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遼史》和《金史》記述中銅礦分布情況的巨大差別問題,一方面從地質學角度對遼、金銅礦的具體情況加以考釋;另一方面從史源上來說,難以考察遼、金鼓鑄的具體情況,從遼、金當時的商品經濟、貨幣流通等多角度,分析二者鼓鑄上的差異。研究結論為遼、金鼓鑄差異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遼;金;銅;鼓鑄;貨幣
中圖分類號:K2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91X(2024)04-0304-09
項目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7ZDA2113)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 casting between Liao and Jin dynasties
WANG Yiduo
(Research Center of Song Histor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opper deposits recorded in the \"History of Liao Dynasty\" and \"History of Jin Dynasty\", on the one hand, from a ge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gold and copper deposits in Liao and Jin should be studied and explained; On the other hand,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t is difficult to examine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casting in the Liao and Jin dynastie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such as the commodity economy and currency circulation at that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casting between the tw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in casting between Liao and Jin dynasties.
Key words: Liao dynasty; Jin dynasty; copper; casting; currency
0 引言
囿于傳統(tǒng)史料的限制,對遼鼓鑄的情況記述不多。一些學者根據《遼史》中的記載認為,遼的鼓鑄情況相比金要好得多。呂思勉[1]認為,遼鑄錢甚早,遼自景宗以后,歷代皆鑄錢,新舊錢幣并用,故其錢幣極為饒足。李世龍[2]在探討金鑄造銅錢時間晚的問題時認為,在金的統(tǒng)治范圍內,銅礦資源極其匱乏,與遼客觀條件正相反。馬利清[3]認為,契丹境內多銅鐵,礦冶業(yè)屬于契丹的傳統(tǒng)工業(yè),建立政權前就已出現(xiàn)獨立的鑄銅業(yè)部門。而喬幼梅[4]認為,遼境內雖屬貧銅地帶,但鑄錢則較早,對遼銅礦自然條件的認識則與此前學者的研究大相徑庭。
關于金境內銅資源匱乏問題,已有不少學者論及。吉田虎雄[5]認為,宋金均苦鑄錢材料的不足,因此講究種種方法。加藤繁認為,因為金國國內不產銅,從而鑄錢困難,銅錢缺乏[6]671,就中國全體來說,銅主要出產于南方,北方幾乎沒有出產[6]673。高橋弘臣[7]、全漢升[8]、張博泉[9]、漆俠[10]等學者也持類似觀點。綜上說明,金的銅源稀缺制約了金的鼓鑄。
遼、金作為順序交替的北方政權,學界對遼、金境內銅礦資源的自然分布情況卻出現(xiàn)了爭議。此外,遼的鼓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與金的鼓鑄情況相比又處于什么水平,學界并未形成統(tǒng)一的看法。因此,從遼的銅礦資源入手,對遼銅的相關記載進行考釋,結合現(xiàn)代地質學資料,對遼、金的銅礦分布差異進行分析,進一步解釋二者鼓鑄的情況及差異。
