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焦慮是我國家長真實心態(tài)的寫照。 在“雙減” 政策實施后,家長的教育焦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既有宏觀的政策因素、中觀的學校因素,又有微觀的家庭因素和學生因素。究其根本,在于教育政策變遷的不確定性引發(fā)家長政策認知的不確定性,制度政策和教育模式的轉變使家長面臨教育理念上的價值選擇困境,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元教育主體需要承擔更多的教育責任致使協(xié)同育人模式轉型困難,等等?!半p減”政策實施后,構建家校社協(xié)同的育人生態(tài)是緩解家長教育焦慮的根本途徑。具體而言,政府應強化引導意識,加強“雙減”政策宣傳;學校應發(fā)揮引導作用,增強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能力;家長應設置實際的教育期望,做好向導,不斷提高教育能力;社會應加強倡導,推廣素質教育理念;家校社應協(xié)同賦能,共擔教育責任。
[關鍵詞]雙減;家長教育焦慮;緩解策略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4)05-0052-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5.008
家長的教育焦慮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半p減”政策作為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旨在減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對于克服教育的“短視化”和“功利化”具有重要意義,其覆蓋了多個方面,直接關系到家長的教育焦慮問題[1]。當前,教育焦慮在廣大家長中普遍存在,成為社會的一個顯著問題。這種焦慮體現了家長對孩子教育質量的深切關注和對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視。同時,它也凸顯了人們對于優(yōu)質、個性化教育需求的增長與教育資源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對“雙減”政策下家長教育焦慮問題的深入研究,對于實現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構建健康教育生態(tài)、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精確掌握當前家長教育焦慮的現實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是實現其有效治理的前提?;诖?,本文將基于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深入探究“雙減”政策實施后我國家長教育焦慮的影響因素及其原因,以描繪出“雙減”后我國中小學家長教育焦慮的真實圖景,并據此提出紓解對策與建議。
一、“雙減”政策實施后家長教育焦慮的影響因素
教育焦慮是一個多維度的社會現象,不同學者對其定義和理解各有側重。綜合現有觀點,教育焦慮產生在教育過程中,指向家長由于社會、學校、家庭等外部環(huán)境或個人內部因素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影響而產生的煩躁、憂慮、不安、恐慌等負面情緒[2]。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為探討家長教育焦慮因素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分析框架 (如圖1所示),將家長教育焦慮的影響系統(tǒng)劃分為微觀系統(tǒng)、中觀系統(tǒng)及宏觀系統(tǒng)。其中,以家長及學生為核心的微觀系統(tǒng)涵蓋了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中的直接互動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家長教育焦慮影響因素的主要構成部分,這個系統(tǒng)內的因素直接關聯到個體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狀態(tài),因此對教育焦慮的產生有著重要的影響;以學校為基礎的中觀系統(tǒng)是整個系統(tǒng)中的關鍵,對于整個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顯著的影響,學校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業(yè)和社交發(fā)展,也是家長教育焦慮產生和緩解的重要場所;以“雙減”政策為重點的宏觀系統(tǒng)是最外層的影響因素,對整個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直接關系到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還間接影響到微觀系統(tǒng)中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和中觀系統(tǒng)中的學校教育實踐。通過對這些不同系統(tǒng)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家長教育焦慮的成因,并為制定有效的緩解策略提供依據。
