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學校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基與血脈,亦是學校的精神導向。學校文化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校園中是潛移默化的存在,能起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簡述學校文化的概念,分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整個文化建設過程中的作用。根據(jù)學校的實際情況,在借鑒其他優(yōu)秀學校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外國語學校建設文化的路徑,將文化滲透到學生的思想、行為和意識中,通過加強環(huán)境文化、德育課程、特色課程文化、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建設,論述學校文化的建設過程,為學校培養(yǎng)優(yōu)質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新形勢;學校文化;文化建設;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志碼:A
人所獲取的各類知識,所培養(yǎng)的行為習慣,都是在文化的滋養(yǎng)下逐漸成形的,正如雨露對草木的滋潤,使人知“禮”而立,成為更加完整和充實的人。文化是一個民族長盛不衰的源泉,是國家建設的基石,是人民群眾的靈魂所在。文化作為一種超物質力量,對于學校教育育人、教育教學而言尤為重要。優(yōu)秀學校文化是學校的立校之根、興校之本、強校之魂。加強文化建設是每個學校亟須完成的任務之一。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要建設優(yōu)秀的學校文化,既要從理論上認識學校文化的基本內涵,更要讓學校教育的主體發(fā)揮能動作用,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改進日常教育活動而主動創(chuàng)新學校文化。
1 學校文化概述
學校文化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涵蓋了學校的制度、精神、行為和物質文化等多個層面。學校文化實質上是一種德育隱性課程。通過學校文化,對學生進行道德熏陶,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規(guī)范,實現(xiàn)道德成長。學校文化既包括校園建筑、環(huán)境布置等顯性的要素,也包括人際環(huán)境、心理環(huán)境等隱性要素。學校文化與學校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等息息相關,是全校教職工和學生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精神風貌的體現(xiàn),是全校教職工和學生價值取向的高度共識。同時,學校文化也在全體師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實踐,既內化為他們的精神追求,又外顯于他們的行為舉止。學校文化的終極目標在于喚醒學生自我成長的渴望,朝著正面方向不斷成長。學校作為孕育國家棟梁之才的搖籃,不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使命,還承擔著傳授知識的使命。如果學校教育離開文化,只是革新教學形式,便無法達到教育目標,也無法完成學校使命。
2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推動校園文化發(fā)展奠定基礎
2.1 以“中學為體”做好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學校要重視民族傳統(tǒng),將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與中學課程相結合,引導學生全面了解傳統(tǒng)文化,從內心真正接受傳統(tǒng)文化,增強中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文化自信心。社會思潮對于校園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影響,社會上存在的非理性主義、享樂主義等都會影響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是中學生正處于各項觀念樹立的重要階段,學校要不斷向其普及傳統(tǒng)文化,使其具備獨立精神,能明辨是非。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比較能發(fā)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四個特點:一是責任先于自由。中國文化在培育個體時,強調個人責任意識的塑造,即個人需承擔自身所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二是中國文化傾向于將義務置于權利之上,這種傾向深刻體現(xiàn)在個體如何處理自身與他人關系的各個方面。三是社群的重要性在中國文化中尤為突出,強調個體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在群體生活中找尋自我定位,通過群體生活展現(xiàn)個人的道德品質。四是和諧是中國文化所注重的核心價值之一。歷史長河中,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文化沖突、流血與斗爭屢見不鮮。然而,相較于西方文化,中國文化更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倡導多元共融的和諧理念。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學校應當積極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元素,通過傳統(tǒng)文化熏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其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定傳承者和積極弘揚者[1]。
