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即飲食教育,它是中華民族自古便有的教育傳統(tǒng)。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不僅悠久豐富,還于歷史發(fā)展中持續(xù)不斷地變化,至今依然具有不可忽視的育人育才功能。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更是孕育了一方飲食文化。中國地大物博,各地特色鮮明的美食背后映射著不同地域的地理特點、風土人情、文化積淀,也代表了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性格特征。2022年,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qū)幼教中心第二實驗幼兒園成功申報“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依托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幼兒園園本特色教育活動的實踐研究”,并將“各地域傳統(tǒng)美食中的飲食教育”作為課題研究的方向之一,每月帶領幼兒從特色鮮明的地域美食出發(fā),探究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飲食特點,將美食作為打開地域文化的鑰匙,以食育之,寓教于食。同時,幼兒園以“中國地域文化風情美食主題月”為依托,帶領孩子開啟了一場味覺、視覺、聽覺的食育之旅。
構(gòu)建食育文化環(huán)境。幼兒園的環(huán)境不僅有著裝飾和美化的作用,還是一種鮮活的課程和教育載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秉持環(huán)境育人的原則,我們在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和打造班級特色的過程中滲透地域文化和健康食育的理念。
首先,營造“食育”的氛圍感。幼兒園大廳設計了“四季耕時”展臺,通過擺放春夏秋冬的特色作物、師幼共同制作的時令作品、幼兒的活動照片等,讓幼兒知道四季有時,探索生長的秘密;走廊墻面上展示著我們共同創(chuàng)作的地域文化特色作品:蘇州的蘇式園林拓印、四川的水墨熊貓、內(nèi)蒙古的少女畫像、陜西的兵馬俑泥塑等,不僅可以展示課程的成果,還能勾起幼兒的美食記憶。
其次,創(chuàng)設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班級環(huán)境。在班級特色的設置上,我們以食育課程為軸,輻射地域特色、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有的班級以特色文化為重點,張貼特色美食、風景名勝、特色建筑等照片;有的班級突出地方特色歌舞,帶領幼兒領略苗族、藏族、維吾爾族等少數(shù)民族歌舞的魅力;有的班級以二十四節(jié)氣為媒介,和幼兒一同了解節(jié)氣的歷史和相關的民間故事、飲食習俗、經(jīng)典詩詞等,各班級特色課程的開展將美食地圖拓展為文化地圖,極大地豐富了食育課程的內(nèi)涵與外延。
最后,美食與日常,感受烘焙小時光。幼兒園建立了互動式烘焙教室,在這里,幼兒將富有地域特色和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美食進行復刻與創(chuàng)新。濟南的油旋、云南的鮮花餅、北京的驢打滾,中秋的月餅、端午的甜粽與艾草凍、二十四節(jié)氣的特色飲品等都出自這里。幼兒可以參與簡單的食物制作,體驗食物的變化過程,并在制作食物的過程中感知地域特色文化帶來的飲食差異,感受祖國文化的兼容并蓄。
打造“美食n+1”育人格局。在“中國地域文化風情美食主題月”活動開展過程中,幼兒通過觀賞、品嘗、體驗、勞作了解當?shù)靥厣朗?,并在一系列的美食活動中獲得與飲食相關的科學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形成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zhì)。通過多元課程的聯(lián)動,我們深入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地理風貌、風土人情、歷史文化,逐漸形成了“美食n+1”的育人格局。
美食·課程——“五維課程”的建構(gòu)。食材是大自然的饋贈,不同地域的食物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季節(jié)性等特點,在美食的選擇上,我們對中國各地域文化食育資源開展教研審議,結(jié)合幼兒的興趣點,將地域文化融入食育,融合五大領域活動,創(chuàng)設“童品童樂、童藝童創(chuàng)、童玩童趣、童言童語、童勞童德”五維課程,讓幼兒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與優(yōu)秀,增強幼兒對傳統(tǒng)文化的親切感和認同感。
