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全育人”理念對身處教育管理一線的高校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其只有從崗位特點出發(fā),全方位、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才能更好促成師范生“情能兼修”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具體工作路徑:(一)平臺育人:建設有溫度、有高度、有態(tài)度的班級群,發(fā)布有鼓勵、有期待的朋友圈,建設有威信、有格調的家長群;(二)活動育人:以競賽活動培養(yǎng)技能和情意,以社團活動發(fā)展愛好和特長,以志愿活動服務學校和社會;(三)檔案育人:建立管理檔案、活動檔案、個性檔案,以較強的儀式感跟進學生發(fā)展全過程。
關鍵詞:三全育人;班主任;情能兼修;師范生
中圖分類號:G6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18-0092-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江蘇省高校哲社課題“紅色基因在師范教育的傳承研究”(編號:2022SJSZ0924)階段性研究成果
On Class Supervisors’ Cultivation of “Both Emotional and Capable” Students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Yang Fengxia
(School of Primary Education, Nantong Normal College, Nantong 226010)
Abstract: The philosophy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presents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to college and university class supervisors who are at the front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Only by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position and conducting work in a comprehensive and creative manner can they better realiz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both emotional and capable” students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llowing are specific strategies. (1) Cultivation on platforms: establishing classes that are comforting, qualified, and principled, posting WeChat moments that are encouraging and expecting, and building parent groups that are rigorous and stylish; (2) cultivation through activities: promoting skills and emotions through competitions, developing habits and merits in communities, and serving schools and society through volunteering; (3) cultivation with archives, establishing management, activity, and individual archives so that the entir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tudents can be followed with a strong sense of ritual.
Keywords: Three-Whole Education; class supervisor; both emotional and capabl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了“三全育人”的要求,即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這就需要教育者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教學各環(huán)節(jié),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打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的新局面[1]。師范院校旨在培養(yǎng)“情能兼修”、一專多能的優(yōu)秀師范生,班主任作為日常管理的重要角色,在訓練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職業(yè)情意方面無疑起到重要作用。但從現(xiàn)狀來看,班主任通常都是專職教師擔任,既要抓好教學和科研工作,還要抓好班務工作,明顯力不從心,其日常工作被各種考勤、評比、收繳材料、信息核對塞得滿滿當當,有限的班會時間只夠拿來強調衛(wèi)生和出勤紀律,往往陷入“重管理”而“輕育人”的泥潭[2]。此舉不僅收效甚微,還容易給學生留下嚴格生硬的刻板印象。因此,班主任有必要從平臺育人、活動育人、檔案育人三個維度進行思考和探究,多方位、全過程地培養(yǎng)師范生的職業(yè)情意。
