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花生根腐病是危害花生的真菌性土傳病害,是一種世界性病害。我國各地均有發(fā)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嚴重制約了我國花生產業(yè)的發(fā)展。介紹了花生根腐病菌的分類地位及其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yǎng)基上的培養(yǎng)性狀,歸納了病原菌2種類型分生孢子的形態(tài)特征,詳細介紹了花生根腐病的田間識別癥狀及其發(fā)病規(guī)律。從種子篩選、合理輪作和田間栽培管理等方面簡述了有效防控花生根腐病的農業(yè)防治措施,從種子包衣、土壤處理和噴施殺菌劑等方面歸納了目前應用于花生根腐病的主要化學防治措施。認為對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應在以減少菌源、切斷傳播途徑等為目的的農業(yè)防治措施基礎上,進行種子包衣、適時噴施殺菌劑等措施的化學防治。
關鍵詞 花生根腐??;發(fā)病癥狀;發(fā)生規(guī)律;綜合防控
中圖分類號 S 435.6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6-002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6.00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Occurrence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iques of Peanut Root Rot
XIAO Hong-yong1, WANG Li-hong2, LAN Bo3 et al
(1.Jiangxi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Nanchang, Jiangxi 330046;2.Industrial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of Guangfeng District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Shangrao City,Shangrao, Jiangxi 334600; 3.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Ji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chang, Jiangxi 330200)
Abstract Peanut root rot is a soil-borne fungal disease of peanut, which is a worldwide disease on peanut. It occurs all over our country, causing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and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eanut industry.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peanut root rot pathogen and it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n potato glucose agar medium.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wo types of conidia from the pathogen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he symptoms of peanut root rot in the field and its pathogenesis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 agricultural control measures of peanut root rot were summarized from seed screening, rational rotation and field management. The main fungicides used to control peanut root rot were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seed coating, soil treatment and fungicide spray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ntrol of peanut root ro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control measures aimed at reducing the source of pathogen and cutting off the route of transmission, followed by carrying out chemical control measures, i.e. seed coating and fungicide spraying.
