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鮮的由來,得從清朝頗具傳奇色彩的乾隆帝說起。
相傳乾隆帝微服私訪,一路游山玩水,走了一處又一處,看了一處又一處,漸漸地,越走越遠了。不知不覺間,離開直隸,奔了遼東地界。沿著遼河往下游走,行至人??谔?,乾隆帝感覺餓了,伸手摸摸行囊,身上帶的干糧已然用盡。抬頭望去,這里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眼前又有一條大河攔路,實在找不到能吃的東西。他無奈之下,又順著河沿一連走了三歇,也沒找到吃的。乾隆帝再也走不動了,眼睛餓得發(fā)花,就坐在河口碼頭休息。此時,河面上劃過一條小船,乾隆一看見船,心里樂呀,忙招呼船家靠岸。等漁船靠上岸,乾隆帝顧不得儀態(tài),張口就問,有吃的沒有?漁家人說,今天魚沒打著,蝦也沒撈著,什么吃的也沒有啊。乾隆帝那個失望啊,一雙發(fā)藍的眼睛不停地在船上逡巡。漁家人都是些好心腸,一看這人餓得這樣厲害,就說道:“在灘上采了半籃子文蛤,用熱水焯焯吃,先充充饑吧?!贝蠗l件簡陋,漁家人就抓一把文蛤清洗一下,倒在灶間,澆上水,燒開了,端給乾隆帝。乾隆帝這會子也顧不得儀態(tài)了,伸手就抓起一只往嘴里送,咬破包衣,嗬!這個鮮啊。乾隆帝在皇宮什么山珍海味沒吃過,沒想到一盤簡簡單單的清水焯文蛤,把乾隆吃得呀.身心舒泰,他點著頭連說:“好鮮、好鮮,這可真乃天下第一鮮?。 ?/p>
這個傳說記錄在遼河口漁家故事中,也有的地方傳說,“天下第一鮮”說的是別地的文蛤,反正遼河口當?shù)厝苏f,乾隆帝御口親封的就是遼河口文蛤。文蛤產于沿海地帶,而各地出產的文蛤因形體、生長環(huán)境、踩撈、食法等不同,而各有千秋。遼河口文蛤因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河海浸潤、食餌豐富等因素疊加,所產文蛤體型肥碩、色澤光亮、紋理分明、花色細膩、肉質鮮嫩肥美、營養(yǎng)價值高。
遼河口文蛤多產自蛤蜊崗,那里是遼河口貝類的繁殖基地,不僅有文蛤,還有泥螺、四角、玻璃牛、藍蛤、海螺、竹蟶等多種貝類,當?shù)厝诵蜗蟮胤Q之為蛤蜊崗,在國家地理范疇它還有個學名叫“渤海蛤庫”。
蛤蜊崗之所以成為渤海蛤庫,一是因為遼河在人海口處,河網(wǎng)密布,大大小小的河流裹挾著中上游丘陵山脈的氣息,攜帶著高原草灘動植物腐爛根葉、尸體,經(jīng)過浸泡、沖刷、研磨、粉碎、攪拌而形成均勻且柔和的顆粒,并與豐肥的河泥一道沉積下來,平鋪在淤泥質海底,形成相對固定的細沙堆。這些細沙堆抬高灘涂,形成漲潮為海,落潮為灘的蛤蜊崗。二是因為有淡水注入,這里的海水咸淡適宜,適合浮游植物生長,形成豐富浮游植物聚集區(qū),成為貝類繁殖的最佳場所。早些時候,蛤蜊崗的蛤蜊遍地都是,擠擠挨挨,密密匝匝的,只要在海水落潮時,彎腰撿拾就好。實在撿拾不過來,聰明的遼河口人就發(fā)明一種特制工具——蛤叉。這種蛤叉的來源還有段傳奇故事。據(jù)傳早年間,二界溝有個誠實的漁家小伙子,趕海時遇到一個白胡子老人。老人可憐巴巴地求小伙子捎一封信給他遠方一個親戚。小伙子見他可憐,就答應下來。第二天,他放下家里的事,搖著船,踏上送信之路。從早到晚,走了好遠,也找了好久,卻沒找到老人的親戚。正著急間,那位讓捎信的老人滿面春風地站在眼前,和藹地說:“懂禮儀、守信用、誠實的小伙子啊,我送給你一個物件吧,等到了蛤蜊崗時,再打開。”小伙子駕船來到蛤蜊崗,打開包一看,包里是一把兩齒的叉子,這就是踩蛤人第一把蛤叉。此后,漁民用蛤叉挖蛤,每次都收獲滿滿。
現(xiàn)在文蛤資源不如早先密集,踩撈已不用蛤叉,可蛤蜊崗還保留原始的踩蛤傳統(tǒng)。文蛤生存在海灘淺層下幾厘米至十幾厘米處,在海灘上形成一個個小孔(俗稱氣孔),采蛤的漁民在有“氣孔”的海灘上用腳不停地踩,文蛤便漸漸地從沙灘下浮上來。漁民們踩蛤像在海里跳一種奇怪的舞蹈,有人把踩文蛤的動作形象化地稱為“海上迪斯科”。我曾有幸跟隨漁船踩蛤,感受一回神奇的“海上迪斯科”之旅。
