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頒布后,初中語文寫作愈加注重對學生語言、思維、文化等素養(yǎng)的提升。寫作訓練本質上就是語言、思維、文化的訓練,中考作文的寫作過程,更是一個復雜的思維建構考查過程。然而,當下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仍面臨著“言而無文”等問題,亟需尋找新的方式解決學生寫作問題。基于此,嘗試對中考語文寫作進行分析,借助導、思、議、展、評五步驟走出目前的困境,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從而達到言之有文,行則致遠。
[關鍵詞]中考語文;作文;寫作策略
[基金項目]2024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課題“基于UbD理念的高中語文古詩詞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編號:JGJX24D0553)。
[作者簡介]林欣淼(2000),女,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頂墩實驗學校,三級教師,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郭茜躍(2002),女,吉林外國語大學國際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志碼]A
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思維的載體。語文教育的核心任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其思維品質?!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教育的使命在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這不僅是教育的目標,也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標準[1]。寫作訓練本質上就是核心素養(yǎng)的訓練,沒有語言、思維、文化等素養(yǎng)就沒有寫作。中考作文的寫作過程,更是一個復雜的素養(yǎng)考查過程,不僅要求學生有明確、深刻的立意,同時也要求學生能展現(xiàn)出自己的文采。因此,針對當前學生寫作現(xiàn)狀中的問題,從審題立意、文以載道、知行合一三個角度進行論述,以期為一線教學提供建議。
一、審題立意:導、思
(一)導——以意為主,以文傳意
寫作訓練本質上是思維訓練。審題的過程就是打通思維堵點、完善思想認識的過程。分析構成因素,抓住關鍵詞語,辨析關鍵詞語,梳理各構成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審清題目的思維指令、思維重點、任務指令和情感傾向,打通思維堵點,明確情境任務,讓作文立意更加精準深刻。自古文章寫作皆以立意為基本原則,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2]。
近年來的中考作文也依據(jù)高考作文的考查思路不斷地推陳出新,材料作文開始成為考查熱點。從實際結果來看,在材料作文的寫作過程中,部分學生存在“不知如何審題”“立意不準確”“跑題和偏題”等現(xiàn)象。導致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主要是因為學生缺乏審題立意的實際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加強對學生此方面的訓練。
以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寫作板塊“審題立意”為例,教師可以設置如下問題,匆匆趕路的貓頭鷹遇到斑鳩。斑鳩問它:“你要到哪兒去?”貓頭鷹回答:“我打算搬到別的地方去?!卑啉F不解地問:“為什么呢?”貓頭鷹說:“這里的人都討厭我的叫聲?!卑啉F說:“你只要改變自己的叫聲就可以了。如果不改變你的叫聲,即使到了別的地方,還是會惹人討厭的。”從貓頭鷹和斑鳩的話中,你能讀出來什么信息?
經(jīng)過師生共同探討,可以從多角度確定立意(如表1所示):
貓頭鷹在面對問題時是向外尋找解決辦法,抓住關鍵語句“我要搬到別的地方去。”其中“搬”和“去”表明了它面對問題時所做出的反應和認知。可以提煉出觀點“換個環(huán)境就會好起來”“保護自己的個性,世界才能豐富多彩”。斑鳩在面對問題時是向內尋找解決,關鍵語句是:“你只要改變自己的叫聲就可以了。如果不改變你的叫聲,即使到了別的地方,還是會惹人討厭的?!本劢龟P鍵語句“改變自己”提煉出觀點“自己的錯誤不改正,換環(huán)境也沒有用”“改變環(huán)境不如改變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很多,不要拘泥一種”。審題過程就是梳理邏輯關系、打通思維堵點、完善思想認識的過程??紙錾蠒r間緊、任務重,考生可通過分析題目中的相關構成因素,進行判斷和推理,明晰各核心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精準審題立意。
(二)思——深度挖掘,象征內涵