Key words Peanut root rot;Disease symptom;Disease regulation;Comprehensive control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460456);江西省主要學科和技術帶頭人領軍人才項目(20213BCJL22046);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202ACBL205006);江西省技術創(chuàng)新引導類項目(20192AEI91009);江西省農業(yè)科學院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專項(JXSNKYJCRC202204);江西省花生芝麻產業(yè)技術體系項目(JXARS-18)。
作者簡介 肖鴻勇(1968—),男,江西萍鄉(xiāng)人,推廣研究員,從事園藝栽培技術研究。
*通信作者,研究員,博士,從事植物病原真菌學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4-24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世界第四大油料和第十三大人類食源作物[1-2],也是優(yōu)質植物蛋白和油脂的重要來源之一[3-4]。同時,花生也是亞洲、南美洲、非洲等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重要經濟來源[5-7]。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數據,2017年度全球花生總產量為4 000多萬t,而當年中國花生總產量為1 700多萬t,居世界之首,更是美國花生總產量的6倍、印度花生總產量的5倍[8-10]。花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和油料作物之一,其富含脂肪、蛋白、膳食纖維及多種微量營養(yǎng)素,深受大眾的喜愛[11-13]?;ㄉ讶手凶钪饕臓I養(yǎng)物質是脂肪,其含量為39%~62%[14-15]?;ㄉ卸喾N脂肪酸,包括油酸、亞油酸、花生酸、棕櫚酸、硬脂酸、花生烯酸、山崳酸等,其中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包括油酸和亞油酸,兩者之和約占脂肪酸總含量的80%。油酸可以有效減少血液中對人體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從而保持對人體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水平,保護心腦血管健康[16]。
花生根腐?。╬eanut root rot),也稱“鼠尾”“爛根”,是一種真菌性土傳病害。我國各地均有發(fā)生,嚴重影響了花生的產量和質量[5,17-18]。花生根腐病多由茄腐皮鐮刀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鐮刀菌F.oxysporum等鐮刀菌屬Fusarium真菌侵染引起[19-21]?;ㄉ恼麄€生育期均可發(fā)生根腐病,主要危害花生的根部和維管束,致使根部變?yōu)楹稚⒏癄€,隨之致使維管束變褐腐爛,引起植株生長不良,進而造成全株枯死。后期侵染可危害莢果造成果腐,導致植株大部分死亡甚至全部死亡,造成缺苗斷壟。發(fā)病率一般在5%~10%,嚴重時可高達30%以上,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嚴重制約了我國花生產業(yè)的發(fā)展[22-24]。
長期以來,一些國內外學者圍繞花生根腐病及其病原菌展開了多角度、多領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進展[25-29]。但是一直以來抗病育種上未有大的突破,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轉移到花生根腐病的發(fā)生和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上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筆者從發(fā)病癥狀、發(fā)生規(guī)律和防治技術等3個方面綜述花生根腐病的發(fā)生和綜合防治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旨在為花生根腐病的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1 花生根腐病的致病菌和發(fā)病癥狀
