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新課程標準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升的目標指引下,歷史學科開設的目的已經不再是單純地教授理論知識,而且更加注重對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育中,圖像史料是歷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圖片可以直觀地呈現(xiàn)歷史信息,這部分歷史信息是文字教育所無法替代的。本文將簡要分析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并探究高中歷史教學中圖像史料的有效運用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圖像史料;開發(fā)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歷史學科在高中階段的重要性越發(fā)凸顯。圖像史料的應用為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途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充分了解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不足,積極優(yōu)化教學手段,合理利用圖像史料來輔助教學,以圖文并茂的方式深化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感知,提高學習效果。
一、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歷史學科的知識內容分布以及呈現(xiàn)方式來看,歷史知識大多以靜態(tài)的形式進行展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習慣從文本解讀以及歷史事件解讀的視角向學生講解歷史知識以及歷史事件的相關意義,這種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方式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教學效率不高。而圖像史料的應用,能夠讓原本單一枯燥的歷史課堂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這些富有時代性特征的圖像史料也有助于學生打破時空觀念的局限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探究歷史知識,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此外,圖像史料是歷史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文字材料相比,圖像史料更加生動、直觀,將其應用到歷史教學中,不僅可以對文字材料進行補充,還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歷史背景知識、歷史背后的故事等,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有效降低歷史學習的難度。
(二)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歷史課本里運用了大量的圖像史料作為輔助,其目的是更好地傳遞歷史信息,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歷史知識,在高中歷史課本中,圖像史料可以彌補文字內容的不足,讓歷史事件變得更飽滿,更容易理解。因此,教師要在教學時不斷使用圖像史料,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圖像史料比文字資料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圖片可以直觀生動地展示信息,讓學生更直觀地獲取相關的歷史知識。同時,教師還應該從課堂外搜尋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圖像史料,讓教學更加豐富生動,運用圖片的優(yōu)勢把課本里的理論知識全部匯集到一起,有助于學生建立歷史知識體系[2]。圖像史料具有文字資料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在高中歷史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從圖像史料的視角入手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圖像史料作為媒介,向外逐步延伸出歷史事件的時代背景、歷史意義以及歷史發(fā)展的因果關系等內容,賦予歷史知識更多的呈現(xiàn)方式,進一步優(yōu)化歷史課堂的教學形式,為學生高效學習和發(fā)展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
(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歷史素養(yǎng)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圖像史料,不能簡單地走個形式,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從圖像史料里提煉、探尋并且歸納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與歷史思維能力。在最近幾年我國歷史高考中,有很多題目都是根據圖像史料來出題,由此可見,教師要把圖像史料合理應用到教學里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單純的文字講解較為抽象,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容易停留在淺顯的層面,不能深刻理解和吸收知識,在后續(xù)學習中極易被遺忘。而圖像史料則更為直觀、形象,通過圖像史料可以更直接將相關的歷史情境展現(xiàn)給學生,能夠更好地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3]。另一方面,高中階段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歷史知識較多,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多以理論知識講解為主,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多是通過死記硬背來記憶知識,在此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而圖像史料的應用不僅可以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還可以將原本抽象的歷史知識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從而有效降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難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掌握歷史信息,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此外,教師還要改變傳統(tǒng)注重知識講解的教學模式,意識到圖像史料的重要性,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利用圖像史料,重點培養(yǎng)學生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閱讀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開發(fā)圖像史料的原則
其一,真實性。歷史是過去真實發(fā)生過的事情,具有真實性的特點,高中歷史教師在開發(fā)圖像史料時,應遵循真實性原則。歷史是過去的客觀事實,具有嚴肅性和客觀性的鮮明特征,假如圖像史料是虛假的,那么所傳遞的歷史信息也是錯誤的,甚至還會給高中生學習歷史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圖像史料是歷史知識的載體之一,在高中歷史課程中,教師應根據授課原則開發(fā)和使用圖像史料,通過觀察和過濾圖像史料來確保圖像史料的真實性,在開發(fā)圖像史料的時候需要結合文字信息,將圖像史料與歷史事件進行對比,重點關注圖像史料是否準確地代表了歷史事件,所傳遞的歷史信息是否準確,以此保證其真實性,讓學生認真客觀地學習歷史[4]。
其二,相關性。教師在選擇圖像史料時必須遵循相關性原則,通過針對特定的教育目標和教學內容,將其與教學大綱結合起來,并從大量的信息源中選擇特定的圖像史料來輔助課程教學,幫助學生準確、快速地獲得歷史核心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歷史理解力。
其三,針對性。歷史信息具有龐雜性,而且圖像史料數量比較多,怎樣在眾多的圖像史料資源中選擇適合高中生學習歷史的圖片是至關重要的,歷史教師需要遵循新課改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開發(fā)圖像史料。
三、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運用圖像史料培養(yǎng)學生學習熱情
