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傳統(tǒng)的以應試教育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正逐步向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方向轉變。在此過程中,跨學科教學因其在培養(yǎng)學生全面素質方面的顯著優(yōu)勢而日益受到關注。特別是在初中階段,探索詩歌與音樂跨學科合作的教學模式,結合文學與藝術學習,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學和藝術修養(yǎng),還可以為初中語文課堂開辟新的教學方法和視角。
關鍵詞:跨學科教學;初中語文;綜合素質;詩歌與音樂
作者簡介:曹敏(1982—),女,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qū)民治中學教育集團初中部。
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語文教學應重視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具體而言,語文課程需要培育學生高雅的情趣,使其形成健康的審美意識。學生應能感知和發(fā)現(xiàn)美的存在,并能夠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和創(chuàng)造美。根據(jù)這一培養(yǎng)目標,初中語文教學應加強對學生詩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然而,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偏重于文本解讀和背誦,難以展現(xiàn)詩歌蘊含的音樂性和韻律美。在此背景下,開展跨學科教學可以打破學科壁壘,將詩歌與音樂進行融合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層次,深化其對詩歌內涵的理解,還可以借助音樂的力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現(xiàn)狀
當前,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實踐多集中于歷史、地理和道德與法治等學科,這些學科與語文學科在文化歷史和思想教育方面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具有互補關系。然而,這種學科偏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也逐漸呈現(xiàn)出明顯的偏向性??鐚W科教學內容更多地側重于文化和思想領域的教育,缺乏對文學與藝術交叉融合的關注,影響了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其教學范圍不應局限于特定的學科領域。除了歷史、地理等學科外,藝術課程,尤其是音樂學科,也應成為語文跨學科教學的重要元素。音樂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還能輔助語文教學的情境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發(fā)展審美意識和創(chuàng)造力。然而,目前語文跨學科教學較少拓展至藝術課程,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初中語文詩歌與音樂的跨學科合作教學原則
詩歌與音樂的跨學科合作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開拓性作用,將音樂納入語文教學的范疇,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學藝術與審美素養(yǎng)具有顯著作用。為了將兩者有效融合,實現(xiàn)對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確保教學的高質量,教師需要遵循以下原則[1]。
(一)相互補充原則
詩歌與音樂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各自擁有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和審美特點。在初/TIXr14XrCX0k2mhwCAVNaL8iH4x3kPuQ5egLtx0h30=中語文跨學科教學中,它們應相互補充,共同構建一個豐富而深刻的藝術世界。例如,音樂可以強化詩歌的情感表達,使學生在聽覺上感9eAM3PSEt1ybVkyOI0MxmmGzYk84m0C2wfLAhVDUkPU=受到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情感;而詩歌可以提升音樂的思想深度,讓音樂作品不僅停留在美妙的旋律上,還能夠傳達更深層的思想內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選取與詩歌思想情感相契合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欣賞和分析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的美妙,理解詩歌的深意。
(二)教學相長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促進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這種互動關系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效果,還能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通過與學生的親密互動,教師可以深入理解學生的需求、興趣和學習習慣,從而設計有效的教學策略,使教學內容和方法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教師還能通過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確保教學活動貼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需求。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能夠更深入地探索詩歌與音樂的結合點。通過分析詩歌的意境、情感和節(jié)奏,學生可以建議教師選擇合適的音樂作品進行搭配,或者嘗試自己創(chuàng)作音樂來表達詩歌的主題。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學和藝術素養(yǎng)。
(三)文化傳承原則
詩歌與音樂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人類歷史和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在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中,應特別注重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將詩詞與民間音樂資源有機結合,不僅能夠增進學生對文學和音樂藝術的認識,還能夠讓他們深刻體會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2]。
將詩詞和民間音樂資源結合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欣賞和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漢語言的韻律之美。這種跨學科合作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還能夠加深他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通過學習古詩詞,學生可以領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感受到中華兒女的精神追求;而通過接觸民間音樂,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感受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
三、初中語文詩歌與音樂的跨學科合作模式構建
(一)從語言智能和音樂智能開發(fā)角度開展跨學科教學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詩歌與音樂的跨學科合作模式可以從語言智能和音樂智能的開發(fā)角度進行構建。根據(jù)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語言智能和音樂智能是兩個重要的智能領域,語言智能涉及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運用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音樂智能則涉及對音調、節(jié)奏和音色的感知、表達和創(chuàng)造能力[3]。在詩歌與音樂跨學科合作模式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音樂伴奏詩朗誦活動,以促進學生語言智能和音樂智能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古詩詞《觀滄?!窌r,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富有激情和動感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增強詩歌的表達力和感染力?!队^滄?!访枥L了大海波瀾壯闊的宏偉景象,通過描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展現(xiàn)大自然的壯麗與偉大。詩歌不僅展示了大海雄偉磅礴的氣勢,還表達了一種蒼涼悲壯的情感,暗示人類命運的起伏不定。為了展現(xiàn)詩歌的意境,教師可以選擇《十面埋伏》琵琶曲。