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既有助于教師更新執(zhí)教理念,將教學落實在人的培育、人的發(fā)展上,又能促進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使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立足生活、超越生活,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探究體驗,培養(yǎng)學生道德與法治綜合素養(yǎng)。主要分析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意義,以及當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引入生活化事例、開展生活化探究和設計生活化作業(yè)四個方面,探索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基本運用策略。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錢艷秋(1996—),女,江蘇省南通市八一中學。
分析當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我們可以發(fā)現,“唯知識論”“唯教師論”“重分數、重考試”等現象仍舊存在。用好、用活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堅持“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理念,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培育學生法治觀念、責任意識、良好人格等。故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以生活教育思想為指引,結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內容,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與生活事例、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借助生活現象開展教學活動,逐步培養(yǎng)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讓其終身受益[1]。
一、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意義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將該思想運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具有積極意義。教師深入研讀新課標,理清新課標提出的“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及時豐富和充實教學內容,反映黨和國家重大實踐和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豐富學生實踐體驗,促進知行合一”等內容,可以拓寬學生視野,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積累,同時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熏陶、法治觀念引領,促進學生品德素養(yǎng)的提升和法治意識的增強。
(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理論性強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特點,傳統(tǒng)教學模式比較注重知識講解和記憶,以及提高學生考試成績,導致學生缺乏學習動力。運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把復雜的理論知識、法律法規(guī)知識有效地融入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中,能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積極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解讀、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穩(wěn)步提升[2]。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探究效率
用具體的生活實例、社會現象來闡釋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觀察、思考,能提升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和實效性。堅持“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慕逃枷耄沟赖屡c法治課程教學更接地氣,更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主動性與能動性,使學生的學習收獲增多、理解加深,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培養(yǎng)學習探究能力。
(三)有利于促進學生做到知行合一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也不是讓學生進行單一實踐嘗試,而是立足生活、緊扣社會,針對當下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引導學生去實踐,鼓勵學生把實踐與理論知識聯系起來進行整體性思考。這能促進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比如,教師依托社會熱點話題或學生身邊發(fā)生的事件等資源,引導學生用道德與法治知識去解讀現象,分析原因,能提升學生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能力,利于學生修身立德、奮勇前行。
二、當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聯系生活不緊密,學生主體地位不凸顯
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是當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之一,這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不符。陶行知指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fā)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但是當下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還存在注重知識教學而缺乏實踐、過于關注學生考試分數等現象,這是忽視生活教育和學生主體地位的表現,對學生發(fā)展存在不利影響。
(二)缺乏系統(tǒng)謀劃,教學規(guī)劃呈現碎片化
盡管道德與法治課程已被納入必考課程范圍中,但是相較于語文、數學等學科,部分教師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升。部分教師不能針對課程自身特點、學生成長階段特點、學生認知規(guī)律等進行長期的、系統(tǒng)性的課程規(guī)劃,僅照本宣科,或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目標讓學生“刷題”,這不但會導致課程教學缺乏整體性,而且不利于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yǎng)、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三)目標不夠全面,教學活動缺乏趣味性
在當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部分教師在“六大解放”的落實層面有所欠缺,使得課程教學目標不夠全面,把教學的天地、學生的天地都禁錮在一定區(qū)間內,導致學生覺得課堂缺乏趣味性。此外,實踐的缺乏會減少學生走進社會、融入生活的機會,這不僅會降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效率,也不利于學生真正理解與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會阻礙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三、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為培養(yǎng)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教師需要深度踐行生活教育思想,基于教學主題與內容,結合生活資源,引導學生用道德與法治知識去審視生活現象,解讀社會事件,促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悟知識的本質,助力學生優(yōu)良道德品質的塑造、法治意識的形成[3]。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細化生活元素的融入,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引入生活化事例、開展生活化探究和設計生活化作業(yè)等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意識