審題立意的另一方面是通過思考挖掘題目的內涵,關注比喻義和象征義。結合材料、題目要求等要素進行寫作的形式,考查的是學生對自然現(xiàn)象、社會生活或熱點事件的看法或見解。為此,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將審題立意作為主要教學內容,根據(jù)學生的真實水平,讓他們在日常練筆、專題訓練等活動中,循序漸進地提升審題立意能力。當這項能力有所提升后,他們自然就能夠圍繞所給材料的中心含義展開立意、選材、構思和布局等寫作活動,從而創(chuàng)作出文質兼美的文章。結合幾個作文題目,通過審題可以確定立意(如表2所示):《好,更好》抓住中心詞語“更好”,限制條件“更”可以立意“人對環(huán)境好,環(huán)境對人類更好”“當下的狀態(tài)好,更好的是我們對未來的期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環(huán)保理念”等。《韌戰(zhàn)》中心詞是“韌戰(zhàn)”,限制詞是“韌”可以從“個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的精神”角度進行闡述?!稄倪@里走出去》中心詞是“走出去”,限定條件是“從這里”,可以從“困境/情緒/地點中走出去”“堅持不懈、不畏挫折的精神”視角展開論述。
審題是理解題目要求、界定作文范圍并領悟其深層含義的過程,它不僅涉及對題目的表層分析,更要求我們深入挖掘題目背后的意圖和內涵。審題的過程也是構思文章結構、選擇文體和題材、確定寫作手法的重要步驟。立意則是明確文章的核心主題,即中心思想或中心論點。這個“意”是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寫作目的在文章中的集中展現(xiàn),它關系到文章的深度和說服力。通過以上梳理我們可以提煉出審題方法,一是緊抓中心詞,明確寫作對象(找好角度)。二是緊抓限制詞,明確寫作范圍(修飾語)。三是鎖定比喻義,挖掘深層含義。
二、文以載道:議
《文心雕龍》提出“文以載道”,認為所創(chuàng)作出的文本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載體。在作文中,語言是最直觀的表現(xiàn)形式,它不僅是寫作的基本要素,更是作者傳達思想感情的關鍵工具。孔子也曾提及“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拔摹痹诳鬃拥乃枷胫?,是語言藝術的精髓,它要求我們在言說時追求言辭的精煉與優(yōu)雅,以及內涵的豐富與深邃。而一線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存在的寫作問題是:學生行文常常言之無物,只將摘抄來的好詞佳句引入文章,而自身缺乏創(chuàng)造優(yōu)美語言的能力,從而導致文章千篇一律。因此,需要通過精心的修飾和恰當?shù)奈牟?,使我們的語言能夠如同行云流水,既有外在的美感,又有內在的力量,從而在交流中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一篇文章若缺乏文采,便顯得平淡無奇,索然無味,如同嚼蠟,難以引起閱讀者的興趣和認可。
(一)議——借他人之道,鑄寫作之途
直接引用合適的詩詞和名言,為文章增添色彩。當然這里的引用,不是亂引,而是要有契合的引用。比如,標題處引用適合任務驅動型作文和材料的作文,遇到“樂觀豁達”則可以借助蘇軾的《定風波》里的語句“一蓑煙雨任平生”來表示豁達的心境。題記處引用適合所有類型作文,當我們談論那輪懸掛在夜空中的“皎潔明月”,不妨借助李白的《把酒問月》來抒發(fā)情感。詩中寫道:“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边@不僅描繪了月亮的恒久不變,也反映了時間的無情流逝。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我們都如同流水般匆匆,但在這流轉的歲月中,我們都能仰望同一輪明月,感受那份超越時空的寧靜與美好。小標題處引用適合所有類型的作文,如主題是“這里有歡樂”,那么則可以引用“急走追黃蝶”“溪頭臥剝蓮蓬”。開頭結尾處的引用也適合于所有類型的作文,如主題是“秋葉”,則可以這樣描述:“當秋日的微風輕拂過林間,我們便迎來了一年中最為絢爛多彩的季節(jié)。秋葉,它們是季節(jié)更迭的使者,以一種漫無邊際的壯麗,鋪陳出一幅動人心魄的畫卷。正如范仲淹在《蘇幕遮·懷舊》中所描繪:‘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不僅是對秋日景色的贊美,也是對時光流轉的感慨?!苯Y尾如撞鐘,清音有余。將課本上的知識進行有效轉化輸出,這也是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學會靈活運用知識的體現(xiàn)。
(二)議:引他山之石,啄寫作之玉
1.巧借意象,營造畫面
如寫動物“白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理想“白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寫“背影/剪影”——鮮衣怒馬少年時,不負韶華行且知。意象畫面可來源于詩句、名言、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等等。從困境中迸發(fā)的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這里將它跟“白鷺”“白帆”“剪影”聯(lián)系起來,讀者腦海里自然會浮現(xiàn)出詩詞描寫的美好意象,于是抽象的概念就具有了形象的、動態(tài)的美感。
2.動賓搭配,美化語言
