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周振甫《文章例話》中的閱讀方法、準則及視野

    2024-09-28 00:00:00鄒茜
    社會科學動態(tài) 2024年9期
    關(guān)鍵詞:群文閱讀

    摘要:周振甫在《文章例話》的閱讀部分中選取以錢鐘書、朱熹和章學誠為主的前人文話,并在此基礎(chǔ)上結(jié)合生活實際與廣闊視野,給出了兼具實踐性、開放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觀,主要表現(xiàn)在講求循環(huán)往復(fù)的閱讀方法、基于辯證求真的閱讀準則以及具有歷時性和群文閱讀特征的閱讀視野等方面。這樣的閱讀觀指向理解與表達,與寫作乃至寫作研究息息相關(guān),對當下的學術(shù)論文閱讀與寫作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關(guān)鍵詞:周振甫;《文章例話》;閱讀觀;回環(huán)解釋;群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I20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4)09-0113-06

    周振甫的《文章例話》寫于《詩詞例話》出版后,相較于《詩詞例話》選的是詩話,《文章例話》主要選的是文話,也即談?wù)撐幕蛭恼碌闹觯x散體文多于駢體文,主要討論的是如何讀文章和如何寫文章。根據(jù)書中周振甫的自撰前言可知,“例話”一詞取自于葉圣陶的《文章例話》。葉圣陶評講的是現(xiàn)代文,而周振甫的《文章例話》所選的文話既有古人的談文,也有今人的評點,談?wù)摰闹饕枪盼?。周振甫在《文章例話》中引述前人之觀點、列舉事例與分析比較,并不僅僅是為了傳授古文的閱讀與寫作之法,而是在探尋古來文章之本,以指導(dǎo)今人之思。《文章例話》從閱讀、寫作、修辭、風格等四個部分展開,各部分之間存在相通之處。其中,閱讀部分自《仔細理會》篇起,至《因聲求氣》篇止,共計15篇。盡管所占篇幅不多,但閱讀部分卻是全書的基礎(chǔ),甚至可以說是立說之本。因為閱讀是寫作的前提條件,也是理解文章修辭和文章風格的主要路徑。周振甫的例話基于其廣博的閱讀和深入的思考,不論是寫作、修辭還是風格部分,都是在實踐了閱讀觀的基礎(chǔ)上形成和提出的。因此,要理解《文章例話》,首先就要探明周振甫對文章閱讀的基本理念,挖掘出書中所傳遞的閱讀文章的普遍性規(guī)律,進而探尋其對當代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一、閱讀目的:理會“情意”

    在開篇《仔細理會》中,周振甫以朱熹《朱子語類·讀書法下》之語為例,提出了閱讀的目的首先在于讀懂,而非轉(zhuǎn)述?!吨熳诱Z類》的“讀書法”分上、下兩篇,詳細記錄了朱熹對讀書的看法?!白屑毨頃币辉~實則也出自下篇,并不完全是周振甫的見解。沈元用向理學家程頤的直傳弟子尹焞討教《伊川易傳》的切要之處,尹焞用《伊川易傳·序》中的原話“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答之,并未述其己見。針對此事,朱熹轉(zhuǎn)述了老師(1)的評價,“若學者未曾仔細理會,便與他如此說,豈不誤他”,并將老師之教誨理會為“空言無實,不濟事”。周振甫則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理會出閱讀文章要“能夠用極扼要的話,把這篇文章或這部書的主旨或精神或特點說出來”,而不是“借用別人的話來概括”(2)。然而,朱熹的觀點,其實并未被周振甫完整地引用:

    學者觀書,先須讀得正文,記得注解,成誦精熟。注中訓(xùn)釋文意、事物、名義,發(fā)明經(jīng)旨相穿紐處,一一認得,如自己做出來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復(fù),向上有通透處。若不如此,只是虛說議論,如舉業(yè)一般,非為己之學也。(3)