2.2 以“西學為用”提高校園文化軟實力
這里的“西學”涵蓋范圍較廣,涉及眾多西方文化以及非西方民族文化。在互聯(lián)網的推動下,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國,進入人們的生活,進入校園,勢必會對傳統(tǒng)文化造成一定的沖擊。學校在進行文化建設時,對于多元化的西方文化,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等文化,引導中學生正確看待西方文化的精華與糟粕,使其具備較強的辨別能力。
2.3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學校的具體體現(xiàn)
2.3.1 人文文化
人文文化體系主要聚焦于人的本質,涵蓋人道主義、仁愛精神、中正之道等核心理念,蘊含深厚的人文知識與思想精髓。學校人文文化建設主要依托人文知識這一載體,通過情感共鳴、深刻感悟等多種途徑,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進而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實現(xiàn)“大其心”的教育目標。在教學活動中,人文文化建設主要圍繞語文、歷史、思想政治等核心科目展開。這些科目不僅承載著傳授知識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通過“以文化人”“讀史明智”“以哲成思”等教育手段,實現(xiàn)學校的教學育人目標,幫助學生提升文化素養(yǎng),開闊思維視野,塑造健全的人格。
學校除了教育學生掌握學科知識,還應注重對學生學養(yǎng)、素質、品行和境界的培養(yǎng)。這些方面的教育,應成為道德修養(yǎng)教育的核心內容。為了真正發(fā)揮道德的實際影響力,學校要引導學生將道德理性內化為他們的主體意識。這一過程并非一蹴而就,還要需要通過傳遞人文文化知識,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將理性認知與主體信念及情感相融合。通過這樣的內化過程,學生能夠逐漸積累內在的道德力量。學校檢驗學生的“德行”,不應僅僅依賴考試成績,還要通過觀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外化”表現(xiàn)去檢驗。這種外化,即學生將內在的道德力量轉化為實際行動,是評價其道德修養(yǎng)水平更為準確和全面的方式。學??蔀閷W生建立道德檔案,讓學生從校園文化中感受、感知、領會、修養(yǎng)身心,將其培養(yǎng)成為優(yōu)秀的國家棟梁之才[2]。
2.3.2 科學文化
許多學校對科學文化發(fā)展建設的重視不足,普遍存在科學文化缺失的問題??茖W教育主要涉及知識、方法、過程、觀點等維度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學校主要聚焦科學文化,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高素養(yǎng),旨在使其成為具備卓越科學素養(yǎng)的未來之星。此項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珍視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因為這是他們探尋自然科學領域及相關規(guī)律的動力之源。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熱情與興趣,引導學生喚醒內在的自主學習意識,并為學生構建全面、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體系,助力學生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3 新形勢下學校文化建設的有效路徑
3.1 “生活既教育”——積極創(chuàng)建環(huán)境文化
和諧、健康的校園環(huán)境,能起到潛移默化影響全體師生觀念意識以及行為習慣的作用,全面詮釋生活即教育。
學??蓪⑥k學宗旨、育人目標等相關理念以文字的形式放置在校園最顯眼的位置,確保全體師生只要進入學校就能一目了然。在教學樓中布置文化長廊,主要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感受祖國文化的深厚。在樓梯間上鋪滿英文單詞、公式等內容,讓學生在不經意間學習更多知識[3]。
以班級為核心單位,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親身參與,共同打造個性化的教室板報、圖書角等方面的制作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學習相關知識,起到增強凝聚力的作用,讓班集體更加團結。
3.2 “事事皆教育”——積極創(chuàng)建學科德育、體驗德育
其一,體驗德育。在學生的教育培養(yǎng)中,學校應優(yōu)先強調德育的重要性,避免僅僅停留在空洞的理論灌輸上。相反,應該精心策劃一系列主題鮮明、創(chuàng)意十足的德育活動,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深化對德育的理解和感悟,同時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以Y外國語學校為例,每年在新生入學前,學校都會精心組織為期一周的新生綜合訓練,主要訓練一日常規(guī),學習日常問候用語,通過一周的培訓與學習,讓新生與高年級學生都能遵守日常規(guī)則。學校可依據(jù)學校實際情況健全一整個學年的活動,為學生展示才藝提供舞臺。例如,開展讀書節(jié)、外語藝術節(jié)等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參與讀書、參與演講、影視配音、英語歌劇等[4]。也可讓學生自創(chuàng)自編英語話劇,鍛煉學生運用外語的能力,并從中感受異域文化的魅力,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其對異域文化的包容力。