以上述三個意象為例,可以借助動賓結構(動詞+名詞),名詞可由之前的意象展開想象,描繪意象會在什么地點做什么事情。借助上面三個意象,在意象的前面加“量詞+形容詞”或直接組成動賓結構,如從這里走出去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鷺,臨長空而展翅的(決心);從這里走出去是那風起浪涌中的萬點白帆,斬巨濤且迎風的(毅力);從這里走出去是那鮮衣怒馬少年留下的幀幀剪影,踏山河為逐夢的(堅持)。從而使語言更加靈活巧妙,富有美感。
3.亮點詞語,深化內涵
以“雨”為例:“雨是千變萬化的語言,訴說著世間的喜怒哀樂。它有時輕吟著‘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歡愉,如同杜甫筆下那綿綿的春夜,滋潤著心田,喚起人們對知識與智慧的渴望。有時,它又化作‘點點離人淚’,在寂寞的夜晚低聲訴說,每一滴都承載著深深的思念與不舍。而當它映照在冰湖之上,便成了‘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純凈與堅定,如同王昌齡在送別友人時那一刻的明澈與真摯?!贝硕位玫氖窃娋涞牧咙c詞語——“漫卷詩書”“離人淚”“冰心”,以詩眼、詞眼精準地將讀者帶入特定意境。關于造句煉字呂坤在《呻吟語》里說:“簡、切、明、盡、正、大、溫、雅。”[3]在此基礎上的文字載道,則會使文章更加出彩。
三、知行合一:展、評
(一)展——學以致用,以用促學
知為行之始,行為知所成。在了解了諸多方法的同時,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素材積累,素材需要有新意、具體,抓住重點,關注它、了解它、對它有感而發(fā),以達到學以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文時可以模仿喜歡的句子或者文章結構。模仿是寫作旅程的起點,而非終點,其終極目標在于超越模仿、激發(fā)創(chuàng)新,從而逐步塑造出獨具個性的寫作風格。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積極吸納他人的優(yōu)秀成果,借鑒他山之石,學習他人之長,同時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以尋求屬于自己的寫作之道,最終,讓每一篇文章都成為表達個人思想和情感的載體,真實地反映自我,傳遞獨特的聲音,讓文章成為抒情感、言己志的載體。
如在深入了解詩詞原有意境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詩詞中的“留白”,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修改,更易成就錦繡文章。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這里走出去”為題,讓學生化用詩歌的意境,進行擴展描述。
學生示例1:
何為走出去?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心”的情懷,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的豁達樂觀,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豪邁。
學生示例2:
世界上,我們生而為人,有著人類的七情六欲,有歡聲笑語,也有面對逆境時的痛苦呻吟,也無風雨也無晴,只要我們順境不驕,逆境不懼,就會走出世間迷宮,撥開云間,是邁向人生曠野的一步。
(二)評——評價反思,以促發(fā)展
評估體系構建要科學,評價的過程即學生學習的過程。語文評價要綜合發(fā)揮檢查、診斷、反饋、激勵等功能[4]。在語文教育領域中,評價不應僅限于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檢驗,還應全面發(fā)揮其多元功能:通過檢查來確認學習成果,通過診斷來識別學習障礙,通過反饋來指導學習方向,通過激勵來鼓舞學習熱情。此外,評價要注重有效性,主體、方式的多樣性。以往的量化測評多數(shù)情況下是由分數(shù)呈現(xiàn),導致量化測評難以完全覆蓋學生學習全過程,學生的自我達成度比較模糊。教師要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利用具體測評量表(如表3所示),可評可測可描述,放大過程,提倡多維,有助于提高評估的時效性,提升學習的成就感。
寫作在中考語文中占據(jù)很大的比重,也是最難提高發(fā)展的一個板塊。筆者認為作文進階有四個階段:一是積累。勤積累,多積累。二是模仿。模仿喜歡的句子或者文章結構。三是變化?;谀7?,加入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四是創(chuàng)造?;谧兓?,創(chuàng)造自己的寫作風格。在導、思、議、展、評五步驟的基礎上走出目前的寫作困境,提高寫作思維素養(yǎng)的發(fā)展,達到言之有文,行則致遠。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謝文惠,孫敏強.“機軸”:中國古代文法理論的象喻思維和藝術闡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09).
[3]呂坤.《呻吟語》[M].武漢:崇文書局,2017.
[4]杜飛.預期評估體驗——UbD理論視域下學習任務群設計的三個階段[J].中學語文,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