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基于白木香的生長特性,在澄邁地區(qū)開展了育苗技術的系統(tǒng)研究。通過科學的方法,優(yōu)化了種子采集、播前準備、播種育苗、幼苗移植、移植后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huán)節(jié)。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合理控制溫度、濕度和光照條件,以及采用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能夠顯著提高白木香的育苗技術水平,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和生長質量。本研究為澄邁白木香的科學育苗提供了有益的指導和借鑒,在推動沉香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農民增收和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白木香;育苗技術;生長習性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穩(wěn)步提升,沉香的應用價值逐漸凸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針對這一現象,眾多專家學者紛紛開展深入研究,以挖掘沉香產業(yè)的巨大潛力。本研究立足白木香的生長特性,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并結合澄邁地區(qū)的育苗實踐經驗,對白木香種子采集、播前準備、播種育苗、幼苗移植、移植后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6個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地梳理與總結,旨在通過科學的方法,提升澄邁地區(qū)白木香的育苗技術水平,為當地沉香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
1 植物形態(tài)與生長特性
1.1 植物形態(tài)
白木香樹冠呈廣卵形或傘形;樹皮平滑,色澤暗灰,內皮呈白色,纖維豐富且發(fā)達,易于剝落;木質部呈白色,小枝部位覆蓋有柔毛;葉片互生,質地革質,有光澤,形狀為橢圓形、卵形或倒卵形,長度5~10 cm,寬度2~5 cm,葉柄部位覆蓋有毛發(fā);傘形花序生于頂部或腋部,花朵散發(fā)出香氣,呈淡黃色,覆蓋有柔毛;花萼呈淺鐘狀,5裂;花瓣10片,呈鱗片狀,密被毛;蒴果為木質,形狀為長卵形wOB9ilH4ez4l6Uvy+QhLQw==或紡錘形,稍扁,長度介于2~3 cm,基部有宿存花萼,成熟時呈黃綠色;種子1~3顆,卵形,兩端具有硬尖頭,基部伴有長約2 cm的附屬物及細絲;花期為3—5月,果實成熟期為6—7月。
1.2 生長特性
白木香屬于弱陽性樹種,偏愛溫暖濕潤的氣候,對溫度有一定的需求,在11~29℃的溫度范圍內,其生長狀況良好,22℃左右為最適溫度。白木香喜歡土層深厚、腐殖質豐富、濕潤且疏松的磚紅壤或山地黃壤,適宜生長的pH在4.5~6.5。不過在干旱貧瘠的山脊上,白木香仍能保持健康生長。白木香幼齡樹喜歡半陰環(huán)境,但不耐暴曬;成齡樹則需要充足的陽光以確保正常的開花結果。
2 育苗地概況
試驗育苗地土壤主要由砂巖、頁巖與花崗巖發(fā)育而成的磚紅壤或紅色磚紅壤構成,肥力較為適中。
3 育苗技術
3.1 種子采集
白木香通常采用播種育苗繁殖。宜選擇樹齡10年以上,胸徑15 cm以上,主干粗大、圓滿通直,生長健壯,掛果量多,無病蟲害,無風折的優(yōu)良單株作為采種母樹,采種時間在6月~7月,當果皮顏色由青綠色轉成青黃色到黃白色,約30%果實果皮已自然裂開,輕壓未裂果實其果皮會爆裂,種子表皮呈棕褐色或黑褐色時,及時采收,宜在清晨采集成熟果實。采收果實時,在采種母樹下鋪一張塑料布,連果枝將果實一并剪下,或將果實打落或搖落在地上并收集果實。
