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曲《山泉》是當代著名的鋼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崔世光先生的作品,該曲創(chuàng)作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秀麗的嶗山風光為主題,展現(xiàn)了我國特有的山水之美。《山泉》既借鑒了西方的創(chuàng)作手法,又融入了民族色彩,使曲目更具魅力和感染力。本文研究《山泉》中所蘊含的民族因素、演奏手法,希望能夠為更多的演奏者提供參考與幫助,進而提升演奏能力,促進民族鋼琴藝術的整體發(fā)展。
關鍵詞:鋼琴曲;《山泉》;民族色彩;現(xiàn)代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J624.1;J6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24)09-0062-04
鋼琴在西方國家有著200多年的歷史,在其傳入我國后逐漸被人們所喜愛。中國的鋼琴音樂是在改革開放后逐步走向成熟的,在此過程中多調性、無調性、多樣化的作曲技術與作曲方法不斷發(fā)展,同時也產生了不同的音樂流派。20世紀70年代后期,崔世光創(chuàng)作的《山曲四首》之三《山泉》是當代鋼琴學派的代表作,其表現(xiàn)了中國山水鋼琴的獨特魅力,并以美妙的旋律、深刻的意境,使眾多中外音樂家為之心醉神迷?!渡饺房此凭拔锩鑼懀瑓s透著一股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作品風格典雅而不失淺顯,表現(xiàn)了作者一貫的素雅、質樸的創(chuàng)作風格。
一、基于民族與現(xiàn)代的創(chuàng)作
(一)《山泉》的創(chuàng)作意圖
中國當代鋼琴家、作曲家崔世光,以創(chuàng)造出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鋼琴音樂為畢生追求。其從小就接受西洋音樂的熏陶,得到了較好的藝術教育,并于20世紀60年代考入中央音樂學:,師承陳靜齋、郭志宏等著名鋼琴家,后又在朱工一先生等名家處學習。崔世光的鋼琴彈奏手法既生動又富有感染力,能在音樂上產生自己獨特的見解。崔世光的《山曲四首》之三便是《山泉》,也含有《山歌》《山巒》《山花》三首樂曲,把山東省嶗山秀麗的風景刻畫得淋漓盡致。在樂曲中,崔世光深刻表現(xiàn)出了自己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和對故鄉(xiāng)的深切懷念。嶗山景區(qū)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巍峨聳立于黃海之畔,歷史悠久。相傳作者創(chuàng)作樂曲時,曾親自前往嶗山見過各式各樣的美景,海天相接,一片蔚藍,一片波濤洶涌;一面是奇石嶙峋,一面是茂密樹林;還有清澈流水淙淙、波瀾瀑布奔騰。這樣的景色也激發(fā)了作者的靈感,使其在作品中深刻描繪了水滴匯成江河的壯觀景象[1]。
(二)詩意與抒情并存的鋼琴藝術作品
《山泉》是一首具有詩性與抒情并存的鋼琴作品,它的音樂語言非常細膩,音色也比較飽滿,將泉水的新鮮、活力與流動的畫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此樂曲受中國風景畫中常見的山間風景所啟發(fā),還有對自然深深的崇敬與敬意。作曲家使用大量的和弦變化和和聲組合,使樂曲的音質更飽滿、更清晰,同時也使用了模糊的和諧界線以及顏色的反差,在樂曲中賦予了豐富的變化與層次,使作品更具個性、更具特色。在這樣豐富的和聲色彩和音響效果下,《山泉》這首鋼琴作品極富感染力,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置身于潺潺的泉水中[2]。《山泉》以音樂形式表現(xiàn)出對大自然的美好、對生命的禮贊以及對自然的熱愛與崇敬,作品深刻展現(xiàn)對傳統(tǒng)音樂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此外,作者結合印象派音樂中的和聲與顏色,對時空、形態(tài)的隨意處理,直覺地表現(xiàn)出對大自然的感受,從而創(chuàng)作出獨具風格、獨具魅力的鋼琴作品,以音樂之力,將聽眾帶進清新、流動、充滿活力的山間天地,使其領略自然的秀麗與壯美。
(三)西方印象主義音樂對《山泉》創(chuàng)作的影響
1.和聲與色彩實現(xiàn)作品的生動與活力
