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教師要做“經師”和“人師”相統(tǒng)一的“大先生”,要做學生錘煉品格和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因此,音樂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科特點,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在培養(yǎng)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同時注重德育,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民族意識等。筆者結合高中音樂鑒賞《黃河大合唱》一課,談談音樂鑒賞教學中的課程思政路徑。
一、創(chuàng)作背景:回憶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紅色歷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新時代背景下,音樂鑒賞融入課程思政,可以促使學生感受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一)課前自主研修
課前,學生根據研修任務,從網絡或書籍中查閱《黃河大合唱》的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中華民族的苦難歷史和當時中國共產黨所處的嚴峻環(huán)境,讓愛國情提前在心中醞釀,為課堂學習做好鋪墊。
(二)課中交流分享
A組同學甲分享了《黃河大合唱》歌詞的產生背景:《黃河大合唱》創(chuàng)作于1939年春天。此時,中國正處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有識之士紛紛用自己的方式吶喊、喚醒民眾、保家衛(wèi)國。詩人光未然受傷轉運至后方醫(yī)院時途經壺口瀑布,看到波瀾壯闊的黃河,發(fā)出感嘆:“??!黃河!你一瀉萬丈,浩浩蕩蕩……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將要學習你的榜樣,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長詩《黃河頌》誕生了。
B組同學乙分享了《黃河大合唱》旋律的產生背景:從海外歸來,一心用音樂報國的冼星海聆聽了好友光未然激情澎湃的《黃河頌》后,經過幾天不眠不休的潛心創(chuàng)作,一部史詩大型聲樂套曲《黃河大合唱》誕生在延安一間簡陋的窯洞里,并于1939年4月在延安首演。冼星海說:“音樂是我們的槍,當國家飽受煎熬的時候,我們需要去戰(zhàn)斗!”同年5月,冼星海親自指揮《黃河大合唱》,周恩來親筆給冼星海題詞:“為抗戰(zhàn)發(fā)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此后,《黃河大合唱》迅速在全國傳播,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
通過交流分享,學生對《黃河大合唱》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傳承紅色基因、報效國家的責任感在交流分享中傳遞。
(三)課后心得體會
一名學生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音樂課上,我了解了《黃河大合唱》創(chuàng)作于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時期。它向全中國、全世界發(fā)出民族解放戰(zhàn)斗的呼號,熱情歌頌中華兒女不畏強暴、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作為中國青年,我一定銘記這段歷史,傳承黃河革命精神,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好好學習!
二、作者生平:借鑒勵志傳奇,激發(fā)向上精神
(一)自主學習,成果分享
C組同學丙分享了冼星海的傳奇經歷:1905年,冼星海出生于一個貧苦漁民與海員家庭,父親早逝,移居新加坡,靠母親做傭工艱難度日。冼星海學習非??炭啵?6歲作為優(yōu)秀華僑學生被嶺南大學錄取,1926年考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選學小提琴,1928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其間加入田漢等進步文化工作者創(chuàng)辦的南國社,并曾在國立音樂學院院刊發(fā)表論文《普遍的音樂》,提出“中國需求的不是貴族式或私人的音樂,中國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樂”的觀點,并堅定學音樂的目標是“負起一個重責,救起不振的中國”,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民主思想。
冼星海不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理想信念上,都為學生樹立了積極的榜樣。
(二)教師總結,合理引導