1.1 致病菌
李瑩等[302KQ16QSVEK4CqPfeIbSRnw==]的研究表明,花生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是茄腐皮鐮刀菌F.solani和尖孢鐮刀菌 F.oxysporum,屬于半知菌亞門 Deuteromycotina、瘤座孢目Tubeculariaceae、瘤座孢科 Tubeculariaceae、鐮刀菌屬Fusarium。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yǎng)基(PDA)平板培養(yǎng)時,花生根腐病菌茄腐皮鐮刀菌F.solani和尖孢鐮刀菌 F.oxysporum的菌落為圓形,25 ℃黑暗培養(yǎng)5 d后菌落的平均直徑為60~65 mm,菌落白色、粉色至紫紅色(不同菌株、不同培養(yǎng)條件等因素會影響色素產生量,從而造成菌落顏色略有差異),氣生菌絲呈絨毛狀。分生孢子座淡橘黃色或橘黃色。分生孢子梗多為較短的單瓶梗,一般短于25 μm。茄腐皮鐮刀菌F.solani小型分生孢子呈卵形至橢圓形,平直或彎曲,大小為(8.84~15.60)μm×(2.97~4.94)μm;大型分生孢子呈鐮刀型,pddLHzsZZrYBANMNZGeuAQ==大小為(18.51~44.67)μm×(3.18~6.23)μm。尖孢鐮刀菌F.oxysporum小型分生孢子單細胞,一般無隔,大小為(3.97~4.66)μm×(2.88~3.62)μm;大型分生孢子呈鐮刀型,3~5分隔,以3分隔居多,大小為(12.51~43.68)μm×(2.92~5.05)μm。圖1和圖2分別是筆者400倍鏡下觀察到的茄腐皮鐮刀菌和尖孢鐮刀菌分生孢子顯微圖像。
1.2 發(fā)病癥狀
歐善生[6]的觀察結果顯示,發(fā)病初期花生根腐病的發(fā)病株僅在睛天中午出現萎蔫,早、晚恢復正常。初侵染時病株的根頸部首先出現黃褐色水漬狀病斑,隨著病情的加重病斑顏色逐漸轉為黑褐色,主根表現為濕腐變黑。根系皮層變?yōu)楹稚?、腐爛,變得易剝離、脫落,整株拔起時根系容易斷,側根減少,甚至無側根,從地下拔出時病株主根呈老鼠尾巴狀。潮濕的土壤環(huán)境下,病株的根頸頂部還可以再生不定根。發(fā)病早期可造成植株矮小、葉片黃化、生長發(fā)育不良。嚴重時成片發(fā)生,發(fā)生在結莢期以前的病株因根部腐爛而枯死近乎絕收;發(fā)生在結莢期以后的病株可導致品質和產量均顯著降低。王琳[31]的研究結果顯示,若花生在播后苗前感染病原菌,可造成爛種和爛芽;幼苗期染病則引起主根變褐,植株枯萎;成株期染病則表現為主根根莖上出現凹陷的長條形褐色病斑,根部腐爛,外皮易剝落,無側根或側根很少,形似鼠尾。病株地上部矮小,葉片發(fā)黃,開花結果少,且多為秕果。陳劍良[32]的研究結果表明,花生的整個生育期都可發(fā)生根腐病,春花生相比秋花生的發(fā)病程度更為嚴重,根腐病在出苗至開花初期發(fā)生較重,尤其是幼苗期發(fā)生最為嚴重。剛萌發(fā)的種子被病原菌侵染,則可造成爛種和爛芽。幼苗期發(fā)病,先是在莖基部近地面部位出現濕潤狀黃褐色斑,然后逐漸轉為黑褐色,地上部分莖葉表現為失水萎蔫,并逐步枯死;根部的根皮則變褐色,與髓部分離。主根表現為粗短或細長,側根少,甚至沒有,呈鼠尾狀,俗稱“鼠尾”。潮濕的環(huán)境條件下主根近地面位置生出大量須根,發(fā)病嚴重時最短僅需2~3 d可從表現癥狀發(fā)展至枯死,一般則需要7~10 d。始花期受害的病株表現為植株矮小,葉片自下而上逐漸變黃干枯,根莖表皮出現皺褶,變?yōu)楹稚?,髓部呈淡褐狀,最后枯萎死亡,沒枯死的病株則很少開花結果,即使結果也多為秕果,嚴重影響花生的產量和質量。
2 花生根腐病發(fā)生規(guī)律
2.1 侵染過程
陸恒等[25]的研究表明,花生根腐病的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數年,屬于維管束寄生菌,可引起導管堵塞和通過分泌毒素致使植株萎蔫、枯死。病原菌主要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并成為翌年病害流行的主要初侵染源,帶菌的莢果、種子及混有病殘體的土雜肥也可以成為病害發(fā)生流行的初侵染源。陳劍良[32]的研究結果顯示,病原菌在土壤中以及病株殘體或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病害發(fā)生的主要初侵染源,病原菌主要依靠雨水、攜帶病原菌的農作物及農事操作等進行傳播,病原菌從植株的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然后通過產生的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
