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環(huán)境為背景,引導幼兒融入自然環(huán)境,并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幫助幼兒獲取與整理自然信息,推動幼兒邏輯思維的形成。通過自然教育,幼兒能夠在現實生活和活動中深刻理解物質存在的意義。基于此,幼兒園教師需要優(yōu)化教學方法,明確開展自然教育的意義,并通過合理設計教學活動、運用CDIO教學模式、利用園所資源等策略來開展自然教育,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一、幼兒園開展自然教育的意義
(一)促進幼兒個性發(fā)展
學前教育階段的幼兒的思維、行為和個性正處于形成初期,這一時期的幼兒亟須教師和家長的引導。自然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技能,使其能夠逐步獨立生活,其核心遵循“融入、系統(tǒng)、平衡”三大原則。在開展自然教育時,教師應充分尊重幼兒的自我發(fā)展,讓他們深刻體驗自然界的美好與奧秘,為幼兒提供展現自我、釋放天性的機會,使幼兒在自然環(huán)境中實現真正的成長,促進幼兒個性發(fā)展。
(二)提高幼兒認知水平
自然不僅是人類生存的基礎,還是孕育生命的搖籃。在學前教育階段,教師將自然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教學,能夠使幼兒從自然資源中汲取大量知識。教師在開展自然教育時,應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性,鼓勵他們自主感受和接觸自然,積極探索自然界的奧秘。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還能加深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激發(fā)他們探索事物的熱情,提高其認知水平。
二、幼兒園開展自然教育的策略
(一)合理設計教學活動,設計親近自然課程
幼兒園的課程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為核心目標。這些課程通過引導幼兒親身體驗自然生活,加深他們對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理解,使其學會識別并避免日常生活中潛在的風險,加深對自然和生命概念的認識。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應以幼兒的視角構建知識體系,加強幼兒與自然環(huán)境的聯系和互動,培養(yǎng)他們愛護自然、敬畏自然、珍惜自然的品質。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要符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征,遵循“以幼兒為本”的教學原則,為幼兒營造能夠促進其持續(xù)發(fā)展的自然教育環(huán)境。同時,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運用多元化的教學資源,使幼兒有更多機會去體驗和接觸自然。
以大班社會領域大自然課程為例,教師在該課程中應將創(chuàng)造性作為設計教學活動的核心,并堅持開展親近自然課程,以提高幼兒對自然界的感知能力。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幼兒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如播放《摩登大自然》等動畫,并將其與課堂知識相結合,使視頻資料成為輔助課堂教學的重要工具。同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檢索國內外親近自然課程的優(yōu)質教案,并結合班級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狀況,持續(xù)優(yōu)化自然課程設計,為課堂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運用CDIO教學模式,完善教學活動設計
CDIO即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運作(Operate),代表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該模式強調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實踐和練習,將不同課程內容有機地串聯起來,以達成既定的教育培養(yǎng)目標。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來完善教育活動設計。
1.C—構思環(huán)節(jié),設計完整的活動方案。在自然活動開始前,教師要通過觀察、談話等方式收集幼兒感興趣的自然現象或活動,明確活動主題,并根據幼兒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身心發(fā)展特征設定活動目標。幼兒園管理人員可制定以學年為周期的自然教育主題活動會議研討表(表1),教師應在該表格中記錄具體工作內容,厘清工作思路,并以橫向設計的形式明確活動的發(fā)展脈絡及組織形式,以縱向設計的形式推動進程發(fā)展。這不僅便于教師對活動方案進行系統(tǒng)梳理,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還能夠構建完整的資源活動庫。
以大班自然教育活動“哺乳動物大家庭”為例,該活動的設計靈感源自教師在日常觀察中發(fā)現幼兒對老虎、小狗、熊貓等哺乳動物展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決定根據這一興趣點來設計自然教育活動。在活動研討會上,教師參考了表1中的研討要點來制訂活動方案,并且制作了如圖1所示的思維導圖。
