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這個信息科技飛速發(fā)展的年代,信息科技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和學習等領域。同時,隨著信息科技的發(fā)展,它已經(jīng)逐漸融入新一輪課程改革之中,這使得教學和信息科技的融合成為可能,從而提升了教學成效。對于高中生來說,掌握高中地理知識是他們所必需的。由此,我們可以明白地理教育的關鍵性,而提升地理教育的水平則需要依賴信息科技。因此,我們需要把高中地理教育和信息科技相結合,促進其良好發(fā)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地理;融合;策略
在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教學目標、內(nèi)容以及方式等都發(fā)生了顯著改變。高中地理是一門涵蓋眾多內(nèi)容的學科,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下,由于教學手段的單一和教學理念的落后,學生往往難以在學習中建立起完整的地理觀念。盡管對理論知識熟練掌握,但學生實際運用的能力卻相對較弱,許多學生對地理學習并無太大的熱情。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廣泛推行,高中地理教師積極投身于教育活動,并在此過程中開始探索新的教育手段,尤其是對信息技術的運用,以此營造出一個豐富、有趣的學習氛圍。因此,把信息技術引入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一、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深度融合的意義
(一)增強地理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
通過將信息技術融入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手段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地理知識。在互動式地理課堂上,學生通過使用數(shù)字地圖和虛擬現(xiàn)實技術,主動探索和分析地球上的各種現(xiàn)象,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地理概念。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例如,通過多樣化的媒體形式呈現(xiàn)地球的旋轉(zhuǎn)和軌跡變化、再現(xiàn)氣候系統(tǒng)的動態(tài),讓原本復雜難懂的理論變得簡單易懂,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這些科學概念的生動與實際意義。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教師還能夠?qū)⒌乩碇R以圖解和聲像結合的形式展現(xiàn),從而極大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參與度,令他們在愉悅和輕松的環(huán)境中吸收和掌握知識[1]。
(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高中地理課堂上,通過融合信息技術,提供了豐富的在線課件。這些課件不僅包含了基礎的知識點,同樣也包含了具體的練習題。課后的休息時間,學生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獨立搜索和獲得所需的學習素材,不必再依賴教師的講解。采用此類策略,不知不覺地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他們在自主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有機會進行更為深入地反思,對問題進行詳盡地探討,同時也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
(三)提升地理教學的互動性和參與度
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在課上能更好地和學生互動,讓他們更積極地參與到地理學習中。在當代教育環(huán)境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知識探索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通過合作學習和探究式討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信息技術的融入讓教師得以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例如,課堂討論、實驗操作和情境模擬等,極大地豐富了教學的形式與內(nèi)容。這些互動式教學方法能夠點燃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熱情,使他們更加投入課堂討論和實地考察中。信息技術還能即時地追蹤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助力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及存在的問題,進而施以針對性的輔導與援助。
(四)促進地理教學的個性化和差異化
將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深度整合,可以有效促進地理教學個性化及差異化發(fā)展,學生在學習偏好、方法、效率等方面各有不同,現(xiàn)代地理教育應致力于采用差異化策略,以適應不同學生的獨特需求和學習風格。得益于科技的進步,教師得以依據(jù)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業(yè)需求,量身打造專屬的教學計劃,并供應量身定做的教育材料與輔助。比如,教師可以通過網(wǎng)絡教學工具,給基礎好和基礎弱的學生分配不一樣難度的作業(yè)和資料,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和跟蹤,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學習建議和幫助,這種量身定制的教學法更有效地迎合了學生的各種需求,幫助他們?nèi)娉砷L。
二、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技術應用能力參差不齊
技術日新月異,但教師在運用這些技術時卻表現(xiàn)各異?,F(xiàn)代科技飛速進步,各種新的教育網(wǎng)站和小程序?qū)映霾桓F,這些新穎的教學工具讓教學變得更加方便,也開啟了教學的新篇章。然而,部分教師受到年紀、教育經(jīng)歷以及教學物資短缺等因素的影響,他們未能與時俱進,無法有效地利用這些新興技術工具。這些教師還是堅持著老一套的教學方法,無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效果。同時,技術更新過快也使教師感到壓力巨大,甚至產(chǎn)生抵觸情緒,阻礙了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深度融合[2]。
