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經.王風.大車》中的“死則同穴”一句,反映了東周洛陽地區(qū)男女因社會身份差異而無法結合的情感沖突。傳統(tǒng)研究多集中于詩歌的情感表達,較少關注“死則同穴”這一句是否揭示了實際的墓葬制度。本文通過分析東周時期的夫妻合葬制度和殉葬習俗,探討該詩句是否真實反映了當時的墓葬習俗。研究認為,“死則同穴”可能反映了夫妻合葬制度從并穴為主到同穴為主的過程。此外,這句話也可能與殉葬現象相關。本文的分析不僅深化了對《詩經》社會文化背景的理解,也為研究古代墓葬習俗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鍵詞:《王風.大車》;“死則同穴”;同穴合葬;殉葬
中圖分類號:K878.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24)09-0041-03
《詩經》中有《王風.大車》一詩,其:“大車檻檻,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敢。大車啍啍,毳衣如璊。豈不爾思?畏子不奔。榖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以往的學者多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此詩的詩旨上,如“刺周大夫”說,“息夫人明志絕命之詞”“征夫思妻”“男女愛情受阻”等等,雖然說法不一樣,但大多認為該詩表達了男女相思之情。此外,少部分學者還研究了此詩的藝術特色以及與它相似的誓約類詩歌的創(chuàng)作特點。這些研究在觀點和藝術特征的總結上都有相當的見解,總體來看,學界對此詩的本體研究已較為成熟和完善。然而,筆者偶然從“榖則異室,死則同穴”一句中得到了新的啟發(fā),試圖從墓葬制度的視角切入,探討《大車》所反映的當時墓葬形制。這一視角不僅有助于豐富《詩經》研究的內容,也為進一步理解先秦時期的社會文化提供了新的參考依據。
一、《王風.大車》創(chuàng)作屬地及時間
根據現有的歷史文獻資料可知,《王風.大車》是創(chuàng)作并流行于東周洛陽一帶的詩歌。這種說法最早可追溯到毛亨的《傳》,其文曰:“《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桑。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雹佟妒螂x》和《大車》同屬于《王風》里的作品,由此可初步推斷《王風.大車》是東周時期的作品。
東漢鄭玄以遵毛為主,其箋《毛傳.黍離》曰:“宗周,鎬京也,謂之西周。周,王城也,謂之東周。幽王之亂,而宗周滅,平王東遷,政遂微弱,下列于諸侯,其詩不能復雅,而同于國風焉?!雹谠谄浜笏鞯摹对娮V》中,鄭玄對“王城”闡述得更為詳盡,其《王譜》曰:“王者,周東都王城畿內方六百里之地?!谑峭跏抑鹋c諸侯無異,其詩不能復雅,故貶之,謂之王國之變風?!雹墼谶@里明確指出西周末期,犬戎作亂,平王東遷王城,此時產生的詩為“王國之風”即王風。初唐陸德明說:“王國者,周室東都王城畿內之地,在豫州,今之洛陽是也?!雹苤祆湓唬骸巴?,謂周東都洛邑王城畿內方六百里之地,在《禹貢》豫州太華外方之間,北得河陽,漸冀州之南也?!涞貏t今河南府及懷孟等州是也?!雹萦纱嘶究梢源_定《王風.大車》篇誕生于東周時期的王城一帶。
二、東周時期的夫妻合葬制度
“榖則異室,死則同穴”的字面意思是活著的時候不能雙棲雙宿,死后則要埋葬在一個墓穴里。這一方面是指天發(fā)誓,表達對所愛之人至死情不變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東周時期有關夫妻合葬的一些習俗。因為藝術作品往往來源于現實生活,如果生活中完全沒有同穴合葬的習俗,那作者又怎能發(fā)出這樣的誓言呢?那么詩歌中的“死則同穴”到底反映了怎樣的合葬制度呢?
