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寫作者,經(jīng)常會被問道:最近寫什么?在讀什么書?起初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會很認(rèn)真地回答??晌矣质遣簧蒲赞o的人,說著說著就磕巴起來。其實(shí),人家不過是以這種方式打招呼,就像村里人見面會問“吃飯了嗎”,是一種客套,若我的回答過于詳盡,倒讓人家尷尬。如今再遇到有人問,我會說,寫寫小東西,翻翻舊書。這樣回答就簡單多了,和“吃過了”一樣簡單,也不算敷衍。
也會有朋友讓我推薦正在讀的書,這時我就會很誠實(shí)地回答:已經(jīng)很長時間沒有完整讀一本書了,都是隨手翻翻。我早已過了閱讀的饑渴年代。閱讀帶給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在逝去的年輕歲月——至少有二十年,唯有閱讀是我的生命之光。
是閱讀塑造了后來的我,成為寫作者的我,擁有自信的我,理解了這個世界的種種苦難、不堪,寬容自己和他人弱點(diǎn)的我。閱讀給了我一個殿堂,穿過這殿堂,在它不遠(yuǎn)的地方,我用茅草和泥土搭建起小小的房子。
開始寫作以后,我的閱讀量就減少了。寫的越多,讀的也就越少——對時間的使用變得吝嗇,沒有那么多時間留給閱讀了。不寫作的時候,我就走出門去,走到有樹有鳥的地方,能和植物、昆蟲交談的地方,能曬到太陽吹到風(fēng)的地方,能聽見樹葉落下來而整個世界為之屏息的地方。
我的閱讀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田野、山谷、村落、河流。我以走進(jìn)去的方式閱讀,打開所有的感官閱讀。一本更大的書,一本每天都在生長、變化的書,一本給閱讀者以安撫與慰藉、讓閱讀者內(nèi)心充盈平靜和愉悅的自然之書。
(作者系青年作家、詩人、攝影家,出版《像南瓜一樣活著》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