    此段在沈元用與尹焞的事例之前,是總括之語,在《朱子語類》的讀書法中并非極為突出之處,和其余多段一樣,表現(xiàn)出的是朱熹所主張的“熟讀”和“精思”之要,認為讀書應(yīng)反復(fù)誦讀、學思結(jié)合?!白屑殹睂ζ涠允紫确从吃趯θ牡摹俺烧b精熟”上,“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4),其次才是對文章的“玩味反復(fù)”。朱熹認為“讀書以觀圣賢之意;因圣賢之意,以觀自然之理”(5),也即讀書是為了探尋人類社會和自然的規(guī)律,進而指導(dǎo)人的具體行為活動,是指向認識和改造的。

    周振甫的《仔細理會》篇并沒有強調(diào)讀書形式上的仔細,相較于對朱熹觀點的引用,更側(cè)重于對朱熹所舉事例的評述。針對朱熹批評士子不知訓(xùn)詁卻借孔子的話“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來評價《關(guān)雎》,周振甫不僅直指唯圣人之語是具有歷史局限性的,是迷信的表現(xiàn),更是依次分析了朱熹《論語集注》《毛詩故訓(xùn)傳》以及劉臺拱《論語駢枝》中對《關(guān)雎》的解釋,以此對孔子的話仔細推敲理會,進而得出結(jié)論:孔子“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之語,指的是《關(guān)雎》的音樂,而非文意。在推敲理會中,甚至還指正了朱熹《論語集注》將“哀而不傷”之“哀”解釋為悲傷,實則也不符合詩意。可見,周振甫的閱讀觀是獨立于朱熹的讀書法的,是周振甫“仔細理會”后的成果。

    當然,獨立并不意味著全面的反對或否定,周振甫也是贊同閱讀文章時的熟讀和精思的。閱讀部分的最后一篇《因聲求氣》,以張裕釗《答吳摯甫書》為例,認為“意—辭—氣”即為“作者的情意—表達的語言—講話的語氣或氣勢”,三者之間不能割裂,而是有機的整體,共同構(gòu)成“聲情”,以“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傳遞給讀者。在這一過程中,讀者因聲求氣,以反復(fù)誦讀為宜,實為通過氣來體會作者的情意,從而也學會“本著自己的情意,氣盛言宜地寫出好文章來”(6)??梢?,因聲求氣的關(guān)鍵在于熟讀,熟讀是理會作者“情意”的過程,也是學習寫作的重要之法。《因聲求氣》篇雖在全書的結(jié)構(gòu)中起到一定的承上啟下之作用,但也同時反映出周振甫所論閱讀觀與寫作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其指向的是理解與表達。

    朱熹的“空言無實”和周振甫的“借用別人的話”,都是“未曾仔細理會”的直接表現(xiàn)。在此之外,周振甫還給出了仔細理會的具體內(nèi)容和具體做法,并用剖析的實例加以佐證。換言之,周振甫認為閱讀文章的首要目的,在于領(lǐng)會作者的主旨、精神、特點,即文話中的“情意”,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獨立表達。如何才能做到獨立而又不失偏頗呢?周振甫在后文中給出了具體的方法、準則和視野。

    二、閱讀方法:循環(huán)往復(fù)

    周振甫將錢鐘書的“闡釋之循環(huán)”應(yīng)用在文章閱讀法中,稱之為“回環(huán)解釋”。相比于“闡釋”,“解釋”少了闡述之意,更加著重在閱讀和理解上。這里的“回環(huán)”也即循環(huán)往復(fù),是周振甫閱讀觀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閱讀方法。

    (一)在循環(huán)中看詞意

    “循環(huán)”是指《回環(huán)解釋》篇中所說,在單次的閱讀中,由詞到句、由句到篇來閱讀,以小見大,把握全篇主旨;再由篇到句,由句到詞,以大觀小,聯(lián)系上下文,揣摩詞句之用意。周振甫首先解釋了所引錢鐘書《管錐編·左傳正義·隱公元年》中的事例,以孔子言“如其仁”為贊美管仲,揚雄言“如其智”乃指摘屈原,說明詞的意義有時須從全篇大意推敲;又以《國語》之言“高高下下”實則包含“高”與“下”的各兩種解釋,《孟子·梁惠王上》之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列女傳·齊管妾婧》之語“毋老老,毋賤賤,毋少少,毋弱弱”中“老”與“幼(少)”的含義不同,說明詞的意義有時須在上下文語境中方能辨明。