(一)夫妻合葬制度的出現
《禮記正義.檀弓上第三》記載:“季武子成寢,杜氏之葬在西階之下,請合葬焉。許之。入宮而不敢哭。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來,未之有改也。吾許其大而不許其細,何居?9命之哭。(孔穎達正義曰:合葬之禮,非古昔之法,從周公以來,始有合葬,至今未改。)⑥舜葬于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季武子曰:‘周公蓋祔。9(鄭玄注:祔謂合葬。合葬自周公以來??追f達正義曰:舜葬於蒼梧之野者,舜南巡守。因征有苗而死,以古代不合葬。且天下為家,故遂葬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者,從猶就也。古不合葬,故舜之三妃不就蒼梧與舜合葬也。云『蓋』者,錄記之人傳云舜時如此,未知審也,故云蓋,未之從者,記人以周公始附。舜時未有此禮,故云未之從也。記者既論古不合葬。與周不同。引季武子之言云周公以來蓋始附葬,附即合也。言將后喪合前喪。武子去周公不遠,無可疑,亦云『蓋』者,意有謙退。)”⑦
由上述材料可知,在傳統(tǒng)觀念中夫妻合葬最初是從周公時即西周初年開始的,但結合考古資料卻發(fā)現,早在商代便已出現夫妻合葬墓。而具體來說,夫妻合葬墓又分為同穴合葬和并穴合葬。
(二)合葬墓的類型
1.并穴合葬
所謂并穴合葬,即雙方的墓穴緊緊相鄰并呈現出平行并列的狀態(tài)。并穴合葬在商代時已較為普遍,僅殷墟西區(qū)與南區(qū)的墓葬中便發(fā)現并穴合葬墓近300例,占殷墟總墓葬數量的三分之一,而且合葬的雙方均為一男一女,男性的墓穴通常較為靠前,且遵循男左女右的形制,通常認為這類常見的并穴合葬墓為夫妻墓。⑧此外,在商代的方國也存在夫妻并穴合葬的情況,如1974年在湖北省武漢市盤龍城商代遺址中發(fā)現兩座夫妻并穴合葬墓。西周時期夫妻并穴合葬的現象明顯增多,似乎已經成為一種風氣??鬃釉唬骸靶l(wèi)人之祔。離之。魯人之祔也合之,善夫!”⑨這里的“祔”就是合葬的意思,孔子認為魯國同穴合葬的方式,要比衛(wèi)國并穴合葬的方式好。當時夫妻并穴合葬的墓制不僅存在于衛(wèi)國,而是廣泛流行于中原和關中地區(qū),目前考古發(fā)現的曲沃北趙晉侯夫人墓、絳縣橫水倗伯及其夫人畢姬墓、河南??h辛村衛(wèi)侯及其夫人墓、陜西寶雞茹家莊魚伯及其夫人井姬墓均屬此類。
東周時期,夫妻并穴合葬仍然很普遍?,F已發(fā)現的春秋時期的夫妻并穴合葬墓有羊舌晉侯及夫人墓、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及夫人墓和沂水劉家店子莒侯夫婦墓等,戰(zhàn)國時期的有新絳柳泉晉幽公及夫人并穴合葬墓、隨州擂鼓墩曾侯及夫人墓、輝縣固圍村魏國貴族并穴合葬墓、馮家冢楚王及夫人墓等等。有學者認為:“東周時期夫妻并穴合葬之風不僅仍在持續(xù)之中,而且繼續(xù)向社會下層滲透”。⑩
2.同穴合葬
同穴合葬即夫妻雙方埋葬在同一墓穴中。同穴合葬墓至遲在商代便已出現,如1985年在山西靈石旌介村商墓中便發(fā)現兩座一槨多棺的男女同穴合葬墓。[11]但相比于并穴合葬墓,商代同穴合葬墓數量較少并不普遍。歷經西周和春秋,至戰(zhàn)國時期夫妻同穴而葬的現象仍然存在。張之恒指出:“戰(zhàn)國時期,中原地區(qū)出現夫妻并穴合葬外,在洛陽、鄭州還發(fā)現了夫妻合葬墓。[12]”如河南鄭州二里崗發(fā)掘出的271號墓便是夫妻合葬墓,該墓墓坑內只有一個槨室,內有兩具尸體。另外1983年在洛陽西工區(qū)也發(fā)現一座戰(zhàn)國時期的一槨二棺的夫妻合葬墓。[13]但同穴合葬墓在東周時期一直未能流行開來,直到西漢中期才成為主流。
綜上可知,從殷商歷經西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夫妻并穴合葬十分普遍,與此同時也存在少量的夫妻同穴合葬墓,《詩經.王風.大車》中的“榖則異室,死則同穴”正是在此背景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很可能反映的是戰(zhàn)國后期夫妻合葬形式由并穴為主向同穴為主轉變這一過程。
三、“死則同穴”與殉葬
如上所述,“死則同穴”很可能是夫妻并穴合葬向夫妻同穴合葬轉變過程的真實反映。但除此之外,筆者認為還可以提出另外一個大膽的猜測,即“死則同穴”也可能反映的是東周時期的殉葬制度。依據如下:其一,從詩歌本身的內容來看,“豈不爾思?畏子不敢”“豈不爾思?畏子不奔”,很明顯地傳達出私奔的想法,但是對方好像有所顧慮,不敢與其私奔。不敢的原因就是他倆身份地位不同,一個是奴隸,一個是奴隸主,奴隸主不愿意放棄優(yōu)渥的生活條件,所以面對奴隸想要私奔的要求,他遲疑了。奴隸在對方猶豫的情況下只能想到“死則同穴”的殉葬方式來成全兩人的愛情。其二,東周時期,上層奴隸主階級往往通過一些強制暴力、強取豪奪的手段,獲得心靈手巧的女子或強壯能干的男子作為侍女、奴隸、苦力車夫等,用以照顧貴族的起居,料理他們的事務,直至他們的主人去世,便隨主人入葬,即古代人殉。事實上,這些陪葬者與墓主人地位極不平等,他們只是墓主人生前的財產,他們之間不存在婚姻伴侶的情況。根據考古發(fā)現,殷商墓葬中有不少大墓存在人殉。進入西周后,人殉的數量和現象雖然都明顯減少,但卻仍然存在并延續(xù)到東周。如在魯東南便發(fā)掘出不少春秋時期殉人的薛國、莒國貴族墓葬。[14]又如2013年在山東淄博發(fā)掘的、王戰(zhàn)國墓,兩座墓的北側二層臺上都發(fā)現兩座殉人陪葬墓,每座陪葬墓內殉3人,每人一棺,共用一槨。[15]現存的歷史文獻中也有不少關于人殉的記載,如:“陳干昔寢疾,屬其兄弟,而命其子尊已曰:‘如我死,則必大為我棺,使吾二婢子夾我。9陳干昔死,其子曰:‘以殉葬,非禮也,況又同棺乎?’弗果殺?!盵16]“夏,五月癸亥,王縊于芋尹申亥氏。申亥以其二女殉而葬之?!盵17]從以上材料可知,殉葬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并非罕見現象,且殉葬者往往與墓主人同處一穴,《王風.大車》中的“死則同穴”也很可能是指殉葬。
四、總結
