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董得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出版散文集《行走在江河源》《江河源拾韻》《綠意柴達木》《江河源隨筆》等。獲得第八屆青海文學藝術獎等獎項。
走進村民手機的荒漠貓
2023年的1月16日是壬寅年臘月廿五,我正準備到超市采購點年貨,手機突然震動起來,一看是張國云先生發(fā)來的視頻。視頻前還有一張類似貓的照片,一邊接視頻,一邊心里想,一貫關注書法和文字的張先生怎么對貓產生了興趣。從視頻中知道,這是張先生今天下鄉(xiāng)時在一個經常去西寧南山爬山鍛煉的村民手機中看到的像貓又不是貓的動物,問我這是什么動物。可能是距離遠的原因,照片不是很清晰,但能看出是貓科動物,還能看到兩耳有尖尖的長毛,顯然不是貓。張先生猜想是猞猁,我也第一感覺應該是猞猁,心里不僅激動起來,如果是猞猁,那就打破了西寧無猞猁分布的記錄。長期以來,文史資料記載猞猁只分布在玉樹、果洛和柴達木盆地部分地區(qū)。
等激動的心情平靜下來,再仔細端詳那張照片,那個野生動物竟然拖著長長的尾巴,打破了猞猁的猜想。在青海分布的野生貓科動物中,只有猞猁和荒漠貓兩只耳尖上聳立著長毛,兩類動物臉型相似,只是猞猁的個體比荒漠貓大,而尾巴極短粗,尾尖呈鈍圓,而荒漠貓的尾巴長,幾乎拖地。張先生發(fā)來的照片無疑是荒漠貓,這也就證明西寧南北山出現(xiàn)了荒漠貓。為慎重我將照片發(fā)給西寧野生動物園的動物專家齊新章,齊新章斷定是荒漠貓。
西寧南北山出現(xiàn)荒漠貓并不奇怪。文史資料及1997年出版的《西寧市志第六卷·農業(yè)志》記載,西寧有荒漠貓分布,當?shù)厝私幸柏?。人們在野外看到荒漠貓,一般都是遠距離看見,不等看清耳尖上聳立的長毛已跑得無影無蹤,以為是家貓跑到外面時間長了變成的野貓。根據荒漠貓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環(huán)境,在大通縣、湟中區(qū)和湟源縣天然針葉林緣、高山灌叢、高山草甸地帶及林農交錯地帶有分布,而在人煙密集的西寧城區(qū)附近的南北山出現(xiàn)荒漠貓還是稀奇事。
荒漠貓是世界貓科動物中唯一的中國特有物種,只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邊的四川、甘肅等省區(qū),棲息在海拔2800米至4000米的干旱草原、荒漠、半荒漠、山地針葉林緣、高山灌叢、高山草甸地帶及林農交錯地帶的農地。這些區(qū)域有供荒漠貓捕食的高原鼠兔和田鼠。
大自然中的荒漠貓比起家貓顯得更精靈、更隱秘。黑色瞳孔嵌入藍色的眼眸,一撮毛從耳尖伸出,好像長出的一對角,在陽光下泛出橘紅色。耳尖上的一撮毛也是與家貓最明顯的區(qū)別標志,灰褐色到棕紅色的皮毛,柔軟的尾巴末端有4個黑色圓環(huán),尾巴毛長且蓬松從而顯得比較粗短?;哪埧粗趾鹾醯臉幼樱鋵嵅⒉慌?,而是渾身長滿了厚實的皮毛,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即便在高寒雪地里,也不會感到寒冷。成年的荒漠貓,臉蛋圓圓的一臉呆萌相,其實行動十分矯健。由于荒漠貓生性敏感,行動隱蔽,所以在野外很少有人近距離見到。在野外,荒漠貓是穴居動物,晝伏夜出,選擇高處的巖石縫,或者陰暗的洞穴作為自己的家。
荒漠貓與家貓有著很近的血緣關系。家貓是從野貓馴化來的,具體地說,是源自于非洲野貓,而不是原產中國的亞洲野貓。科學家發(fā)現(xiàn),家貓、野貓、荒漠貓的親緣關系非常近,以至于它們之間的邊界難以確定,而且它們彼此間可以自由雜交,沒有生殖隔離。因此,人們在野外看到荒漠貓長得和家貓那么像,也就不足為奇了。