(一)宏觀系統(tǒng)的政策因素
政策從設計到執(zhí)行是一個動態(tài)的、多維度的過程,需要考慮各種可能的變量和挑戰(zhàn)。政策的有效落實需要行政系統(tǒng)內部的高效執(zhí)行,同時也離不開政策目標群體的廣泛認同和積極參與。首先,家長對“雙減”政策的認知程度可能影響他們對政策的接受度和焦慮程度。家長對“雙減”政策設計合理性的認同程度和對學校課后服務的滿意度,與他們的教育焦慮程度存在一定的關聯。對政策和課后服務持積極態(tài)度的家長可能教育焦慮程度較低,而那些不太認同政策或對課后服務不太滿意的家長可能會產生更深的焦慮。其次,家長對“雙減”政策的不同態(tài)度會影響其教育焦慮水平。家長對“雙減”政策的負面態(tài)度可能導致家長產生不滿、擔憂或焦慮等情緒,這些情緒可能會傳遞給孩子,影響家庭的教育環(huán)境。最后,家長對“雙減”政策的認知度不僅直接影響其教育焦慮水平,還可能通過教育獲得、教育服務等其他因素產生間接影響。因此,在進一步推進“雙減”政策實施過程中,注重疏解家長因教育機會優(yōu)化而產生的教育獲得焦慮,應成為政府和學校關注的重點方向。
(二)中觀系統(tǒng)的學校因素
學校所在地、家校溝通以及學校是否響應“雙減”政策要求開設課后服務等學校因素對“雙減”后的家長教育焦慮具有影響。首先,不同地區(qū)的教育資源分布可能不均,家長對教育質量的期望也可能不同?!爸攸c?!焙汀懊!爆F象反映了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不公平問題,導致家長為了孩子能否進入這些學校而感到焦慮,因為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的未來至關重要[3]。其次,家校溝通有助于家長更好地理解“雙減”政策的目的和內容,從而減少由于誤解政策導致的不必要焦慮。研究表明,積極的家校溝通可以幫助老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家庭背景,從而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支持,這可能直接促進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提升[4-5]。 同時,當家長能夠與老師有效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遇到的問題時,他們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擔憂和焦慮。最后,課后服務的開展和落實是推進“雙減”政策的重要手段,強化了學校在教育過程中的核心作用,有助于確保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必要的學習支持和個性化的發(fā)展機會,從而減輕家長對孩子學業(yè)成績的擔憂。然而,“雙減”實施后課后服務仍未實現全覆蓋[6],爭搶教育資源中的不公平現象可能成為家長教育焦慮的根源[7]。
(三)微觀系統(tǒng)的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家長教育焦慮的另一誘因。家長教育焦慮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首先,家長的高教育期望和投入是焦慮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家長對孩子學業(yè)成就的不切實際期望與他們的焦慮心理緊密關聯[8]。家長為了獲取更好的教育資源而投入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這加劇了對孩子教育成果的高期望和焦慮。其次,“雙減”政策對校外培訓產生重大影響,限制了周末和假期的學科類培訓,導致教育重心從校外輔導轉移到家庭和學校。家長在輔導孩子功課時可能因個人教育背景限制感到無力,進而增加焦慮[9]。同時,校外教育的減少導致家長尋求替代方案,如“高端家政”或“眾籌私教”?!半p減”政策在減輕家庭教育經濟負擔方面取得成效,減少了家長焦慮。但政策實施也導致校外培訓市場變化,家長對課后服務的需求出現真空。課后服務的廣泛覆蓋性對家長焦慮有普遍影響,但家長也擔憂學校課后服務的質量,家庭條件差異可能導致教育結果不平等,進一步增加焦慮。因此,家長教育焦慮與教育期望、投入、政策變化和社會環(huán)境緊密相關。“雙減”政策雖減輕了經濟負擔,但也帶來新的挑戰(zhàn)和焦慮源。要緩解焦慮,需綜合考慮家庭教育期望、課后服務質量和教育資源公平性,以及家長對教育政策的認知度和適應性。
(四)微觀系統(tǒng)的學生因素