印象派音樂的特色是與印象主義的繪畫、文學十分一致,旨在力圖用音樂表達對自然、光、色、情感等意象的直覺印象。印象主義音樂逐漸拋棄了傳統(tǒng)音樂中固定的結構與規(guī)律,更多地關注于營造氣氛與情緒抒發(fā)。為了表現(xiàn)出更有個性的音樂意象,許多鋼琴作曲家都在不斷地嘗試運用更為豐富的和聲搭配和音色效果,或是運用大量和弦的變化、邊界的模糊、色彩對比等使得鋼琴藝術的音色更為豐富。在創(chuàng)作時,鋼琴作曲家往往在不斷地嘗試以豐富的和聲來表達一種特定的情感。葉山泉曳一曲增加了新的和聲音調,還增加了幾個比較復雜的和音,使作品的音樂語言變得鮮活而有趣,并由此產生了更為奇特的和聲效果。
2.對時間和格式的處理啟發(fā)中國鋼琴發(fā)展
印象派十分關注對時間、空間和形式的隨意使用,其往往不受傳統(tǒng)曲式結構的限制,能夠對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延伸和壓縮,使得作品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印象主義的音樂并非屬于精確地描繪和表現(xiàn),而更多的是以音樂來表達對自然、光影、色彩和情感等直觀感受的表達。印象主義音樂中時空的把握,對中國的鋼琴創(chuàng)作產生很大的啟示作用,因此,作曲家不斷地打破傳統(tǒng),走出更為自由的道路,也更多地關注音樂氣氛與情緒的表現(xiàn),不受傳統(tǒng)結構的束縛,使鋼琴作品在時空與形態(tài)上更具多樣性與個性化。中國鋼琴作曲家受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不僅追求一種流暢的時空感覺,且對各種段落、主題的任意組合與變化也樂于進行有效的探索,使樂曲在結構上呈現(xiàn)出更為開闊、更為多元的表達形式。
3.用音樂來表現(xiàn)自然之美與人之情
印象派的作品經常運用含糊不清的和聲顏色、流暢的旋律以及復雜的韻律,讓人們感覺像是一幅抽象的圖畫又或者是進入到一種夢境。在印象主義的音樂里,和聲是用來產生豐富的音質和音響效果的,印象主義的和聲更朦朧、更模糊,也更富有層次。我國鋼琴作曲家,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山水、人情上,以音樂來傳達自然之美、人之情。通過對琴鍵音色的變化、音樂的細膩表達以及對情感的層層營造,使鋼琴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與生命力。葉山泉曳便深受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重在運用音樂的形態(tài)與技法重現(xiàn)大自然之美,比如作者在其中使用了不同的和弦、不同的音調來表現(xiàn)自然界的光影與顏色,并以流暢、多變的韻律表現(xiàn)大自然的起伏,同時,在樂曲的情感表達中,表現(xiàn)出復雜多變的世界,用細致的樂曲表達,豐富的情緒,進一步刻畫人物內心的感情[3]。
二、民族色彩的綜合體現(xiàn)
(一)再現(xiàn)的復三部曲式與中國五聲調式的融合
葉山泉曳是一種典型的復調三部曲形式,并加入了中國五音體的調式。第一部分(1-50節(jié))的第1節(jié)至第4節(jié)是整首樂曲的主旋律,在左手的緩慢演奏下,仿佛小溪在潺潺地流淌。演奏完4個小節(jié)之后,再用右手按同樣的方式繼續(xù)演奏直到第30小節(jié)。在第一部分的高潮中,臨時的變調符號出現(xiàn),節(jié)奏越來越緊湊、力度也越來越大,仿佛泉水撞擊石頭泛起漣漪。在第38小節(jié)又變化,用左手表達主題,整個樂曲似乎都安靜下來,但右手卻在不停地用四五度音程變換,給聽眾帶來緊張的感覺卻似乎又在暗示著一種情緒。展開部分(51-86節(jié))以一種逐步加速的方式進行。第59小節(jié)起,旋律變得高亢,像是蜿蜒向上的河流。從第67小節(jié)起,以六分音為序,每個小節(jié)的強音都放在開頭的八分音和弦上,樂曲在此部分充分利用了微粒音色的特點,并以流水聲為開端,逐漸將樂曲推向高潮[4]。到第77小節(jié),展現(xiàn)出的是一段很長的華彩樂章,多用散板、連續(xù)的十連音,目的在于實現(xiàn)很好的過渡。從第78小節(jié)開始到中段,仿佛一條溪流在經歷了無數(shù)的磨難之后,終于匯聚成了一股山泉,從懸崖上傾瀉而下。再現(xiàn)部也屬于變化再現(xiàn),但情感表達卻與前一部分有較大區(qū)別。若說展開部是以景抒情,再現(xiàn)部則是表達了對嶗山美景的一種深切懷念與眷戀。尾聲部分運用三度分音段的主曲彈奏方式,則如一道又一道的余音回蕩在山谷之中,令人心情難以平靜。
(二)旋律形式模仿的演奏手法
