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彰顯中國學者身份的重要手段,學術英語口語研究日漸得到學者的關注。本研究通過CiteSpace和Vosviewer軟件對2000年至2023年學術英語口語研究發(fā)展脈絡進行爬梳,并對未來研究趨勢進行展望。研究發(fā)現(xiàn),學術英語口語研究的發(fā)文數(shù)量雖呈增長趨勢,但總體數(shù)量偏低?,F(xiàn)有研究多集中在語料庫、課堂教學模式、需求分析與語言學特征,未來研究可聚焦學術英語口語能力偏誤、多模態(tài)語料庫、立場與身份建構等方面。
關鍵詞:學術英語;口語;CiteSpace;Vosviewer
作者簡介:王萌,吉林大學。
一、引言
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簡稱EAP)的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 20 世紀 70 年代。英國文化教育協(xié)會英語教育中心將其定義為“在正式教育系統(tǒng)學習時使用英語交際的能力”。作為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簡稱ESP)的一個分支,近年來有關學術英語的研究發(fā)展迅猛。隨著全球化的加深和學術交流的日益增多,學術話語傳播與交流是推動學術進步與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并能夠提升中國學術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通過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優(yōu)秀學術成果,增進學術研究成果的深入發(fā)展。由于學術英語口語研究的廣泛性和復雜性,研究者們需要一種有效的方法從共時和歷時角度分析學術英語口語研究領域的熱點和發(fā)展趨勢。本文通過Vosviewer和CiteSpace兩種常用可視化分析工具,對學術英語口語研究的熱點和發(fā)展趨勢進行爬梳,為后續(xù)研究提供支持。
二、研究方法
(一)數(shù)據(jù)來源
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源為中國知網(wǎng)(CNKI),以“學術AND口89dad7bed999a2a9eed6869b26c22518c4c6bc5a51d47c1f2904b2d3104d8625語”為主題詞進行高級檢索。時間跨度為200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共得到521條學術期刊文獻記錄,經(jīng)過全面篩選并手動剔除通知、目錄、征稿、英文文獻以及與研究主題無關的期刊、報道、訪談等非學術文章,最終得到學術期刊與學位論文129條。本研究采用Vosviewer 1.6.18和CiteSpace 6.2 R7版本軟件對作者合作機構、關鍵詞進行共現(xiàn)分析,根據(jù)文獻的共被引關系,通過自動收取索引文獻的關鍵詞產(chǎn)生聚類(Cluster)標識,歸納學術英語口語研究熱點及發(fā)展方向。
(二)研究問題
本研究擬回答兩個問題:
1.從發(fā)文數(shù)量、重點文獻及其歷時分布等特征來看,學術英語口語研究具有怎樣的發(fā)展脈絡?
2.現(xiàn)階段學術英語口語研究的不足之處是什么?其未來發(fā)展趨勢是怎樣的?