一、平臺育人
師范院校與普通高校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培養(yǎng)對象為教師,而班主任的言傳身教都會給學生將來從事教師職業(yè)起到示范性作用。當班主任告訴學生要終身熱愛兒童的時候,自己也要熱愛學生,班級教育管理正是其展示熱愛學生、熱愛教師事業(yè)的最好平臺。
(一)建設有溫度、有高度、有態(tài)度的班級群
班級群的存在為班務工作帶來了很多便利,使得班主任不必耳提面命也能布置任務、傳達通知。但如果只是在群里發(fā)會議通知、考評截圖,那不過是在師生之間增加了一個冰冷的屏幕。
1.有溫度的班級群不是一時興起就發(fā)紅包,而是“身不能至心陪伴之”的溫暖。比如,班級群里有天氣變化、假期作業(yè)、考試用具等提醒;有為比賽學生的加油和獲獎信息的通報。就算是打掃衛(wèi)生的通知,也用“換一換”和“加一加”的方式轉發(fā),如“換”人稱,將通知中的“各班”換成“咱們班”,少用“你們”、多用“我們”,以表示教師和學生始終在一起;“加”意義,如打掃衛(wèi)生不僅是給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整潔的環(huán)境,也是展現(xiàn)我們“慎獨”(自律)的重要方面,還可以從地理位置的角度突顯領導對我們的重視等。
2.有高度的班級群建設不能滿足于“提要求”“做事情”,而是重在“訓練能力”“培養(yǎng)情意”
(1)用細則來培養(yǎng)責任。比如,班里的重大決策不能是班主任的一言堂,而是由學生選出的五人評議小組討論決定。這五個學生的產(chǎn)生,不能僅憑學習成績好、同學關系好,而應該有嚴格的標準,必須是大家心中認為“最公正、最無私、最了解班級、最關心同學、最能站在大家的立場考慮問題、最值得他們信任的同學”。這六個“最”充分體現(xiàn)了票選的嚴肅性,也是當選學生的無上榮耀和使命,可為日后履行職責奠定基礎。同時,也確立了五人評議小組決議的權威性。
(2)用“同事異思”來提升認識的高度。周記是班主任了解學生心理,掌握班級事務的重要途徑。在班級群分享優(yōu)秀周記也是引領學生的好辦法。比如,一次話劇比賽,當大部分學生因為獲得了一等獎而沾沾自喜的時候,一些學生反思了表演過程中的不足,一些學生總結了組織排練過程中的經(jīng)驗,還有一些學生談到了參與活動的感悟。多角度代表性觀點的分享可以引導學生提升認識的高度和思考的深度。班主任還可以分享寫景狀物的美文,鼓勵學生關心身邊事物,積極投稿等。
(3)用案例分析來培養(yǎng)職業(yè)情意?!皥D文小故事”的分享是班主任“全程育人”的重要方式。比如,在一次師生同臺的朗誦比賽中,一個班級的節(jié)目沒有教師參與,而領誦的學生卻在臺下主動請教其他班級的教師為他們指導節(jié)目。班主任如果能夠敏銳地捕捉到身邊的這個細節(jié),就可以及時以“圖+文”的形式,從學生的角度探討“每個人要懂得自己努力尋找學習的資源”“要珍惜身邊所有愿意為我們無私付出的老師”,即從教師的角度探討“教育是個良心活兒”“好教師要愛所有的孩子”等。
3.發(fā)言主體與發(fā)布內容:有態(tài)度的班級群建設的兩個方面
從發(fā)言主體這個方面來看,一般的班級群都是教師說得多,學生說得少,呈現(xiàn)一個“發(fā)送—接受”的師生互動模式。于是,學生常常另建一個沒有班主任的言論自由群來發(fā)表真實的聲音,這樣的班級群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只有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fā)言權,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意愿,才能形成大家共建班集體的氛圍。
從發(fā)布內容這個方面來看,班級群的信息要有所篩選、有所側重。不能任何文件都一發(fā)了事,有些精神的傳達必須班主任親自到班。比如,關于考場紀律誠信教育的問題、注意財產(chǎn)安全謹防詐騙的問題等。有的時候,不發(fā)某些信息,恰恰表明了態(tài)度,無形中給了學生意識形態(tài)上的引導。
(二)發(fā)布有鼓勵、有期待的朋友圈
過去,班主任常常借助微博、QQ空間等網(wǎng)絡載體作為思想引導的平臺,今天,在“互聯(lián)網(wǎng)+”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微信成為刷新更快、互動更便捷的平臺。在班主任帶有私人性質的朋友圈發(fā)布班級學生的消息,無疑表示其對學生的關注和喜愛。每次動態(tài)消息都加上引導性的語句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更讓人欣喜的是,活動中又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面孔”將鼓舞更多缺乏自信的學生踴躍嘗試,展示自我。
(三)建設有威信、有格調的家長群
小學的班級家長群通常用來布置作業(yè),中學的班級家長群通常用來公示成績、發(fā)布考題。到了師范,學生沒有就業(yè)的壓力,家長也放松了下來,教師也怕跟家長聯(lián)系過密增加瑣事,導致家長群變得可有可無。其實,無論到哪個階段的教育,家校結合都是相當有必要的。教師和家長有著共同的目標,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更需要借助于家長的配合,實現(xiàn)學生的成長成才。怎樣建設有威信、有格調的家長群呢?