2.2 發(fā)病條件
陸恒等[25]的研究表明,花生根腐病菌主要通過澆水、施肥等農事操作進行傳播。地勢低洼、土層淺薄等土壤條件以及多年連作、過度密植等管理模式都會加重病情。此外,大雨驟晴、持續(xù)低溫陰雨、少雨干旱等不良天氣也會加重病情。王棟[33]的研究結果顯示,土壤中病殘體和帶菌的花生種子是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來源,另外沒有腐熟的土雜肥也可成為根腐病的初侵染源。病原菌主要靠雨水和田間耕作進行傳播。厚垣孢子可直接侵染花生的傷口和表皮,引起初侵染,隨后在病株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直接侵入植株的傷口和表皮,進而深入維管束中,完成多次再侵染。長期連作的花生田在沙性土或者土層比較淺的情況下更易加重根腐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在低溫陰雨天氣下病情往往會加重,大雨驟晴或者少雨干旱等不良天氣也容易造成病害的發(fā)生流行。陳劍良[32]研究顯示,花生根腐病的發(fā)生與土壤質地有密切關系,一般沙質土壤發(fā)病輕,黏質土壤發(fā)病重;土壤深厚、透氣性好的地塊發(fā)病輕,低洼積水的地塊發(fā)病重,陰雨天或大雨驟晴田間濕度大發(fā)病重,長勢差的易發(fā)病,花生連作地發(fā)生重。
2.3 發(fā)病的原因及規(guī)律
2.3.1 品種抗性。
張亮[34]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花生品種對根腐病的抗性存在顯著差異。同等種植條件下抗性弱的花生品種往往發(fā)病更重。此外,花生種子粒小、癟,放置不當導致出芽或霉變,以及播種前沒有曬種,都是導致易發(fā)生根腐病的因素。史桂榮等[35]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種對根腐病的抗性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試驗的6個品種中,魯花11號、北京5號、北京6號和北京9號等4個品種的病株率較低,對花生根腐病表現出較好的抗性;而魯花9號和花37等2個品種的病株率較高,對花生根腐病的抗性較差。
2.3.2 菌源。
歐善生[6MrbqOBzemISoGubqbd6fRom4WUznkZ+A79i/zByI17w=]的研究結果表明,多年連作導致大量的病殘體和病原菌存在于土壤中,這些病殘體和病原菌往往成為花生根腐病的初侵染源,并以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后成為翌年發(fā)病的主要菌源,侵染翌年的同種作物。張亮[34]的研究結果顯示,由于花生主產區(qū)的連年連作,造成病殘體在大田中大量殘留,造成病原菌基數逐年積累,形成菌源充足的環(huán)境條件,易于造成病害的發(fā)生程度逐年加重。
2.3.3 土肥狀況。
張亮[34]的研究結果表明,發(fā)病程度與土壤透水透氣性關系密切。土壤透水透氣性好,則發(fā)病輕。前茬小麥、玉米等作物普遍使用封閉性除草劑以及地膜田花生,易導致土壤板結,透水透氣性大大下降,也易引起花生根腐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史桂榮等[35]的研究結果表明,按75 000 kg/hm2的量施腐熟有機肥的連作田比不施有機肥的生茬花生田根腐病的病株率要低、產量要高,而且不同施肥量對根腐病的發(fā)生和花生產量也有直接影響,病株率和產量分別隨腐熟有機肥量的增加而下降和提高。
2.3.4 氣候因素。
歐善生[6]的研究表明,連續(xù)降雨可導致土壤黏性加重,待晴天后土壤易板結,致使花生的側根、須根蔓延生長而發(fā)育不良,極易感染根腐病菌,最終造成莖葉缺水、根系變黑、表皮開裂。同時,若降雨持續(xù)時間長,造成土壤濕度過大,則可通過影響根瘤菌的活動引起花生的根和莖基部易感病、腐爛,直至全株死亡。張亮[34]的研究顯示,苗期花生易受地溫偏低的影響而造成起根腐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史桂榮等[35]的研究表明,花生根腐病的發(fā)生與降雨與日照時間有密切關系。但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日照,低溫寡照則病害重。但是氣象因素對花生根腐病發(fā)生和流行的影響也不是絕對的,只要采取適當的綜合防治措施,也能夠將病害控制在最小損失范圍內,達到保產的目的。
2.3.5 栽培管理。