其二,學科德育。學科德育主要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主要集中在課堂上,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德育的滲透。例如,在開展思想品德課程時,需要依據(jù)學生的身心特征選擇恰當?shù)膬热葸M行教學。通過德育教育逐漸引導學生規(guī)范自身日常行為,為其滲透民主法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融入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借助文學的獨特魅力,向學生傳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外語課程的學習中,通過對比中西文化的異同,讓學生深刻感受祖國的偉大,并培養(yǎng)學生成為既能傳承中華文化精髓,又能以包容開放的心態(tài)看待世界的國際公民;在歷史課程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深入觀察歷史事件和人物傳記,探尋其中蘊含的內在規(guī)律,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唯物史觀;在體育、音樂等課程的學習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技巧,更要注重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審美能力;在開展數(shù)理化等課程時,主要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精神與科學觀。
3.3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積極創(chuàng)建多元化、特色突出的課程文化
學校需要依據(jù)自身特色,開發(fā)校本課程,既能突出學校的特色,還能提高教學質量。學校應豐富教學方式、改變教學模式,在現(xiàn)有教材的基礎上,開發(fā)校本教材,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素材。同時,教師也應革新自身的教學方式,采取大小班結合、長短課并存的方式,確保每個小班人數(shù)不超過25人,讓學生擁有更多學習的空間和時間。依據(jù)學校情況、學生學習情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生活環(huán)境,不斷摸索形成有效的教學方式。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學生家長的個性化需求,學校還可設置其他外語的選修課[5]。
3.4 “高效促優(yōu)質”——積極創(chuàng)建優(yōu)質的學校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是彰顯學校校園文化的基礎內容之一,主要由各項規(guī)章制度、運作機制構成,對于學校形成特色的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有著一定的導向作用。因此,學校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需要依據(jù)學校發(fā)展情況,制定相匹配的管理制度,讓教師成為管理的主人。利用該制度激勵和約束教師工作行為,激發(fā)其積極主動地提升自我、提高境界,并將此種行為逐漸轉化為常態(tài)化、恒久的精神文化。例如,某外國語學校設置的“三效教改”主要是指教研工作開展的重點要圍繞著實效教研、高效課堂、有效作業(yè)開展?!叭摗敝饕笇芾碚?、對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八乃恼n堂”主要是指該學校創(chuàng)設的、獨具特色的課堂。
4 結語
學校文化作為學校軟實力的象征,是學校可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伴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和特色學校建設的深化,學校文化建設被視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凝練好、創(chuàng)生好學校文化,將推進學校、教師、學生等多方的協(xié)調有效健康發(fā)展。文化建設需要學校全體教職工的支持,可以課程建設為著手點,遵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念,為學校建設“生活既教育”的環(huán)境文化。針對不同學科設置相應的德育教育,讓學生從學科中體驗德育。積極創(chuàng)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多元化課程,讓學生從多方面感受學校特色文化,通過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有意識地約束自身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通過開展各項特色課程,為學校培養(yǎng)一批批優(yōu)質的國家棟梁之才,為國家繁榮昌盛提供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謝紹賢.全程育人視域下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與路徑——兼談福建省首批教改示范性建設校的實踐探索[J].教育科學論壇,2022(23):78-80.
[2]武建謀,謝琰,余孟孟.學校文化建設:重視每一個人的體驗——湘一立信實驗學校校長武建謀先生訪談[J].新課程評論,2021(10):33-40.
[3]建設生態(tài)校園,打造綠色文化——湖南省長沙外國語學校生態(tài)文明教育紀實[J].環(huán)境教育,2020(Z1):97.
[4]王奇,王鵬飛.學校文化建設的內涵分析與路徑探索[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6(A1):258-260.
[5]張艷瓊.走向家校共建的學校文化建設——以河南省鞏義市子美外國語學?!白用涝婍崱表椖繛槔跩].教育視界,2019(2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