首先,不是跟學生學習活動有關的內容不發(fā)。比如,不發(fā)廣告拉票的鏈接,不發(fā)搞笑取樂的段子,不發(fā)一般的節(jié)日問候,不發(fā)看似有理的各種生活心靈雞湯;而是只發(fā)本班學生的學習和活動。師范一年級可以拍一些早練功、晚練功的視頻,以告知家長學校對基本功的重視,體現(xiàn)師范特色。二年級時可以發(fā)一些特長發(fā)展的階段性成果和各類主題教育的相關活動,其目的在于同家長形成合力,共同督促學生進行督促訓練。
其次,不是體現(xiàn)全體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內容不發(fā)。比如,發(fā)布活動照片,盡量照顧到所有學生都有露臉;展現(xiàn)考級考證的成果,以總比例、總人次的形式出現(xiàn),不突出某位學生姓名。時刻牢記建立家長群的初衷是讓家長了解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特色、明確最基本的培養(yǎng)目標和展示班級最普遍的發(fā)展現(xiàn)狀,讓他們督促自己的孩子在職業(yè)技能和職業(yè)情感上獲得成長。
第三,不確切無根據(jù)的猜測不發(fā)。班主任回復群內家長的提問,必須做到有理有據(jù)、有相關文件和相關部門要求作支撐,切莫貿(mào)然回復、朝令夕改。這是形成班主任權威的重要途徑,也是家長群和諧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二、活動育人
要實現(xiàn)“三全育人”,班主任所涉及的活動就不能僅僅是班會,還需要有各種豐富而又具特色的活動。所有的活動,都必須激起學生的內驅力,讓他們真正想要參加,并能有所收獲。
(一)競賽活動培養(yǎng)技能和職業(yè)情感
師范有各級各類的競賽活動,旨在豐富學生的生活,培養(yǎng)他們的技能和職業(yè)情感。面對不同層面的活動,班主任需要有所選擇地進行指導和幫助。
1.技能競賽教方法,如班會設計比賽。班會設計是任何一個年輕教師將來擔任小學班主任都必須勝任的一項日常事務。它是“策劃書+教案+思想教育”的“三合一”。一份好的班會設計,不僅具有策劃書的外在形式,如活動背景、目的、意義、準備、流程等,還具有教案的內在設計,如問答環(huán)節(jié)、呈現(xiàn)形式、媒體資源等,更需要有主題思想的內在滲透,以及活動效果的預估和反思等。這些,需要班主任提供具體的指導,讓學生順利地撰寫班會設計,并讓學生嘗試組織和實施設計方案,完成他們的講臺初體驗和以實踐來完成對文案的檢測和完善。
2.知識競賽植情意,如校史講述競賽。校史講述活動不同于一般的文稿寫作和演講,它不僅包含著對學校歷史的尋根,對師范源頭的追溯,還包含對職業(yè)意義的詮釋和自我選擇的肯定。學生在備賽的過程,如果不是自己到網(wǎng)上去尋找學校的歷史沿革,而是班主任打開校史室的大門,給學生們深情講述自己所貢獻的這所學校是怎樣歷經(jīng)風霜與輝煌,怎樣沖破挑戰(zhàn)迎來機遇,所帶來的自豪感使命感更加能夠讓學生獲得觀念和價值上的認同,從而真正實現(xiàn)校史講述活動的意義。
3.創(chuàng)意競賽練技能,如以流動評委的方式進行鋼筆字比賽。一般的基本功訓練以展示或比賽的形式進行,而流動評委的方式則是將挑選出來的書法作品進行展示,并在此基礎上邀請路過的師生作為評委,評選出佳作進行表彰。這種“展中有賽”的非正式評選既沒有競賽的壓力,又不失評判和鞭策,能夠給學生以新鮮感的同時又起到鼓勵和警醒的作用。
(二)社團活動發(fā)展愛好和特長
要培養(yǎng)一專多能的師范生不能只有考試,也不能只有基本功訓練,而是應該促成學生的全面發(fā)展[3]。比如,成立剪輯社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用戲劇社來增強學生的表現(xiàn)力,用辯論社來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和邏輯思辨能力,用書畫社來發(fā)展書寫和繪畫特長,用讀書社來豐富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提升人文素養(yǎng)等。班主任要做的,是指導和督促每一個社團都有完備的社團制度、固定的活動時間、特定的展示方式和相應的考核項目,不至于讓社團空有其名,無疾而終。
(三)志愿活動服務學校和社會
師范生是未來的教師,學習的是教書育人的知識和本領。因此,教書育人的實踐不能等到最后實習環(huán)節(jié),而應該滲透到整個師范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如何滲透,關鍵取決于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如何認知師范生培養(yǎng)的內涵。我們要培養(yǎng)的師范生不能僅是狹義上的“上好課、育好人”,而應該是勝任小學日常工作的教師,包括教室環(huán)境的布置、大隊活動的組織、校園新聞的撰寫等。所以,班主任要以“幫—扶—放”的形式指導學生出黑板報、布置墻壁、組織班級活動、發(fā)布校園新聞等。甚至在低年級段,在師范生最好奇也是最迷茫的時候,班主任就可以組織學生進入小學,近距離接觸兒童,講講繪本故事,嘗試最簡單的課堂組織;可以以志愿者活動的形式,幫扶學習有困難的兒童,個別教授拼音、計算等項目,培養(yǎng)師范生的愛心和耐心。班主任可以在中年級段組織學生開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研究,并以此為契機,啟發(fā)他們觀察兒童、研究兒童,以便更好地呵護兒童,以形成師范生的學術能力,使之成為他們受用一生的重器。