在踐行生活教育思想的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從課程教學的需要出發(fā),靈活地篩選合適的生活話題、生活現象等素材,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分析、思考、對話等活動中產生共鳴,獲得知識學習的感悟。
以七年級下冊“揭開情緒的面紗”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猜一猜”游戲情境,設置學習任務。首先,播放音樂,鼓勵學生用心去感受音樂中蘊含的歡樂、悲傷、苦悶等情緒。其次,引導學生觀察課件上呈現的不同話題內容。1.周末,一家人準備去郊游;2.提醒同學別喝自來水,同學不理睬;3.假期,一個人在家中做作業(yè)、做家務。最后,引導學生結合音樂情境和課件中的話題內容,說一說自己的理解與感受。比如,周末郊游,心情是愉悅的,情緒是良好的,與那種輕松歡快的音樂是一樣的;反之,熱心提醒同學卻遭到冷漠對待,容易讓人感到苦悶,與音樂中傳達的苦悶情緒是一樣的。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以學生熟悉的生活話題來講解課程內容,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討論與交流中明白,人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有快樂的、有難過的,要學會認識情緒,知道情緒可能給人的生活、學習帶來的影響,學會理解每一種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二)引入生活化事例,深化課程理論教學
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并將其運用于生活中,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難點。引入生活化事例,用學生熟悉的人或事來闡述課程知識,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堅持生活教育思想,選擇生活化教學素材,引導學生探究蘊含在生活事例、真實事件中的道德與法治知識,使學生的學習感悟更深刻,理論知識的建構更扎實。
以八年級上冊“網絡改變世界”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自由說的課堂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結合生活事例,談談網絡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對此,學生可以將生活中運用網絡的事例分享出來,如網絡購物、網絡交友、移動支付、網絡學習、網絡直播等,直接體會網絡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初步了解網絡改變世界這一主題的基本意義。為了深化教學,教師可以生活化事例為素材,提出思考問題,促使學生深入探究。比如,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展開探究:雖然網絡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但有新聞報道,有人被網友騙走了數十萬元,有人欺騙家長能保證孩子上名校,導致多人上當受騙等,那么,網絡真的只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嗎?在思想交互、思維碰撞中,學生便能逐漸明白,雖然網絡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諸多色彩,但其是一把雙刃劍,要學會辨別虛假信息、判斷信息真假,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和良好的網絡安全意識等。如此,課堂教學就不只是簡單的知識傳授過程,而是連接生活,引導學生審視生活現象,引領學生智慧學習的過程。
(三)開展生活化探究,培養(yǎng)合作學習素養(yǎng)
圍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彼枷?,構建連接生活、聯系社會的課堂,能讓教學增色,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到生活化探究中,助力學生以生活為線索,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促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觀念形成深刻的感悟,獲得結構化認知,從而增強學生探究意識,強化學生合作學習能力。
以七年級下冊“法律在我們身邊”的學習為例。學生受限于生活經驗,在理解“法律在生活中嗎?”“我不違法犯罪,法律對我有什么用?”等問題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程知識,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以“林林的生活”為主題的生活化探究活動:林林在去上學的路上,看到車輛橫沖直撞、行人隨意穿越道路;在校園內,林林遭遇同學欺負……針對林林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教師可以開展課堂互動活動,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如此,學生會逐步感悟到:社會生活的安定和諧,依托于法律的保障,司機能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社會成員能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等是行人能放心行走在路上的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等諸多法律,是學生能上學的保障。通過對一個個生活事例、生活現象的解讀,學生能感悟到法律是社會穩(wěn)定、人們安居樂業(yè)的根本,每一個人都應嚴格遵守法律,如此才能構建和諧社會,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huán)境[4]。
(四)設計生活化作業(yè),做到知行合一
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需要教師圍繞教學主題,結合生活實例、社會事件等設計生活化作業(yè),使學生能運用道德與法治眼光去觀察生活,用道德與法治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問題,促使學生做到知行合一。
以八年級上冊“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生活化作業(yè):1.寫出學校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羅列一些現象,試著用本課所學的知識去解讀所羅列的現象,寫出相應的感悟;2.想一想,一個家庭是否也需要規(guī)則存在,試分析一下原因,再尋找一些有關家風家訓的案例,談談家風家訓與規(guī)則之間的關系;3.運用所學知識思考社會生活中規(guī)則的存在意義,討論每一個人該如何遵守社會公德、法紀法規(guī)。上述生活化作業(yè)能讓學生在探究中更好地理解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形成遵守規(guī)則、敬畏規(guī)則之心,促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做到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結語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是順應社會發(fā)展,有助于克服傳統(tǒng)教學弊病的教學理論,與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點相契合。所以,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注重結合教學內容,積極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用生活化情境、事例、探究活動和作業(yè)來促使學生主動探究、深入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觀察、分析與思考,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蔡軍.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路徑探尋[J].考試周刊,2021(A0):121-123.
李美美.核心素養(yǎng)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培養(yǎng)探究[J].華夏教師,2021(31):75-76.
張智君.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J].教育界,2023(10):122-124.
張乾朝.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下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探究[J].生活教育,2023(4):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