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我國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速度在不斷加快,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隨處可以看到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國內高職院校也開設了相關的數字媒體技術課程。基于此,本文試圖借鑒前人研究,針對高職院校教育的特點,結合數字媒體課程和PBL模式的相同理念,力圖設計出基于PBL模式的高職院校數字媒體課程教學方案,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制作數字視頻的能力、策劃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PBL模式;數字媒體課程;教學設計
一、研究背景
(一)數字媒體行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上世紀末以來,隨著數字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大眾傳播領域的數字化進程也逐步加速,愈來愈多的數字媒體開始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數字媒體專業(yè)是一種以數字媒體技術為主、藝術為輔的,將技術與藝術進行融合的新興專業(yè),由于其專業(yè)的特點,使得其教學實踐體系與傳統的單一專業(yè)教學體系具有很大的區(qū)別。對于數字媒體專業(yè)而言,它不但要在教學中注重理論的研究,而且更加注重的是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1]。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數字化信息時代的不斷進步,數字媒體行業(yè)作為一個大的新興的前景行業(yè)已經給社會提出了新的要求[2]。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yǎng)職業(yè)素質勞動者和技能人才的“搖籃”,一直秉承為社會輸送現代化高水平技術人員的辦學宗旨。如何培養(yǎng)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綜合創(chuàng)新型人才是高職教育的重點和難點。數字媒體課程的知識點多,實踐性強,更新速度快,放眼我國未來十年到二十年,開展專業(yè)性教育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將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如何將新媒體理念融入課堂教學,探索適合數字媒體教育的新模式將成為教學改革的方向。縱觀我國數媒行業(yè)現狀,存在著人才“相對過?!钡那闆r。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當前很多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社會崗位的實際需求產生了脫節(jié)。所以,在開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y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新模式實踐教學是十分重要的[3]。所以,在高職院校中怎樣開設數字媒體課程、數字媒體課程的內容是什么、怎樣教學等一系列問題都亟待解決。
(二)PBL模式與數字媒體課程的契合性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即基于項目的學習,它在我國職業(yè)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開始興起,并逐漸成為一種流行的教學模式。PBL模式以某一學科的核心理念和原則為基礎,學生圍繞項目進行學習,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前提下,開展探究活動、分享成果、交流經驗,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我國傳統課堂教學習慣采用機械化、單一化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知識的自主獲取、學生情感以及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因而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教學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PBL模式強調讓學生通過參與項目研究來解決問題,并且把這種能夠獨立思考的能力運用到社會實踐中。數字媒體課程作為數字媒體教育實施的載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達到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PBL模式與“參與項目,創(chuàng)造產品”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是數字媒體課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目標所在。PBL 模式與數字媒體課程相結合必然為課程改革提供一條新的途徑[4]。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目的
信息時代背景下的現代教育教學越來越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快速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和發(fā)展[5]。PBL模式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為最終目標。正是意識到創(chuàng)新型人才更容易被信息社會接納這一現狀,本研究以PBL模式為手段進行數字媒體課程的教學設計。數字媒體課程與PBL模式高度契合,通過基于PBL模式的數字媒體課程教學,可培養(yǎng)信息化時代所需要的具備創(chuàng)新探究、團隊合作、信息共享、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創(chuàng)新型應用人才。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構建基于PBL模式的高職院校數字媒體課程教學設計流程圖,為今后研究者進行相關教學設計提供參考。
(二)研究意義
PBL模式作為一種探究性教學模式,它以學科概念和原理為基礎,基于真實情景和現實問題,引導學生設計項目、探究活動、制作作品、成果評價,并以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為根本任務??梢?,PBL模式適用于數字媒體課程教學,且對推動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數字媒體課程本身具有學生自身解決問題并動手將創(chuàng)意變成現實的特點,但是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展現這一特性,需要理論和教學方案加以支撐。因此,本研究試圖將PBL模式應用到高職院校數字媒體課程的教學設計中,在實踐中豐富和充實數字媒體教育教學理論,同時也給同行教師提供了一些參考和借鑒[6]。
三、基于PBL模式的數字媒體課程教學設計基礎
(一)PBL模式的流程
PBL模式的核心是項目,項目概念首先出現在醫(yī)學領域,然后發(fā)展到各個層面。教育學領域的項目一般可理解為一種教育活動,學生可以在其中進行探索、協作、共享和評估。每個研究領域的相關學者對PBL模式都有不同的定義。本研究中給出兩種筆者認為最適合的定義:PBL模式是一種通過完成與課本內容相關的項目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并提高技能的教學模式[7];PBL模式是一種要求學生專注于真實情境中的現實問題,通過團隊合作學習,制作作品以完成知識意義建構的新型教學模式[8]。
相關學者總結出PBL模式具有以下四個特點:圍繞項目進行知識建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制作作品的自主性,以獲取知識和培養(yǎng)技能為目標[9]。
1.選定項目
選定項目是重要環(huán)節(jié),選定依據是學生的興趣,同時又要從多方面加以考慮。一是所選擇的項目應與學生的生活狀況相聯系,保證大多數學生有相關的經驗,并對項目提出相關見解;二是項目案例足夠豐富,保證其內容對學生有參考意義;三是盡量在學校實施所選擇的項目,保證學生能夠投入足夠的精力和時間。總之,選定項目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目前的學習水平及達到學習目標的可能性。