歐善生[6]的研究結果表明,土壤耕作粗放、整地質量差等栽培管理容易造成表土層高低不平、積水猛灌、土壤肥力不足、花生生長緩慢、植株矮小、同化作用差等不良影響,一旦遇到長期陰雨,易感染根腐病。過度密植造成枝葉太過茂盛或雜草叢生,導致通風透氣不良,大雨過后常常會引起花生根腐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多年連作造成土壤中存在大量的病殘體和病原菌以及土壤營養(yǎng)被大量消耗,往往會引起花生根腐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并成為翌年同種作物發(fā)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張亮[34]的研究顯示,花生種子的拌種率低,拌種田塊一般是針對地下害蟲防治選用拌種劑,而較少使用殺菌劑拌種,也是導致花生根腐病發(fā)生和流行的一個重要因素。
3 花生根腐病防治技術
3.1 農業(yè)防治
3.1.1 種子篩選。
陸恒等[25]的研究顯示,抗根腐病的花生品種有魯花6號、魯花9 號、粵油22 號等,在選用抗病品種的基礎上,做好花生種的收、選、曬、藏等各項工作,播前要翻曬種子,剔除變色、破損、霉爛的種子。陳劍良[32]提出,要嚴格選種、曬種,剔除變色生霉的種子,淘汰病弱的種子,堅決不用發(fā)病地的花生種。史桂榮等[35]認為,選用抗病品種是基礎,其通過試驗篩選出適合北京地區(qū)種植的高產抗病品種,包括北京6號、北京9號、北京5號和魯花11等品種。歐善生[6]認為,必須選優(yōu)質、抗病能力強的花生品種,明確了適宜廣西各地種植抗病品種,包括桂花17號、桂花22號、魯花6號、魯花9號、粵油22號等品種。播種前精選粒大、飽滿、顏色新鮮、無破損、無病蟲害、胚根未萌發(fā)過的花生種子作為種植用種。
3.1.2 合理輪作。
歐善生[6]和陸恒等[25]的研究表明,破壞病原菌的生存環(huán)境,同時采取與玉米、高粱等作物輪作的栽培制度是減少病害的重要途徑。栽培中應盡量避免連作,并避免與大豆、紅薯等作物套種、間種。實行起畦雙行種,減少根部傷口,行株距一般按25 cm×17 cm 種植,畦寬80~90 cm(包溝),畦高15~18 cm。張亮[32]認為,根腐病的防治要因地制宜確定輪作方式、作物搭配和輪作年限。王琳[31]的研究顯示,輕病田可隔年輪作,重病田3 ~ 5年輪作??筛鶕煌a區(qū)選擇與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搭配實施輪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南方產區(qū)可選擇與水稻搭配進行水旱輪作效果最好。避免與大豆、紅薯等作物間種、套種。選擇地勢較高的砂壤土田塊種植花生最佳。
3.1.3 田間栽培管理。
歐善生[6]的研究表明,預防和防治花生根腐病應適時排、灌水,確保播種前土壤保持一定濕度,花生苗長出2~3葉時要適當淋水防治過于干旱,促進幼苗的健壯生長。嚴禁在盛花期、久旱后及雨前大水漫灌。夏季午后不能小水淺灌,否則高溫下容易燙傷花生根部。大雨過后要及時做好田間疏通、排水,避免添加積水。陸恒等[25]認為,為減少病原菌殘留和傳播,花生收獲后應及時清除田間植株,尤其是病殘體,要集中搬離花生田進行堆漚肥處理。陳劍良[32]認為,應深翻平整土地,增施有機肥,增加活土層,提高土壤蓄水和排水能力。同時,要開好排水溝,防止積水,最大程度降低田間濕度。王琳[31]認為,要合理施肥,選用凈肥進行施肥,增施腐熟完全的有機肥,追施草木灰。雨后要及時開溝排水降濕。
3.2 藥劑防治
3.2.1 種子包衣。
種子包衣是有效預防和防治花生根腐病的重要措施之一[31,36]。王琳[31]認為,要選無病種子進行播種,曬種后可用種子質量0.3%~0.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或用2.5%適樂時種衣劑按藥、種比例1∶500的比例進行種子包衣。王士勇等[36]的統計結果顯示,目前花生生產上采用種子包衣的田塊不足30%,而且選用的種衣劑多是針對地下害蟲防治和營養(yǎng)液添加,對根腐病的預防和防治沒有作用。其認為,預防和防治根腐病,應選用含有多菌靈、福美雙和克百威成分的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選用機播防治播種時,若包衣后種子發(fā)澀,還需要拌種子潤滑劑。
3.2.2 土壤處理。
王士勇等[36]的研究顯示,土壤處理可有效殺滅土壤中花生根腐病菌。方法是隨底肥向土壤中加入防治花生根腐病的殺菌劑或對花生根腐病具有預防和防治作用的生物菌肥。
3.2.3 噴施殺菌劑。
龔國斌等[17]的研究顯示,防治花生根腐病可選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藥劑,幾種殺菌劑要輪換使用避免產生抗藥性。噴施殺菌劑的同時可以加入葉面肥,既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又可以顯著增加產量,一般需噴藥3次以上。第1次用藥的主要目的是防治花生根腐病、解除除草劑的藥害,最佳施藥時間是苗后20 d左右或苗后噴施除草劑后10 d左右,可選用含多種微量元素并且具有解藥害、促生長功能的葉面肥,用量在350 kg/hm2以上。第2次用藥的主要目的是防治花生根腐病和葉斑病、補充營養(yǎng)和調節(jié)生長,最佳施藥時間在7月20日左右,用量在350 kg/hm2以上。第3次用藥的主要目的是在第2次用藥的基礎上繼續(xù)加強根腐病和葉斑病防治、補充營養(yǎng)和調節(jié)生長。最佳施藥時間在8月10日左右,可選用含鈣、鉀等成分且具有調節(jié)生長、促進果實生長功能的葉面肥,用量在450 kg/hm2以上。