微觀系統(tǒng)的學生因素上,家長對不同教育階段子女的焦慮程度可能不同,對子女在學校中的學業(yè)表現和年級排名也可能感到焦慮。已有研究表明,學生就學階段、年級排名等因素直接影響“雙減”后家長教育焦慮水平[10]。首先,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年級排名是影響家長教育焦慮的關鍵因素。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唯分數論”仍是升學的主要標準[11],受儒家文化影響,教育被視為成功和地位的重要途徑,因此學業(yè)成就不僅是個人成就的體現,也與履行家庭義務相關?!半p減”政策通過減少作業(yè)量和校外培訓機會,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而影響家長的焦慮程度。同時,城市化進程中,農二代家庭對子女教育的期望更高,這種期望可能轉化為焦慮。孩子成績好時,家長可能會感到驕傲和滿足,而成績不佳時,則可能感到緊張和焦慮。其次,子女所在年級對家長教育焦慮有顯著影響。調查顯示,隨著孩子進入小學高年級,家長往往將學業(yè)成績作為教育重點,犧牲孩子其他方面的發(fā)展機會[12]。面對中考、高考等關鍵考試,高年級學生的家長焦慮程度通常高于低年級家長,因為考試結果對孩子的未來教育和職業(yè)路徑具有決定性影響。研究還發(fā)現,初中階段家長的教育質量焦慮比小學階段高9.8%,而中學階段的教育獲得焦慮略低于小學階段[13]。這表明,家長對孩子能否獲得優(yōu)質教育資源和取得良好學習成績的焦慮隨著孩子學段的不同而變化,特別是在升學的關鍵時期。
二、“雙減”政策實施后家長教育焦慮的原因分析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指出,焦慮源自對自我認同的連續(xù)性以及行動的社會與物質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缺乏信心[14]。據此本文認為,家長教育焦慮的歸因分析與布朗芬布倫納的人類發(fā)展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具有內在一致性。分析家長教育焦慮問題原因時,關注外部環(huán)境的宏觀系統(tǒng)和關注家庭和個人特質的微觀系統(tǒng)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以此作為理論依據,構建了“政策—行動—觀念”的分析框架,以分析“雙減”政策下父母教育焦慮產生新變化并呈現上述表征的原因。具體而言,其內在機理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一是教育政策變遷的不確定性。父母試圖尋求卻又暫時無法確定“雙減”政策下的“最優(yōu)解”。二是父母教育理念的內在張力。不同教育理念的張力不僅存在于教育制度本身和教師、家長等群體之中,同樣存在于更廣的社會文化氛圍之中,家長群體時常面臨價值選擇上的兩難。三是協(xié)同育人能力相對欠缺。在學校教育的模式轉型、教輔領域的行業(yè)轉型以及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方式轉型的同時,學校、社會和父母的協(xié)同育人能力和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機制建構尚待提升和完善[15]。
(一)教育政策變遷的不確定性
“雙減”政策是中國教育領域的一項重大改革,改變了長期以來形成的教育模式和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期望。這項政策的實施確實給家長帶來了一些不確定性。一是政策本身具有不確定性,“雙減”作為新出臺的教育政策,家長對“雙減”政策內涵、目標和具體措施的認知和理解需要過程。此外,“雙減”政策的各地行動方案更是尚在建構之中且不同區(qū)域之間的異質性程度較強。對于大部分家長而言,對“雙減”政策理解的不夠深入甚至有所誤解,限制了其“理性選擇”的認知基礎。二是父母對政策的認識也具有不確定性,現實情境中的自主判斷能力參差不齊,政策理解上的個體分化加劇。“雙減”政策下家長的主體性地位和責任有所增強,但教育實踐是復雜的,需要根據子女的具體情況量體裁衣,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幫助他們學習進步。然而,父母在具體情境中做出自主判斷的能力受地域、差異、文化程度以及主觀意愿等因素影響而參差不齊,對“雙減”政策下所做出的認知反應、情緒感知和行動選擇也不盡相同。三是政策結果的不確定性客觀存在,對政策效果的判斷缺乏充足的經驗支撐。最為關鍵的是,理性選擇不僅有賴于個體認知能力,同樣有賴于主體間的經驗分享與傳遞。各類實踐經驗,尤其是與政策效果和行動后果相關的實踐經驗構成了理性選擇的判斷依據,在政策實施初期,這種對政策后果的經驗認知顯然是缺乏的。在上述因素的阻礙之下,“雙減”是什么、怎么減、效果如何,這一系列問題給家長群體帶來不同程度的困擾,影響著家長的教育決策。由于教育政策的實施效果往往需要一段時間來觀察和評估,在“雙減”政策實施后家長選擇保持觀望態(tài)度。因此,學界認為教育政策變遷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是父母教育焦慮產生新變化的原因之一,教育政策自身的不確定性因素與家長主體認知的不確定性在子女教育的現實情境中交織,使得父母教育焦慮的主體分化不斷加劇,特殊焦慮大量滋生[16]。
(二)父母教育理念的內在張力