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是保障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教師在優(yōu)化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首先就需要解決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然后再循序漸進滲透歷史學科知識,促進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和掌握,以此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質量、發(fā)展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方式單一,注重理論知識灌輸,當學生面對繁雜的歷史知識時,經常會把知識搞混,并且在死記硬背的時候,也不容易在腦海里創(chuàng)建出全面完善的歷史事件,而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被動學習,一味死板地背誦和記憶不但會降低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還會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抵觸心理。而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新課標對于高中歷史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學生面對著巨大的學習壓力,如果歷史教師能夠利用學生的興趣開展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使教學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歷史教材里添加了非常多的歷史人物、場景等圖像史料,讓課本的內容不再枯燥無味,引起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學習教學技術,運用圖像史料把呆板的文字內容生動地呈現(xiàn)出來,活躍歷史教學的課堂氛圍,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果能夠巧妙地將圖像史料融入歷史課堂的教學活動之中,讓原本單一枯燥的史料知識變得更富形象性和趣味性,勢必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學習基礎。以“發(fā)達的古代農業(yè)”為例,教師若是利用文字向學生講述古代農業(yè)的發(fā)展過程,無法讓學生對這些內容記憶深刻。因此,教師要借助圖像史料引導學生探索,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文字描述和古代農業(yè)的相關圖片相結合,讓學生對古代農業(yè)的記憶更深刻,全面掌握歷史知識,激起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熱情,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圖像史料來輔助教學情境的構建:以多媒體課件的方式為學生展示課本中的圖像史料,并引導學生想象在一萬年前的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是怎樣培育和種植水稻的?然后再依次為學生展示石斧、石犁、西漢耬車模型等圖像史料,讓學生借助這些圖像史料在腦海中再現(xiàn)當時的農業(yè)生產和勞作情境,以此拉近學生和歷史知識之間的距離,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二)運用圖像史料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
新課改背景下,教育部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傳授相關理論知識,同時還應合理地將教材內容和圖像史料進行結合,以提升歷史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歷史、掌握歷史知識,從而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學習的主動性。為此,高中歷史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圖像史料的作用,并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式,將圖像史料應用到課堂實踐中,真正實現(xiàn)圖像史料和歷史教材的融合,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如教師可利用圖像史料進行課堂導入。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構成部分,精彩的課堂導入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所要學習的內容及目標。同時,有效的課堂導入還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以更專注的態(tài)度投入新課程的學習中,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秦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時,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方式來為學生展示提前準備好的相關史料圖片,在課程導入中合理利用圖像史料,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圖像史料來為學生營造相應的歷史情境,促使學生在圖片的引導下逐漸進入歷史學習狀態(tài),調動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求知欲,從而可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高效開展奠定良好基礎。如利用多媒體展示“長城”“兵馬俑”等圖片,雖然很多學生可能并沒有真正去爬過長城、參觀過兵馬俑,但是這些內容對于他們而言都不陌生,在展示出這些圖片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見過的或者認識中的長城、兵馬俑是什么樣子的,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以輕松愉快的話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然后再以此為契機引入“秦始皇”“秦朝中央集權”等內容,從而自然而然地帶領學生進入到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展開對該章節(jié)知識的學習。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改變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帶給學生的枯燥感、乏味感,能夠以直觀的圖片、貼合學生生活的話題來導入課程,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活躍課堂氛圍,可為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奠定基礎。
(三)運用圖像史料強化學生知識掌握
在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科學習中,圖像史料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它不僅是歷史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過程中非常有力的幫手。圖像史料能夠將晦澀深奧并且充滿歷史厚重感的歷史知識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更加形象地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在不同的空間環(huán)境中進行的各項活動。在圖像史料的輔助下,學生不僅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目標更加明確,思路也更加清晰,對于圖片背后隱藏的知識內涵掌握得也更加牢固,對于學生歷史遷移感的培養(yǎng)是非常有幫助的。為此,在高中歷史課堂運用圖像史料開展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出圖像史料的作用,為學生深入理解歷史知識鋪平道路。如在學習《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看到明清時期我國的疆域版圖,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圖通過圖片展示出來,并利用不同顏色的彩筆來標記出各個疆域統(tǒng)治的時間。在圖像史料輔助下,學生能夠更加直觀、清晰地看到清朝時期疆域圖的變化過程,從而對清朝時期實行的各項制度充滿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更加積極地探究、思考是怎樣的制度和政策才能夠讓整個清朝時期的疆域圖達到如此規(guī)模,借助圖像史料自主學習,掌握歷史知識。