這首曲子表現(xiàn)了楚漢相爭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的危急態(tài)勢,包含肅殺的意象,與《觀滄海》中的“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有共通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介紹《觀滄海》的歷史背景、作者信息和詩歌內容,解釋詩歌中的意象和修辭手法,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接下來,介紹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歷史背景和音樂特點,讓學生了解這首音樂作品所表達的緊張、激烈情緒。在朗誦活動前,教師先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氛圍。然后,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的節(jié)奏和情感變化進行詩歌朗誦。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襯托下,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觀滄?!繁磉_的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從而在朗誦時更好地傳遞情感,把握詩歌節(jié)奏,提升藝術表現(xiàn)力。
通過這種跨學科合作模式,學生能夠在語言和音樂維度上得到全面發(fā)展,包括語言理解、情感表達、藝術欣賞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這種模式不僅能提升學生對語言表達的掌控能力,還能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藝術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二)從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美學角度開展跨學科教學
情感美學強調情感與美的結合,重視人的內在情感體驗在審美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這種美學觀點認為,審美活動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活動,是主體與客體之間交流情感的過程?;谇楦忻缹W對情感在審美體驗中的核心地位的強調,教師在語文跨學科教學中,可以將詩歌與音樂作為情感表達的藝術形式結合應用,以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其情感素質和審美鑒賞能力[4]。
教師可以選擇情感豐富且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詩歌和音樂作品,這些作品應能夠引起學生共鳴,觸動他們的情感。例如,在教學充滿愛國情感的詩詞《沁園春·雪》時,教師可以搭配《盛世·大明宮》純音樂。《盛世·大明宮》純音樂節(jié)奏輕快、明朗,傳遞了樂觀、積極的情緒,與《沁園春·雪》中的愛國情感以及“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等景象描寫相得益彰。這首樂曲悠揚、歡快的節(jié)奏,可以展現(xiàn)出“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意境,使學生感受詩人在欣賞自然風光時的豁達心情。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展示與《沁園春·雪》詩歌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和音樂,通過播放展現(xiàn)時代背景和冰雪景色的視頻,使學生對詩中的場景產生直觀感受。隨后,指導學生解析詩歌的主題、情感和意象,同時播放《盛世·大明宮》,使課堂充滿詩情畫意。在《沁園春·雪》的詩詞鑒賞環(huán)節(jié),教師要讓學生在音樂背景下想象壯觀的北國雪景,深刻感受詩中透露出的愛國情感和對自然之美的頌揚。在情感體驗分享環(huán)節(jié),教師要鼓勵學生分享他們在詩歌和音樂中感受到的情感,討論這些藝術形式如何感染他們的情緒,以及他們對詩歌主題的理解和感受。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問題,如“這首詩歌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情感?”或“音樂中的哪些部分讓你有所共鳴?”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表達自己的感受。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開展集體分享和討論,進行思維碰撞,拓寬視野。課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寫下來,可以是一篇短文、一段日記或是一首詩歌,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歌主題和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從提升文學審美和表達能力角度開展跨學科教學
詩歌作為文學的精華,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培養(yǎng)學生文學審美和表達能力的重要載體。將詩歌與音樂相結合,構建跨學科合作模式,不僅能提升學生對文學的審美能力,還能有效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詩歌教學中,這種語言表達能力是指學生在深入鑒賞詩歌并思考其文學之美后,能運用自己的語言重新組織和表達審美體驗的能力。教師應注重提升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通過搭配與詩歌內涵相似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情緒層次、文化內涵的浸染下,對詩歌形成獨特的理解,并將其表達出來。
例如,詩詞《登幽州臺歌》表達了詩人的孤獨遺世、懷才不遇和理想破滅時的孤寂郁悶。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認知水平還不足以完全理解這首詩的深層含義和情感。但教師可以利用音樂進行氣氛營造,配合詩歌的背景講解,讓學生更充分地體會詩歌中所傳達的心境,如將古琴曲《平沙落雁》融入《登幽州臺歌》的詩歌教學中。
古琴曲《平沙落雁》旋律優(yōu)美、意境深遠,蘊含深沉的憂郁和孤獨之感,可以讓人產生共鳴和思考,生發(fā)人生感慨。具體而言,教師首先簡要介紹《登幽州臺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陳子昂的生平,幫助學生建立對詩歌背后故事的基本認識。接下來,教師朗讀《登幽州臺歌》,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和情感,同時播放《平沙落雁》,引導學生欣賞這一古琴曲,體會音樂中的情感和意境。在古琴曲的伴奏下,學生跟隨教師一起朗讀詩歌,感受音樂與詩歌結合表達出的情感層次。為提升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想象詩人登上幽州臺后的心情,并嘗試將詩人的內心獨白表達出來。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后,教師總結學生的作品并進行展示,再次播放《平沙落雁》,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情緒,將其內化為自身的情感認識。
四、結論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詩歌與音樂跨學科合作模式是一種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通過將詩歌與音樂藝術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這種模式不僅能增強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還能提升他們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通過選取與詩歌情感相通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音樂的陪伴下閱讀詩歌,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涵和情感。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分享他們對詩歌、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創(chuàng)作讀后感,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使學生能夠在多個維度上發(fā)展個人能力。
[參考文獻]
[1]姚金芬.初中語文與音樂學科融合的教學策略[J].家長,2024(12):143-145.
[2]吳華丹.跨學科視域下指向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古詩詞教學策略: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J].試題與研究,2024(2):69-71.
[3]楊露.初中語文教學中跨學科融合教學的策略研究[J].教師,2023(34):18-20.
[4]孫詩弦,李欣.跨學科視域下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以“流行音樂中的古詩詞”校本課程為例[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3(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