1 遼、金鼓鑄情況
銅幣的鼓鑄離不開銅源。有關遼、金鼓鑄情況的記述,主要保存在《遼史》《金史》中,前人研究也多以二者為藍本。通過《遼史》《金史》記載的鼓鑄相關的情況分析,有助于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的差異。
1.1 遼鼓鑄情況
由于遼的史料相對有限,有關遼銅礦資源自然情況及鼓鑄的相關記述,基本保存在《遼史》中,主要記述如下。
“玄祖生撒剌的,仁民愛物,始置鐵冶,教民鼓鑄,是為德祖,即太祖之父也”[11]26,似乎交代了遼鼓鑄之起始。
“坑冶,則自太祖始并室韋,其地產銅、鐵、金、銀,其人善作銅、鐵器”[11]1032。
“鼓鑄之法,先代撒剌的為夷離堇,以土產多銅,始造錢幣”[11]1033。
《遼史》中的記載看似合理,仔細推敲卻存在不少問題。根據《遼史》自身的記載,早在耶律阿保機建立政權以前,其父就已“教民鼓鑄”,遼建立后應該有獨立的鑄錢業(yè)。但同樣在《遼史》中引自胡嶠《陷北記》(已佚)的記述,“周廣順中,上京西樓,有邑屋市肆,交易無錢而用布”[11]499,后周廣順年間已是10世紀中葉,此時距阿保機開國已有相當長的時間,遼上京竟還存在以物易物的現(xiàn)象,這與《遼史·食貨志》中的記述自相抵牾。因此,有必要參考同時期宋人的相關記述。蘇轍在出使遼國返回后,將自己見聞上報,“臣等竊見北界別無錢幣,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銅錢”[12],并認為宋朝每年鑄錢額很大,借此機會可以獲利甚巨。洪遵參考《虜庭雜記》(已佚)一書認為,“景宗(969—982)朝置鑄錢院,年額五百貫”[13],同時期的北宋“至道中,歲鑄八十萬貫”[14]232,說明遼景宗時期的鑄錢額比較少?!哆|史》中的記述自相矛盾,而宋人的記載與《遼史》所述又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遼銅礦和鼓鑄情況注定布滿疑云。
1.2 金鼓鑄情況
有關金鼓鑄情況的記述,主要保存在《金史》中。金在建立政權前40余年時間里,未發(fā)行過自己的貨幣。海陵王時期,才開始發(fā)行本國貨幣,且交鈔的發(fā)行要早于鑄銅幣。這一獨特現(xiàn)象,《金史》認為,“蓋亦以銅少,權制之法也”[15]1149,前人研究也基本沿用這一觀點,認為銅礦少,限制了金的鑄幣活動。
金有史可證的有關鼓鑄情況可以分為3個時期,分別是海陵王時期、世宗時期和章宗時期。
金鼓鑄的起始時間極為明確,為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二月,在中都(今北京市)設寶源、寶豐兩鑄錢監(jiān);京兆(今西安市)設利用監(jiān),三個鑄錢監(jiān)鑄造銅幣,即“正隆通(元)寶”錢。不過,此次鼓鑄時間很短,在正隆六年(1161)[16]118-127停止,僅持續(xù)了4年左右。南宋使臣范成大曾于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使金,對金的銅錢有所描述:“虜本無錢,惟煬王亮嘗一鑄正隆錢,絕不多”[17] 。他的記載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陵王時期的鑄幣情況。
世宗時期,鼓鑄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謀劃。大定十二年(1172),世宗與宰臣商議鼓鑄之術,但鼓鑄并非即刻施行,而是直至大定十八年(1178)在代州設監(jiān)(阜通),歷經兩次才鑄造成“大定通寶”。大定十九年(1179),“始鑄至萬六千余貫”[15]1147。盡管在大定二十七年(1187),曲陽縣又設一監(jiān)(利通)鑄錢,但大定二十九年(1189),阜通、利通二監(jiān)“歲鑄錢十四萬余貫,而歲所費乃至八十余萬貫”[15]1149。鼓鑄銅幣的成本與價值之間的巨大差異,使得章宗繼位之初[15]233,便在宰臣的建議之下罷廢了阜通、利通兩鑄錢監(jiān),世宗時期的鼓鑄也因此停止。
章宗時期,鼓鑄是在鈔法施行一段時間以后,才提上議程的。泰和四年至八年(1204—1208),鑄造成“泰和通寶”和“泰和重寶”,分為小平錢、折二、折三、折十四種幣值[16]140-143。《金史》中雖未記載泰和年間的鑄造額,但從鼓鑄時間和幣值分析,泰和年間的鑄錢額應該不多。