三、學術英語口語文獻計量結果與分析
(一)研究動態(tài)分析
根據(jù)CNKI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相關主題的平均發(fā)文量呈逐年上升趨勢,但總體發(fā)文量偏低(見圖1)。如圖1所示,2000年至2013年發(fā)文數(shù)量相對平緩,每年的發(fā)文量保持在2至3篇。2013年至2023年的整體發(fā)文量有所增加,發(fā)文數(shù)量每年在10篇以上,2018年發(fā)文達到19篇。這是由于隨著全球化程度逐步加深,學術交流的頻率日益增加,我國學者在國際會議用英語作學術匯報、交流研究成果、參加學術討論或演講是否符合規(guī)范逐漸成為研究重點。
(二)研究熱點分析
對關鍵詞的研究能夠體現(xiàn)出相關文章的研究主題與主要內容。通過Vosviewer 1.6.18和CiteSpace 6.2 R7軟件提取CNKI中關于學術英語口語研究的關鍵詞,并根據(jù)關鍵詞制成研究熱點知識圖譜(見圖2)。除了“學術英語”和“學術口語”等作為搜索主題詞以外,“需求分析”(頻次13,連接強度41) 是第三個頻次較高且連接強度較大的關鍵詞,這表明研究者高度關注學術英語口語需求分析研究,其他頻次較高并且連接強度較大的關鍵詞有“語料庫”(頻次8,連接強度30)和“口語教學”(頻次7,連接強度19),這些關鍵詞的連接強度較大說明它們與主題詞及其他相關關鍵詞之間的合作關系較為密切。
根據(jù)Vosviewer的分析結果,可分析出排在前20名關鍵詞的頻次和連接強度,高頻詞除了“學術英語”“學術口語”之外,“需求分析”“語料庫”“口語教學”“學術英語口語能力”也有較高的頻次和連接強度。通過關鍵詞詞頻統(tǒng)計,可發(fā)現(xiàn)近年來已有研究關注大學生學術英語口語需求分析、學術英語或專業(yè)英語口語語料庫或多模態(tài)語料庫建設、學術英語口語教學的課堂效果及學術英語口語的語言學特征。
此外,為了了解學術英語口語研究中時間維度的發(fā)展,使用CiteSpace提供的Timeline方式呈現(xiàn)關鍵詞突顯圖譜(見圖3)。由圖3可以看出,檢索文獻被分成6個聚類,每個聚類對應每個時期的研究熱點。
數(shù)據(jù)顯示,2010年以前的研究多以口語教學、教學模式為主題從教師的角度探討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增強學術英語口語教學效果。有關需求分析的研究在2010年至 2015年呈明顯增長趨勢,這說明隨著學術交流頻率的提升,應以學生需求為主線探尋學生對學術英語口語表達的需求度。2015年后,相關研究從課堂話語分析和學生需求分析轉向對學術英語口語內容的文本分析,權勢建構、立場功能及身份定位則成為研究重點。翻轉課堂、教學策略及課程體系是這一階段研究的主要方向,整體立足于以學生為主體探討學術英語口語教學模式及教學效果,并深入研究學術英語口語教學的發(fā)展趨勢。
四、研究熱點分析
多模態(tài)語料庫與學術英語口語能力量表研究是當下學術英語口語研究的熱點之一。劉芹、程怡敏自建多模態(tài)學術英語口語語料庫對中國理工科大學生單詞重音位移展開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女生重音位移標準頻數(shù)多于男生。此外,針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學術英語口語多模態(tài)語料庫尚缺乏相關研究,僅憑聲音單一模態(tài)很難全面展現(xiàn)說話人的語言交流本質,手勢、肢體動作等非語言特征同樣能夠幫助說話人進行語言輸出,并能夠促進受眾的理解,加強說話人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在量表建設方面,王華、金艷構建了學術英語口語能力描述框架,從語言知識、學術背景知識和策略能力三個維度入手全面探析學生學術英語口語交流能力,對這一框架有更全面的描述及詮釋。
學術英語口語的需求分析也是當下研究的熱點之一,這是由于二語學習者需要通過指導與教學來完成學術口語任務。蔡基剛認為,當下學生與外教進行學術交流、閱讀原版文獻及轉寫綜述時出現(xiàn)一定困難,教師需在課堂以增加學術詞匯等方式增強學生的學術英語綜合能力。劉芹、劉鴻穎構建了“多層級三明治動態(tài)評估模式”,用以檢驗學生的學術英語口語輸出能力并進行教學實踐。劉芹、劉鴻穎還對全國30所理工類高校的師生展開學術英語教學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受試認為學術英語教學應多元化發(fā)展。吳玲娟對TED-Ed支持下的通用學術英語聽說課程的翻轉課堂進行了研究,認為課前網(wǎng)絡多模態(tài)自主聽力能促進學生學術英語聽力水平和多元識讀能力的提升。
