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語法填空題旨在考查考生在語篇理解的基礎上對語法和語用知識的運用,重在考查考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當前我國高中英語考試中的主要題型。對于部分地區(qū)的農(nóng)村學生來說,這一題型得分率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教師需要細致解析高考英語語法填空題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認真分析農(nóng)村學生新高考英語語法填空題失分的原因,并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對策組織教學,提高學生語法填空題的準確率。
關鍵詞:農(nóng)村學生;高中英語;語法填空;失分原因;新高考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池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新高考英語語法填空備考策略研究—以都安二高2021級為例”(項目編號:2022B068)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唐苗(1992—),女,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第二高級中學。
語法填空題對學生的英語知識綜合運用能力要求較高,要求學生在分析語篇的基礎上分析句子結構,明確考查的語法知識點,并通過詞形的變化、功能詞的選擇完成填空。教師可以基于高考語法填空題開展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法知識的內(nèi)驅力,還可以使其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一、農(nóng)村學生英語語法填空題失分的原因
部分來自偏遠山區(qū)的學生,由于師資、設備、資金、物質(zhì)等條件限制,難以系統(tǒng)、扎實地學習英語知識,英語基礎較薄弱。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詞匯量不夠
在一個句子中,一些學生只認識其中幾個簡單的基礎單詞,如she、he、the、a等,不認識句子的
核心詞匯,解題寸步難行。例如,對于句子“Every summer is a high time for natural (disaster), such as typhoons, hurricanes, floods, heavy rains, landslides...”,一些學生只認得橫線前的幾個單詞,無法理解句子想要表達的意思,因此,對于要填的詞只是隨便填一種形式上去,導致答對的概率不大。
2.混淆形近單詞的意思
學生記憶單詞不牢固,混淆形近單詞的意思,導致所理解的句意與真實句意偏差大。例如,在“It refers to the recent trend among young people who want to visit as many scenic (spot) as possible while spending the least time and money.”這個句子中,有些學生誤把scenic當成scientist,而把spot看作sport,故整個句子被理解成“……因為許多科學家運動……”,所以他們會在空格處填寫spoted或spoting。
3.沒有詞性概念,不理解詞的功能
有的學生不知道什么是名詞、形容詞、副詞等,記單詞只是大概地去記憶,并不在意單詞的詞性,也不知道各種詞性的用法,只是照著中文的意思去填空。例如,在句子“Meanwhile, some believe this kind of traveling is (simple) an expression of youthful impulse.”中,橫線處需要填寫一個副詞來修飾前面的is,有的學生不理解simple是形容詞,他們就填寫simpled,誤認為句子是被動語態(tài)。
4.忽視句子的邏輯性,所理解的句意不符合邏輯
有的學生割裂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按照自己認為的單詞意思去翻譯句子,沒有考慮到句子和上下文的銜接是否符合客觀事實。例如,對于“ (Fortunate), graduates who fail to pass the tests will not get a bachelor's degree.”,有的學生忽視了逗號前后句子的邏輯,直接填Fortunately,而逗號后的句子是想表達“沒有通過考試的畢業(yè)生不會取得學士學位”,根據(jù)邏輯,這是一件不幸的事,正確答案應是Unfortunately。
5.深受中文慣性思維影響,完全不顧英語語法規(guī)則
有的學生習慣于一一對應中英文去翻譯理解文本,對于英語語法規(guī)則掌握不夠,存在巨大的學習漏洞。例如,有的學生將“Millions of acres of
wetlands were dried to feed and house the ever-increasing populations, greatly (reduce) waterfowl habitat.”翻譯為“數(shù)百萬英畝的濕地干涸以養(yǎng)活和容納不斷增長的人口,大大減少了水禽的棲息地”,因此直接填動詞的過去式,忽視了語法規(guī)則。此句橫線處應該填非謂語動詞,用現(xiàn)在分詞作結果狀語,表示意料之中、自然而然的結果。
6.缺乏構詞法意識,即使知道填什么詞也填不對
有的學生大概了解詞性和詞的功能,但是對于詞形的變換、派生詞等知識掌握得不好,因此單詞寫得不正確。例如,在“On the one hand, they can watch