三、檔案育人
(一)管理檔案
班主任要組織學生集體商討班徽、班訓和班規(guī),不僅因為一個集體的運作必須靠規(guī)章制度來培養(yǎng)習慣,約束行為,還因為共iV04SiFUaav7nV/mCB1ldA==同的準則和目標有利于班級凝聚力的形成和契約精神的培養(yǎng)。完善的加扣分細則不僅能引領師范生在各個項目上的專業(yè)成長,還能成為學期評定的重要依據(jù),使得所有的評分有據(jù)可依。這也是促進班級公平,和諧發(fā)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培養(yǎng)師范生不以印象評分,不以成見看人的職業(yè)道德。
(二)活動檔案
活動檔案是指每一次班級活動都要有檔案留存。一是班干部的換屆選舉一定要規(guī)范有序。組織學生精心設計選票,而不是每個人隨便拿個紙在上面寫下相應的姓名。選舉結果公布時一定要有正規(guī)的文字加蓋班級印章進行張貼,形成任命文書。二是每學期末都要有一定形式的班委述職和班級小結,以便總結經(jīng)驗,開啟新學期的計劃。比如,每次集體活動都要留下視頻資料。三是由專人負責整理班級大事記,記錄下所有的班級活動和相應的組織者、參與者,建立班級活動檔案,并定期在班級墻壁的“班級風采”欄目中更新張貼。這種充滿儀式感的記錄和整理既突出強調了活動的意義,也呈現(xiàn)了班級發(fā)展的足跡,也是提醒學生去班級的發(fā)展軌跡中尋找自己的貢獻和影子,無形中形成鞭策。
(三)個性檔案
除了班級的規(guī)章制度和活動檔案,還應引導每個學生建立屬于自己的個性檔案,包括證書類:普通話、書法、計算機、英語等,資質類:奧數(shù)教練員證、教師資格證、育嬰師證等,獎狀類:三好生、獎學金等學期表彰以及全國兒童文學作品大賽獲獎、“外研杯”高職院校英語演講比賽、寫作比賽的獲獎等,學業(yè)水平類:自考合格證等。除此以外,每個人還需要記錄自己的寶貴體驗和階段性成長,如第一次演講、辯論、表演,第一次組織策劃活動,第一次到小學見習實習,第一次登上講臺等。這些看上去含金量不高的普通生活記錄恰恰是個性檔案的重要組成。
首先,量變產(chǎn)生質變。檔案建立伊始,當學生還沒有取得太多實質性成果時,記錄人生的新一步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當有了眾多的小小超越之后,積累的獲得感、幸福感將讓學生向著更高的目標進發(fā)。
其次,鼓勵個性發(fā)展。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著不一樣的愛好特長和潛質。要想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fā)展,就得尊重他們的發(fā)展意愿和成長規(guī)律,萬不可千篇一律、抹殺個性。師范生所感知到的身心呵護將啟迪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中培養(yǎng)和尊重兒童的個性[4]。
第三,全面提升師范生素養(yǎng)。在中學,以書本知識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發(fā)展優(yōu)劣的重要標準。而在師范學校,彈琴、跳舞、繪畫、書法、電腦制作等都是體現(xiàn)一個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考量。學生的每一點愛好都值得被發(fā)掘。
四、結束語
筆者認為,落實“三全育人”不應千篇一律,而是不同崗位有不同的要求和體現(xiàn)。作為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其崗位職責和一線優(yōu)勢決定了其育人優(yōu)勢,具體體現(xiàn)在平臺育人、活動育人、檔案育人三個方面,也是班主任培養(yǎng)“情能兼修”師范生的重要途徑,值得進一步豐富和深入探索。
參考文獻:
[1]胡守敏.新時代背景下高?!叭恕毖芯浚跩].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4):68-70.
[2]王艷平.高?!叭恕钡奶卣骷捌鋵嵤┞窂剑跩].思想理論教育,2019(9):103-106.
[3]孫國春,潘健,郭毅浩,等.四方協(xié)同 情能兼修 前后貫通:卓越鄉(xiāng)村教師定向培養(yǎng)的南通樣本[J].江蘇教育,2019(52):50-53.
[4]馬麗媛.用愛心培育學生:班主任工作的策略與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2(16):177-178.
作者簡介:楊峰霞(1981—),女,漢族,江蘇南通人,單位為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初等教育學院,研究方向為師范教育。
(責任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