(四)運用圖像史料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進程的不斷深化,高中學科教學目標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新高考政策的指導下,高中歷史學科知識的學習目標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而是能夠讓學生利用自身歷史知識的儲備來分析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教學目標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歷史作為高中教育的重要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正確史觀的重要途徑,中華文明的歷史之悠久,在歷史學科學習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是單純的文字敘述根本無法將歷史演變過程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充分體現(xiàn)出來,圖像史料則能夠彌補文字資料的不足,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和價值不容忽視。教師在預設課堂教學活動時,要有意識地引入一些具有明確指向性的圖像史料輔助課堂教學活動,圖文結合開展教學,促進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循序漸進提高學生歷史課堂的學習質量和歷史解讀能力。同時,圖像史料作為歷史知識內容的一部分,它主要以圖片的形式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歷史事件,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資源。為了最大化發(fā)揮圖像史料對歷史教學的促進作用,教師就需要立足歷史事件,將圖像史料和歷史事件進行巧妙融合,引導學生在圖文結合的輔助下全面提高歷史課堂的學習質量,促進學生歷史概括能力的有效發(fā)展,以此構建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框架,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例如,在“三大戰(zhàn)役”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圖像史料的分析和觀察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加深對歷史知識掌握程度。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借助戰(zhàn)略決戰(zhàn)示意圖的輔助,引領學生從識讀圖片入手進行復習。在學生系統(tǒng)梳理遼沈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以及淮海戰(zhàn)役相關知識以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標記三大戰(zhàn)役的地點、時間等信息,并從圖示信息和歷史事件結合的視角指導學生自主概括具體的作戰(zhàn)思想和歷史意義。借助這種圖像史料的輔助和支撐,讓歷史知識能夠融合體現(xiàn)在統(tǒng)一框架之內,在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歷史問題和歷史知識的學習體驗中,拓寬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全面發(fā)展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五)借助史料圖像提升教學趣味性
高中階段的學生雖然思維意識已經趨近成熟,但是在思考問題時往往會出現(xiàn)認知上的片面性,在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偏向于口頭敘述,尤其是在歷史學科中,教師口頭敘述相關歷史事件的時間點,學生的思維邏輯性無法與之相隨,久而久之會嚴重影響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而圖像史料能夠客觀反映歷史事件的背景環(huán)境以及歷史人物的外貌長相,直觀地把歷史畫面重現(xiàn)在學生面前,采用圖像史料進行教學,能夠加深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印象和記憶,激起學生的情感共識,有利于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教材中的歷史知識,升華學生的情感,為此,教師要正視圖像史料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價值,并借助圖像史料的應用,讓歷史課堂的教學活動更富趣味性和形象性,在圖文結合的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率,持續(xù)提升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例如,在“辛亥革命”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入影視資料中的圖像內容,讓學生直觀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內容,從而意識到辛亥革命在歷史中的重要性。如教師可以播放《武昌起義》紀錄片中的圖像,合理剪切影視史料中的圖像,將資料內容與教材內容相結合,讓學生觀看圖像,學習歷史,了解歷史,在提高學習趣味性的同時,加強對歷史的了解和認知,加深學習體驗。
(六)運用圖像史料培養(yǎng)學生正確歷史觀
歷史教材中繁多的理論知識讓學生產生了畏懼心理,學習的興趣并不高,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而圖像史料本身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和概括性,能夠向學生更好地呈現(xiàn)不同時期的某個特殊場景或事件,教師可以運用圖像史料引導學生進行具體的歷史分析,站在歷史的角度來學習,拉近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以圖片分析為跳板,通過比較學習等形式來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歷史感知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如在“戊戌變法”為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與維新運動相關的資料內容,講解戊戌變法關鍵人物的事跡,讓學生了解維新派人士的生平經歷以及他們主張的思想,通過圖像史料與教材內容結合對戊戌變法的事件和相關人物進行解讀和評價,縮短歷史人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此外,從高中歷史教材的內容來看,如果僅僅依靠文字來理解中外歷史,學生難以感受不同歷史時代的環(huán)境變化,利用圖片進行歷史教學將有效改變這一問題,通過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了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場景和人物,促使學生能夠近距離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如果教師運用圖像史料開展教學,其生動有趣的內容可以高效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從學習中樹立責任感以及準確的人生觀。以“戊戌變法”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圖像史料,讓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了解更加全面,并且對于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并在地圖的輔助下分析戊戌變法的目的和意義,通過不同的圖像史料直觀區(qū)分明治維新與百日維新的區(qū)別,拓寬學生的眼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歷史學科是學生歷史知識沉淀以及視野、思維拓展的重要窗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圖像史料,帶領學生充分挖掘圖片上隱藏的信息,將其運用到日常教學中,促進學生觀察分析能力以及習慣的養(yǎng)成,為學生未來自主學習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星.高中歷史教學中圖像史料的應用價值及策略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7):160-162.
[2]賈志業(yè).不同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求知導刊,2024(9):56-58.
[3]呂娟.高中歷史教學中圖像史料的應用價值及策略研究[J].教師,2023(5):69-71.
[4]張明輝.高中歷史圖像史料的分析與運用[J].中學課程資源,2022,18(1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