采回的果實應及時處理,以免果實或種子發(fā)熱、發(fā)霉變質。可將果實單層平鋪于通風、干燥的地板上晾干或微曬,不宜多層過多堆積,也不可暴曬。經2~3 d,種子自行從果實中脫出,即可除去果瓣,收集種子。也可不經晾干,手工剝開果瓣取出種子,剝開時應盡量避免損傷種子蝌蚪尾巴狀的附屬物。種子不耐貯藏,宜隨采、隨處理、隨播種。通常情況下,隨采隨播的種子發(fā)芽率較高,可達75%或以上。在常溫環(huán)境下,若將種子存放40 d,其發(fā)芽率將大幅下降。
為此,若無法及時播種,應進行低溫貯藏。將種子密封于瓦罐或塑料容器中,并置于4℃的環(huán)境中貯存。如此處理后,35 d后種子仍可保持較高的發(fā)芽率[1]。
在脫水干燥條件下,保持種子含水量約為7%,并在4℃的低溫環(huán)境下貯藏,即便在120 d后,其萌發(fā)率仍可達到約50%[2]。
3.2 播種前籌備
3.2.1 場地整理
在選擇苗圃時,應選取地勢平坦、排水順暢、土壤肥沃且雜草較少的區(qū)域進行育苗。播種前2~3 d,對場地進行整理,徹底清除雜草,對不平整的土地進行整平。隨后,撒布生石灰進行消毒處理,以備建立苗床。
3.2.2 苗床構建
苗床的長度可根據育苗場地的地形進行調整,一般以15~20 m宜,寬度設為120 cm。在苗床上鋪設一層厚度為10~12 cm的干凈河沙,或采用干凈河沙、黃心土、火燒土按體積分數50%∶30%∶20%的比例混合制成的混合土;隨后,在苗床上再鋪上一層厚度為2~3 cm的細濕沙。由于育苗采用“隨采隨播”的方式,考慮到6~7月氣溫較高,沙土層不宜過厚,以防沙溫過高影響白木香種子的萌發(fā)。
播種前對播種床進行消毒,苗床土壤消毒藥劑用98%棉隆微粒劑5~7 kg/667 m2均勻撒施于苗床表面,與床土混勻、整平,隨即覆蓋不透氣的塑料薄膜熏蒸15 d后揭膜,翻床松土,透氣7 d后播種。
3.2.3 營養(yǎng)土準備
育苗營養(yǎng)土以黃心土為主,配合適量有機肥、泥炭土、細沉香渣(或細椰糠、鋸末等)、磷肥等配制而成,配制的基質黏性要適中,以干燥后不易松散和板結為宜。可采用體積分數為70%∶15%∶15%的黃心土、有機肥、椰糠混合配制,并加入2%~3%磷肥,磷肥選用鈣鎂磷肥為宜。育苗營養(yǎng)土應充分拌勻,嚴格消毒,用98%棉隆微粒劑38~53 g/m3,加水6~12 L將藥液噴灑至基質含水量60%左右即可,攪拌均勻,隨即覆蓋不透氣的塑料膜,熏蒸15 d后揭膜,翻松基質充分透氣7 d以上即可用。培育一年生苗的育苗容器可用無毒、厚度為0.02~0.06 mm的全新料塑料薄膜袋(直徑≥7.0 cm,高度≥12.0 cm),要求裝滿基質,防止幼苗“吊根”死亡,營養(yǎng)袋裝好后整齊排列在用98%棉隆微粒劑消毒過的容器苗床上。
3.2.4 種子選擇與處理
需挑選充實、顆粒較大、無殘缺或畸形、無病蟲害的種子進行播種。播種前,先用清水洗凈,然后瀝干。接著,將種子放入0.2%~0.3%的高錳酸鉀溶液中進行消毒處理,時長為10 min。消毒完成后,用清水沖洗,并將種子撈出瀝干,以備播種。
3.3 播種育苗
將經處理過的種子均勻撒播在準備好的播種床上,播種密度為1 000~1 500粒/m2為宜。將種子輕壓入床面,覆蓋一層干凈河沙,厚度以淋水后種子不露為宜,一般為1~2 cm。播種后,隨即以噴灑或霧狀等方式淋足水。在苗床上搭建拱棚,隨后覆蓋一層遮陽網以形成蔭棚,保持60%的遮光率,此舉有助于提高萌發(fā)率[3]。播種后,根據天氣狀況,早晚淋水以保持苗床適度濕潤,大約10~15 d后,種子開始發(fā)芽,發(fā)芽率高達80%以上。發(fā)芽后,加強管理措施,確保出苗率達到75%以上。
3.4 幼苗移植