    除此之外,周振甫還在錢鐘書所論之外補充了一個事例,即《孟子》全書開頭之句“孟子見梁惠王”中的“見”字,單獨看以為是“謁見”之意,但讀到《滕文公下》時,結(jié)合孟子與梁惠王之身份關(guān)系,才知“見”乃是孟子應(yīng)梁惠王之恭請的結(jié)果。周振甫的補充事例,雖也是聯(lián)系上下文的閱讀方式,但相較于錢鐘書之例多在單一篇章中循環(huán),“孟子見梁惠王”之例超越了篇章的界限,是在眾多篇章之間的循環(huán)閱讀,是對例話的拓展與延伸。

    (二)在往復(fù)中看要義

    “往復(fù)”則是指《分別看》篇中所說,在反復(fù)多次的閱讀中,逐次深入,各有側(cè)重,依循呂祖謙所提的“分四次看”,即一看大概主張、二看文勢規(guī)模、三看綱目關(guān)鍵、四看警策句法。周振甫在呂祖謙的基礎(chǔ)上,以歸有光《項脊軒志》為例,依次強調(diào)了每一階段閱讀時的難點。在第一看中,對結(jié)構(gòu)松散的記敘文要把握作者在記事、敘述、議論、抒情中的側(cè)重點,再由此來判斷全篇架構(gòu);在第二看中應(yīng)注意體裁、風格與篇幅之間的關(guān)系;在第三看中要理解什么是篇章段落間的首尾呼應(yīng)、抑揚開合;在第四看時應(yīng)把握作為警句的抒情及其對主旨的內(nèi)化。周振甫所強調(diào)的內(nèi)容,并不是單純地重復(fù)呂祖謙的觀點,而是結(jié)合自己實際的閱讀,所生發(fā)出的屬于周振甫的閱讀觀。因為呂祖謙本身的論說簡明而扼要,是看不出周振甫所強調(diào)的豐富細節(jié)的。除此以外,本篇還以相同方式深化了惲敬所提“小處看文法”與“大處看文法”,指出前者是領(lǐng)略行文之美妙,后者是抓住文章之綱領(lǐng)。這其實也是在詞句和篇章之間來回品讀。

    (三)在出入中辨利害

    在《求出入》篇中,周振甫借助清代王應(yīng)奎《柳南隨筆》中引陳潮溪之語“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闡發(fā)了讀書不應(yīng)只停留在表面還要能“跳出它的范圍,不受它的錯誤的迷誤”(7)之觀點,這一觀點比朱熹所提倡的“熟讀觀”有所進益。朱熹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保?)其強調(diào)的是進入書中,甚至與書中的觀點融為一體。然而,這就容易被書中的觀點所束縛,難以形成客觀的理解,更不用說有創(chuàng)新的見地了。換言之,利害不明則有囫圇吞棗之憂。周振甫所提出的由末及本并找出文章的優(yōu)缺點,其實是準確理解文章的重要一環(huán)。這顯然不是在一次閱讀中就可以實現(xiàn)的,而是需要在多次閱讀中反復(fù)體會。