4 展望
根腐病是花生生產中發(fā)生最多、危害最重的真菌性病害之一,其致病菌和流行規(guī)律目前已經明確。花生根腐病綜合防控技術一直是我國花生產業(yè)需要重點攻克的難題。目前生產上對該病的防治主要側重于藥劑防治。但一直以來,該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首先是因為連作問題嚴重,播種前對花生種子采用種衣劑拌種較少。目前花生生產上采用種子包衣的田塊不足30%,而且選用種衣劑的多是針對地下害蟲防治和營養(yǎng)液添加,對根腐病的預防和防治沒有作用。生產中往往只采用發(fā)病后噴藥防治這一單一防治措施,其防治效果非常有限。其次是因為目前尚無免疫和高抗根腐病的花生品種可以利用,以及種植區(qū)農民目前尚未認識到輪作的重要性。因此,在花生根腐病防控上,首先要加大對輪作制度的宣傳和推行力度,其次是加強栽培管理以減少導致病害發(fā)生流行的不利因素,最后是在多年連作重病田綜合利用土壤處理、種子包衣等藥劑防治措施。此外,目前該病菌的致病機制尚需深入研究,探明該病菌的致病機制并基于其致病機制有針對性地進行遺傳育種或許是控制該病害最為綠色有效的途徑。隨著食品安全和有機農業(yè)理念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轉移到抗病品種研制與應用以及新型生物農藥的開發(fā)與應用等領域??傊?,探明花生根腐病菌的致病機制并基于其致病機制有針對性地進行遺傳育種,以及加大花生根腐病綠色防控技術的研發(fā)投入,對于促進花生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REDDY E C S,SUDHAKAR C,REDDY N P E.Aflatoxin contamination in groundnut induced by Aspergillus flavus type fungi:A critical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bi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2011,2(2):180-192.
[2] 王殿軒,劉磊,黃依林,等.影響花生果安全儲藏的環(huán)境因素研究進展[J].植物保護,2022,48(3):31-38.
[3] BEDIAKO K A,OFORI K,OFFEI S K,et al.Aflatoxin contamination of groundnut(Arachis hypogaea L.):Predisposing factors and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J].Food control,2019,98:61-67.
[4] ADEBESIN A A,SAROMI O T,AMUSA N A,et al.Microbiological quality of some groundnut products hawked in Bauchi,a Nigerian city[J].Food technology in Africa,2001,6(2):53-55.
[5] 趙興寶,王玉芳.花生枯萎病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3,31(5):862-863.
[6] 歐善生.花生根腐病發(fā)生為害與防治[J].廣西農業(yè)科學,2003,34(2):47-48.
[7] 許靜,潘麗娟,陳娜,等.不同花生莢果力學特性研究及優(yōu)異品系篩選[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21,43(5):803-815.
[8] 臧秀旺.適應市場發(fā)展需要,加快選育優(yōu)質專用型花生新品種[J].花生學報,2003,32(S1):258-262.
[9] 廖伯壽.我國花生生產發(fā)展現狀與潛力分析[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20,42(2):161-166.
[10] 徐永菊,葉霄,李爽,等.花生白絹病互作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9,35(32):108-114.
[11] 姚云游,喬玉蘭.花生功能成分及營養(yǎng)價值的研究進展[J].中國油脂,2005,30(9):31-33.