在播種后約30 d,當幼苗子葉轉綠,長出1~2片真葉,苗高約為5 cm時,可以分批進行移栽。將幼苗移植到已準備好的營養(yǎng)袋中,此時苗木根系尚未發(fā)育完全,移植過程較為容易,成活率較高。在移栽前1~2 d,應用0.2%~0.3%的高錳酸鉀對育苗營養(yǎng)土進行充分消毒。選擇陰天進行移栽最為適宜,若在晴天進行,則以早晚時段為佳。在移植過程中,應注意剔除生長不健康或患有病蟲害的幼苗,確保移植的芽苗生長健康。將幼苗根系周圍土壤壓實,適量淋水以固定根系。在移栽后的7 d內,根據天氣狀況早晚澆水,并覆蓋一層遮陽網。在遮光率為75%的條件下,幼苗的成活率和生長狀況較好[4]。
3.5 移植后管理
3.5.1 水分管理
苗期應加強淋水,保持基質濕潤為宜。雨天應及時排水,避免苗圃積水。
3.5.2 施肥
幼苗移栽成活后(移栽1個月后),及時開始施肥。一般每月施水肥1~2次,可先用0.2%的尿素水溶液淋施3次后,改用0.2%~0.5%的復合肥(15-15-15)水溶液,或稀釋10~15倍、經充分腐熟的人畜糞水、沼肥等有機液肥。施用濃度應以不傷苗為宜。施肥時間以陰天或晴天傍晚為宜,不宜在午間高溫期間施肥。每次淋肥后應及時用清水沖洗幼苗葉面,以免發(fā)生肥害。除淋施液肥外,還可于傍晚在葉面噴施0.2%~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出圃前一個月停止施肥。
3.5.3 土壤管理
及時人工拔除雜草,保持營養(yǎng)袋、床面和步道上常年無雜草,應避免化學除草。當土面板結時應進行松土。如容器內基質下沉應及時添加基質至原有高度,防止根系裸露。
3.5.4 補苗
移栽后如發(fā)現缺苗、死苗,應及時補苗。
3.5.5 光照調節(jié)
移苗后前2個月,將遮光度調整為70%~75%為宜;2個月后則應去除臨時覆蓋物,保持遮光度為40%~50%,直至煉苗。
3.5.6 移苗、分苗
移苗后3—4個月原地移動容器苗木,并按種苗高、矮、粗、細等分別重新擺放,同時可適當加大苗木間距。移栽后5—6個月左右,可將種苗分級管理或出圃造林,即Ⅰ級苗苗高≥38 cm,地莖≥0.52 cm;Ⅱ級苗33 cm≤苗高<37 cm,0.42 cm≤地莖<0.51 cm。
3.5.7 煉苗
出圃前1個月,應于晴天早、晚打開遮陽網,陰天或雨天可全天打開;煉苗一段時間后,視苗木生長及天氣情況,逐漸揭除遮陽網,使苗木在全光照條件下生長。煉苗期間,應停止施肥,并減少淋水,當葉片呈正常狀態(tài)時不淋水,而當葉片呈輕微萎蔫狀態(tài)時才少量淋水。煉苗程度以至出圃前以葉面明顯變成均勻的淡黃綠色,而不發(fā)生明顯葉片灼傷癥狀為宜。
3.6 病蟲害防治
3.6.1 病害防治
(1)幼苗枯萎病。感病苗床幼苗會出現枯萎死亡的現象,通常是由于老苗床、排水不暢以及種植過密等因素引發(fā)。為了防止此類問題,可以在種植前對苗床進行消毒處理,合理調整種植密度,并且在發(fā)病初期及時清除病株。此外,可使用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對土壤進行2~3次的淋濕處理,每次間隔7~10 d,以達到防治效果。
(2)根結線蟲病。該病害主要危害植物根部,形成根瘤或根結,妨礙根系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進而影響地上部分莖葉的生長。在發(fā)病初期,地上部分的病癥并不明顯,只有當根部病情嚴重時,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一般來說,幼苗更容易表現出癥狀。受害植株的葉片會從下往上逐漸黃化、脫落,葉片數量稀少。受害嚴重時,葉片大量脫落,枝條枯死,甚至可能導致整株枯死。防止此類情況,可使用無病種苗,并選擇無蟲土壤進行育苗,注重對苗床和容器育苗基質的消毒,進行深耕和翻曬土壤。對病死株要連株拔除并使用1.8%蟲螨克乳油1 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
1 000倍液在發(fā)病初期灌根1~2次,間隔10~15 d進行防治。