    回顧錢鐘書對“闡釋之循環(huán)”的論述:“積小以明大,而又舉大以貫??;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逐末;交互往復(fù),庶幾乎義解圓足而免于偏枯,所謂‘闡釋之循環(huán)’。”(9)通過對照,可以發(fā)現(xiàn),周振甫在很大程度上是繼承了錢鐘書之觀點的。錢鐘書結(jié)合中國古典闡釋學和西方傳統(tǒng)解釋學,一方面肯定中國傳統(tǒng)樸學的字詞句篇之訓(xùn)詁方法,但指出其未能通觀全體;一方面贊賞西方解釋學深入文本、重視讀者之思,但未能聯(lián)系看待作品與外部世界和作者的關(guān)系(10),進而提出循環(huán)式的“圓形方法”,可以說既看到了雙方的優(yōu)缺點,又適當?shù)厝ナ彺孑?。其文學解讀重在文學批評,強調(diào)文本內(nèi)外因素的雙向互動、互釋乃至互證、互補。周振甫聚焦文章閱讀之法,以“回環(huán)”取代“循環(huán)”,愈發(fā)凸顯一種圓形思維。讀文的“出”與“入”,也正是對錢鐘書提出“闡釋之循環(huán)”說之過程的恰當形容。周振甫分三篇反復(fù)且詳細地言說了基于“闡釋之循環(huán)”的文章閱讀法,其本身也是在循環(huán)往復(fù)中思考和評說。

    三、閱讀準則:辯證求真

    周振甫在《求出入》篇中多次提到“一分為二”這個詞,并將其視為能看到文章的優(yōu)缺點,也即能“出”的辦法,充分體現(xiàn)出他在閱讀文章時鮮明的辯證思想。與之相關(guān)的,還有《評得失》和《找問題》兩篇?!对u得失》篇評說了包括錢鐘書在內(nèi)的對《史記·貨殖列傳》的三種認識,認為錢鐘書的看法是正確的論述,因為錢之所見是從全篇而論,緊緊抓住了司馬遷寫《貨殖列傳》的主旨。一方面是對“情意”的強調(diào),一方面也是說明獨立思考在于要以辯證的思維對前人的看法進行辨析,而辨析的方式就是結(jié)合實際,找尋作者的原本意圖,也即求“真”。《找問題》篇則是“求出入”的具體做法,給出了要善于提出問題、將問題放在原文中求解,以及熟讀以能判明優(yōu)缺點等觀點。結(jié)合柳宗元《非〈國語〉序》和黃唐《柳文雌黃》,周振甫探究了曹劌論戰(zhàn)的合理性,最終得出柳宗元和黃唐用唐朝、宋朝人的認識來要求春秋時的曹劌是不恰當?shù)?,曹劌論?zhàn)在其所處的春秋時代“不該受到批判”等結(jié)論??梢?,在眾多前人評點中,辨“真”是必然之舉,這不是完全地否定一方而肯定另一方的關(guān)系,而是在辯證中明晰雙方的得失之處。

    然而,擁有辯證的意識并不難,難在如何能在辯證下求“真”鑒“真”?!罢妗痹诖颂幹刚鎸嵉那闆r,亦指正確的觀點。周振甫在多個篇目中論及這一問題,總體來說可歸納為三個要點,即論世知人、論境求意、論文去私。

    (一)論世知人

    《設(shè)身處地》篇以章學誠《文史通義·文德》為例,強調(diào)勿以今人之觀點來苛責古人,而應(yīng)將文章回溯至其所寫的年代背景與具體處境下,進而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陳壽著《三國志》、司馬光編《通鑒》和朱熹撰《通鑒綱目》,皆因其所處時代不同而對正統(tǒng)持有不同的立場。章學誠從文德的角度觀之,得出“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文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11)的結(jié)論,也就是說,既要顧慮古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也要考慮古人的個人處境,從而做到“臨文必敬”和“論古必恕”。周振甫則進一步指出,這樣的做法并不完全是為了給古人以公道,更是為了不造成今日之矛盾,不局限于某一方的說法。能站在古今發(fā)展的角度,反映出周振甫閱讀觀念的進步性和時代性。