歷史上,荒漠貓在三江源、祁連山、柴達木盆地乃至西寧和海東地區(qū)非常多,但長期以來人類對荒漠貓的干擾越來越大,數(shù)量越來越少?;哪埗緭Q上的皮毛很厚,顏色很艷麗,因此長期被當?shù)鼐用瘾C殺用以制作皮領和皮帽。在荒漠貓行走的路線上,布滿了隱藏的鐵絲扣子和陷阱,當人們觀察到荒漠貓洞穴時,就會用煙熏等方法獵取荒漠貓?;哪垟?shù)量減少的另一個原因是,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在草原上大量使用毒藥滅鼠,是以捕食鼠類為主的荒漠貓二次中毒也慘遭殺害?;哪垟?shù)量稀少,分布密度較低,其生理生態(tài)、繁殖、食性等生態(tài)學研究十分匱乏。據調查估計,目前全球荒漠貓的數(shù)量不到1萬只。2021年1月4日經國務院批準,2月4日由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農業(yè)農村部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荒漠貓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上調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青海人對荒漠貓的認識大多來自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西寧野生動物園。據文獻記載,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西寧野生動物園曾經先后飼養(yǎng)過30余只荒漠貓,記錄過荒漠貓的活動規(guī)律。目前西寧野生動物園供游客參觀的荒漠貓,都是省內各市州縣野生動物管理部門在野外救護的受傷或父母遺棄的幼崽,在野外已無生存能力,只得寄樣在野生動物園。
荒漠貓在西寧南北山出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表明南北山物種豐富、食物鏈完整,同時也充分說明西寧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建設成效顯著。
馬麝現(xiàn)身大通縣察汗河
2024年1月14日的《青海日報》報道了一則消息,1月9日,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林業(yè)和草原局工作人員整理布設在大通國家森林公園察汗河景區(qū)的紅外相機時,發(fā)現(xiàn)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馬麝的身影。紅外相機兩次捕捉到馬麝身影,畫面中馬麝表現(xiàn)得非常機警,時而跳躍,時而凝視,動感十足。
2023年8月16日的青海衛(wèi)視在“青海新聞聯(lián)播”中報道了西寧大通首次拍攝到馬麝日間活動影像的消息,記錄時間為2023年7月17日15時48分、7月20日15時41分,短短二十余秒的影像畫面中,一只個頭大小與山羊相仿,耳朵狹長、模樣呆萌的馬麝沐浴著明媚的陽光,在綠草茵茵的山坡中,時而低頭覓食、時而轉頭觀察四周、時而閑庭信步,頗為悠閑自在。
對許多人來說,這樣的消息平淡無味,而對研究和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人來說,無疑是一顆重磅炸彈。由于大肆亂捕、偷獵,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馬麝在西寧地區(qū)乃至全省近乎滅絕。
大通國家森林公園察汗河景區(qū)出現(xiàn)的馬麝,青海人普遍俗稱為香獐或香子,把香獐身上的香囊叫麝香或香氣。叫的時間長了,麝香就成為青海人叫香獐的代名詞。歷史上的青海,只要有森林灌叢的地方都有馬麝在活動,是青海人老幼皆知的珍稀野生動物,但真正見過野外生活的馬麝的人并不多,因馬麝嗅覺敏感,行走靈敏,加之氣性大,難馴養(yǎng),野生動物園里也難以見到它的身影。馬麝身上因有著很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麝香而顯得異常珍貴。