“雙減”政策實施后,家長在適應教育模式轉變的同時,也面臨教育理念和教養(yǎng)方式的反思。家長經歷認知焦慮和價值選擇的困境,尤其在“望子成人”與“望子成龍”兩種教育觀念間做出選擇。這種價值選擇的困境不僅個體存在,也根植于社會結構和文化認知中。 父母教育理念內在張力的持續(xù),即父母在教育理念上的拉扯受三方面影響:一是深信“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希望通過教育實現社會地位提升和孩子的未來成功;二是受重要他人,如學校和教師的影響,他們在推行“雙減”政策的同時,可能無意中傳遞了教育競爭的壓力,使家長在新舊教育理念間矛盾;三是考試制度的影響,盡管“雙減”旨在減輕學業(yè)負擔,但考試和成績仍是教育評價的主要方式,導致家長對成績的過度關注。 此外,教育績效文化也對家長產生影響,對數據和成績的依賴在學校管理、教師評價、學業(yè)成績等方面根深蒂固。這種文化背景下的“成績本位”觀念,使得教育系統(tǒng)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忽視學生個性化需求。這些觀念已成為教育制度的一部分,對家長教育理念的轉變構成挑戰(zhàn),造成家長在應試焦慮與成長焦慮間掙扎?!半p減”政策下,家長面臨的教育焦慮具有復雜性,不僅源于對成績的關注,還與社會期望、教育環(huán)境和個人價值觀念緊密相關。這些觀念雖然是當前教育治理的重點對象,但其已經嵌入到教育制度的文化與認知性要素中,成為一種結構性力量,這給家長群體教育理念和教養(yǎng)方式的轉變帶來了挑戰(zhàn),并造成了“雙減”初期父母價值性層面應試焦慮與成長焦慮并存的復雜局面。
(三)協(xié)同育人模式的轉型困境
“雙減”政策有效遏制了校外補習亂象和教輔行業(yè)的過度市場化,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然而,這也意味著教育責任的重新分配,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學校在提升教學質量和課后服務方面面臨更高期望和挑戰(zhàn),家長對課后服務的充實性和效率表示擔憂。相關調查顯示,家長對此也抱有較高期望,86.8%的受訪家長支持提高校內教學質量。但是同時,家長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擔憂,如68.3%的受訪家長擔心課后服務內容安排是否充實,63.3%的受訪家長擔心課后服務能否高效利用[17]。教輔行業(yè)的整頓導致學校難以立即提供充分替代方案,而社會層面的教育參與受限,家庭教育機構面臨人才和服務供需不平衡等挑戰(zhàn)。社區(qū)教育在“雙減”政策下被寄予厚望,但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社區(qū)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利用,城市化帶來的陌生化趨勢削弱了社區(qū)教育的社會支撐。家庭教育方面,父母的角色變得更加重要,但他們的教育水平和勝任力不均衡,對自身能力缺乏信心。雖然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理念被廣泛倡導,但在傳統(tǒng)教育體系中,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在育人方面的協(xié)同作用往往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導致它們之間存在分離或僅僅是松散耦合的情況?!半p減”政策初期,家長面臨著如何開展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匹配的家庭教育的挑戰(zhàn)?!半p減”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基礎教育領域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更加明顯,這些問題包括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脫節(jié)、家庭教育的過度市場化,以及社會教育方式的不健全等,共同塑造著父母實踐性層面的教養(yǎng)焦慮。
三、“雙減”政策實施后減緩家長教育焦慮的對策
(一)政府主導,加強“雙減”政策宣傳
據調查,家長對“雙減”政策認知度為57.2%,其中“雙減”政策了解度為59.5%,“雙減”政策效用認知度為54.9%,均處在較低水平[18]。家長“雙減”政策認知度的提升,應是進一步落實“雙減”工作、緩解家長教育焦慮的有效舉措。一是加強政府和基層教育機關對“雙減”政策的重視意識。政府作為“雙減”政策的制定者,應加強自身的政策素養(yǎng)。通過文件學習、專題講座的方式,深入了解“雙減”政策的目的、舉措以及時代內涵。同時政府教育部門應組織轄區(qū)內學校負責人,開展專題培訓,介紹“雙減”政策的目的及其對教育發(fā)展的重要作用,獲得學校層面的支持。二是政府應加強“雙減”政策宣傳,使公眾正確理解政策用意及內涵。首先,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多種媒體進行政策宣傳,確保信息覆蓋面廣,同時,設立專門的反饋渠道,收集公眾對政策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回應公眾關切;其次,加強對網絡平臺內容的監(jiān)管,及時刪除或過濾制造焦慮、傳播謠言和不實信息的內容,防止為了提高點擊量和吸引眼球而將網絡平臺作為孩子父母教育焦慮的發(fā)泄場所;最后,建立“雙減”工作專門協(xié)調機制,集中組織開展專項治理行動,確保政策得到有效執(zhí)行。三是學校應開展針對教師和家長的“雙減”專題教育活動。通過校長及邀請政策研究的專家,對“雙減”政策進行深入的解讀。四是注重社區(qū)教育功能的發(fā)揮。通過開展社區(qū)教育講壇、家庭教育宣傳周等方式,向家長宣傳“雙減”政策。
(二)學校引導,增強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能力