崔世光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中國鋼琴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其每一首鋼琴作品都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感情與性格。而在一首樂曲中,最能突出樂曲特征的往往是旋律。在《山泉》中第77小節(jié)的曲調就是對民間音樂的一種模擬與借鑒,主要是用連續(xù)的方式在黑鍵上彈奏音符,模擬了古箏的刮奏技巧,給聽眾一種飄逸的美感。這也是整首曲子中最經典的樂段之一,沒有小節(jié)線條,作者在這里模擬古箏彈奏,不但將整首曲子推到了高潮,且還表現(xiàn)出高山流水、飛瀑流泉的驚人景象。這一幕用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形容也不為過[5]。
(三)四五度音程充分展現(xiàn)民族音樂特征
在《山泉》樂曲中,作者把鋼琴演奏的技法運用到了裝飾音和琶音上,同時添加了許多帶有民族特色的和弦,無論是從主題動機的發(fā)展,還是轉調的運用上,都表現(xiàn)出作者對西方音樂的熟練運用。jWCndKtkeLLQAoRts2TT8w==四五度音程是中國五音中最重要的音程系統(tǒng)之一,也是最有民族特色的音程符號。在《山泉》開始的第5至7節(jié)的基音中,使用了四度音程,同時,左手所保留的音與右弦的曲調構成了一個四度的推進。在第33至35小節(jié)中,大量地使用了三、四度的音程以及升調的形式。到了第40節(jié),左手繼續(xù)彈奏主題旋律,同時右手也以相同的四度音程進行彈奏,使整首樂曲變得更加豐富,也更加具有感染力。西洋音樂的傳統(tǒng)音樂學派中,二度音程往往被認為是不和諧的,所以很少在鋼琴上使用。但相反,二度音程在中國五音系中使用較多,曾在五音系中占有主導地位,這也是民族和聲思想的一種集中表現(xiàn)。在音樂展開部分,許多二度和弦被用來表現(xiàn)作品的獨特效果[6]。
三、現(xiàn)代藝術性的綜合體現(xiàn)
(一)演奏技法對西方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
鋼琴曲中對于西方音樂的傳承體現(xiàn)在多個演奏技法中,可以通過觸鍵方法與音色處理的改進,以此發(fā)展西方音樂。在《山泉》中,展開部中有關“泉水”的演奏部分觸鍵輕柔細膩、音色連貫,在演奏時,更加注意緩慢地觸鍵,通過手指的接觸與腕部的運動來實現(xiàn)。以“撫摸”鋼琴為主要方式,力度均勻,旨在讓旋律優(yōu)美而順暢,這種觸鍵法應該是緩慢而深入的,接近于琴鍵的運動,同時又需要有橫向的連貫性,以便能夠營造出神秘而朦朧的音響效果[7]。也可以通過掌握力度優(yōu)化使樂句連貫流暢,在《山泉》的彈奏過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好力度,應十分注重腕部的靈活性和大、小臂的松弛感,努力實現(xiàn)色彩的統(tǒng)一、聲音的連貫、樂句的銜接,同時注意避免使樂曲顯得突兀。整體的弱奏給音樂營造出柔和的朦朧美,在彈奏的過程中,似乎可以清晰聽到山間的潺潺水聲,從而讓聽眾身臨其境,心情舒暢。另外,踏板應用增強音色明亮效果?!渡饺返谝徊糠?,作者謹慎地利用切分踏板,在主題旋律的進入過程中,注重每一次和弦的轉換,從而確保了踏板之間的銜接緊湊,進一步使聲音表現(xiàn)更加流暢。在音樂的高頻部分,也就是展開部,其音色更亮,但中低音區(qū)的泛音則稍弱,所以每個和弦往往都要壓在踏板上,以使旋律得以延續(xù)。需注意的是要掌握好力度,以免壓板過深造成音色混濁。同時,注意改變音色,營造出更加模糊的意境,讓音樂回歸寧靜,如同一泓清泉,順著懸崖流下,流入平河之中,靜謐而又寧靜,將兩側的山巒映襯得更加鮮明。所以,此部分踏板應用力度要適當加大,以便更好地彈奏出聲音效果,將具體景色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
(二)創(chuàng)作技法的印象主義表現(xiàn)1.調式音階強調音樂色彩與情感
在《山泉》樂曲中,作者靈活地使用了不同的調式音階,使印象主義的音樂效果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但又更加富于表現(xiàn)力、富于感情。在這首作品中,和聲、調式的使用尤其突出。和聲小調經常用于表現(xiàn)深刻而含蓄的感情。而《山泉》中和聲以及音調的添加,使得音樂的氛圍中彌漫著一種神秘而緊張的感覺[8]。這首樂曲所營造出來的是一種非常模糊和復雜的音樂氣氛,十分像一片濃霧籠罩在茂密的山林中,讓人感覺到一股神秘而不可觸摸的意境表達情緒。同時,和聲調的使用也賦予了樂曲更加深切、內省的感情色彩,使山水中的景物變得更具有層次、更富有感情。曲調中使用了旋律小調,這是一種經常被用于表現(xiàn)溫柔、憂郁、浪漫感情的調式風格。簡而言之,《山泉》正是通過對多種類型調式音階的應用,表現(xiàn)出了印象派音樂追求的特有音樂韻味。
2.和弦縱向結構增強樂曲的整體層次感