在我從事的30多年的森林調查工作中,經常看到馬麝在傍晚的小溪邊飲水或清晨的灌叢中覓食,有時在灌叢中對面相遇,從身邊擦肩而過,近距離看到馬麝的英姿。馬麝遠看像一只特大的兔子,近看像一只小鹿。成年的馬麝一般體長為80多厘米,尾長只有5厘米左右,身高60厘米左右,體重二十多斤。雌雄頭上都不長角,這是在偶蹄目獸類動物中很少見的,但和所有的偶蹄目獸類動物一樣,馬麝沒有上門齒,下犬齒呈門狀,并與6枚門齒連成鏟狀,奇特的是,雄麝的上犬齒上長有一對長五六厘米,像野豬一樣的獠牙,一邊一個,彎曲向下,非常明顯。人們就靠這對獠牙區(qū)分馬麝的公母。這對獨特的獠牙,是一對用來保護自己用來決斗的兇猛武器。
馬麝和鹿同祖,在動物分類上屬哺乳綱偶蹄目鹿科。分布在青海的有林麝、原麝、馬麝,統(tǒng)稱為香子。體型比鹿要小,身體的毛色為黑褐色,背部隱約有六行淺黃色的斑點,頸部兩側至腋部有兩條明顯的白色或淺棕色縱紋,從喉部一直延伸到腋下。腹部毛色較淺泛白。毛粗而髓腔大,毛被厚密,但較易脫落。頭和面部較狹長,吻部裸露,與面部都呈棕灰色。耳長,大而直立。短短的尾巴藏在毛下。四肢很細,后肢特別長,站立時臀高于肩,蹄子窄而尖,懸蹄發(fā)達,非常適合疾跑和跳躍。
馬麝性情十分孤獨,膽怯而機警,一般都是獨行、獨立生活,雌雄長期分居,它們的活動極有規(guī)律。每只馬麝的居住和取食區(qū)域范圍一般在數(shù)百米范圍內,并形成了一個固定的“麝香道”,每天都沿著這條路線行走。采食、排泄也有固定地點,排泄后將糞便進行遮蓋。行走在大森林中,在森林中的大樹下,經??吹匠啥训鸟R麝糞和馬麝臥過的痕跡,這便是馬麝的家和廁所,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到馬麝的家。馬麝的糞便很像羊糞蛋。起初在森林中看到這種景象,都以為是野羊的窩。
在森林、灌叢中,馬麝將自己的路修建在崎嶇險阻、陡峭和怪石嶙峋的地段,從不在平坦的山路上行走,這是為了躲避棕熊和豺狼等天敵的跟蹤。為了方便自己識別和同類通行及相互聯(lián)絡,在“麝香道”的每一個明顯的樹樁或巖石上,它們常用尾脂腺分泌出的尾腺,以摩擦的形式涂抹在上面,從而使“麝香道”上留下一個個“油樹樁”和“油石頭”。人們只要在森林里發(fā)現(xiàn)類似的“油樹樁”和“油石頭”,基本上可以確定,此處曾有馬麝經過。馬麝的這種習性成為獵手們蹲守獵殺的好條件,給馬麝帶來致命的危害,更不幸的是馬麝即使在這條道上差點喪命,也還會堅定不移地走“麝香道”,還會生活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因此馬麝便有了“舍命不舍山”的雅號。在森林中行走,經??吹今R麝的屁股摩擦過的油滑光亮的樹干,好多人都以為是馬麝在撓癢癢呢。馬麝在每年的初夏上高山避暑,垂直性遷徙約兩個月,秋末重返舊巢,在森林中度過嚴冬。
馬麝的食物以森林植物為主,在森林和灌叢中挑食蒲公英、金露梅、黨參、羌活、馬先蒿、繡線菊和龍膽等植物的枝葉、花序和種子,很少食牛羊喜歡的禾本科植物,其中有不少植物是名貴的中草藥。它們喝的是山間溪水,吃的是中草藥,人們戲稱:“青海的麝香,吃的是冬蟲夏草,喝的是礦泉水,拉的是地黃丸?!?/p>
馬麝最出名的是它身上的香囊。許多人以為馬麝的香囊就是它的肚臍眼,是馬麝躺著睡覺時鉆進肚臍眼的螞蟻、小蛇等動物形成的。其實不然,香囊是雄馬麝特有的一個器官,位于雄馬麝臍部和生殖器之間,能分泌和貯存麝香。麝香作為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在我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利用歷史。漢朝的《神農本草經》,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諸多本草藥典均將麝香列為諸香之冠、藥材中的珍品,認為它能通諸竅、開經絡、透肌骨,主治風痰、傷寒、瘟疫、暑濕、燥火、氣滯、瘡傷、眼疾等多種疾病,很多著名的中成藥,如安宮牛黃丸、大活絡丹、六神丸、蘇合香丸、云南白藥等都含有麝香的成分。