以往學者對《詩經.王風.大車》一詩的研究多側重于詩歌的情感表達,但從墓葬制度的視角出發(fā),尤其是結合了合葬與殉葬的考古資料與歷史記載,能夠更全面地揭示這句話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首先,夫妻合葬制度在戰(zhàn)國到西漢之間經歷了從并穴合葬為主到同穴合葬為主的演變?!对娊?王風.大車》中的“死則同穴”,很可能反映了這一演變過程。其次,考慮到東周時期的殉葬制度,“死則同穴”也可能指涉殉葬現象。總之,《詩經.王風.大車》中的“死則同穴”不僅僅是情感的宣誓,更是當時社會文化與習俗的反映。通過對這首詩句的深入探析,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詩經》中的社會文化背景,還能夠為研究古代墓葬制度提供新的視角與依據。這種從細微之處入手的研究,不僅豐富了《詩經》的學術內涵,也促進了我們對古代社會的全面了解。
注釋:
①②毛亨傳,鄭玄箋,[唐]陸德明音譯,孔祥軍校.毛詩傳箋(卷4)[M].北京:中華書局,2018:95.
③[漢]毛亨傳,鄭玄箋,[唐]陸德明音譯,孔祥軍校.詩傳箋毛(附錄詩譜)[M].北京:中華書局,2018:509.
④[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毛詩正義(卷4)[M].北京:中華書局,2009:696.
⑤[宋]朱熹注.詩集傳(卷4)[M].香港:鳳凰出版社,2007:49.
⑥李學勤.禮記正義(卷6)[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70.
⑦李學勤.禮記正義(卷7)[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95-196.
⑧孟憲武.殷墟南區(qū)墓葬發(fā)掘綜述要兼談幾個相關的問題[J].中原文物.1986(3):78.
⑨[西漢]戴圣.禮記[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22:49.
⑩印群.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東周墓葬制度[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50.
[11]陶正剛,劉永生,海金樂.山西靈石旌介村商墓[J].文物,1986(11):97.
[12]張之恒.中國考古學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241.
[13]楊煥新.1983年洛陽西工區(qū)墓葬發(fā)掘簡報[J].考古,1985(6):578.
[14]印群.論春秋時期魯東南殉人墓的文化因素要兼及東夷與嬴秦文化的關系[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50.
[15]王會田,賈健.山東淄博市臨淄區(qū)、王戰(zhàn)國墓的發(fā)掘[J].考古,2017(4):42.
[16]李學勤.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295.
[17]李學勤.春秋左傳正義(卷46)昭公十三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315-1316.
(責任編輯徐陽)
Eastern Zhou Period the line"Da Che"in the"Wang Feng"Section of the"Book of Songs"
FAN Hongz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lhot 010000,China)
Abstract:The line"In death,the same grave"from"Da Che"in the"Wang Feng"section of the"Book of Songs"reflects the emotional conflict experienced by men and women in the Luoyang region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who were unable to unite due to social status differences.Traditional studies have focused primarily on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e poetry,with less attention paid to whether this line reveals actual burial practic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es of joint burial and sacrificial customs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to explore whether this line genuinely reflects the burial customs of the time.The study suggests that"In death,the same grave"may reflect the transition from primary use of separate burial chambers for couples to afocus on shared graves.Additionally,this phrase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phenomenon of sacrificial burial.This analysis not only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Book of Songs"but also provides anew perspective on the study of ancient burial customs.
Keywords:"Da Che"in the"Wang Feng";"In Death,The Same Grave";Joint Burial;Sacrificial Bu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