比如,在“新疆月”活動中,幼兒品嘗了哈密瓜、庫爾勒香梨等新疆特色瓜果,品味了特色美食烤馕、孜然羊肉等。在教師的講解下,幼兒了解到馕字源于波斯語,烤馕之所以在新疆頗受歡迎,是因為涉及地理、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等多個方面因素。幼兒又了解到新疆氣溫溫差較大,日照時間充足,降水量少,氣候干燥,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新疆的瓜果特別香甜。同時,我們借助相關視頻與圖片,引導幼兒欣賞新疆的壯麗風景、廣闊無垠的風貌,也由此衍生出五維課程的具體內(nèi)容。
“品·樂”課程:以幼兒對食物的品鑒為主,引導幼兒在品嘗美食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的膳食營養(yǎng)知識,培養(yǎng)其良好的飲食習慣。
“藝·創(chuàng)”課程:了解當?shù)氐母栉韬退囆g(shù)、特色建筑等,引導幼兒感受地域文化之美。比如欣賞新疆舞、蒙古舞,并學跳;“北京月”活動中,進行《水墨長城》《北京糖葫蘆》《京劇臉譜》的美術(shù)創(chuàng)作;“新疆月”活動中,進行《新疆棉》《新疆帽》《新疆烤馕》《吐魯番的葡萄》等藝術(shù)創(chuàng)作;“巴蜀月”活動中,創(chuàng)作《水墨熊貓》《四川火鍋》《魔幻大樓》等藝術(shù)作品。
“知·趣”課程:利用幼兒喜聞樂見的體驗模式,帶領幼兒探究各地的歷史文化和民間智力游戲,從而引發(fā)他們的興趣,滿足他們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在兩年的學習中,幼兒可以通過中國地域美食地圖開展“線上旅行”。比如在湖南一地中,欣賞黃龍洞的景象并嘗試創(chuàng)作,了解衡山影子戲、長沙美食飛行棋等。
“言·語”課程:每日進行餐前播報,播報員向幼兒介紹地域美食的營養(yǎng)價值;利用經(jīng)典詩詞、民謠等作品滋養(yǎng)幼兒的心靈,向幼兒講述中華兒女勤勞、善良、樸實的美好故事。比如,幼兒演繹《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從李白與孟浩然的相識、飲酒到最后的告別,使幼兒在積極主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語言的表達力和豐富性,同時陶冶幼兒的性情。
“勞·德”課程:親耕方知勞作苦,力行才嘗碩果甜。親植與勞作是食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以種植園為實踐基地,開展自然耕作教育。幼兒在動手勞作、體驗感知和戶外探索中了解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獲得耕作常識和勞動技巧的直接經(jīng)驗,探索從種子到食物、從田間到飯桌的秘密,知道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真正內(nèi)涵。
美食·生活——食育課程融入生活活動。飲食活動是幼兒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注重將食育課程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比如自主取餐環(huán)節(jié),幼兒既能了解各類美食的不同種類、烹飪方式,激發(fā)對地域特色美食的探究欲,又能在自主取餐的過程中動手盛飯、添飯、整理衛(wèi)生,培養(yǎng)獨立性、自主性,培育節(jié)約糧食、珍惜糧食的美好品質(zhì)。同時,我們對幼兒進行餐前教育,引導其認識不同地域的特殊食物。
美食·家庭——家園攜手共創(chuàng)美好。在食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們不斷向家長傳遞科學的食育理念,讓其深切感受到食育的積極影響。于是,家長開始主動參與幼兒園的食育活動,他們和幼兒一起討論飲食搭配,支持幼兒參與美食制作,關注幼兒進餐時的禮儀、習慣等教育。幼兒園先后舉辦了“地域風情、美味市集”“地域風情美食節(jié)”“國潮走秀”等活動,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食育文化的熏陶,也讓家長感受到濃郁的食育文化氛圍。
美食作為一種文化標志,承載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用美食講述中國故事,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途徑之一。幼兒食育課程的開展和創(chuàng)設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將優(yōu)秀地域文化融入幼兒園食育課程能培養(yǎng)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促進幼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將繼續(xù)以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主線,以食育為媒,知行合一,探索地域文化與幼兒園食育課程的有效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