現(xiàn)代臨床藥理研究也證明麝香具有興奮中樞神經、刺激心血管、促進雄性激素分泌和抗炎癥等作用。麝香在生物學上稱為外激素,具有濃厚而奇異的香味。馬麝身上的麝香并不是生來給人類用來治病的,而是馬麝自己生活和生理的需要。馬麝平時都獨立生活,很少群居,香味平時就是它們彼此相互辯認、增加交往,以及減少同競爭對手遭遇的通訊聯(lián)系手段,只要空氣中有香味在,馬麝們雖孤此生活,卻知道周圍有同類,就不感到寂寞。麝香味在繁殖期間則具有吸引異性的強烈作用,是雄馬麝求愛的“情囊”。每到發(fā)情期,雄馬麝就會選擇一個順風的“制高點”,“打開”積蓄一年且極為豐滿的香囊,釋放出濃烈的麝香,以香傳情,引來雌馬麝,與之談情說愛,交配和生兒育女。在發(fā)情期,雄馬麝不僅需要釋放麝香,還常常使用獠牙向前來爭偶的其他雄馬麝發(fā)起進攻,相互撕咬,極其激烈,凡戰(zhàn)必傷。但為了獲得愛的權利,它們個個都表現(xiàn)得異常英勇和頑強,即使受到重傷、危及生命,也毫不畏懼。在情場上的決斗是許多動物在交配期表現(xiàn)出來的一個正常“心理反應”,但像馬麝這樣對愛如此執(zhí)著,并進行激烈搏斗的動物并不多見。當交配完成,愛已成為過去時,雌馬麝和雄馬麝就像什么事情也沒發(fā)生似的,各自揚長而去,獨居生活,即使某一天在“麝香道”上相遇,也表現(xiàn)出不相識的樣子。
雄馬麝平時的神態(tài)是精神抖擻,威風凜凜,雌馬麝則較溫和靦腆,灑脫可愛。它很少發(fā)出叫聲,即使出現(xiàn)天敵或發(fā)生異?,F(xiàn)象,也只是從鼻孔里發(fā)出短促的噴氣聲,以表示自己的不滿和抗議。當然,在它們不幸被捕獲時,也會拼命地大叫。和許多動物不同的是,馬麝在逃脫追捕之后的幾天之內,往往還會回到原地。這種習性致使馬麝的數(shù)量在人類的槍口或套子下急劇減少。馬麝的氣性很大,如果捕獲,它們不吃不喝,急的一直撞墻致死或活活氣死。這也是在野生動物園看不到馬麝的主要原因。
因馬麝有著很高的醫(yī)學價值和經濟價值, 加之馬麝的行動規(guī)律固定,長期以來遭到過度捕獵,馬麝的數(shù)量急劇減少。每年穿行在森林中,見到馬麝的機會也越來越少。馬麝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我們相信,在人類的覺醒和呵護下,馬麝將成為人類最親近的朋友。
雪豹首次現(xiàn)身湟源縣
2022年7月初,一條在湟源縣境內首次出現(xiàn)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雪豹的消息刷爆網絡,7月1日的中國新聞網、青海新聞網、7月3日的《西海都市報》等媒體都相繼報道,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小分隊在整理回收近一年紅外相機影像資料時發(fā)現(xiàn),湟源縣日月藏族鄉(xiāng)海拔4096米處拍攝到了青藏高原旗艦物種雪豹的活動影像。這是湟源縣境內首次拍攝到雪豹影像,也是繼2020年1月大通北川河源區(q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雪豹后,西寧地區(qū)再次發(fā)現(xiàn)雪豹蹤跡。雪豹活動的區(qū)域距離西寧主城區(qū)直線距離不足50公里,且在非自然保護區(qū)內,這對喜歡在海拔4500米的雪線附近和雪地間活動,晝伏夜出,深夜里偷襲獵物,被人們稱為“雪山隱士”“青藏高原旗艦物種”的雪豹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雪豹處于青藏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食物鏈的頂端,被視為評估高海拔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與否的“氣壓計”,為《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易危等級物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和國內相關野生動物保護研究部門組成聯(lián)合調查組,在青海昔日雪豹出現(xiàn)的區(qū)域進行聯(lián)合考察半個多月,結果連雪豹的糞便都沒見到。