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讀過很多書,依然不能更好地生活,依然無法在躁動、迷茫、無助甚至是絕望時給自己做一次簡單的心理按摩,不妨試著給我們寫一封信說說。我們很樂意踏遍古今中外為你找到屬于你的心靈智者。
秘密樹洞:597516737@qq.com
讀者來信
我自然不是一個為達(dá)目的不擇手段的人,但的確很容易被各種欲求所扼住。為了在某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我可以每天熬至深夜;為了得到想要的連衣裙,我可以賭氣一個星期不跟媽媽說一句話。我是不是活得太用力了?
卡夫卡說
“努力想得到什么東西,其實只要沉著鎮(zhèn)靜、實事求是,就可以輕易地、神不知鬼不覺地達(dá)到目的。而如果過于使勁,鬧得太兇,太幼稚,太沒有經(jīng)驗,像一個小孩扯桌布,結(jié)果一無所獲,只不過把桌上的好東西都扯到地上,永遠(yuǎn)也得不到了?!?/p>
語境提示
卡夫卡寫在《城堡》中的這句話,對每個“聲嘶力竭地活著”的人而言,是溫柔的忠告,也是妥帖的慰藉。其實,這也算是卡夫卡自己的人生的注腳。作為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的先驅(qū)和大師,拿掉作家的頭銜,他其實是一個保險業(yè)職員。他寫了三部長篇小說——《城堡》《審判》《失蹤者》,只是為寫而寫,沒想過要發(fā)表或者出版,甚至每一部都沒有寫完,但最終這些作品都成了經(jīng)典。
讀者來信看到“打敗你的是你自己”這句話時,我快要哭出來。我一直覺得自己就像蜷縮在一角的病貓,似乎從未有過挑戰(zhàn)的勇氣。成績不好便默默認(rèn)輸,被同學(xué)取笑便默默承受,沒有朋友便獨來獨往,我甚至不敢在班上大聲說話。
米蘭·昆德拉說
“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軟弱之中,便會一味軟弱下去,會在眾人的目光下倒在街頭,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p>
語境提示
軟弱非與生俱來,而是一種習(xí)慣成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有人才會說,軟弱是會上癮的。當(dāng)你習(xí)慣蜷縮著活,就會活進(jìn)墻角。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描繪了人性的軟弱與生命的重量之間的對立與糾纏。在他看來,軟弱是自我迷醉,會讓我們突破“自己”這個底線。過度的、持久的軟弱,讓我們失去自己,倒在比地面更低,也就是比自己更低的地方。其實倒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想站起來了。記住,你必須成為你自己,也終將成為你自己!
讀者來信
我超喜歡看書!都說讀書明理,但為什么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這樣說的意思是,我感覺自己簡直就像活在一本糊涂賬里面,處理不好與父母的關(guān)系、與同學(xué)的關(guān)系,面對困難和挫折總會驚慌失措……
楊絳說
“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p>
語境提示
楊絳先生的一生都沒離開過“書”,一本是作閱讀之用的書,一本是錢鍾書。讀書讓她成為一個有溫度、會思考的人。她曾經(jīng)說過,讀書太少、想得太多,是很多人過得不好的根源。由此可見,讀書是可以讓我們在人生的行進(jìn)途中撥云見霧的。而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時,她也說了:“你讀過的書,遇過的人,扛過的事,構(gòu)成了你的人生格局?!彼裕瑦圩x書的你,要找到生活與閱讀之間的隱秘橋梁,“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這樣才會遇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