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和美育在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理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契合度,基于美育浸潤視域下探討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美育,充分融合美育和思政教育可以彌補思政教育缺少的形象性、藝術性與情感性等內容。本文從“美育浸潤視域”入手,分析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和美育融合的價值,深入挖掘美育浸潤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困境。提出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和美育融合的策略,強調高職院校要堅持師資素養(yǎng)的提升與融通、堅持以美育人思政教育實踐、堅持育人課程的融合滲透。從而為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和美育的融合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徑。
關鍵詞:美育浸潤視域;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引言
2023年底,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下述簡稱《通知》),詳細闡述美育教學改革發(fā)展策略。美育是教育體系的構成部分,江蘇高校積極跟隨政策號召,踐行美育浸潤行動。在美育學科建設、評價模式、實踐活動等不同領域推陳出新,優(yōu)化與改革美育教學體系,充分體現美育育人作用。在新時期,高職院校必須積極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營造和諧的課程思政建設環(huán)境,持續(xù)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能力。目前,以美育浸潤行動為基礎,按照思政建設需求,促進兩者深度融合則是高等教育改革和未來發(fā)展的關鍵目標。在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理念引導下,培養(yǎng)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的人才,在保障教育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時間點,專注兩者的融合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有效措施,對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引導青年成長具有重要的理論導向與現實意義[1]。
一、美育浸潤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價值
美育是指在教育活動中,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為根基,遵守教學特征和實踐規(guī)律,借助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深度融合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方面的內容。目的是通過培養(yǎng)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和理解,提高其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及增強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美育不僅僅是教授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讓他們通過藝術作品感受到美的力量,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美育也被視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育人”是高等教育必須關注的目標,德才兼?zhèn)浜腿姘l(fā)展則是不可忽視的入手點。2020年,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根據現實情況促進新時期學校美育體系發(fā)展,尋找滿足時代發(fā)展需求的美育教學和管理方式。思政元素融入美育教學工作,不僅有助于培育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更體現出新時代美育教學的觀念[2]。
(一)夯實思政教育,倡導以美育人理念
美育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個體的情感、審美、道德等方面的發(fā)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將美育融入思政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其審美情趣和道德修養(yǎng)。尤其是美育注重美的感受和體驗,有助于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將美育理念融入思政教育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美育不只可以提高人認知美、體會美、創(chuàng)造美的素質,在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現在,也可以塑造人的崇高品格,幫助人們實現內在與外在的自由。美育浸潤則是利用靈動、可感、真實的美引發(fā)學生的直接感受,激發(fā)真情實感,發(fā)揮教育與熏陶意義。對大學生崇高精神的培養(yǎng)和自我實現具有重要的影響。思政教育融入美育教學不只是新時期高職院校全面育人的實際需求,還是以美育人科學理念的延伸和拓展。新時期,美育與德育深度融合是高職院校完成美育工作價值引導的重要基礎和目標,充分體現出真、善、美的統一[3]。
(二)堅持立德樹人,激發(fā)美育浸潤活力
高職院校美育渠道和方式較多,如音樂、美術、文學等藝術相關教學,還有演出、比賽、展覽等文藝實踐活動。美育強調對美的理解和欣賞,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通過思政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愛他人,以美育人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美育通過相對感性的表達優(yōu)化與改善學生的思維模式,在潛移默化中發(fā)揮教育價值。思政教育重視對學生的價值引導以及精神啟迪,積極融合美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在提升審美素質的同時培養(yǎng)崇高的品格,充實與豐富德育渠道與方法,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和內化中華美育理念,積極增強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進而充分釋放美育蘊含的審美價值,體現美育浸潤的意義,幫助大學生養(yǎng)成積極健康的審美理念與精神品格[4]。