2.D—設計環(huán)節(jié),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在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和幼兒的興趣需求,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同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認知發(fā)展階段制訂教學計劃,設計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并合理規(guī)劃活動時間,以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在設計自然教育活動“哺乳動物大家庭”時,教師可以與園所管理人員、周邊社區(qū)合作,拓展幼兒的探索空間,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教師可以帶領幼兒進入社區(qū)進行實地觀察和探究,激發(fā)幼兒的探索熱情,鼓勵他們在實踐中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并及時記錄幼兒的行為表現,了解他們的興趣所在和疑惑之處。此外,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探究表現,靈活調整活動時間和策略,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3.I—實現環(huán)節(jié),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在實現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積極引導幼兒參與自然活動,進行探究和實踐。自然教育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組織自然教育活動時,必須根據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來設計教學活動,以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yǎng)。以大班自然教育活動“哺乳動物大家庭”為例,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性,積極組織他們參與自然活動,提高他們的操作和思維能力。在“哺乳家族找伙伴”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組織他們參與角色扮演游戲,并鼓勵他們主動與同伴合作、交流,從而在互動中加深對哺乳動物的了解。在“哺乳家族動物多”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多種渠道搜集信息,認識不同種類的哺乳動物,并利用日常材料制作動物模型,以培養(yǎng)他們的空間思維和模型制作能力。在“我們有同一個家”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結合個人經驗和想象,繪制哺乳動物的畫像,使他們在想象與認知的過程中認識自然界的多樣性,并深刻體驗自然之美。
4.O—運作環(huán)節(jié),提升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在運作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課堂表現和知識掌握程度進行總結,進而不斷優(yōu)化教學結構,提高自然教育質量?;顒咏Y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分享自己在活動中的感受和心得,鼓勵他們講述自己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及發(fā)現,以豐富幼兒的活動經驗。表2為教師整理的“哺乳動物大家庭”自然教育主題活動會議研討表。
(三)利用園所資源,營造“親自然”環(huán)境
環(huán)境是幼兒成長和發(fā)展的教學資源之一,自然教育的素材往往蘊含在這些環(huán)境資源之中。因此,教師應努力為幼兒創(chuàng)造真實的環(huán)境體驗,讓他們沉浸在自然之中,欣賞大自然,近距離地接觸和感受自然界的景物。
教師可以為幼兒開辟戶外教學空間,設置植物種植區(qū),讓幼兒親自種植蔬菜和谷物,深入理解大自然的奧秘。教師可以將參與種植活動、觀察植物生長和記錄種植過程作為生動的“親自然”環(huán)境的教育素材。幼兒在使用教師提供的工具,如鏟子、鋤頭等進行種植時,能夠享受參與自然活動的樂趣。此外,幼兒通過參與除蟲和拔草等實踐活動,能夠認識自然界生物的密切聯系,感受自然界生物的多樣性,從而領悟植物生長的奇妙之處。
由于客觀條件限制和幼兒園空間的局限性,部分園所缺乏足夠的空間供幼兒進行種植活動和實踐學習。對此,教師可以調整種植方法,創(chuàng)新種植模式。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園所和班級中廢棄的玻璃杯、水瓶等容器,在教室內設置小型水培種植區(qū),引導幼兒嘗試水培大蒜、水仙、黃豆等植物。這樣不僅能夠拓寬幼兒的知識視野,還能夠幫助他們掌握植物生長的規(guī)律。
結語
大自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對學前階段的幼兒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啟發(fā)作用。教師應重視自然教育在促進幼兒身心發(fā)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引導幼兒接觸并探索自然界的奧秘,通過開展多樣化和富有創(chuàng)意的自然教育活動,讓幼兒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領略自然之美。在自然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可以通過合理設計教學活動、運用CDIO教學模式、利用園所資源等手段增強自然教育的效果,以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加深幼兒對自然界的感知。
(作者單位:甘肅省廣河縣齊家鎮(zhèn)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