教師總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1935年秋,面對民族危機的嚴重形勢,冼星海毅然回國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創(chuàng)作出了《保衛(wèi)盧溝橋》《救國軍歌》《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民族解放交響曲》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在全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冼星海堅持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道路,以歌曲點燃民眾的抗敵勇氣和殺敵決心。他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先驅者,偉大的作曲家、音樂家。冼星海在短暫的40年生命中,譜寫了幾百首抗戰(zhàn)歌曲,對祖國一片拳拳之情,為民族而歌、為革命而歌、為時代而歌,不忘初心,心有大我,無愧于“人民音樂家”稱號。
教師的總結,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補充和擴展,意在引導學生以冼星海為榜樣,激發(fā)學生向上的蓬勃精神和高尚的理想信念。
三、作品內容:挖掘深刻內涵,增強民族自信
(一)總體概述,提綱挈領
《黃河大合唱》共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wèi)黃河》《怒吼吧,黃河》,結構完整,富于變化。
(二)分段聆聽,內化主題
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堅持聽覺為先的教學原則……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聆聽音樂?!敝挥挟攲W生的情感和歌曲產生共振時,音樂才能真正融入學生的思想和靈魂。如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明亮的小號一吹響,就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鏗鏘有力的“嗨,劃喲”的音調,使人聯(lián)想到船夫在黃河激流中同狂風巨浪頑強搏斗的場面;中間舒展而開闊的歌聲,又好像在艱難的斗爭中看見了勝利的曙光,充滿了必勝的信念;然后到了緊張的尾聲。
(三)問題引導,深入探究
問題的設置會讓學生主動思考、反復聆聽、分析譜例,使探究深入且高效。例如,在欣賞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時,筆者設計了以下問題:此樂章的表現形式是什么?主奏樂器是什么?背景音樂有哪兩首歌曲的旋律動機?目的是什么?針對問題,學生認真聆聽,通過探究得出此樂章采用配樂詩朗誦的形式,主奏樂器為民族樂器三弦,以《滿江紅》《義勇軍進行曲》的動機為背景音樂,展現了黃河排山倒海、洶涌澎湃的氣勢。學生的情緒瞬間被感染,熱血沸騰,愛國信念在心田扎根、發(fā)芽。
(四)旋律分析,情感升華
旋律是音樂的靈魂,是音樂的語言和表現手段,欣賞者可以從旋律的走向體會情感的變化。所以,旋律分析是音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如第七樂章《保衛(wèi)黃河》,大三和弦的重復、樂句模進、休止符和一字一音的旋律進行,明亮的大調色彩,在2/4拍的節(jié)奏下使音樂鏗鏘有力,極富進行曲風格。齊唱、合唱、二部卡農、三部卡農的演唱形式形成了排山倒海的聲勢,充分彰顯了人民的力量?!褒埜颀垺钡拿褡逡粽{讓音樂更生動、活潑,表現出革命武裝在斗爭中發(fā)展壯大,似千軍萬馬勢不可當。
《黃河大合唱》是一個完整的歷史詩篇,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不同形式的探究學習,讓學生逐步了解了一個時期的歷史、一個時代的精神,以及一個民族的擔當和責任。一切都在浸潤中慢慢升華,音樂鑒賞和課程思政渾然天成。
四、歌唱體驗:深化情感體驗,提升思政效果
歌曲是歌唱的藝術。歌唱體驗是深化情感、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達到以美育人、以美培元的教學目的。
《黃河大合唱》八個樂章之間通過朗誦和音樂順利過渡,每個樂章都采用了獨唱、齊唱、輪唱、合唱等變化多樣的演唱形式,使整部作品呈現出豐富的演唱變化。為了讓學生感受每種演唱形式的變化帶來的不同效果和象征意義,筆者帶領學生進行了第七樂章《保衛(wèi)黃河》的歌唱體驗。
《保衛(wèi)黃河》有齊唱、合唱、二部卡農、三部卡農的演唱形式。合唱部分學生沒有問題,感情充沛,很快就合到一起了,且效果很好。二部輪唱,只要速度穩(wěn)定,不搶拍不拖拍,學生也能合到一起。但是,三部卡農再加上“龍格龍”的音調,學生就很難合到一起。筆者順勢進行啟發(fā)引導:“同學們,仔細聆聽我們這種不合拍的三部卡農的音響效果,展開想象,它像什么聲音?”“像嘈雜的海浪聲”“像萬馬奔騰的黃河之水”“像千軍萬馬的戰(zhàn)場”……“同學們的想象非常豐富,這就是作曲家想要表達的?!蓖ㄟ^歌唱體驗和教師的啟發(fā)引導,學生對《保衛(wèi)黃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音樂鑒賞中的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美育浸潤”的有效路徑,能讓學生在音樂的滋養(yǎng)下健康茁壯成長。
(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