當太陽還像一枚咸蛋黃一樣掛在海面時,我就帶著滿心歡暢坐上踩撈船。不一會兒,船啟動了,大海茫茫,完全不辨方向,幾只調皮的鷗鳥炫技般圍著船飛來飛去,我伸出手,逗了逗鷗鳥,把面包渣滓喂給它,它居然落在我的手上,歪著頭望著我。船行了約四十多分鐘,“咯噔”一聲拋了錨。我伸出頭一看,嗬,周邊不知何時集聚十多艘采蛤船,棵棵桅桿,直指天際。
到達目的地,踩蛤船上的人兒紛紛像掠食的麻雀撲向海的胸膛。我也跟著急急慌慌地往下沖,落到地上才想起鞋子還沒有脫下來,短褲有些長,帽子被風吹得戴不住,最糟糕的是我連個袋子也沒拿,踩了文蛤也沒地方裝。只好回到船上,脫了鞋子,卷起短褲,再借了一個方便袋,再次跟在交錯搖擺的人群后,開始踩蛤。第一回踩蛤,下去就踩,完全不得法。周邊的踩蛤人比較專注,一個個目不斜視,專注地水底撈金,看著他們一個個陶醉的面孔,一雙雙急切起落的腳,感覺波光貝影的海灘那樣不真實。旁邊的同伴陸續(xù)有了收獲,我也急急地踩、踩、踩。踩了一會兒,腳下有些硬硬的感覺,撈起來看一看,一個銅錢大小的石子。用力把石子拋向遠處,它畫了一個優(yōu)美的弧度,回歸大海。
驕陽似火,熱汗橫流,皮膚很快曬得通紅,口干得像著火。想回船上喝水,卻已經(jīng)走出幾百米,往返一次會被曬得更厲害。尋思停下來歇一會兒吧,海灘茫茫,根本無處停歇。無奈之下,舉起相機給大家照相,鏡頭內醉酒一樣的踩蛤人,踩得不像“海上迪斯科”,有點像海上企鵝。同伴們無論是誰,有了收獲都會大呼小叫一番,叫聲此起彼伏的,很有些熱鬧。我這里遲遲沒有開張,內心有點小小的不淡定。忙不迭地狂踩亂踩,越踩越不得法。等人人都開了張,我反而不急了,忘卻驕陽炙烤,盡心享受海泥按摩腳趾的愜意。沉下心來,慢慢地得了些意趣,腦子不時醞釀出一兩句美言佳句來,正想學著古人吟誦而出,忽感覺腳下硬硬的,沿著邊緣一劃,一枚雞蛋大的文蛤握在手中,洗去泥沙,對著太陽照了照,文蛤花紋在太陽的映照下閃爍珠光。鄭重地把這枚文蛤放入口袋內,不知怎的,感覺文蛤在我心中有了不一樣的意味。
沿著周邊再用心地踩踩踩,兩個、三個、十個、幾十個,文蛤紛至沓來,收獲感沉甸甸的。收獲的快樂讓我忘記了焦渴疲累,不間斷地踩踩踩。海潮上涌時,我完全沒有感知到,還在踩得不亦樂乎。同伴拉我上船時,才發(fā)現(xiàn)這支“海上迪斯科”的隊伍已做了鳥獸散。大海嚴絲合縫地接管了蛤蜊崗金灘,好像它從沒敞開過胸膛。
第一次踩文蛤,光顧著體驗了,收獲的文蛤不多,卻也夠吃了。簡單做了辣炒、蔥燒、水煮、熬湯等幾個家常菜,呼三五好友來嘗鮮,一番觥籌交錯之后,大家盡歡而散。第二天,有朋友意猶未盡,相約繼續(xù)吃文蛤,這回點名要不一樣的食法,朋友發(fā)誓說要吃遍文蛤所有食法。不知道有沒有達成心愿,反正我是沒有。文蛤的食法很多,比較常見的有爆炒、煨湯、燒烤、生熗等,比較出名的菜式有炒文蛤、鐵板文蛤、金錢文蛤餅、土司月斧、如意蛤卷、芙蓉蛤仁、烤文蛤等。我會的菜式不多,只有水煮文蛤還比較拿手。水煮文蛤的要訣是急火快煮,微微開口即出鍋裝盤,趁熱就著熱湯,直接咬開衣膜,一股鮮水充斥唇齒間。煮文蛤的湯不要倒掉,直接拿來煮面,拌上文蛤醬,大口開吃,原汁原味,過癮。
在我們那里,大大小小的飯店都有剔肉專用“蛤刀”,即在長期剔肉過程中發(fā)明的一種簡易鐵質用具,有著特別的弧度。用蛤刀將文蛤撬開,探進去一旋,將蛤肉連衣膜順著一個方向刮下,反之,泥沙進入衣膜,就洗不干凈了。衣膜完整太重要了,衣膜一破就包不住水,做成菜就不鮮嫩了。在剔肉的時候,蛤蜊殼里會流出一種湯水,乳白色,有黏稠度,早年間漁家人把這種湯水叫“蛤蜊尿”,名字雖俗,卻是人人拿碗盆鄭重地接了,留著做老湯用,或炒菜時稍稍淋入一勺,即能提鮮。蔥燒文蛤的火候把握十分重要,否則文蛤肉變老,會影響口感的。香蔥段和姜絲的香不能蓋過文蛤肉的鮮,香輔助鮮,鮮提升香,吃上一口,鮮香滿口。
文蛤的多種食法上,還要加上更多食療效用,這樣,“天下第一鮮”效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