    (二)論境求意

    《求用意》篇以章學誠《文史通義·說林》為例,強調(diào)要在還原語境的情況下,客觀地區(qū)分作者的一般性道理和針對性言說??鬃右姷交杆抉R給自己做一個石頭的外棺耗費頗多,故而說“死欲速朽”;得知南宮敬叔丟了官卻帶寶貝去向上賄賂,故而說“喪欲速貧”。周振甫以孔子的言說在弟子們中間引發(fā)的不同理解為例,生動地講述了語境對理解文章用意的重要性。弟子們辨明孔子之言的過程,一是將孔子的話與所說時的前后背景相聯(lián)系,二是將孔子的話與孔子平日的實際言行相關(guān)聯(lián)。這也充分反映出識人論文不能只局限在當下或單一的篇章中,即使是原話也需要還原至原場景中去理解,就更不用說在誤解作者用意的情況下去輕易評判是多么的荒謬了。

    (三)論文去私

    《去成見》篇同樣是對朱熹《朱子語類·讀書法下》的理會與延伸。“私”所指的是作為讀者的個人成見,這一成見產(chǎn)生于閱讀之前,往往是讀者在個人的學識和經(jīng)歷上積累起來的,長期存在但不易被主動地發(fā)現(xiàn)。可想而知,去成見在實際閱讀中其實是很難克服的。周振甫首先明確了去成見是“實事求是的精神”所要求的,也是“讀書的要求”,進而指出在閱讀到和自己原有觀點相違背之處時,應(yīng)虛心研究“是書里的話符合實際,還是自己原來的看法不夠全面”(12),而不要立刻對文章進行批判。這樣的觀點很好地解決了閱讀文章的實事求是與潛意識中的先入為主之間的關(guān)系,是可以真正實踐且行之有效的辦法。

    盡管周振甫將“評得失”“找問題”“設(shè)身處地”“求用意”“去成見”等都稱之為讀書的方法,但它們實則是歸屬于循環(huán)往復(fù)中的各個不同環(huán)節(jié),所指向的是閱讀文章的基本準則,也即辯證與求真。這不僅是閱讀古文的基本準則,放在現(xiàn)代文閱讀中也同樣不過時。

    四、閱讀視野:群文閱讀

    前述循環(huán)往復(fù)的閱讀方法,以詞、句、篇為基本單元,主要開展于單篇文章的內(nèi)部。然而,閱讀遠不止于對單一篇章的理會,更是一種持續(xù)且連貫的行為習慣,要求具有宏觀的閱讀視野,在多篇文章的比較中進行辨證求真。這樣的比較維度通常有兩種。

    一種是圍繞文章中討論的某一問題或敘述的某一事件,找尋幾家之言并加以比較辨別。在《比較》篇中,周振甫以柳宗元、韓愈和劉禹錫對天的不同看法為例,指出在對天的認識中,韓愈是最差的,稍好為柳宗元,比較正確的為劉禹錫。因為劉禹錫的認識結(jié)合了生活實際,既看到了百姓順應(yīng)自然的一面,也看到了百姓改造自然的一面,更貼近唯物的觀點。值得注意的是,周振甫在這里是以今人的科學自然觀來考察古人思想的。這是因為柳宗元、韓愈和劉禹錫是同時代的詩壇知己,不存在還原不同歷史背景之顧慮。然而,在實際的閱讀中,圍繞同一問題或同一事件的不同觀點并不一定是在同一個時代里,而往往是分散在歷史的不同時期。