教育政策改革旨在推進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協(xié)同育人機制的建立,提升協(xié)同育人能力以應對教育焦慮。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要發(fā)揮引領作用,加強與家庭和社會的協(xié)同合作,通過專業(yè)組織發(fā)展、家庭教育服務、家校合作和學校紐帶作用的發(fā)揮,共建育人機制,有效應對教育焦慮,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第一,學校應帶動專業(yè)性組織發(fā)展,拓寬應對教育焦慮的社會空間。因社會教育功能相對較弱,需借鑒國外經驗,加強與校外專業(yè)機構合作,共同合力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學校可引入社會工作機構,建立家長學校,定期組織講座和工作坊,幫助家長應對教育焦慮。第二,健全公立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健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主導,建立專業(yè)服務隊伍,對接家長需求,提供公益性服務。其次,學校要積極參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與家長建立溝通機制,并與社區(qū)合作,利用社區(qū)資源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提供就近便捷的服務。第四,建立家庭教育信息化服務平臺,提供線上教育資源和咨詢,滿足家庭教育需求,包括親子關系指導、學習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等。第三,加強家校合作,共同應對教育焦慮。學校應將此納入工作計劃,作為重要內容對教師進行培訓,并了解家長實際需求,特別是關注弱勢群體。借鑒國外相關經驗,聯合政府、企業(yè)、社區(qū)提供課后服務和教育補償。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治理,加強家校溝通,共享應對教育焦慮的有效策略。第四,學校要發(fā)揮紐帶作用,推進家校社協(xié)同。學校是教育最重要的組織單位和空間場域,不僅與家長之間的聯系最為緊密,也可以代表家庭群體與其他組織單位開展協(xié)作。因此學校要利用組織優(yōu)勢,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如成立協(xié)同育人志愿者協(xié)會,以學校為依托、以社會力量為主體,使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機制的建立健全落在實處,為“迷?!敝械募议L提供新行動模式,走出育人模式的轉型困境,以緩解教育焦慮。
(三)家庭向導,多點發(fā)力打好“連續(xù)拳”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作為中國教育發(fā)展的遠景規(guī)劃,提出了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的目標[19]。在這一背景下,形成社會廣泛參與的減負格局,家長絕不能置身事外。減負工作不應該僅僅被理解為學校教育時間和空間上的簡單讓渡,也不應該導致家庭增負。家長教育焦慮的緩解,要從家庭自身入手。第一,家長應設置實際的教育期望。以往研究大多認為家長對孩子學業(yè)成就的高期望可能導致孩子感受到巨大的成就壓力,這種壓力會反過來增加家長的焦慮[20],但本文認為, 在家長教育焦慮的產生過程中,對孩子是否達到期望的判斷可能比教育期望本身發(fā)揮著更關鍵的作用。研究表明家長的教育期望與孩子實際表現之間的差距是導致家長教育焦慮的一個重要因素[21]。因此,應當讓家長理解“雙減”政策的長遠意義,重新審視教育的目的,重視孩子全面發(fā)展非僅僅是學業(yè)成績。一方面,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確實需要加強對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了解,并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制定合理的教育期望;另一方面,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需要多角度、多渠道地考慮孩子的潛能和興趣,并據此調整教育期望;不再盲目追求所謂的“優(yōu)質資源”,轉而重視教育在促進人全面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的本體價值。第二,家長要明確自身定位,提高教育能力。“雙減”政策的實施為家庭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家長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明確自身定位并提高教育能力是實現有效家庭教育的關鍵。一方面,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需要轉變。要從傳統(tǒng)的學業(yè)監(jiān)督者向更加關注孩子內心世界的溝通者和引導者轉型,將家庭教育內容從過分關注學業(yè)成績轉變?yōu)橐陨罱逃秊楹诵模憫半p減”政策,重視孩子在道德、情感、社交、體育和審美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另一方面,增強家長的責任意識是“雙減”政策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之一。家長作為子女教育的第一責任人,需要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過程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家長應主動學習《家庭教育促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了解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法定責任,避免因教育恐慌而過度依賴校外教育資源,確保孩子能夠在一個健康、和諧的環(huán)境中成長。