funny TV (entertain) or advertisements.”中,有的
學生知道此處要填一個名詞,卻因為不懂得構詞法,填成entertaintion,而正確答案是entertainments。
7.沒有熟練掌握答題技巧
有的學生很容易忽略句子的前后聯(lián)系,把句子割裂開來并按照中文語義去翻譯,憑感覺去答題,沒有分析和驗證句子的意識。例如,在“Today, waiting
eagerly in queues at the temples, people (except) to not just share a bowl of porridge, but be a part of the tradition...”這個句子中,有的學生憑著“be expected to do sth.”這個經(jīng)常使用的句型,很自然地在橫線處填入“are expected”。但是,通過分析句子可知,“waiting eagerly in queues at the temples”
是說“人們急切地在寺廟排隊”,“people (except) to not just share a bowl of porridge, but be a part of the tradition...”是說“不僅是分享到一碗粥,更是成為傳統(tǒng)的一部分……”,由此,人們應該是主動期待得到某種東西,而不是被期待,正確答案應是“are expecting”。
8.缺乏英語語感,完全不知道要填什么
缺乏英語語感的學生看不懂句子,對如何切入句子也沒有頭緒,就隨便填一個詞。例如,有的學生看不懂句子“LaBa Festival was traditionally
occasion to honor their ancestors and pray to deities...”的意思,而題目也沒給提示詞,他們只能隨便填一個常考的詞,如which、that等。如果學生有一定的語感,看到前面的was及后面的名詞occasion,應該會意識到這里需要填一個冠詞,而此處是泛指,occasion又以元音音素開頭,因而正確答案是an。
二、農(nóng)村學生英語語法填空題失分的應對策略
1. 通過各種形式豐富學生的詞匯和短語積累
詞匯和短語是句子的基礎,也是學生理解短文的關鍵。然而,一味埋頭背單詞會讓學生感到枯燥,教師可以采用課堂單詞小游戲或者課堂單詞競賽等方式,讓學生以多種形式去接觸重點詞匯;可以把單詞融入閱讀材料,使重要的單詞不斷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并讓學生在早晚讀時重復朗讀這些閱讀材料,加強學生對重點單詞的記憶,然后以周為單位進行單詞的詞義測試。這些方法可以增強單詞記憶的趣味性和競爭性,使學生更有興趣和動力去記憶單詞。如此反復,學生就能不斷積累詞匯。
2.指導學生歸納并反復辨別形近單詞
每次遇到形近的詞匯,教師都可以提問學生單詞的意思,并列出這些形近詞讓學生比較,指導學生歸納記憶和區(qū)分。例如spot和sport、scenic和science、mass和mess、expect和except等。將形近單詞歸納出來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把形近詞抄到英語專用筆記本,每天用課余時間和同桌互測互考,提高分辨形近單詞的能力。
3.重視詞性和詞的功能的教學
高考英語語法填空題中考查詞性的題目比較多,這要求學生必須熟練掌握詞性以及詞形變換的知識。而教師在教學中遇到重要的且具有兩種及以上詞性的單詞就要加以強調(diào),用不同的語境讓學生去辨析這個詞在不同的句子中的詞性以及功能,不斷培養(yǎng)學生注重詞性的意識和習慣。例如,在“In my opinion, students can benefit a lot from doing some housework.”中benef it是謂語動詞,意思是“有利于”,而在“Reading English classic is a great benefit tous, so let's begin right now.”中benefit是名詞,意思是“益處”,被形容詞great修飾。
4.強化學生的邏輯意識
在講評語法填空題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例如提問學生是如何理解某個句子的,如果單獨理解這個句子是否講得通,它和上下文連接起來又是否合理?;蛘呖梢蕴釂枌W生某個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以及這個句子換一種表達方式可以怎么說、如何正話反說等。
5.強調(diào)中英文語法規(guī)則差異,指導學生答題時進行思維轉換
由于我國學生是以漢語為基礎學習英語,而兩種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存在較大的差別,這可能會造成學生在認識與表達上的錯誤[1]。例如,在一個中文句子中用逗號或頓號就可以連接多個動詞,而在英文句子中就要加連詞and或者or等,或者把動詞變成非謂語的形式。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就要反復去強調(diào)這個知識點,且讓學生自己去寫句子并分析其中的語法規(guī)則,使學生養(yǎng)成運用英語思維寫英語句子的習慣。
6.加強詞法、句法的教學
高考全國卷語篇型語法填空命題具有基礎性的特點,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夯實語言基礎知識。從現(xiàn)有全國卷試題來看,對語法知識的考查主要是基本的詞法和句法規(guī)則以及固定搭配等,相較于其他高考卷,虛擬語氣、同位語從句、倒裝句等不再是考查的重點內(nèi)容,教師應把握語法教學內(nèi)容的側重點[2],著重于詞法、句法的教學,對詞法和句法進行專門的講解和練習,讓學生知道構詞以及成句的方法和規(guī)則,提高學生分析句子以及理解句子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答題正確率。
