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仔上幼兒園已經(jīng)兩年了,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他表現(xiàn)得過分膽怯、孤獨、自信心缺乏。他不愿意參加集體游戲,集體活動中??s在一旁看。他對同伴的友好問候會有一些簡單回應,比如,笑一笑、扭頭斜看、自言自語。他基本上不和教師交流。據(jù)家長反映,藍仔在熟悉的家庭環(huán)境中能與身邊的人高興玩耍,并無交往異常的表現(xiàn)。
藍仔的行為令我十分擔憂,并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他身上。一段時間后,我對藍仔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明確了教育方向。
案例一:每天早上,藍仔和思思都會早早到園。思思入園后會積極幫助其他幼兒掛毛巾,而藍仔只是默默地在一旁看著。我試探性地拉住藍仔的手說:“藍仔,我們一起來吧!”本以為他不會參加,令人驚喜的是,他沒有拒絕我,而是慢慢地靠近毛巾架,有點猶豫地伸手拿起毛巾,然后望向思思,似乎在等待著指令。我立刻鼓勵藍仔:“加油,藍仔!你也可以幫助其他小朋友掛好毛巾的!”此時,思思也過來幫助藍仔,隨后藍仔動作緩慢地掛起了毛巾,邊掛還邊關注我的神情。接下來的幾天,藍仔入園后不再呆坐著,而是和思思一起把毛巾掛好。
案例二:某天下午,幼兒園開展了雙人滾球游戲,班上的幼兒都玩得不亦樂乎,唯獨藍仔站在一旁,低著頭,時不時看看同伴們游戲。于是,我喚來了暫時未找到同伴的忠忠,請他主動和藍仔結組滾皮球。忠忠高興地拉住藍仔的手,并邀請他一起滾皮球。藍仔看上去有點受寵若驚,他的手一直往回縮,表現(xiàn)出一種害怕的狀態(tài),不管忠忠如何牽住他的手、如何邀請他一起游戲,他始終不肯過去。看著他的神情和動作,我陷入思考:藍仔是不是羞于在集體面前表露自己?自信心嚴重不足,是藍仔最大的問題。于是,我牽起他的手,把忠忠和藍仔帶到了人少的場所——走廊。忠忠再次熱情地邀請他參與活動:“我們一起玩撞球游戲吧!”藍仔點了點頭。當兩個球撞在一起時,忠忠的情緒感染了藍仔,他微微露出了笑容。
總結和反思。由于藍仔表現(xiàn)得有些“特殊”,所以很多幼兒認為他不參加游戲,也不會玩,從而在潛意識中拒絕和他交流。而這些不美好的交往經(jīng)歷會加劇藍仔出現(xiàn)“不問、不答、不說、不參加”的行為。藍仔表現(xiàn)出畏縮,不參與集體活動的行為是交往障礙的表現(xiàn),他畏懼在集體面前表現(xiàn),是怕出錯,怕被人取笑。教師必須觀察他、讀懂他,才能對他進行針對性教育,強制性教育可能導致他出現(xiàn)更加固執(zhí)、畏縮不前的行為。
第一,教師需要獲得家庭支持,幼兒家庭應和教師保持教育態(tài)度和要求的統(tǒng)一。
第二,改善教育環(huán)境。一是創(chuàng)造充滿愛、包容、鼓勵的教育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條件,培養(yǎng)藍仔與同伴共同游戲的能力,鼓勵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獲得“我能行”的成就感。二是在班集體多用正強化。比如擴大藍仔的閃光點,積極表揚他進步的行為,引起同伴的注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同伴對他的看法。三是教師應加強與藍仔的溝通和交流。教師應經(jīng)常關注他的情緒狀態(tài),消除他對教師的回避心理,更要耐心地逐步引導,與藍仔建立信任而親密的關系,比如可以和他談談自己喜歡的活動、喜歡的食物、喜歡的玩具等,盡快獲得他的信任。
通過兩個事例我了解到,借助同伴的角色對藍仔進行幫助,他會更容易接受。藍仔愿意悄悄地、不動聲色地嘗試做出一點改變。這需要教師擁有一顆接納的心、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觀察并幫助他做出細小的嘗試。當藍仔邁出第一步,他的第二步、第三步會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