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過程中逐步感悟基本思想、積累活動經驗,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以“認識面積單位”的教學為例,分析數(shù)學教學中“重活動形式,輕體驗感悟”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并詳細分析了江蘇省吳江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花港迎春小學數(shù)學教研組關于“認識面積單位”的教學實踐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教學活動;體驗;感悟;教學案例
作者簡介:吳曉雄(1968—),男,江蘇省吳江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花港迎春小學。
一、緣起
“認識面積單位”是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的內容,筆者聽了一位青年教師的教研課后,感觸頗多,現(xiàn)將這位青年教師的教學片段摘錄如下。
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面積的含義,那你知道課桌的面積有多大嗎?你能用數(shù)學書或文具盒來量一量嗎?
學生動手操作。
師:誰來說一下測量的結果?
生1:大約有6本書的封面這么大。
生2:大約有10個文具盒蓋的面積這么大。
師:那到底是多大呢?為了傳達準確,我們需要使用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F(xiàn)在先來學習第一個面積單位。
教師出示1平方厘米的紙張。
師:同學們,這就是1平方厘米的紙張,請大家量一量它的邊有多長。
……
這位教師的教學思路是正確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測量同樣大小的課桌面積卻有兩種不同的測量結果,引發(fā)了學生的認知沖突,促進了學生深入探究。但這樣的操作活動有效性較低,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理解不夠透徹,存在“重活動形式,輕體驗感悟”的問題。
二、歸因
“重活動形式,輕體驗感悟”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層面。
(一)認識層面:對新課標的片面理解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圖形的測量教學要引導學生經歷統(tǒng)一度量單位的過程,創(chuàng)設測量課桌面積等生活情境,借助不同的工具,讓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比較測量的結果,感受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意義,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理解,使學生逐步積累操作經驗,形成量感[1]。新課標十分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將操作活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導致部分教師過于注重活動形式,而忽視了學生的體驗感悟。操作活動和體驗感悟是數(shù)學教學活動的兩個組成部分,它們是一個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因此,在教學活動中組織操作活動固然重要,但體驗感悟同樣不容忽視。
(二)方法層面:對教材的片面解讀
教材對“認識面積單位”的內容編排分為兩個層次:一是讓學生用不同的工具來測量課桌面的面積,引導學生在測量、交流活動中產生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需求,從而引出面積單位的概念;二是讓學生理解“平方厘米”這個面積單位的含義,感知1平方厘米的實際大小,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平方厘米做單位直接計量面積。部分教師在解讀教材內容編排意圖時,往往認為通過測量課桌面的面積,引導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就是教學的全部過程,其實不然,教材編者的編排意圖是借助測量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步體驗知識、在體驗中深刻感悟知識。
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不斷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正確解析新課標和科學解讀教材。另外,還要多進行課堂教學實踐與反思,唯有如此,才能把握數(shù)學活動要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實踐
筆者所在學校的數(shù)學教研組很早就開始關注如何在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在體驗中深刻感悟。以下是筆者所在學校數(shù)學教研組關于“認識面積單位”的教學實踐片段。
(一)片段一:聯(lián)系生活,激活經驗
教學時教師用課件展示花港小學明泉校區(qū)全景照片,并提問:“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學生回答:“這是我們學校?!苯處熁貞骸皩?,那你們知道我們學校的面積大約有幾個標準足球場那么大嗎?”第一名學生回答4個,教師做壓縮狀手勢,第二名學生馬上說有3個,教師很開心地說:“猜對了,我們學校的面積大約有3個標準足球場那么大?!苯又?,教師用課件展示花港小學迎春校區(qū)全景照片,并提問學生:“這是花港小學迎春校區(qū),比明泉校區(qū)大一些,你們能猜一猜迎春校區(qū)的面積大約有幾個標準足球場那么大嗎?”第一名學生回答8個,教師否定,第二名學生回答5個,教師仍然否定,并提示學生比5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更小些,第三名學生回答4個。教師回應:“對,迎春校區(qū)大約有4個標準足球場這么大?!苯處熢谡n件上同時出示以上兩張照片,并提問:“看著這兩張照片,你們有什么想法?”有的說花港小學迎春校區(qū)比明泉校區(qū)要大,還有的學生說,花港小學迎春校區(qū)和明泉校區(qū)加起來大約有7個標準足球場那么大。最后,教師小結:“同學們,在生活中,為了形象地說明一個物體的面積,通常會借用大家比較熟悉的物品做‘中間人’來打比方,比如剛才的足球場就是‘中間人’。”
反思:數(shù)學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中,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由圖片導入新課,讓學生在好奇、猜想中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值得一提的是,讓學生估算花港小學迎春校區(qū)的占地面積時,還采用了逐步逼近法和區(qū)間套的思想。
(二)片段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需要
教師提問:“如果讓你描述教室里的課桌面的面積,你打算如何描述?你準備用什么物品來測量課桌面的面積呢?”第一名學生說:“我用大楷簿來測量?!钡诙麑W生說:“我準備用一次性紙杯來測量?!钡谌麑W生說:“我用樹葉來測量?!钡谒拿麑W生說:“我用數(shù)學簿來測量?!苯處熆隙ǖ溃骸巴瑢W們的方法真多,現(xiàn)在請同學們分小組用你們喜歡的物品來測量課桌面的面積。”小組活動結束后進入全班交流環(huán)節(jié)。在交流前,教師提出要求:“交流時,要說清楚你們是用什么來測量課桌面面積的,課桌面的面積大約等于多少個測量工具的面積。”第一組學生說:“我們組是用杯子來測量課桌面面積的,課桌面的面積大約有40個杯子的底面積那么大?!苯處熡谜n件動態(tài)演示這種測量方法。第二組學生說:“我們組是用大楷簿來測量課桌面面積的,課桌面的面積大約有7本大楷簿那么大。”教師同樣以課件動態(tài)演示這種測量方法。第三組和第四組分別用數(shù)學簿和樹葉來測量,結果分別是課桌面的面積大約有8本數(shù)學簿封面那么大和大約有15片樹葉那么大。教師用課件依次動態(tài)演示這兩種測量方法。隨后,教師組織學生觀看課件上展示的四種不同的測量方法,并讓學生比較:“同學們用4種物品量出了課桌面的面積,比較這4種測量方法,你們有什么想法?”馬上有學生站起來說:“我覺得有點麻煩,所用物品的數(shù)量不一樣?!币灿袑W生說:“我覺得只用這4種方式很難說清課桌面到底有多大,因為用來測量課桌面的物品大小是不同的。”這時,教師的引導很重要。教師說:“是啊,課桌面到底有多大,真的很難說清楚,這給我們的交流帶來了許多麻煩。我們在學習長度單位的時候,也碰到了類似的情況,你們是否記得當時是怎么測量物體長度的?”有學生說:“我記得當時我們是用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去度量的?!苯處熂皶r總結:“是啊,為了準確測量物體面積的大小,我們可以用同樣大小的小方塊去測量物體面積,也就是一定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這個統(tǒng)一的標準就是面積單位?!迸c此同時,教師板書課題。