(四)社會倡導,推動教育觀念整體變遷
“雙減”政策的出臺不僅意味著教育制度規(guī)制層面的變革,也在文化—認知層面推動著學生和家長的教育觀念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變遷。家庭教育的自主性空間擴大,家長教育理念對家庭教育實踐的影響作用也隨之增強。此時,更加需要加強社會倡導,推動教育觀念的整體變遷,充斥著較大張力的不同教育觀念之間,需要進一步調和和更新[22]。一方面,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進一步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縱觀各國教育治理實踐,教育觀念的更新是推進教育改革工作的根本。例如,新加坡以“為生活而學習”確定了基礎教育領域的改革方向,并提出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教育評價體制改革,以推進教育觀念的變遷[23]。我國的教育觀念更新,既要根植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要結合我國社會發(fā)展的現實情況。實踐中,應當將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與學生成長和社會發(fā)展緊密聯系,避免教育觀念的“符號化”和“儀式化”,使宣教工作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發(fā)揮公共文化機構的宣講作用,進一步推廣素質教育觀念。在全球化和數字化的驅動之下,社會的個體化程度不斷加深,價值觀念越來越趨于多元。在該背景下,各類公共文化機構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少年宮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應進一步加強與家庭教育專業(yè)性機構的合作,通過政策宣講、價值倡導、知識講座等形式,向家長傳遞正確的教育理念,鼓勵和支持家長在理念碰撞中實現自我觀念革新。并且,與媒體機構一道,從文化層面入手,共同倡導素質教育實踐,推動良好教育文化環(huán)境的形成,從個體化、功利性的“利益文化”轉向存公心、重發(fā)展的“素質文化”[24]。價值轉變較之制度層面和主體層面的變革更為漫長,需要為此付出更為長久的努力。此外,上述轉變也并非獨立發(fā)生,而是處于緊密交織與相互影響之中。
(五)家校社協(xié)同,共擔教育責任
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是指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共同參與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過程,形成合力以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模式強調教育責任的共同承擔,減輕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的單獨負擔。首先,加強信息共享與溝通。通過定期的家長會、家校聯絡本、社交媒體群組等方式,學校和社會與家長保持溝通,分享孩子的成長信息,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焦慮。其次,鼓勵家長參與社區(qū)教育活動,如家長工作坊、社區(qū)講座等,提高家長的參與感和對教育的控制感;建立社會支持網絡,為家長提供交流和互助的平臺,共同面對教育挑戰(zhàn)。再次,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機制。社會和學校應幫助家長正確理解教育政策,避免因誤解政策而產生不必要的焦慮,同時,讓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決策中,提高家長的參與度和滿意度。最后,推動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共同體高質量發(fā)展,增強協(xié)同互信,促進家校社達成育人共識; 完善制度規(guī)范,建立系統(tǒng)持續(xù)的協(xié)同育人機制; 加大支持保障,構建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促進均衡發(fā)展[25]。
參考文獻:
[1]鄧林園,唐逸文,王婧怡,等.我國城市中小學生家長教育焦慮生成與維持機制的質性研究[J].教育學報,2024(01):159-173.