2.制定計劃
制定計劃環(huán)節(jié)包括時間安排、活動內容安排等,即學生對項目學習做一個總體規(guī)劃和流程安排。計劃的有效制定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學習進度并進行適當調整,同時也便于教師對學生項目學習過程提出參考建議。
3.活動探究
活動探究是PBL模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最大程度掌握知識和技能。團隊成員在活動探究環(huán)節(jié)分工記錄項目活動的安排以及想法,預設解決問題的方案,參考研究方法,合理利用技術工具,通過收集、處理信息驗證最初假設是否成立,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4.作品制作
作品制作是一個典型環(huán)節(jié),它將PBL模式和其它模式區(qū)別開來。作品制作可以與活動探究環(huán)節(jié)相結合。學生利用在探究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完成項目,并通過對作品的描述,反饋成員在作品制作中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在作品制作環(huán)節(jié)給予各團隊項目指導和內容糾正。
5.成果評價
PBL模式與傳統模式的重要區(qū)別在于學習評估。PBL模式強調多種評價方式的組合,包括定量和定性評價、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組內和組間評價、生生和師生評價等。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能夠使學生更大程度上展示作品以及完善作品,幫助教師多方面總結和改進教學設計。
(二)基于PBL模式的數字媒體課程教學設計框架
1.教學活動設計的基本原則
(1)以學生為中心原則
新課改背景下的課程標準將教學活動定義為師生參與和成長的過程,學生是進行教學活動的主體[10]。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特征,保證全體學生實現綜合發(fā)展?;赑BL模式的高職院校數字媒體課程教學設計以學生本位為基礎,采用項目式學習和團隊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突出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學開始時,老師首先介紹本次課程的項目范圍,幫助學生組成團隊和選擇研究的項目;然后各小組分工查閱資料,及時分享交流,構建自身知識體系。學生在項目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得相關知識和技能,教師及時予以評價并鼓勵學生進行項目再創(chuàng)新,保證每位同學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2)教學情境化原則
PBL模式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強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學習的過程就是對知識經驗同化、順應的過程[11]。本研究進行數字媒體課程教學實踐,學生在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以真實情境中的現實問題為對象進行探究,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和社會價值的創(chuàng)造。教學情景化原則要求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例如,數字媒體課程教學實踐選定的視頻項目應盡可能與學生的生活有關,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貼近生活的項目,充分提高學生對數字媒體課程的興趣,如制作詩詞節(jié)目展示、制作電影宣傳片片頭等。
(3)評價方式多樣化原則
傳統教學評價多以教師對學生的終結性評價為主,教學結束后以考試成績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基于PBL模式的高職院校數字媒體課程教學活動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相結合,如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組內和組間評價、自我和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對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和改進優(yōu)化具有重要意義。
2.基于PBL模式的數字媒體課程教學設計流程圖
基于PBL模式的高職數字媒體課程教學設計依據上文所提的PBL流程進行實踐,堅持以項目學習為出發(fā)點,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yǎng)學生制作視頻的能力、基本策劃能力、團隊協作的能力為目標。根據PBL模式和數字媒體課程的關系,構建如圖1所示的基于PBL的高職院校數字媒體課程教學設計流程圖。
教學開始的前期準備包括創(chuàng)設情境和項目設計,情境的合理創(chuàng)設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項目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和課程內容提供項目案例供學生參考模仿;教學分析包括學生特征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策略分析、教學評價分析。教學過程中團隊確定具體的項目主題,按照PBL模式的設計項目、制定計劃、活動探究、作品制作和成果評價五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分工協作學習,教師在該過程中起到引導和輔助的作用。教學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生的整體表現和作品呈現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對基于PBL模式的高職院校數字媒體課程教學設計進行總結和改進。
四、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速度的逐步加快,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因此,無論是對于學校發(fā)展而言,還是對于教師、專業(yè)來說,都需要重視數字媒體技術專業(yè)課程體系構建的意義,不斷提升學生們制作數字視頻的能力、基本的策劃能力,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從而成長為滿足企業(yè)崗位需求的專業(yè)性人才[12]。
注釋:
[1]蔡芝蔚.淺談建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yè)教學實踐體系[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9(11):100-101.
[2]鄭龍偉.談數字媒體的發(fā)展以及傳播特征[J].藝術品鑒,2019(20):80-81.
[3][12]倪明亮.數字媒體技術專業(yè)的教學實踐體系探討[J].新聞傳播,2024(02):119-120.
[4]王孟婷.基于PBL模式的高職院校數字媒體課程教學設計研究[D].江西農業(yè)大學,2022.
[5]李震梅,魏佩瑜,李海濤,白明.信息化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實踐教學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06):14-17-21.
[6]李慧穎,馬玉慧.基于項目體驗的數字媒體課程教學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04):85-87.
[7]詹姆斯,劉易斯.項目經理案頭手冊[J].信息系統工程,2009(01):74-74.
[8]張就序.基于項目的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
[9]鄧繼忠,金濟,陳羽白.基于PBL模式的數字圖像處理實踐教學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09):139-141.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1]李昂.面向深度學習的PBL教學設計研究[D].吉林大學,2019.
(作者單位:安徽工業(yè)經濟職業(yè)技術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