(二)過度依賴信息技術,忽視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點
在將信息技術融入高中地理課程的過程中,有些教師過分依賴電子設備,而忽略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中那些有益的元素。信息技術確實為地理教學提供了諸多方便和優(yōu)點,然而傳統(tǒng)教學依舊保有其無可替代的價值和長處。在過往的教育模式中,教師通過與學生的直接對話、口頭的解釋以及黑板上的圖解等方式,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知識內(nèi)容的深入領會和熟練應用。然而,在整合過程中,某些教師可能對信息技術過分依賴,忽略了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勢,致使教學成果不盡如人意。
(三)教學中未能有效融入新技術,缺少針對性的教學規(guī)劃
在現(xiàn)代教育環(huán)境中,不少學校在接納新興科技時,常常過分注重硬件設施的采購與配置,卻對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與創(chuàng)新缺乏足夠的重視。由于部分教師在實施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未能確立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及制定高效的教學方法,結果導致信息技術的應用并未能有效地促進教學實踐的發(fā)展。在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不少學生在接觸信息技術輔助學習時,常常遭遇困惑與彷徨,他們在應用這些先進工具時難以有效把握其精髓,進而不易發(fā)揮出信息技術的應有作用。這主要是因為課堂教學設計未能緊跟時代步伐,缺乏對學生實際需求和操作技能的充分考慮。在將信息技術融入高中地理教學時,我們應當重視教學規(guī)劃的關鍵作用,確保兩者能夠有機結合,以提升教學成果。
三、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堂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多學科合作機制,共同開發(fā)教學資源
針對教師在技術應用上水平不一的挑戰(zhàn),可以構建跨學科的協(xié)作平臺,攜手打造共享教學資料,將地理、信息技術、教育科技等領域的教師聚在一起,共同探討如何把信息技術更好地融入地理課程,可以讓大家的創(chuàng)意火花迸發(fā),共同尋找最佳的教學方法。該合作模式不但有助于增進教師間的互動與知識共享,同時還能協(xié)作研制出滿足地理教學要求的高品質(zhì)教學素材,例如多媒體教學課件、虛擬實驗設施等。此種做法不但有助于減輕地理教師在獨自編撰教學資料方面的沉重負擔,而且能夠顯著提升教學資料的專業(yè)水準及其實際應用價值。
為了充分準備《常見地貌類型》這一課程,可以組建一個多元化的團隊,匯聚地理教師和信息技術教師,共同為課程內(nèi)容的準備貢獻力量。首先,地理教師詳細整理關于地形種類的教學資料,找出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分享自己對于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想法和對于教學輔助工具的期望。而信息技術教師,則需要在充分理解地理教師的教學需求后,著手把一些地圖和地質(zhì)結構的圖片,以及相關的視頻資料進行梳理和編輯,以便更好地輔助地理的課堂教學。在教學資源整合與優(yōu)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3D建模軟件,制作諸如山脈、高原、盆地、河流等地貌的三維模型,這些模型能夠全方位旋轉(zhuǎn)和放大縮小,讓學生可以從各個方位和遠近仔細觀察地形特點。同時還可以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開發(fā)一幅包含世界各地獨特地形的地圖,在這張地圖上,學生只需輕點屏幕,就能探索不同地區(qū)的地形特征、它們的分布情況以及造成這些地形的各種原因。通過引入各種地貌類型的輔助教學材料,如圖片、視頻和動畫,可以制作出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學資源,這些資源能加強學生對于地貌類型的直觀理解。
(二)深化信息技術與教學內(nèi)容的融合,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在整合現(xiàn)代科技工具于地理課程教學時,教師需發(fā)揮這些工具的獨特作用,深入剖析課程內(nèi)容,并創(chuàng)造吸引學生認知與興趣的教學活動。例如,可以通過制作有趣的PPT和虛擬實驗,把那些難以理解的地理概念和過程變得簡單有趣,讓學生更輕松地掌握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工具和資源,比如利用圖書館和多媒體資料,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途徑,同時,教師應提供針對性的幫助和引導,以滿足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3]。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展示一系列圖片和短片,讓學生通過觀察不同地形的特點,深入了解各種地貌,通過觀察不同地形的外觀,學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它們。此外,結合教師的講解,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種地形是如何形成的。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人工模型和實物,親自操作以探究地形的生成原理。通過對實驗設置的細致調(diào)節(jié),監(jiān)測并分析地形的逐步變化,由此引導學生深刻把握不同地貌形態(tài)的生成原因及其變遷機制。利用網(wǎng)絡互動教學平臺或社交網(wǎng)絡工具,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線上交流與合作學習,在這個平臺上,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發(fā)現(xiàn),也可以向教師和同學提出疑問和建議,大家可以在上面互相交流和討論。該種互動模式不但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亦促進了他們團隊協(xié)作及問題解答技能的提升。最后,教師可指導學生依據(jù)文字或圖像資料,精心繪制某種地貌類型的景觀圖。通過此類活動,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記憶各地貌的特征,加之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助力,將使得學生的練習過程也將更加高效。