(3)猝倒病。播種后至幼苗期,植株易遭受猝倒病危害,引發(fā)種子腐爛、芽腐爛以及幼苗未木質化的莖部基部收縮而倒伏死亡,或者幼苗木質化莖部縊縮干枯而引發(fā)立枯死亡。為了防止此類情況,應加強種子、苗床、基質、土壤的消毒處理;控制苗床、基質的含水量以及土壤濕度,避免過量水分導致病害加重;在發(fā)病初期,可使用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苗床淋灑或灌根,共計3次,每次間隔7~10 d,以有效防治病害。
(4)炭疽病。葉片受害后,初期呈現褐色小點,隨后擴展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部分病斑呈輪紋狀;病情嚴重時,葉片脫落。該病害易于高溫多雨季節(jié)發(fā)生。發(fā)病初期,可噴灑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藥液或噴灑75%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藥液進行防治,連續(xù)2~3次,每次間隔7~10 d。
3.6.2 蟲害防治
(1)卷葉蟲。夏季和秋季時節(jié),卷葉蟲會以幼蟲的形式出現,它們通過吐絲將葉片卷起,藏身其中蛀食葉肉。這種行為會導致光合作用減弱,從而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為了防止這種蟲害,可以在害蟲卷葉之前或卵孵化高峰期,采用25%殺蟲脒水劑500倍藥液或80%敵敵畏乳油800~1 000倍藥液進行噴灑防治,共計噴灑2~3次,間隔周期為5~7 d。
(2)黃野螟。黃野螟頻繁發(fā)生的情況下,植株的葉片常常被啃食殆盡,導致禿梢現象,從而嚴重妨礙植株正常生長。可用90%敵百蟲晶體800~1 000倍藥液或50%殺螟腈乳油1 000倍藥液在蟲害發(fā)生初期每隔5~7 d噴施1次,連續(xù)施用2~3次以防治蟲害。
(3)金龜子。金龜子成蟲常在抽梢和開花期為害幼芽、嫩梢、花朵,可針對其進行人工捕殺或噴90%敵百蟲晶體800~1 000倍藥液于成蟲盛期噴施防治。
4 結語
本研究立足白木香的生長特性,結合澄邁地區(qū)的育苗實踐經驗,對白木香種子采集、播前準備、播種育苗、幼苗移植、移植后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6個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地梳理與總結,以期提升澄邁地區(qū)白木香的育苗技術水平。未來,我們將繼續(xù)深入研究白木香的生長機理和育苗技術,為沉香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撐。
參考文獻
[1] 劉軍民,徐鴻華,徐梓勤.不同貯藏方法對白木香種子發(fā)芽率的影響[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23(3):253-255.
[2] 張麗霞,蘭芹英,李海濤.白木香種子脫水耐性的發(fā)育變化及貯藏特性[J].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2011(4):96-102.
[3] 賀立靜,賀立紅,謝正生.光照對土沉香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生長的影響[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1(8):38-40.
[4] 歐芷陽,楊小波,方其江.白木香在不同生長條件下的種植比較研究初探[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6(8):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