(三)深化美德育人,邁向和諧共生階段
從目標指向分析,美育是心靈、審美與人格3方面融合教育的復雜體,通過對學生精神亂象的反撥、省思和積極引導,解決大學生精神層面的錯誤導向。從理性角度入手探討思政教育和美育的深度融合,可以持續(xù)強化教育的價值,以美育人進而豐富與升華思政教育的內涵。加快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高職院校進行思政教育與美育的終極目標。“美德育人”深度結合不斷深化美育工作的育人作用,進而進入和諧共生階段,培養(yǎng)學生自立、自強、自愛、自覺的崇高精神,發(fā)揮以美化人的實際作用[5]。
二、美育浸潤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困境
在美育浸潤視域下,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兩者融合處在瓶頸地帶,難以實現有效的互補和共融,亟待優(yōu)化和解決。
(一)教育主體融合素養(yǎng)缺失
在高職院校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階段,教師作為重要的主體,存在融合素養(yǎng)缺失的嚴重問題。由于融合育人難度高,對教師的職業(yè)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美育專業(yè)教師不只要在“第一課堂”教授學生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也需要在“第二課堂”發(fā)揮思政教育的作用,引導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美育觀和道德觀,教師要在教學階段展示出相應的政治素質與實踐經驗。根據當前教師隊伍建設可知,一方面,專業(yè)課教師將知識教學當作重點,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即便開展相關思政教學,也會把其當作可有可無、活躍藝術教育課堂的調味品。將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當作思政教師與輔導員的任務,只關注審美教育。因此某些教師在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階段,重視理論忽視實踐、重視知識教導忽視價值引導,在融合方面僅僅淺嘗輒止?;蛘呷诤现惑w現在目標層面和理念層面,在實踐層面并未涉及。導致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存在明顯的割裂現象。長此以往,融合教學就成為課題組的專屬工作[6]。
(二)教育融合方式僵化單一
思政教育的教學方式不只包含理論學習,也包含課外實踐。借助“第二課堂”等形式達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美育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提高美學領悟力和鑒賞能力。然而藝術教育把美育全部指向藝術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把美育當作面向學生人群的知識教學活動。目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和美育的融合以理論灌輸為主,思政教育側重于傳授政治理論知識,而美育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教育被較少關注,導致教育融合方式的單一化。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缺乏對美育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美育浸潤視域下,教育融合方式的單一化還體現在課程設置上,美育與思政教育被分隔開來,缺乏有效地融合。高職院校將美育內容作為課外活動或單獨的課程,與思政教育相互獨立,缺乏統一的融合規(guī)劃和設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內容長期不變,方式基本固定,無法滿足新時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求。在課堂教學中無法使用合適的方式營造積極活躍的氛圍,無法吸引學生的參與和關注,教學過程呆板、無趣,不能發(fā)揮美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實際效果[7]。
(三)育人系統協同性待增強
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并未打破學科限制,無法從教學內容、過程以及課程考核方面突破不同學科教學之間的限制,造成不同教育主體沒有開展全面且深入的交流與互動。學校在思政教育和美育方面往往存在各自為政的情況,教育目標和方向缺乏統一。高職院校在教學管理方面將思政教育和美育教育分開管理,缺乏統一的教學管理體系。教學評估、教學活動組織等方面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和資源浪費的問題,影響教育融合的順利進行。從教育內容分析,思政教育注重政治觀念和理論知識的傳授,美育注重情感體驗和審美教育,導致兩者之間缺乏有效地對接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通常是乏味無趣的理論內容,無法吸引學生的關注和積極性,造成學生參與課程的熱情不足,因此無法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從美育方面分析,多數學校把其當作單獨的學科,未能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尤其是在內容整合方面,不能產生積極有效地互動,造成融合教學效果參差不齊[8]。
三、美育浸潤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堅持師資素養(yǎng)的提升與融通
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結合“德”和“藝”,借助兩者的融通提高教學能力,提升個人審美素質,關注教育的核心與本質。為學生傳達更為豐富的審美信息,提升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深度。教師要提高政治覺悟,站定正確的立場,重視對審美理論知識的學習。把教學工作當作熏陶靈魂的藝術,提升審美素質,把思想教導與情感感染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充分激發(fā)美育和思政角度融合的價值與意義。以培育學生積極的審美趣味、培養(yǎng)學生崇高的道德品質,最終發(fā)揮教學應有的作用。教師需要秉持“崇善向美”的原則,借助自身的努力成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典范,發(fā)揮帶頭示范作用,幫助學生培養(yǎng)崇高的品格[9]。
(二)堅持以美育人思政教育實踐