探究學術英語口語的文本材料可了解學習者使用學術語言的特征、立場表達與體裁分析。王健剛、孫鳳蘭以MICASE學術口語語料庫為基礎,探討英語本族語者不同研究者的性別、學科領域和話語模式使用緩和型模糊限制語的使用特征。鄭艷、趙永峰從弗洛伊德“三我”理論角度探討了學術身份的話語建構,采用概念隱喻與轉喻理論研究學術口語中Mr稱呼語的語用功能。任育新以博士論文的開題報告為語料,探討學術會話中專家委員會成員如何運用人稱代詞建構語用身份。胡庚申探討了國際學術會議中學術語言的使用及論證手段。
五、研究前沿與展望
本研究對學術英語口語研究的發(fā)文趨勢、研究關鍵詞、研究動態(tài)與研究熱點進行全景式分析,可以看出2000年至2023年學術英語口語研究呈增長式發(fā)展。但整體而言,學術英語口語研究仍處在初級階段,具有較為廣闊的研究空間與發(fā)展前景?,F(xiàn)將學術英語口語研究的前沿與發(fā)展趨勢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學術英語口語能力與偏誤研究?,F(xiàn)有研究多注重課堂教學模式及效果反饋,但對初學者學術英語口語表達偏誤現(xiàn)象及其成因的研究相對匱乏。第二,學術英語口語多模態(tài)研究。盡管現(xiàn)有研究試圖建立大型中國大學生學術英語口語多模態(tài)語料庫,但現(xiàn)階段對于初學者在國際學術交流平臺中語言或非語言表述特征的研究較為少見。此外,本族語者在學術交流平臺中使用的非語言特征(如微笑、手勢、停頓時間等)是否與二語初學者的表現(xiàn)有差異,其背后的認知動因、語用功能及跨文化因素的影響,都是接下來研究者應著重探討的方向。第三,陳述者立場表述與身份建構研究。作為初學者如何在學術英語口語交流中通過文字表達學術立場與學術身份建構,是接下來研究者需要關注的話題?,F(xiàn)階段國際學術論文寫作與發(fā)表方面的研究成果頗豐,但有關學術英語口語表達的研究則相對不足。與學術論文寫作相比,學術英語口語表達的受眾與陳述者處在同一語境,身份建構與立場建構語使用的研究不同于學術論文寫作探討,這將成為下一階段的研究熱點。
六、結語
本研究通過使用Vosviewer 1.6.18和CiteSpace 6.2 R7版本軟件對2000年至2023年學術英語口語研究成果進行爬梳。研究發(fā)現(xiàn),學術英語口語研究發(fā)文數(shù)量雖呈上升趨勢,但整體發(fā)文數(shù)量尤顯不足。本研究對關鍵詞、研究動態(tài)與研究內容熱點進行分析,并對未來的相關研究提出三點展望。
參考文獻:
[1]Hyland K.Metadiscourse: 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 [M]. London: Continuum, 2005.
[2]Mondada L.Challenges of multimodality: Language and the body in social interaction[J]. 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2016(3):336-366.
[3]蔡基剛.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在線同伴反饋和教師反饋對比研究[J].外語界,2011(2):65-72.
[4]胡庚申.國際學術會議的語用特征[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4):36-39,28.
[5]胡瑾,曾蕾.學術會議英語演講語篇多模式語言符號意義構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3):12-15.
[6]劉鴻穎,劉芹.理工科大學生學術英語口語課堂動態(tài)評估研究[J].外語測試與教學,2020(1):53-60.
[7]劉芹,程怡敏.基于多模態(tài)學術英語口語語料庫的中國理工科大學生單詞重音位移研究[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09-115.
[8]姜峰.外殼名詞的立場建構與人際功能[J].現(xiàn)代外語,2016(4):470-482,583.
[9]任育新.學術會話中人稱代詞身份建構功能研究[J].外語研究,2016(2):23-28.
[10]王健剛,孫鳳蘭.學術英語口語中緩和型模糊限制語使用特征研究[J].外語教學,2018(3):66-70,77.
[11]鄭艷,趙永峰.弗洛伊德“三我”理論視域下學術身份的話語建構研究:以學術口語中Mr稱呼語為例[J].外語研究,2021(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