金末由于戰(zhàn)亂的影響,典籍中未見政府鼓鑄的記載,這一措施具體終止于何時已經不得而知,但金廢止銅幣的具體時間是可以確定的。貞祐三年(1215),金宣宗采用胥鼎建議,禁止民間使用銅幣[15]1159。自此以后,銅幣不再流通,鼓鑄自然就終止了。
1.3 遼、金鼓鑄情況對比
從《遼史》《金史》對鼓鑄情況的記述來看,遼似乎從太祖以前就開始鑄幣,而金開始鑄幣距建立政權已有四十余年時間。另外,“以土產多銅”似乎說明遼在銅礦上具備一定的優(yōu)勢,而“蓋亦以銅少”則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金銅源匱乏的窘境。因此,有必要將遼、金各自的鼓鑄情況進行對比,并分析二者之間的差異。
(1)鼓鑄的起始時間
據《遼史》記載,鼓鑄始于阿保機之父撒剌的,而《金史》中明確記載鼓鑄始于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從典籍中記載的鼓鑄開始時間上來看,遼在建國以前已有鼓鑄,而金是在建國四十余年以后才開始鼓鑄。從起始時間看,遼確實更具優(yōu)勢。
(2)鼓鑄階段及持續(xù)時間
遼鼓鑄,在撒剌的之后的太祖、太宗、圣宗、道宗乃至遼末天祚帝均有記述[11]1033;而《金史·食貨志》中明確可考的,僅海陵、世宗、章宗三世。遼、金鼓鑄的持續(xù)時間,遼僅道宗一朝,年號錢就有咸雍、大康、大安、壽隆四種,說明遼道宗時期,鑄造銅幣是未間斷的。金鼓鑄則為明顯的間斷性,海陵王時期僅正隆三年至正隆六年(1158—1161);金世宗時期為大定十八年至大定二十九年(1178—1189);金章宗時期為泰和四年至泰和八年(1204—1208)。不僅每個時期的鼓鑄時間短,且年號均只有一種。
(3)鑄造的銅幣數(shù)量
遼鑄造錢幣的具體數(shù)量,《遼史》中并未明載。對遼道宗時期年號錢的描述,“其肉好、銖數(shù)亦無所考”[11]1033,其成色、鑄造數(shù)量等基本信息均不見載。從宋人記述中來看,遼鑄造的銅幣數(shù)量與北宋相比微不足道。金在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鑄造出的銅幣為十四萬余貫,與南宋同期的年鑄造額相當[18]362。雖然花費甚巨,但至少說明金為鼓鑄付諸的努力有所成效。
(4)出土的銅幣實物
考古出土的窖藏銅錢中, 90%以上為宋錢,甚至有的窖藏中無一枚遼金鑄幣[19]。遼銅幣出土的范圍和數(shù)量與金相比,則相形見絀;而金“正隆通(元)寶”“大定通寶”則在窖藏銅錢的報告中均有發(fā)現(xiàn),作為斷代的重要依據[20]。
從遼、金各自的鼓鑄情況來看,典籍中記載的遼鼓鑄起始、持續(xù)時間等方面均優(yōu)于金,但在鑄造數(shù)量和考古發(fā)掘的實際情況看,遼的鑄幣數(shù)量則不如金。
2 地質學角度下遼、金的銅礦資源
由于遼、金的現(xiàn)存史料都較為有限,因此,從史料記載中,得到與鼓鑄直接相關的信息不多,這就有必要借助現(xiàn)代地質學的方法探究遼、金各自的銅礦資源情況。
2.1 遼的銅礦資源
要準確評估遼境內的銅礦自然情況,首先要清楚遼的疆域。根據《遼史·地理志》的記述,遼統(tǒng)治的范圍東至于海,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北至臚朐河(今克魯倫河),南至白溝(今河北省易縣的拒馬河)。目前,雖然遼的北界和西界存在爭議,但遼的東界至日本海,南面與宋劃定清晰邊界[21],則是確定無疑的。
有關遼銅礦的情況記述甚少,《遼史·地理志》中未將各地區(qū)的特產狀況標明,因此,對遼銅礦產地進行研究的學者不多。島田正郎[22]據《食貨志》和《地理志》,并結合當時日本學者的相關研究報告,對遼礦業(yè)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對遼銅礦的具體分布涉獵甚少。漆俠等[18]76根據考古資料,遼明確的銅冶之處有三:遼中京大名城(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寧城縣西);河北省平泉市小寺溝;河北省興隆壽王墳。
現(xiàn)代地質學的相關資料顯示,遼主要的統(tǒng)治區(qū)域內廣泛分布著銅礦。依據翟裕生等的劃分,遼的統(tǒng)治疆域位于天山-興蒙[23]191-192和塔里木-華北[23]197-198兩個成礦域。另外,陳毓川等[24]依據2012年全國礦產儲量通報,將我國各省、區(qū)、市銅礦規(guī)模以及儲量繪制成表,發(fā)現(xiàn)遼統(tǒng)治區(qū)域內銅礦資源較為豐富。盡管從現(xiàn)代地質學角度來看,只有達到最低工業(yè)品位[25],礦床才有開發(fā)利用的價值,但從遼的自然條件來說,是完全有可能對地表附近的富集銅礦進行開采利用的。