    另一種比較維度則是圍繞文章的演進與發(fā)展,或考察觀點之淵源,或探索觀點之流別。在《找淵源》篇中,周振甫對照了歐陽修的《本論》和韓愈的《原道》、歐陽修的《上范司諫書》和韓愈的《爭臣論》、歐陽修的《梅圣俞詩集序》和韓愈的《送孟東野序》,指明歐文對韓文的繼承不是機械式的模仿,而是在借鑒的基礎(chǔ)上又加以變化,有的甚至連論點、提法、風格都產(chǎn)生了不同。在《辨流別》篇中,周振甫又以錢子泉師《韓愈文讀·附編》為例,通過比較李翱《楊烈婦傳》、皇甫湜《韓文公墓銘》、孫樵《梓潼(在四川)移江記》的寫作風格,指出這三位“韓門弟子”因分別在不同程度上因襲了韓愈之文的淳正和奇特,而顯示出作文之高下。周振甫意在說明將文章放置在歷史的脈絡(luò)中,考察其對后世的影響,是有助于擴大眼界、提高認識的。《找淵源》篇以歐陽修之文章為終點,《辨流別》篇以韓愈之文章為起點,兩篇所提出的均是在歷史演變中考察歷代文章對前人思想乃至中國傳統(tǒng)的繼承問題,尤其是探究了繼承的具體方面和繼承的程度多少。此外,在《征史》篇中,周振甫主張有些問題應(yīng)在歷史中尋找答案,其中的歷史其實也多是記載歷史之文章,也屬于閱讀文章中的一種回溯比較。相較于劉勰《文心雕龍》所論“征圣”與“宗經(jīng)”,周振甫對先賢之文的態(tài)度無疑是更加客觀的與唯物的。

    周振甫指出在閱讀文章時,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有的文章在繼承道統(tǒng)與陳舊保守之間表現(xiàn)得有失均衡,指出人的觀點不能一味地追隨圣賢,而應(yīng)隨時代的變遷,結(jié)合實際并著眼大局而改變。此外,他還提出了“支流”文章之好壞,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源頭”文章的流傳度。這是例話中所未提及的,是周振甫的閱讀發(fā)現(xiàn)。從這樣的發(fā)現(xiàn)中,可以體會到周振甫對繼承與發(fā)展之關(guān)系的認識也是辯證統(tǒng)一的,認為既要以承襲前人長處為方法,也要立足自身所在的生活實際,形成“自己的面目”,即“本著自己的情意”寫出好文章來。這樣的觀點在《分因革》《評得失》等篇目中也有所印證。

    不論是以上哪種維度,都是將單篇文章放在一系列關(guān)聯(lián)文章中的群文閱讀,其都具有從過去到現(xiàn)在,甚至再到將來的歷時性。突破封閉的語言環(huán)境,而將文章放置在浩瀚的時空背景和文化背景之中,考察其觀點、風格或是流派的演變,并且反復(fù)比照與探析,實則也是一種循環(huán)往復(fù),是發(fā)生在文章群中的由點及面,由面溯點。這也反映出周振甫在閱讀上具有融匯古今的開闊視野,具有自由“出入”文章群的獨立閱讀和思考能力,這樣的獨立性主要是來自于其唯物辯證之思想和求真鑒真之態(tài)度。

    五、余論

    如若將周振甫所選之例話歸納整理,就會發(fā)現(xiàn)其閱讀部分多選自于錢鐘書《管錐編》(出現(xiàn)6次)、朱熹《朱子語類》(出現(xiàn)3次)和章學誠《文史通義》(出現(xiàn)2次),分別是現(xiàn)代學者、理學家和史學文論家的論述。周振甫的例話,對其三人的觀點均有所繼承。

    《文章例話》對錢鐘書觀點的繼承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而最重要的就是對“闡釋之循環(huán)”理論的應(yīng)用。周振甫與錢鐘書有深厚的學術(shù)情誼,他曾為錢鐘書的《管錐編》和《談藝錄》進行編輯校對,投入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應(yīng)該說對錢鐘書先生的論述是相當熟悉且有著深刻理解的。周振甫評價《管錐編》為“融匯古今,貫通中外”的“識見明通”(13)之書。的確,《管錐編》可以視作是錢鐘書對“闡釋之循環(huán)”的最佳例證:由具體問題出發(fā),在古今中外的視野下引經(jīng)據(jù)典,待闡明觀點后再回到最初的問題,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而得到全新的看法?!段恼吕挕分锌梢悦黠@地看到周振甫所繼承的貫通古今之視野,雖因以古文為評述對象而未言及西方的文論或?qū)W說,但他顯然對錢鐘書在中西文論中的全局意識與全局視野是認同的。而在論述其他例話時,周振甫也表現(xiàn)出和錢鐘書相類似的統(tǒng)一辯證思想。