(三)平衡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的關系,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
盡管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具有極大的輔助作用,擴展了教學的廣度和深度,但傳統(tǒng)教學方法依舊保有其無可替代的教育價值和顯著的優(yōu)勢。教師須深入洞察課程資料和學生實際,巧妙結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手段,打造高效教學策略,以期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繪制圖表、模型展示,以及實際操作來促進學生理解和參與。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如模型搭建、實驗演示等方法,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和觀察實驗現(xiàn)象,來深入理解科學原理。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和書寫來促進與學生的對話和理解,讓學生在信息技術和傳統(tǒng)教學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
在介紹山地和平原等地貌形態(tài)特征時,教師可以利用板書清晰地梳理出關鍵知識點與概念框架,與此同時,通過數(shù)字教學資源呈現(xiàn)相關的視覺材料和動態(tài)影像,便于學生深入剖析地貌形態(tài)的成因及其演化過程。此外,教師還應精心設計課堂講授與互動實驗的融合方案,在講授地貌起源的基本概念和動態(tài)機制時,借助互動實驗工具重現(xiàn)地質(zhì)變遷場景,從而讓學生深刻感知地形的演變過程。最后,教師可安排學生參與線上的評估活動,借此幫助他們加深對課程內(nèi)容的理解和記憶,如“風化作用對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響。請?zhí)羁眨猴L化作用是指巖石在___、___、___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發(fā)生崩解和破碎,形成碎屑物質(zhì)的過程。這種作用對___地貌的形成具有顯著影響”。通過此類題目,我們能夠鞏固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即時的教學效果反饋。
(四)注重教學設計,確保技術引入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
在設計課程時,教師需要思考學生具體的學習狀況和他們的需求,弄清楚要教什么和為什么要教這些內(nèi)容,然后挑選恰當?shù)男畔⒓夹g融合手段。同時,教師需要精心規(guī)劃課堂活動,并適時地進行調(diào)整,確保教學內(nèi)容能順利進行并且達到預期效果。通過有趣的教學活動和設計巧妙的課堂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愿意參與學習,主動思考和發(fā)現(xiàn)地理學的奧秘。教師還應當多和學生交流,聽聽他們的學習情況和感受,隨時變換教學方式,讓教學更有效果。
教師須設定清晰的教學目標,即讓學生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并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同時,了解各類型地貌的分布和形成原因,以及掌握野外觀察地貌的基本方法。接著,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想法和喜好,這樣在授課時才能更有效地點燃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并達成教學目標,教師應挑選恰當?shù)妮o助工具,如3D建模軟件、GIS技術等,這些工具使學生能更形象、直接地掌握地貌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在課堂教學活動監(jiān)督中,教師需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在線測試等手段,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理解程度,進而提供針對性的學習進展反饋。此時教師可以通過使用練習題來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例如,“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qū),其地貌特征獨特。請分析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討論其對當?shù)貧夂?、植被和農(nóng)業(yè)活動的影響”。通過這樣的問題,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在線交流他們的想法,激勵他們更積極地討論,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的知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把信息科學與高中地理教學融為一體,恰好順應了課程改革的趨勢。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需要緊密關注時代發(fā)展,根據(jù)課程改革的要求,適當利用如信息技術這樣的先進教育工具,以優(yōu)化教育模式,讓學生能夠更有效率地掌握地理知識。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承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并且強調(diào)對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育,從而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育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林穎.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4(12):1-3.
[2]江潔麗.融合信息技術,打造高效高中地理課堂[J].高考,2024(11):108-110.
[3]李月嬌,孫靜.地理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5(41):358-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