2.2 金的銅礦資源
金的銅礦資源分布情況可從史料中尋找到一些線索。想要搞清楚金的銅礦分布,還是要從金的疆域入手。
女真族是我國歷史上較為古老的民族,建立政權以前,主要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qū),所謂“白山、黑水”是也[15]2,大抵位于長白山與黑龍江之間。
金政權建立以后,統(tǒng)治疆域全盛時北至外興安嶺;東括庫頁島直至日本海;西北到河套地區(qū),與蒙古諸部落為鄰;西沿泰州附近界壕與西夏相連;南與南宋以西起大散關至秦嶺-淮河沿線為界[15]589。
金的銅礦有史可考的地點,《金史》中有零星記載,“天德(即天德軍,金之豐州[15]606,今內蒙古自治區(qū)烏拉特前旗北)榷場及界外歲采銅礦”[15]2149、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產石綠(孔雀石)[15]605、大興府(中都路大興府,今北京)“產金銀銅鐵”[15]615、河北西路真定府(今河北省正定縣)“產瓷器、銅、鐵”[15]647、“舊嘗以夫匠逾天山[15]607(即凈州,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四子王旗西北)北界外采銅”[15]1150等,對各地銅礦的規(guī)模和年產量則未見記載。
此外,在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時,于代州(今山西省忻州市代縣)設監(jiān)鑄錢,后來委派張大節(jié)監(jiān)鑄,從他的《神道碑》中可發(fā)現(xiàn)采銅地點:“先是平涼等處軍夫采礦日數(shù)千人,以工闕克糧,夫逸去。公親詣山中,以溫言誘之,不數(shù)日畢來赴役,按月給糧,自是工亦不闕,所鑄精致,賴公力焉”[26]??梢姡經觯ń窀拭C省平涼市)采礦的種類應該是與鑄幣相關的銅礦。
由于金朝的領土包括了淮河-大散關以北原北宋統(tǒng)治的地區(qū),可以依據宋代典籍記載間接地了解金朝的銅礦概況。據《宋會要輯稿》記載,隴州(今陜西省隴縣)、虢州(今河南省靈寶市)在北宋時為銅礦產地[27],這些地區(qū)后來也并入金的版圖。
2.3 產銅區(qū)域差異分析
遼、金雖然同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一定的繼承性,但實際上,二者的統(tǒng)治區(qū)域是有差別的。正因為如此,二者的產銅區(qū)域也并不完全相同。
一方面,遼、金銅礦區(qū)位上的差異,是由二者的疆域決定的。遼的統(tǒng)治疆域包括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等?。ㄗ灾螀^(qū)),以及今蒙古國、俄羅斯等國的部分區(qū)域。這些地區(qū)正好位于中亞-蒙古造山帶上,復雜的地質作用,為成礦提供了良好條件。銅礦得以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地區(qū)廣泛分布。
而金的“龍興之地”在我國東北地區(qū),生活區(qū)域大抵位于長白山與黑龍江之間。建立政權后,并沒有將統(tǒng)治重心放在北部。海陵王遷都后,猛安謀克戶大量遷入中原地區(qū),原有的北部統(tǒng)治區(qū)域的人口就更為稀少了。此外,與遼相比,金鼎盛時的版圖也只是包含內蒙古的一小部分,而新疆更是從未觸及。
總的來說,遼的統(tǒng)治疆域囊括了今天內蒙古-大興安嶺地區(qū)的主要銅礦產地,而金只是占領了其中的小部分。而金在建立政權以后,統(tǒng)治重心主要放在中原地區(qū),在地理位置上比遼更為偏南。因此,受人口規(guī)模等方面的限制,對北方地區(qū)的銅礦,金只能有限地開采利用。
另一方面,遼、金產銅區(qū)域的差異,還體現(xiàn)在對蒙古的統(tǒng)治方式上。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沿線,并非只有契丹民族,室韋部落也廣泛分布于這一地區(qū)?!哆|史》中所述的坑冶始自吞并室韋,因此占有了當?shù)氐你~礦,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現(xiàn)實條件的。遼在征服室韋以后,對其建立起有效統(tǒng)治,“室韋部。圣宗以室韋戶置”[11]443,在眾部族軍中亦有室韋部[11]467,還建立室韋國王府[11]848。以上都說明了遼對室韋的統(tǒng)治情況。