持續(xù)完善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管理系統,提高過程管理能力,深化課程思政融合美育課堂的能力。從高職院校的角度分析,把“美”育和課程思政的“育”融合起來,是促進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進程的重要方式。將美育理念融入思政教育,傳播和弘揚傳統美育文化,指導學生積極傳播和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持續(xù)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人文素質,增強民族自豪感。堅持發(fā)揚思政觀念,輔助開展美育活動,秉持以美育人的思政教育實踐原則,通過不同方式和渠道融合思政教育和美育[10]。
(1)重視學生思想教育,將傳播和繼承文化基因、培育愛國理念當作德育實踐的入手點和關鍵點。安排師生瞻仰烈士陵園、探討優(yōu)秀紅色文學作品等。全面挖掘不同類型的藝術課程以及日常教學中包含的思政元素與理念。引導學生在“美育+思政”的學習環(huán)境中積累學識,拓寬視野,提高專業(yè)能力,積累豐富的經驗,塑造崇高的品格;(2)創(chuàng)造和諧的藝術課堂,提高思政資源整合力度。關注大學生藝術素質的培育,融合豐富的各類教學資源,基于高職院校師生開設“美育講壇”,誠邀國內著名學者舉辦美育講座。積極聆聽各位學者的觀點與意見,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的藝術欣賞水平,啟迪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理念。重視美育課程以及教材發(fā)展,有計劃性地開展不同類型的創(chuàng)新美育課程,積極使用現代化信息教學工具,彰顯美育“數字化”特征。為學生帶來全新的美育教學感受與體驗,充實與豐富美育內容;(3)創(chuàng)造社會實踐課堂,提高思政服務綜合影響能力。以優(yōu)化體系、拓展路徑、塑造品牌為重點,將實踐活動拓展到社會。安排高職院校學生積極進行“手繪鄉(xiāng)村”社會實踐工作、“藝美江蘇”等相關志愿活動?;谧陨韺I(yè)能力,通過藝術化的表達方式,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內容融合到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11]。
(三)堅持育人課程的融合滲透
以“美育+思政”教學特點為基礎,全面探究藝術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鏈接點。在美育浸潤視域下,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設計合理、豐富、體現時代價值的育人課程,豐富課程內容、改善課程結構設計,發(fā)揮育人作用。
秉持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深度融合。學校要自覺成為教育融合的重要抓手,基于經典且具有文藝內涵的藝術作品、高職院校文化活動等。引導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科教學達成統一,不斷豐富和拓展融合課程系統,加深雙方深度融合的深度。積極改善課程結構,增強融合教育的科學性。為全面滿足社會的人才培育需求,學校在改善融合課程體系的時候,也要彰顯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原有的價值標準,基于各專業(yè)特質制定合適的人才培育方案。此外,全面挖掘以及豐富融合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育人新格局,強化實效性。
結語
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基于決議內容窺探兩者融合的價值目標可知,其有助于強化國家、民族與廣大國民的文化自信,開創(chuàng)性地尋找兩育融合渠道是提高綜合教育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高職院校教師要積極擔負育人責任,確保所有課程和思政課程保持同頻共振,深度結合顯性與隱性教育,全面彰顯協同效應,營造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以美育浸潤行動為基礎,高職院校教師作為教學“主體”,要自覺加快美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建設,滿足新時代高職院校的人才培育需求。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融合創(chuàng)新路徑探究》(項目編號:2022SJSZ028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于建春,王文榮.美育對思政教育的促進作用[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06):92.
[2]李梅.學校美育與多學科“跨學科”教學協同活動的探討[J].中國教育學刊,2023,(12):151.
[3]陳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藝術院校思政課的路徑探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3,(06):198-200.
[4]胡珂.新時代設計美育融合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新美術,2023,44(04):251-257.
[5]趙清.美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育人——評《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論》[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4):257.
[6]劉洋.例析美育與思政教育融合育人[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6):85.
[7]高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美育的耦合互動——評《美育維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2):274.
[8]彭笛.思政教育中的美育融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5):100.
[9]鄧歡,王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深度融合的理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06):71-73.
[10]常成.大思政背景下大學校園環(huán)境的美育價值與設計[J].建筑科學,2023,39(03):183.
[11]劉蕓秀.高等藝術院校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155-159.
(作者單位:南京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