反思: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可謂獨具匠心,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對面積單位形成初步認識,在動手測量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問題,引發(fā)認知沖突。測量時選用的測量單位不統(tǒng)一,導致測量的結果也不同,這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了統(tǒng)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三)片段三:操作探索,形成概念
教師出示1平方厘米的教具對學生說:“這是1平方厘米,是我們要學習的第一個面積單位。請你們試著從材料袋里找出1平方厘米的物品?!睂W生從材料袋里找到1平方厘米的物品后,教師提問:“這個1平方厘米的物品是什么形狀的?它的邊長是多少?”學生觀察后交流,知道了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用符號來表示“平方厘米”,并學會它的讀寫方法。至此,學生頭腦中還沒有建立起1平方厘米的表象,所以,教師安排了以下環(huán)節(jié):先想一想,在頭腦中構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樣子,再畫一畫、比一比,把頭腦中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畫下來,再將其與實際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對比。對比之后學生很興奮地說:“我畫的1平方厘米與實際的1平方厘米差不多。”也有學生說:“我畫的1平方厘米比實際的1平方厘米稍大?!苯又?,教師安排“找一找”活動: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有學生說:“一塊小橡皮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币灿袑W生說:“李明同學一顆門牙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边€有學生受到啟發(fā)說:“我的一個大拇指指甲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最后,教師組織學生計算物體面積:“請你用8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看看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苯處熢谡n件上展示學生的各種拼法,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拼法不同,拼成的圖形面積卻都是8平方厘米”,讓學生明白,組合圖形由幾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它的面積就是幾平方厘米。
有了這樣的學習經驗后,教師趁熱打鐵,拿出一張郵票問學生:“請你估計,這張郵票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有學生說是4平方厘米,也有學生說是5平方厘米。教師問:“有什么辦法知道這張郵票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呢?”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可以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測量郵票的面積。”
反思:讓學生在現(xiàn)實情境中體驗和感悟數(shù)學是數(shù)學活動的基本要求。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參與認一認、說一說、量一量、想一想、畫一畫、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一系列實踐活動,使學生不斷明確1平方厘米的實際大小,讓學生在頭腦中生成面積單位的實際表象。
(四)片段四:自主探索,積累經驗
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活動:“剛才我們通過估一估、量一量等方法認識了‘平方厘米’,現(xiàn)在請你們選擇其中的一種或幾種方法,以小組為單位來學習‘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活動結束后,全班進行交流?!?/p>
反思:有了學習“平方厘米”的經驗,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是可行的。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逐步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驗。
四、思考
(一)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chuàng)造
體驗學習充分展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通過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取的過程、思維形成的過程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了解面積單位的由來、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能使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發(fā)展。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能體驗到數(shù)學的奇妙、探究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二)引發(fā)認知沖突,產生問題意識
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不斷建構知識的過程,也是認知矛盾不斷運動的過程。在課堂上,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展現(xiàn)“矛盾”的機會,讓學生產生解決矛盾的動機,主動探究矛盾產生的根源,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由被動執(zhí)行者轉化為主動探究者,學生主動探究的空間得以真正擴展。
(三)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相對應
教學活動要與教學目標相對應,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把教學目標定為:(1)讓學生經歷測量物體面積的過程,初步體會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并初步認識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等面積單位;(2)組織多種活動,讓學生建立有關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增強學生的空間觀念和量感;(3)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在明確的目標指導下,開展的各個教學活動都能有較強的指向性,各個小目標都會通過相應的教學活動來實現(xiàn)。
(四)突出探究性活動,使學生親歷探索數(shù)學的過程
教師要在數(shù)學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數(shù)學活動和互動交流的機會。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用數(shù)學簿、樹葉、大楷簿、一次性杯子等測量課桌面的面積,再讓學生相互交流,產生認知沖突,深刻體會到統(tǒng)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在教學“平方厘米”這一概念時,又采用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一系列活動,加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平方厘米”,獲得相關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享受探索數(shù)學的樂趣。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