7.培養(yǎng)學生運用答題技巧的能力
在講解語法填空題時,教師要著重強調(diào)常用的答題技巧,例如“瞻前顧后法”:如果空格處需要填謂語,就要考慮時態(tài)、語態(tài)、主謂的一致。再如“代入法”,即把自己想填的詞代入文章中,分析這樣填跟上下文是否有語法和邏輯上的矛盾,如果符合語法和邏輯,那就是正確答案。通過這些技巧,學生能靈活分析文本,提高答題正確率。此外,還有以下技巧:題目給出動詞基本形態(tài),一般要填寫詞性轉化后的詞(轉化為名詞、形容詞等);給出名詞,一般要填寫轉化后的形式(轉化為動詞、形容詞、復數(shù)形式等);給出形容詞,一般需要填寫比較級、最高級、副詞形式,或是填寫反義詞(加反義前綴);給出副詞,一般要填寫比較級、最高級,或是填寫反義詞;不給提示詞時,可能要填介詞、冠詞、連詞、代詞;等等[3]。教師每次講評都要讓學生回顧,把這些答題技巧內(nèi)化成一種本能,提高學生答題的正確率和速度。
8.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感
在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語法填空題講評課堂中,教師基本都是簡單地分析文本,然后逐題講解,缺少對語法填空文本的深度解讀,且在講解過程中教師是主角,學生是聽者,學生只關注答案,缺乏與他人思維的碰撞,缺少對篇章語言知識的解讀、歸納、總結和反思,這與深度學習相差甚遠[4]。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優(yōu)化課文講解方式,豐富練習形式,將語法填空教學與閱讀理解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劃分課文長難句的結構,討論句子語法要素,以提升學生深度分析文本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解題方法,并適應語法填空題的要求[5]。以外研社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一冊“Unit 4 Friends forever”的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Understanding ideas板塊的“Click for a friend?”這篇課文時,可以鼓勵學生分析課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在分析句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復習必修一第一單元的語法“句子結構”,還能了解到本單元的重點語法知識—定語從句。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當命題人,思考“如果我是命題老師,針對這個句子,我會在哪個地方設空?目的是考查什么?”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考點的敏感度,在考試中快速分析句子中的相關語法知識,提升答題效率和正確率。
9.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英語課外閱讀
有些學生英語能力較強,語感好,看到題目就能很快填出正確答案,這與學生的閱讀量有很大關系。課外閱讀量大的學生,接觸英語的頻率較高,涉獵范圍較廣,對各種話題比較熟悉,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英語語法填空題,還能提升學生的英語整體水平。比如,《英語街》時文版中的一篇文章“How Long Do Earthquakes Last?”中的第一段中有很多知識點都是語法填空題的??键c,如果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能夠多關注細節(jié)及語言表達,就會對文本內(nèi)容比較敏感。通過這種良性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在課外閱讀中有效提升英語學習能力。
結語
總的來說,語法填空是高考英語考核的重點題型,英語教師必須針對學生的失分原因采取相應的對策,強化學生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英語成績。
[參考文獻]
[1]張健.高中英語高考語法填空題教學探討[J].高考,2022(3):15-17.
[2]邢少華.高考英語全國卷語篇型語法填空內(nèi)容效度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1.
[3]中國高考報告學術委員會.高考試題分析[M].北京: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21:257-286.
[4]李賢軍.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語法填空講評模式探究: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語法填空題為例[J].教學考試,2022(3):30-32.
[5]楊廣宇.基于高考英語語法填空題的語法教學策略探討[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2(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