    《文章例話》對朱熹文論的引用均選自《朱子語類·讀書法下》,且均集中在閱讀部分。以朱熹為代表的宋代理學雖主張客觀唯心主義,但其“變化相對說”強調(diào)了對立統(tǒng)一以及事物的變化無窮。周振甫選擇性地繼承了朱熹對讀書的主旨觀、比較觀和去成見觀,抓住的是文章主旨的統(tǒng)一性、在傳承與發(fā)展中的流變等特點。周振甫對清代章學誠的借鑒,則集中在講求對文章要精準分析而不失偏頗。他在“前言”中也引用了《文史通義·文理》中的觀點,將過往評點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總結(jié)為“描摹淺陋、嚼飯喂人、未免拘執(zhí)”(14)。周振甫的引用,是想要表明《文章例話》是在以這三點為鑒的基礎(chǔ)上撰寫的。他隨后進一步提出了避免這些毛病的方法:一是要通觀全篇,防止片面性;二是要看到文章與生活的關(guān)系。由此可知,周振甫閱讀觀的兩大特征,在于擁有全局之視野,以及結(jié)合時代與生活。他的閱讀觀雖是建立在眾多例話之上,卻也結(jié)合了當下之視角,提出了適合今人閱讀文章的具體辦法、準則和視野,很多觀點具有實踐性、開放性和創(chuàng)造性,且努力地嘗試突破古今和地域的局限。

    《文章例話》的閱讀部分提出了理解文章尤其是前人“情意”的重要方法,其后的寫作、修辭、風格三個部分,則圍繞表達的語言和藝術(shù)的手法展開論述,并和閱讀部分存在互通之處。例如,寫作部分的《一意求》篇中引陳秀明《東坡文壇錄》之內(nèi)容,實際上是講閱讀方法,即蘇軾認為每讀一遍書只應(yīng)尋求對一個方面的探究。周振甫將這種讀書的“一意求”和寫作中的材料搜集相關(guān)聯(lián),也和寫作研究中關(guān)注問題的集中與否相關(guān)聯(lián),先后旁征博引了韓愈搜集事類的方法、柳宗元聚焦風格研究的做法,以及章學誠聚焦專題研究的主張等,并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一意求”不僅是指“讀一種書只提出一個要求”,也指“對不同的書提出不同要求”,以此形成綜合的、全面的與豐富的理解。這說明,周振甫在從閱讀到寫作的實踐中,不僅講求實操性,更是帶有學術(shù)思維和學術(shù)眼光。此外,寫作部分的《激射》篇既講了寫作中應(yīng)如何運用激射的手法,也就是借助隱喻來意有所指,又強調(diào)了閱讀中應(yīng)留意激射以準確理解作者的用意;修辭部分的《集散》篇既講了表達主旨時可集勢集事,將文章的關(guān)鍵之處和作者的用意展現(xiàn)出來,也提到閱讀時若抓住集勢就能理解“事件的本質(zhì)”和“論文的主要論點”;風格部分的《奇特》篇談到蘇軾的議論文《隱公不幸》將具體的事件分為三段來分別敘述和議論,看似結(jié)構(gòu)松散實際上卻又相互聯(lián)系,形成奇肆的風格(15),又同時指出在閱讀過程中需要充分關(guān)注文章的風格,理解作者的認識過程,尤其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發(fā)展。這些篇目都包含了對閱讀的直接指導(dǎo),是周振甫在對單一文章的循環(huán)往復(fù)式閱讀中,以及對眾多文章的對照式閱讀中所發(fā)現(xiàn)和總結(jié)出的,具有辯證思維特征,以及實事求是特點的閱讀觀點,并涉及到了一定的學術(shù)視角乃至學術(shù)思維。