[12] 索炎炎,張翔,司賢宗,等.不同施鋅方式下外源磷對花生根系形態(tài)、葉綠素含量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21,43(4):664-672.
[13] 謝暢,黨現什,劉娜,等.不同粒型花生品種品質形成規(guī)律[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21,43(5):795-802.
[14] 廖伯壽,雷永,王圣玉,等.花生重組近交系群體的遺傳變異與高油種質的創(chuàng)新[J].作物學報,2008,34(6):999-1004.
[15] VASSILIOU E K,GONZALEZ A,GARCIA C,et al.Oleic acid and peanut oil high in oleic acid revers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insulin production of the inflammatory cytokine TNF-alpha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systems[J].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2009,8:1-10.
[16] 呂建偉,饒慶琳,姜敏,等.花生籽仁油酸、亞油酸含量近紅外模型構建及育種應用[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23,45(2):399-406.
[17] 龔國斌,金立.5 種種衣劑對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試驗[J].世界農藥,2022,44(8):39-43.
[18] 吳志會,韓曉清,張尚卿,等.6種藥劑防治花生根腐病的田間藥效試驗[J].河北農業(yè)科學,2012,16(12):37-39.
[19] ROJO F G,REYNOSO M M,FEREZ M,et al.Biological control by Trichoderma species of Fusarium solani causing peanut brown root rot under field conditions[J].Crop protection,2007,26(4):549-555.
[20] NEERAJ,SINGH K.Organic amendments to soil inoculated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treatments reduce the development of root-rot disease and enhance the yield of Phaseolus vulgaris L.[J].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2011,47(5):288-295.
[21] 張霞,許曼琳,郭志青,等.吡唑醚菌酯和蕓苔素內酯協同防治花生根腐病和白絹病的研究[J].花生學報,2020,49(3):52-57.
[22] 李正德.花生葉斑病和枯萎病的綜合防治[J].四川農業(yè)科技,2001(5):29.
[23] 馮峰,艾東偉.汝南縣花生根部病害的發(fā)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2(6):189.
[24] 宮瑞杰.不同藥劑不同時期防治花生根腐病效果對比試驗[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1(7):159.
[25] 陸恒,陳炳旭,董易之,等.廣東花生主要病害種類及防治措施[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0,37(9):126-128.
[26] 管磊,郭貝貝,王曉坤,等.苯醚甲環(huán)唑等殺菌劑包衣種子防治花生冠腐病和根腐?。跩].植物保護學報,2016,43(5):842-849.
[27] 陳建愛,陳為京,劉鳳吉.黃綠木霉T1010 對花生根腐病生防效果研究[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8,27(8):1446-1452.
[28] 陳為京,郭峰,陳建愛,等.連作花生根腐病鐮刀菌分離與對峙培養(yǎng)[J].花生學報,2018,47(2):47-51.
[29] 劉貴友,鄒瑤,顧楊霞,等.內生真菌對連作花生土壤尖孢鐮刀菌的拮抗作用[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6,44(12):171- 174.
[30] 李瑩,張竹青,王連剛,等.三種花生根腐病菌間生物學特性及致病力的比較分析[J].花生學報,2021,50(4):9-13.
[31] 王琳.花生根腐病和莖腐病的區(qū)別及防治[J].鄉(xiāng)村科技,2016(4):20.
[32] 陳劍良.花生根腐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福建農業(yè),2001,7(3):25.
[33] 王棟.花生根腐病藥劑防治試驗[J].現代園藝,2013(22):8.
[34] 張亮.花生根腐病發(fā)病原因及防治[J].現代農業(yè),2016(8):45.
[35] 史桂榮,孟昭萍,張永華,等.花生根腐病發(fā)病因素分析及防治技術探討[J].植保技術與推廣,2002,22(11):12-13,39.
[36] 王士勇,何允華.花生根腐病、葉斑病的藥劑防治[J].吉林農業(yè),2016(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