金與蒙古部族甚至稱不上統(tǒng)屬關系,只能說在某些情況下有所合作。金初,耶律余睹叛亡西夏不納后改投韃靼,其首領受悟室(完顏希尹)之命將耶律余睹等人殺死[28]208。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遣武定軍節(jié)度使移剌按等招諭阻?”[15]160。金章宗時期,鐵木真隨克烈部王汗因協(xié)助完顏襄平叛塔塔兒部有功,被封為“札兀惕忽里”(ja’ut-quri,意為諸乣統(tǒng)領)。然而,鐵木真在統(tǒng)一蒙古各部以后,旋即對金發(fā)動攻勢。金國祚120年,在最后的24年時間里,一直在抵抗蒙古入侵直至滅亡。蒙、金之間的全面戰(zhàn)爭,恰好占金統(tǒng)治時間的1/5。
北部邊境日益嚴峻的局勢,也影響到了金銅礦的開采。在章宗明昌三年(1192),李炳建議“若復每歲令夫匠過界遠采,不惟多費,復恐或生邊釁”[15]1150,章宗采納此建議。此后金只在界內采銅,放棄了凈州等界外的銅礦采集。結合此時的局勢來看[15]242,金官府所有銅礦能支持十年應該只是幌子,邊境日益危機的氣氛導致金只能被迫放棄界外銅礦的采煉。
綜合遼與金的銅礦資源情況可以看出:首先,二者雖同為北方政權,但統(tǒng)治疆域是有差異的,而這導致了遼在銅礦自然儲量上具備一定的優(yōu)勢。其次,遼、金的“龍興之地”不同。契丹故地剛好位于中亞-蒙古造山帶的南緣,復雜的地質作用有利于銅礦等的形成;而女真生活在長白山、黑龍江附近,成礦不具備區(qū)位優(yōu)勢。再次,遼、金對蒙古的統(tǒng)治方式不同。金的統(tǒng)治激起蒙古各部反抗,不得不放棄部分銅礦產區(qū)。在成吉思汗統(tǒng)一草原后,蒙、金全面交戰(zhàn),金疲于應對戰(zhàn)事,鼓鑄自然也就擱置了。
3 產生差異的原因
前人研究主要對遼的銅礦及鼓鑄情況產生懷疑?!哆|史·食貨志》中雖然專設坑冶和鼓鑄之法,但內容極簡,難以從中窺見遼銅礦分布和鼓鑄銅幣的全貌。另外,《遼史》修纂時間較短,訛誤頗多。這也是對遼銅的問題研究較少,且頗有爭議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對《遼史》中的相關記述及史料來源進行考釋,并結合前人研究對存在爭議之處進行分析。
3.1 史料來源及今人研究的局限性
實際上,不僅遼的銅礦及鼓鑄存在這樣的問題,《遼史》中其他方面的記述也存在時序錯亂、邏輯不清、語焉不詳?shù)痊F(xiàn)象,這是由于元朝史官修《遼史》時引據資料的來源復雜,又抱有“畢其功于一役”的心態(tài)?!哆|史》作為官修史書,便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諸多問題。因此,有必要對《遼史》中有關遼銅礦分布和鼓鑄起始的記述進行溯源。
對遼坑冶的起始,《遼史》認為,“則自太祖始并室韋”,此句最有可能的直接出處是《新五代史·四夷列傳》抄錄胡嶠《陷北記》中的相關記述,“其國(契丹)三面皆室韋,一曰室韋,二曰黃頭室韋,三曰獸室韋。其地多銅、鐵、金、銀,其人工巧,銅鐵諸器皆精好”[29]?!哆|史》中“坑冶”一句,幾乎是此句的翻版重述。此外,《契丹國志》[28]268《文獻通考》[14]9584等書也原封不動地抄錄《新五代史》中的文字。苗潤博認為元人纂修《遼史·食貨志》時曾系統(tǒng)翻閱過《四夷附錄》[30]309,從史源來看的確如此?!哆|史·食貨志》中“坑冶”首句的來源,幾乎可以確定源自胡嶠的《陷北記》[31]。只是由于此書亡佚,元人不能直接抄錄其書,而是從其他文獻中摘錄語句。
遼鼓鑄始自阿保機之父撒剌的一說,苗潤博認為其依據中原文獻中的個別傳聞,全無遼文獻作支撐[30]319,卻有人對契丹國在阿保機之前即行鼓鑄之說深信不疑,“史氏明言遼地多銅,且嘗造幣,則天贊之前,必有所鑄”[32]580,并認為一些未有年號的銅錢是遼建立以前鑄造的,未有年號的原因,“蓋太祖以前,契丹立國雖久,而組織未備,年號未立,故錢制不一,錢文莫定”[32]581。而喬幼梅則認為,未出土過一枚撒剌的錢幣,契丹最早的自鑄銅幣應為太祖天贊初鑄造的“天贊通寶”[4]?!哆|史補注》一書也持相同觀點:“撒剌的鼓鑄銅幣之事,尚待證實。今傳遼錢最早者為天贊”[33],《今注本二十四史·遼史》也認為撒剌的是否鑄造銅幣,現(xiàn)在已不得而知[34]。也有學者認為遼鑄造貨幣的開始,是遼景宗乾亨二年(980),用以代替布帛交換和滿足不斷增長的貨幣需求[35],從現(xiàn)有考古出土的遼錢幣來看,“天贊通寶”確實是目前已知遼鑄造的有年號銅幣,這說明遼鑄造銅幣的開始時間有誤。