在《山泉》這首鋼琴作品中,運用了縱向的和弦組合方法,使音樂的和聲色彩更加豐富,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表現(xiàn)力。所謂“縱”就是通過對不同和弦的不同組合,實現(xiàn)層次和和聲效果不同的目的。在印象流派的音樂藝術中,和弦縱向結構經常用于創(chuàng)造朦朧,如夢似幻的音樂氣氛。在《山泉》演奏時,作者采用此種表現(xiàn)手法,能夠營造出一種朦朧、流暢的山水意境氣氛,同時,作者靈活地運用了和聲的界限與反差,使和聲在樂曲中的變化更為豐富、多變。這樣含糊不清的和聲界限給了樂曲一個過渡的效果,使樂曲的進程變得更為流暢、連貫。除此之外,和聲反差的應用也使得樂曲產生了強烈的對比與沖突,增強了樂曲的張力與表現(xiàn)力。
結語
綜上所述,《山泉》這首鋼琴樂曲更像是一首中國山水詩,其取材于自然,用中國傳統(tǒng)的五音形式,描繪出了一幅壯美的我國特有山水風景畫。通過對《山泉》民族特性與現(xiàn)代藝術性的分析,能夠看出崔世光善于將自己內心深處最熾熱的情緒通過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也能夠將自身最真摯的感情用最簡單的音樂表達出來,從而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也驗證了“中西結合”的審美理念?!渡饺贩路鹞覈毺氐乃嬀恚挥袃群?,其具有獨特的魅力,值得仔細品味。
參考文獻:
〔1〕楊一鳴.論崔世光鋼琴作品《山泉》的三維特征與“水”的形象[J].黃河之聲,2023(12):92-95.
〔2〕葉雨齊.淺析崔世光鋼琴曲《山泉》的音樂風格與演奏技法[J].黃河之聲,2023(8):47-51.
〔3〕朱靈君.鋼琴作品《山泉》中的印象主義特征研究[J].黃河之聲,2023(22):78-81.
〔4〕申偉寧,何茜.淺析鋼琴曲《山泉》的民族元素與演奏技巧[J].黃河之聲,2021(23):110-112.
〔5〕孫菁.崔世光鋼琴作品《光明行》的創(chuàng)作與演奏[J].音樂創(chuàng)作,2022(3):122-127.
〔6〕朱怡君.崔世光鋼琴組曲《鋼琴上的福斯特》創(chuàng)作技法與演奏分析[J].名家名作,2022(6):90-92.
〔7〕帥夢.崔世光鋼琴曲《山泉》民族化創(chuàng)作特征及演奏分析[J].黃河之聲,2021(22):128-130.
〔8〕扈悅.鋼琴曲《流水》與《山泉》的音樂風格與演奏技術比較分析[J].黃河之聲,2020(18):136-137.
(責任編輯徐陽)
The National Color and Modern Artistry of the Piano Piece"Mountain Spring"
LIU Fang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enyang,Shenyang 110000,China)
Abstract:The piano music"Mountain Spring"is the work of the famous contemporary pianist and com-poser Cui Shiguang.It was created in the early 1980s,with the beautiful Laoshan scenery as the theme,showing the beauty of China's unique mountains and rivers."Mountain Spring"not only draws on the western creative techniques,but also integrates the national color,making the repertoire more charming and infectious.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study of the national factors and performance techniques con-tained in Mountain Spring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help for more players,thus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ability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iano art.
Keywords:Piano Music;"Mountain Spring";National Color;Modern Art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