知、情緒管理和人際交往等能力。這樣的融合不僅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涵,還使其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等策略也可以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通過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心理、情感變化的細致分析,學生可以學會如何觀察、理解和評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洞察力的培養(yǎng)。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則能幫助學生在面對復雜多變的情感和社會問題時,保持理性思考,作出明智的決策。這些策略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深入挖掘教材,找準心理健康教育切入點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掘并利用好教材資源,精準定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通過細致分析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情節(jié)發(fā)展以及情感表達等元素,引導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著力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心理素質[7]。教材中的故事與角色往往具有豐富多樣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感經歷,對其進行深度發(fā)掘,能夠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有效推動他們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使他們更好地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問題。
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教師可以深入挖掘課文內容,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通過深度閱讀體會小女孩的生存困境與內心情感。在閱讀過程中,抓住小女孩在“寒冷夜晚”許下心愿這一細節(jié),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個小女孩會在這么冷的夜晚賣火柴?她還有別的選擇嗎?引導學生思考小女孩的生活狀況以及她所面臨的困境。然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深入探究小女孩的內心愿望。當她一根接一根地劃著火柴時,她內心深處的渴望逐漸顯現:溫暖、食物、愛與家庭。通過對“幻象”的探討,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女孩的心理狀態(tài),體會她的寂寞與絕望?;诖?,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關愛他人”“珍惜幸?!钡确矫娴男睦斫】到逃?,使學生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得到心靈的啟迪,學會關愛他人并珍視自己所擁有的美好生活。
2.注重情感教育,引發(fā)學生情感體驗
重視情感教育,以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是一種極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他們能夠感受到豐富多樣的情感,進而促進其對情緒的認知,實現調控能力的發(fā)展。通過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教師能夠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深刻體驗到各種情感,進而學會如何有效應對與調整自己的情緒,最終達成提升心理素質的目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他們在情感層面上與閱讀內容產生深度連接。
例如,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情感共鳴情境,讓學生想象自己身處那個時代,面對國家的危亡,他們會作出怎樣的選擇。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充分表達感受和想法,從而在情感上與少年周恩來產生共鳴。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這種情感體驗轉化為實際行動??梢蚤_展一些與課文主題相關的實踐活動,如參觀歷史紀念館、參與社區(qū)服務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刻體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深刻內涵。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在語文閱讀中獲得知識,還能夠在情感層面得到滋養(yǎng)和提升,從而培養(yǎng)出更加健康、積極的心理素質。
3.聯系學生實際,激發(fā)學生心理共鳴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發(fā)揮他們的聯想能力,以引起心理共鳴,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8]。這種方法強調將閱讀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通過引導學生將個人經歷與閱讀內容相結合,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共鳴,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分享生活經歷,并引導他們將這些經歷與所學內容相聯系。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中的情境和人物,因為他們能夠將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融入到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走月亮》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享自己在月光下散步的經歷,引導他們回想夜晚散步的情境,感受月亮帶來的寧靜與美好。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到自己在月光下漫步時看到的星空、聽到的昆蟲鳴叫,以及感受到的清風徐來,營造出一種靜謐而神秘的氛圍。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文章,讓他們感受作者和阿媽夜晚在田野里散步時的心理體驗。通過對文章中的描述和具體情節(jié)的詳細剖析,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所經歷過的相似情境,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心理共鳴。學生可以回想自己和父母在夜晚散步的情形,思考當時的心理感受是平和快樂,還是有些擔憂和深思。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不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情感,還能夠在心理上產生共鳴,感受閱讀帶來的愉悅。
4.注重朗讀訓練,幫助學生釋放心理壓力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高度重視朗讀訓練的開展,以此幫助學生釋放心理壓力。朗讀不僅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策略,更是一種有效的壓力釋放方法。通過朗讀,學生能夠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情感交流,同時在大聲、有感情的朗讀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多種不同的情感,從而促進其對情感的認知,實現調控能力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獵人海力布》一課時,教師可以巧妙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一套有針對性的朗讀練習。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齊聲朗讀,讓他們分段逐句地深入理解海力布的勇氣與睿智。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暫停,提出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在海力布面臨危機時,你認為他的內心感受是怎樣的?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和故事發(fā)展的理解。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不僅要讀出文字,還要在心理上與人物產生共鳴,從而達到釋放心理壓力的目的。然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讓他們在讀的過程中扮演課文中的人物,通過朗讀的音調、重音等細節(jié),將這些心理和情感表現出來。通過這樣的朗讀訓練和情境模擬,學生不僅能夠深刻理解課文內容,還能在朗讀的過程中釋放心理壓力,提升對情感的認知與調控能力。
5.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實踐活動因其獨特的趣味性和參與性,往往深受學生的喜愛,與課堂教學的刻板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以一種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極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經歷、去體會不同的心態(tài)與情緒,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自我,提升心理素質,培養(yǎng)堅韌不拔的意志力。通過精心設計的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在一種更加真實、生動的環(huán)境中,發(fā)現和探索內心世界,進而學會如何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和壓力。
例如,在教學《爬天都峰》一課時,教師可以巧妙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來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章,深刻感受人物在登山過程中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理解主角在遇到困難時所展現出的堅強和勇敢,以及最終的勝利和成就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次模擬登山活動。這個活動可以在校園內進行,設置一些障礙和挑戰(zhàn),讓學生模擬攀登天都峰的過程。在活動中,學生需要克服各種困難,如攀爬、平衡、跳躍等,同時還需要與隊友緊密合作,共同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模擬登山活動,學生不僅能夠親身體驗到攀登的艱辛和樂趣,還能夠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意志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讓學生談談自己在模擬登山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何克服這些困難、以及與隊友之間的合作和互動。通過這樣的分享和交流,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能夠從他人的經驗中學到更多應對困難的方法。
綜上所述,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應對社會與教育雙重需求、發(fā)揮語文學科獨特優(yōu)勢、順應教育改革要求以及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必然選擇。通過深入挖掘教材、找準心理健康教育切入點,注重情感教育、引發(fā)學生情感體驗,聯系學生實際、激發(fā)學生心理共鳴,注重朗讀訓練、幫助學生釋放心理壓力,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等措施,可以實現語文閱讀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合,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胡學英.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甘肅教育, 2023(19):84-86.
[2]段亞軍.融德育于初中語文教學的策略[J].名師在線,2022(36):55-57.
[3]石聲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二年級上冊《玲玲的畫》教學為例[J].廣西教育,2023(10):68-71.
[4]胡學英.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甘肅教育, 2023(19):84-86.
[5]楊淑端.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探析[J].福建教育,2023(05):50-52.
[6]獨銳鋒.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教書育人,2023(13):14-16.
[7]吳婷婷.中職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2(24):85-87.
[8]張小兵.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 2021(20):143-144.
Research on the Infiltr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to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Chen Yanhua
(Gansu Province Minqin County Suwu Town Xinhe Wanxiao,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sues are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educators. In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s, reading instruction is not only one of the core teaching contents, but also an effective wa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eading classic literary works can trigger students’ emotional resonance with the plot and character fate of the text, thereby providing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to them unconsciously. However, how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to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s a question worth exploring.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elaborat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xplores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to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and aims to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and strategic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to better promot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in reading teaching.
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reading instructio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pressure; strategy; core competen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