仔細對比兩種觀點可以發(fā)現(xiàn),前人研究多“就史料論史料”,而《遼史》因編纂簡略便首當其沖。另外,前人也注重搜集考古出土的實物證據,但都注重搜集對自身觀點有利的證據作為支撐,卻未對遼、金銅礦等矛盾之處予以考釋。因此,單從史料上溯源是不夠的,還要從其他方面綜合考察,才能對遼、金在鼓鑄上的差異有全面清晰的認識。
3.2 生產技術水平
因史料有限,既往研究中對遼、金的手工業(yè)生產多是蜻蜓點水,對銅冶情況更是鮮有提及,而這也正是了解遼、金鼓鑄情況的一把關鍵“鑰匙”。
葛金芳等[36]認為,遼礦冶業(yè)的主要經營方式為工奴制,帶有極強的前封建色彩,礦冶勞動者主要為擄掠來的漢、奚、渤海等族的浮戶和奴隸,社會地位低下。而金初期與遼一樣擄掠漢族工匠,奴隸制色彩強烈,這一情況到了金世宗時期得以改變,“金銀,山澤之利,當以與民”[15]1147,允許民間經營礦冶,但嚴禁民間私鑄銅幣。此外,章宗時期,“其銅冶聽民煎煉,官為買之”[15]1155,體現(xiàn)出銅礦允許民間經營。
從遼、金礦冶手工業(yè)的經營方式上來看,遼采取的是一種極為落后的方式。這樣的經營方式嚴重損害鑄錢工人的生產積極性,生產效率自然也就極低,即使原材料銅再多,鼓鑄的成本也水漲船高,遼末“經費浩穰,鼓鑄仍舊”[11]1033的困局,便顯而易見了。金在適時地放松了對礦山采冶的管制,允許百姓經營,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百姓的利益,有助于提高工匠的生產積極性,鼓鑄效率自然要比遼有所提高。不過,金鼓鑄依然有其局限性,“自立監(jiān)鑄錢以來,有銅礦之地雖曰官運,其顧直不足則令民共償”[15]1149,在銅礦運營過程中存在盤剝、壓榨百姓等問題,但這是長期存在的共性問題,并非金獨有。
另外,從遼、金所用的銅礦石種類及采冶方式上來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這無疑會增加鼓鑄成本。
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代州監(jiān)第一次鑄造銅幣時出現(xiàn)了“而所鑄斑駁黑澀不可用”[15]1147的現(xiàn)象,為此,世宗嚴厲懲罰主管官員。而銅幣成色差的原因是其中摻雜了青銅,劉煥因此建議,“必欲為天下利,宜純用黃銅,得數(shù)少而利遠”[15]2916,說明金主要采取鍮石(即黃銅)為鑄幣原料。從張大節(jié)的《神道碑》中征召民夫每日采銅的規(guī)模來看,金鼓鑄應該是沿用傳統(tǒng)的方法,即“火法煉銅”,這種鼓鑄方法極其消耗人力物力,因此遼、金的鑄幣成本都居高不下。而遼的技術水平較金更為落后,鼓鑄成本如此龐大,鑄幣數(shù)量便自然稀少了。
3.3 經濟發(fā)展狀況
遼、金經濟發(fā)展水平上的差距,直接決定了遼、金市場中所需的貨幣流通量,而這也導致了遼、金的鑄幣數(shù)量有顯著差異。
一方面,遼、金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程度不同,所需的銅幣量自然不同。據胡嶠所記,遼上京西樓“無錢而用布”的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遼早期商品經濟并不發(fā)達,因而保留著氏族時期“以物易物”的傳統(tǒng),當然不需要太多的銅幣量。另外,石敬瑭所獻的不僅是“燕云十六州”,還有邊關貯存的大量銅錢,這相當程度上滿足了遼初期新建城市的用錢需求。而當遼商品經濟發(fā)展以后,“錢不給用”,便適時地鑄造銅幣,與舊錢通用。此外,北宋銅錢以“歲幣”和榷場貿易等方式源源不斷地輸入遼境內,能夠滿足遼、宋邊境城市貿易所需的銅幣需求。因此,遼用于流通的銅幣顯得不那么緊缺,而鼓鑄成本又十分龐大,遼自鑄的銅幣自然就不多了。
相比之下,金統(tǒng)治重心和領土疆域更為南移。海陵王遷都以后,將猛安謀克戶多次遷入中原,人口的大量補充有助于中原地區(qū)經濟的恢復,貨幣的需求量自然也激增。此外,女真族遷入中原后,政府采取的“漢化政策”使得他們在生活方式上學習漢人,在生活品質上必然有更高的需求,這都需要用錢來維持。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戰(zhàn)爭掠奪來的貨幣已經不足以滿足金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政府自然也就會通過其他途徑增加貨幣的流通量,而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便是通過鑄造銅幣,增加貨幣發(fā)行量。