一度專家們認為雪豹在青海境內已絕跡。近年來雪豹的頻頻再現(xiàn),特別是人口密集的西寧市區(qū)周邊再次出現(xiàn),進一步表明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好轉。
近年來,為保護雪豹,青海通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在監(jiān)測調查、救護救助、棲息地評估等方面實現(xiàn)了新突破。
最新調查表明,全球雪豹分布數(shù)量約為7000只,其中中國約為4500只,青海約1200只。從幾乎絕跡到超過千只,這在世界生物保護史上都是一個奇跡,距西寧市區(qū)50多公里的湟源出現(xiàn)雪豹是更加驚人的奇跡。
胡兀鷲和狼共同現(xiàn)身大通
2024年5月10日,青海新聞網、《西寧晚報》等媒體報道,5月6日大通北川河源區(q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生態(tài)管護員在整理自然保護區(qū)核心區(qū)哈爾金溝收回的紅外相機中,發(fā)現(xiàn)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胡兀鷲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狼。
一段簡短的視頻中,一只長著胡須的大鳥,邁著輕快穩(wěn)健的步伐緩緩靠近食物,小心翼翼地觀察周圍,感覺安全后開始享受美餐。這只大鳥叫胡兀鷲,別名胡禿鷲。在分類學上,胡兀鷲隸屬于鳥綱鷹形目鷹科,是一種大型猛禽。胡兀鷲的體型與其他鳥類有所不同,許多鳥類一般都是雄鳥體型大于雌鳥,而胡兀鷲卻是雄鳥體形小,雌鳥體型大,雄鳥體長95~125厘米,雌鳥體長105~135厘米,翅膀展開時達235~280厘米,體重約5~7公斤。因雄鳥和雌鳥的臉頰下都有一小簇直硬的黑色胡須而得名。全身羽毛總體為黑褐色,頭灰白色,有黑色眼紋,后頭、頸、胸和上腹紅褐色。突出的特征是高而側扁的喙格外強大,先端鉤曲成90度,像鋼鉗一樣。胡兀鷲具有高強的飛翔能力,可飛越海拔超過8000米的山峰。
胡兀鷲的分布比較廣,亞洲、歐洲和非洲都有它們的身影。分布在海拔2000~4000米山地裸巖地區(qū)。在中國分布于新疆西部、青海、甘肅、寧夏、四川西南部及西藏地區(qū)。在青海主要分布于玉樹、果洛、海西、海北、海南和黃南等牧區(qū),喜歡棲息于開闊地區(qū),像草原、凍原、高地和荒漠地帶。喜歡筑巢于巖洞里或懸崖的突出處。常在空中長時間的滑翔和盤旋,搜尋地面動物尸體,經常與禿鷲、渡鴉等一起取食。 主要以大型動物尸體為食,特別喜歡腐尸和骨頭。發(fā)現(xiàn)腐爛的尸體后啄食其他食腐動物不能消化的部分,會把骨頭從高空拋向巖石打碎,取食骨髓后再食用骨頭。胡兀鷲還會特別注意觀察烏鴉、禿鷲、狼等食尸動物的行為,當這些動物發(fā)現(xiàn)動物尸體時,胡兀鷲也會去一塊分享。一般胡兀鷲不和其他猛禽猛獸爭搶食物,而是等在一邊,等其他猛禽猛獸吃完后,才去撿吃剩下的殘肉和骨頭。