[2][10][13]祁占勇,方潔,任姝怡.“雙減”格局下家長教育焦慮紓解了嗎?——基于中國29省(區(qū)、市)的實證調查[J].中國遠程教育,2024(04):28-46.
[3]張振芝.教育公平:和諧社會教育政策的基本價值取向[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121-122.
[4]李夢竹.初中生學習成績的影響因素及其性別效應[J].基礎教育,2018(01):99-108.
[5]李波.父母參與對子女發(fā)展的影響——基于學業(yè)成績和非認知能力的視角[J].教育與經濟,2018(03):54-64.
[6]李剛,李慧婷,辛濤,等.“雙減”背景下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現狀與改進途徑——來自北京市131所中小學9741名教師的證據[J].中國電化教育,2023(04):42-48.
[7]陳華仔,肖維.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癥”現象解讀[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02):18-23.
[8]王洪才.教育失敗、教育焦慮與教育治理[J].探索與爭鳴,2012(02):65-70.
[9]單家銀,胡亞飛,康凱.中小學生家長教育焦慮的質性研究[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16(06):403-406.
[11]司曉宏,王桐.“雙減”之下:教育焦慮現象的紓解與治理[J].中小學管理,2021(10):39-41.
[12]馮博,宋莉莉.中國城市家長教育焦慮現狀解讀[J].管理觀察,2018(23):141-143.
[14]〔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80.
[15][16]羅陽,劉雨航.“雙減”中的父母教育焦慮:表征、原因及其應對[J].教育與經濟,2022(05):67-73,96.
[17]黃沖,王志偉,姚奕鵬,等.“雙減”實施后72.7%受訪家長表示教育焦慮有所緩解[N].中國青年報,2021-09-16(10).
[18]丁亞東,孟敬堯,馬鵬躍.“雙減”政策能緩解家長教育焦慮嗎[J].教育發(fā)展研究,2022(22):30-39.
[19]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2019-02.
[20]蔣慶榮.幼小銜接期家長教育焦慮的質性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5):115-118,124.
[21]尹霞,劉永存,張和平,等.家長期望偏差與教育焦慮[J].青年研究,2022(01):40-48,95.
[22]孫薇,郁鈺.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并非水火不容[J].中國教育學刊,2016(05):23-25.
[23]陳雪芬,蔡瑞瓊.為生活而學習:新加坡基礎教育改革新動向[J].比較教育研究,2021(05):45-51.
[24]王小明,呂智敏.減負:從“利益文化”走向“素質文化”[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5(01):48-52.
[25]賀明華,周楊力子,江毓君.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形成高質量協(xié)同育人共同體的基礎、困境與趨向[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6):89-99.
Factors Influencing Parental Educational Anxiety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reduction” Policy,Analysis of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Alleviation
Abstract: Education anxiety is the true state of mind portrayal of our paren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parents educational anxiety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macro policy factors, middle school factors, and micro family factors and students factors. Fundamentally, the uncertainty of educational policy changes leads to the uncertainty of parents cognition of policies, the perception of change in system policies and education mode makes parents face the dilemma of value choice in education concept, and the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ety need to assume more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resulting in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etc., all of which are the main causes of parents educational anxiety. After “double red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operative education ecology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alleviate parents education anxiety. Specifical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raise awareness and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Schools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Parents set practical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ct as the guide and improve their educational ability constantly; The society should promote the idea of quality education; Promote collaboration between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and share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Key words: double reduction; parents education anxiety; countermeasures for allev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