    以周振甫的閱讀觀審視當下學術(shù)圈對學術(shù)論文的閱讀與轉(zhuǎn)化之風,就會發(fā)現(xiàn)今日多有對前人觀點的鸚鵡學舌或囫圇吞棗,也多有脫離生活本質(zhì)而高談闊論之語。一篇文章圍繞預(yù)定之觀點而拼湊素材、引經(jīng)據(jù)典的情況,同樣不在少數(shù)。這是論文寫作的問題,更是論文閱讀的問題,所存有的大都是周振甫在《文章例話》中提及的單一視角、帶有成見、掐頭去尾等毛病。理解、領(lǐng)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是閱讀文章的思維過程,也是寫作的重要基礎(chǔ),缺一環(huán)而不可通達。以循環(huán)往復(fù)之觀點,設(shè)想若這些文章被反復(fù)閱讀,甚至形成流別,則學術(shù)之氛圍恐每況愈下。因此,若能從《文章例話》的閱讀部分有所啟發(fā),以開放的眼光與博大的胸懷去審視古來之文章,以對待真理之態(tài)度在廣袤時空中與歷代文章互動,同時回歸生活本源,以辯證之思考尋找古今中外文章之共通與互融,就能形成獨立之觀點,獨立之表達,而這也正是周振甫閱讀觀的當代意義與價值。

    注釋:

    (1) 朱熹在《朱子語類·讀書法下》中稱“李先生”,周振甫推測可能為李燔、李方子、李大同中一人。參見周振甫:《文章例話》,中國青年出版社2022年版,第9頁。

    (2)(6)(7)(12)(13)(14) 周振甫:《文章例話》,中國青年出版社2022年版,第11—12、95、83—84、73、5、3頁。

    (3)(5)(8)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第1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91、162、168頁。

    (4) 張洪、齊熙編:《朱子讀書法》,線裝書局2019年版,第33頁。

    (9) 錢鐘書:《管錐編》第1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版,第281頁。

    (10) 參見王童謠:《“知識”的限度——論錢鐘書的學術(shù)路徑與知識觀》,《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11) 章學誠:《文史通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86頁。

    (15) 蘇軾的《隱公不幸》與常見的議論文結(jié)構(gòu)不同,乃先敘述隱公被公子翚弒殺一事,議論隱公的老實;再講里克對驪姬迫害太子保持中立卻被驪姬殺害,李斯在趙高勸說下參與謀害太子卻被趙高害死這兩件事,議論此二人只考慮利害而非仁義;而后又講鄭小同被司馬師無端殺害和王允之陷入王敦的陰謀這兩件事,議論此二人將自身陷入危境之中;最后再總體評述這五人之不智。周振甫引例話(孟憲純《評點古文法》蘇軾《魯隱公》引姚鼐評)中所提到的姚鼐之語“奇肆”,并將其解釋為“這樣的組織不正規(guī),顯得奇特;這樣的結(jié)構(gòu)不緊密,像放肆”,以此來定義《隱公不幸》這篇文章的風格。參見周振甫:《文章例話》,中國青年出版社2022年版,第587頁。

    作者簡介:鄒茜,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湖北武漢,430070。

    (責任編輯 莊春梅)

    猜你喜歡
    群文閱讀
    連綴,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密鑰
    農(nóng)村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價值與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及策略探析
    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分析
    群文閱讀
    巧用單元課文整合有效實施群文閱讀
    享受群文閱讀 提升語文素養(yǎng)
    淺議群文閱讀下的“讀寫結(jié)合”
    雅安市| 汉川市| 华池县| 高碑店市| 股票| 西盟| 清苑县| 界首市| 塔河县| 瑞金市| 宜章县| 镇安县| 历史| 隆尧县| 盐边县| 新闻| 石城县| 吴江市| 叙永县| 迭部县| 平舆县| 乌鲁木齐市| 龙井市| 蒙山县| 古浪县| 临沧市| 临湘市| 南岸区| 天祝| 三亚市| 崇仁县| 桃园县| 额济纳旗| 马关县| 卢湾区| 永福县| 通河县| 宜春市| 腾冲县| 巴林右旗| 桓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