二十世紀初胡兀鷲在歐洲的一些高山地區(qū)是比較常見的鳥,后來當?shù)厝苏`認為胡兀鷲會捕殺人們飼養(yǎng)的羊和雞,是危害畜牧業(yè)的害鳥,甚至有人認為胡兀鷲會吃嬰兒,因此加以捕殺,致使其數(shù)量銳減。加之棲息地減少,食物資源越來越少,導致胡兀鷲處境每況愈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時,在歐洲多數(shù)地區(qū)受到較大威脅而絕跡。后研究發(fā)現(xiàn)胡兀鷲性情溫柔,主要以食腐為生,幾乎不主動狩獵。尤為獨特的是,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唯一喜食骨頭的鳥類,是草原上的“清潔工”“自然清道夫”,有效抑制了疾病通過腐肉傳播的風險,維護著生態(tài)平衡。近年來歐洲人工引入胡兀鷲,在部分區(qū)域野外種群逐漸恢復。胡兀鷲在全球的數(shù)量不足7000只,在非洲與亞洲的部分山地分布較廣,在中國西部地區(qū),特別是青藏高原比較容易見到,但數(shù)量稀少,屬于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在視頻中,不斷出現(xiàn)體型矯健的狼群的身影,狼們時而低頭嗅聞氣味,時而前爪、后爪一起蹬地,悠閑自在。
在河湟谷地,人們從小最害怕也最可恨的便是狼。當孩子們哭鬧時,大人一句“你再哭,狼聽見了就把你抬走”,孩子們頓時止住哭聲鉆進母親的懷抱。東郭先生古老的寓言給狼背上了千年洗不清的臭名。狼由于“吃人”而被視為冷酷、殘忍的野生動物,被全人類視為不共戴天的敵人,在人類的想象中總是扮演著反派角色。
盡管狼主要以其他動物為食,但它們的飲食并非純粹的肉食。在某些情況下,狼可能會食用漿果、果實和其他植物性食物,以補充其飲食。
狼是群居動物,在狼群中,狼會通過各種聲音和體態(tài)來交流,通過觀察、學習和實驗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被看做是除人類外,有較高智慧的動物。狼群中的等級制度嚴格,每只狼都有其特定的角色和職責。
狼以其卓越的狩獵技巧而聞名。它們通常以群體形式行動,利用團隊合作來捕捉獵物。狼的狩獵技巧包括耐心、速度和力量,使它們成為高效的獵手。
狼能適應各種環(huán)境,從寒冷的苔原到炎熱的沙漠。這種強大的適應力使狼能夠在各種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存和繁衍。狼在外非常兇狠,卻是非常重視家庭的動物,在狼群中,家庭成員會相互照顧、保護和支持。
狼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通過捕食其他動物,控制獵物種群的數(shù)量,從而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
為了保障狼在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中的重要作用,2021年1月4日經國務院批準,2月4日由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農業(yè)農村部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狼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西寧地區(qū)近年來不斷出現(xiàn)國家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充分印證了西寧地區(qū)生物多樣性不斷完善,生物物種豐富,食物鏈趨于完整,展示了西寧周邊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斷優(yōu)化。西寧在逐步變?yōu)樯殖鞘械耐瑫r,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吸引著周邊的野生動物,西寧成為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們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