另一方面,遼、金銅幣量需求上的差異,還表現(xiàn)在二者的貨幣流通方式上。遼在貨幣流通上,專用銅幣為主要貨幣;而金則“錢、鈔并用”,同時運行交鈔和銅幣兩種貨幣,使得流通上更為復雜。
遼并未采取紙幣作為國內流通的主要貨幣,依舊專用銅幣;而金則將銅幣與交鈔都作為流通的主要貨幣,宋交子的發(fā)行,給金交鈔的運轉帶來極佳的借鑒意義。為了維持交鈔正常運轉,金同樣需要足夠數(shù)量的銅幣作為保證金;另外,宋錢的大量涌入,勢必會對金當時的經濟產生一定影響。為了扭轉宋、金貿易中以實物換宋錢的不利局面,以及擺脫市場對宋錢的依賴,金政府必須鑄造自己的銅幣,作為交鈔發(fā)行流轉的保證金,以保護自身的經濟發(fā)展。
通過遼、金鼓鑄上的實際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造成前人觀點出現(xiàn)爭議的原因與《遼史》本身的記載有關系。但仔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遼、金實際情況并不相同,因而造成了二者在鼓鑄上的差異。遼商品經濟不如金發(fā)達;北宋銅錢的輸入基本滿足國內市場的流通需求;在貨幣流通上又專用銅幣,不需要維持紙幣的運轉;鼓鑄上的成本過于龐大,以上種種都注定了遼自鑄銅幣量不會很多。而金在原有貨幣量不足的條件下,又要維持交鈔運轉,便會千方百計地自鑄銅幣。遼、金鼓鑄技術上的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遼、金的商品經濟發(fā)展水平。
4 結語
從現(xiàn)代地質學角度出發(fā),“以土產多銅”與“蓋亦以銅少”分別用來描述遼、金各自的銅礦分布情況,是具有一定的依據的,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遼、金銅礦的自然儲量,元朝史官編纂《遼史》時,也并非完全抄錄前朝史料而不顧實際。
從遼、金鼓鑄的情況來分析,遼自鑄銅幣少,并非由于其銅礦稀缺,而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而縱觀金鼓鑄之法,建立之初,未議鼓鑄,已失其時;統(tǒng)轄之地,銅源稀缺,又失其利;與鄰不睦,漸生邊釁,更失人和。在種種因素不利于鼓鑄的情況下,金為了維持自身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保持交鈔的正常運作,便只能設法鼓鑄,但最終卻未能得償所愿。蒙、金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金疲于應對,鼓鑄之事,自然也就難成了。
參考文獻:
[1]呂思勉.中國制度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0.
[2]李世龍.試析金代幣制特征[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9(3): 68-71,128.
[3]馬利清.從鑄幣業(yè)的發(fā)展看遼代經濟的盛衰[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32-36.
[4]喬幼梅.遼代的貨幣制度及其演變[J].中國經濟史研究, 2000(4):34-48.
[5]吉田虎雄.中國貨幣史綱[M].周伯棣,編譯.上海: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34:34.
[6]加藤繁.中國經濟史考證(下)[M].吳杰,譯.北京:中華書局,2012.
[7]高橋弘臣.宋金元貨幣史研究——元朝貨幣政策之形成過程[M].林松濤,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7.
[8]全漢升.中國經濟史論叢[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1972:225.
[9]張博泉.金代經濟史略[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86.
[10]漆俠.宋代經濟史(下)[M].北京:中華書局,2009:543-544.
[11]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2]蘇轍.欒城集[M].曾棗莊,馬德富,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38.
[13]洪遵.泉志:外三種[M].任仁仁,校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8:132.
[14]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5]脫脫.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2020.
[16]《中國錢幣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國錢幣大辭典·宋遼西夏金編:遼西夏金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7]范成大.攬轡錄[M].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12.
[18]漆俠,喬幼梅.遼夏金經濟史[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4.
[19]劉韞.金朝銅錢窖藏現(xiàn)象探析[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69-72.
[20]孫斌.宋金貨幣流動的品種特征及其歷史地理考察——以出土錢幣窖藏為中心[J].宋史研究論叢,2020(2):39-54.
[21]余蔚.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遼金卷[M].2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29-30.
[22]島田正郎.遼代礦業(yè)考[J].社會經濟史學,1942(8):959-975.
[23]翟裕生.區(qū)域成礦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
[24]陳毓川,王登紅,徐志剛,等.中國重要礦產和區(qū)域成礦規(guī)律[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5:100-101.
[25]姚鳳良,孫豐月.礦床學教程[M].北京:地質出版社, 2006:14.
[2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一七四[M].濟南:齊魯書社,1996:556.
[27]徐松.宋會要輯稿[M].劉琳,刁忠民,舒大剛,等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722.
[28]葉隆禮.契丹國志[M].賈敬顏,林榮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4.
[29]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 2015:1025.
[30]苗潤博.《遼史》探源[M].北京:中華書局,2020.
[31]賈敬顏.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行記十三種疏證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35.
[32]陳述,朱子方.遼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3]陳述.遼史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8:2483.
[34]李錫厚,劉鳳翥.今注本二十四史:遼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1584.
[35]島田正郎.大契丹國:遼代社會史研究[M].何天明,譯.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86.
[36]葛金芳,趙德馨.中國經濟通史:第五卷[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768-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