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現代農業(yè)科技的迅猛發(fā)展,新農科教育模式應運而生,對傳統(tǒng)農業(yè)相關專業(y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吉林農業(yè)大學為案例,探討在新農科背景下動物繁殖學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分析當前動物繁殖學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革策略,旨在培養(yǎng)適應現代畜牧業(yè)發(fā)展需求的高素質專業(yè)人才。
關鍵詞 新農科;動物繁殖學;課程改革;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6-027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6.059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Curriculum System of Animal Reprod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Taking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ü Wen-fa,LIU Hong-yu,WANG Jun et al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Jilin 130118)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 new agricultural education model has emerged, which has put forward updated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related majors. This paper takes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 case study to explor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curriculum system in Animal Reprod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Animal Reproductive science teaching, corresponding reform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with the aim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Animal reproduction;Curriculum reform;Teaching content
基金項目 吉林省高教科研課題(JGJX2022C24);吉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GH22271);中國高教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guī)劃課題(22CJRH0303);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立項課題(JLJY202207510652)。
作者簡介 呂文發(fā)(1973—),男,吉林長春人,教授,博士,從事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 2024-03-17
新農科是指面向未來農業(yè)發(fā)展需求,整合農業(yè)科學、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知識,形成的新興交叉學科群。
動物繁殖學是研究動物繁殖理論及動物繁殖技術的學科,在動物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為一門獨立學科,育種措施的落實、遺傳規(guī)律的揭示、飼養(yǎng)對象的產出均離不開動物繁殖學。同時,對動物品種繁育、種群擴繁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是畜牧科學中研究最活躍的學科之一。課程改革是提升教學質量、滿足社會需求的重要途徑,對動物繁殖學課程進行改革,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還能夠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推動畜牧業(yè)科技進步和產業(yè)升級。通過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實踐環(huán)節(jié),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為畜牧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的專業(yè)人才。基于此,以吉林農業(yè)大學為例,分析和評估當前動物繁殖學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操作等方面的不足,探索在新農科教育模式下,對動物繁殖學課程進行有效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能力,適應新農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
1 課程學習存在的問題
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聯(lián)系不緊密,學生可能在理論學習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在實驗室或實際場地進行動物繁殖操作時,無法將理論知識有效轉化為實踐技能;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由于實驗資源、實習機會有限等影響,學生可能難以獲得足夠的實操經驗,從而影響其掌握相關技術和操作的能力[1];更新速度跟不上現代技術,動物繁殖學領域不斷有新的研究發(fā)現和技術應用,學生可能感到課程內容更新不夠快,難以跟上行業(yè)發(fā)展的步伐;動物繁殖學是一個國際性領域,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可能有不同的法規(guī)和標準,學生可能在國際交流和對比學習中感到困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更新課程內容,加強實踐教學,提供跨學科學習平臺,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
2 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動物繁殖學是動物科學專業(yè)核心課程之一,在人才培養(yǎng)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隨著畜牧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在有限的課時內傳授學生更多更前沿的專業(yè)知識,需要對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及時將最新的發(fā)現、思路和方法等導入課堂[2]。目前,在有限的課程學時要求下,課堂中仍主要以講授法為主,基于理論層面研究較多,學生直接觀察到的動物繁殖活動較少,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原有理論知識,逐步運用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推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不斷更新,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筆者結合多年動物繁殖學的教學經驗,總結該課程在新形勢下的常見問題,加強教學內容精準化,以課程體系改革作為重點,全面推進教學改革的進程,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圖1)。
3 教學內容革新
3.1 優(yōu)化教學內容
從學生興趣角度出發(fā),逐步更新教學理念,優(yōu)化內容設計,提高教學質量。結合畜牧業(yè)發(fā)展、學生就業(yè)需求、行業(yè)發(fā)展需要等方面積極探索教學內容及教學實踐的革新,增加教學研討和交流,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不斷改善教學方式,豐富教育理念、教研內容及綜合考核途徑等,推動動物繁殖學向“精品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3]。根據課程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規(guī)劃和設計。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以及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如教材、網絡資源、實驗設備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同時,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求,開發(fā)新的教學資源,如制作課件、設計實驗方案等。依據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每個章節(jié)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應具有可衡量性,以便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優(yōu)化教學設計,使教學內容更符合學生的需求[4]。包括合理安排教學進度,設計有趣的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主動性和積極性等,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3.2 課程組織實施
在具體教學內容方面,結合地方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現狀,逐步減少馬屬動物繁殖內容,留存馬屬動物在動物生殖器官結構方面的特征性對比等內容。逐步增加牛、羊、豬等地方特色動物的繁殖內容,兼具禽類繁殖的部分知識點。結合目前寵物發(fā)展的趨勢,逐步增加犬科、貓科繁殖的相關內容。在課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環(huán)節(jié),結合學生生源及就業(yè)意向,逐步減少理論知識的冗長介紹,通過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增加記憶。比如在繁殖調控類物質的章節(jié)中,對于各類激素的介紹,可以采用各類激素對比法、中英文結合法、關鍵字選擇等方法,既能加深學生對本章知識的理解,明確激素生理作用等,又能舉例應用,聯(lián)合運用各類激素從理論層面探討提高動物繁殖技術的最佳方案。比如,以小鼠為例新增超數排卵和胚胎移植等內容,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飼養(yǎng)動物開始,根據超排方案,在規(guī)定時間內注射相應激素,收集胚胎,并進行胚胎質量鑒定[5]。學生全程參與整個實驗,學習的知識由淺入深,動手實踐能力較強,綜合了各個學科相關的實驗知識和技能,對所有理論知識有了系統(tǒng)的應用和實踐過程,結合教師的輔助指導,學生受益匪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有效改善了該門課程課堂的教學效果。
結合扎實的理論知識,與教學實驗和實踐緊密聯(lián)系,根據各章節(jié)課程的教學目標,逐步增加綜合性的實驗,搭建學生小組內的合作交流平臺,分小組討論,通過頭腦風暴、破冰、組織學切片的觀察、動物生殖器官觀察及標本制備等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6-7]。同時,將課程思政元素逐步融入課堂學習過程中,以動物繁殖領域的名人軼事為例,鼓勵學生勇于進取,培養(yǎng)學生知農愛農情懷;將省內同領域所處的水平、發(fā)展等情況融入課堂,增強學生的使命感,鼓勵學生積極投入畜牧業(yè)生產一線,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敢于探索的精神;根據最新的時政熱點,對學生開展相關的思政教育,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學生能夠具備正確的道德理念,形成強烈的愛國情懷,實現全方位育人[8]。
4 構建教學體系
4.1 課程前測分析目標體系
結合學生學情,從課堂學習方式、學生需求、對本科課程的認知、未來學習規(guī)劃等方面開展問卷調查??偨Y問題,根據系統(tǒng)生成的關鍵詞匯,適時改革;根據學生需求及課程特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注重課程組織形式[9]。動物繁殖學課程是在大三學期開展,為此對大三學生進行調查,主要從實驗課、實踐課與專業(yè)課匹配度,實踐內容與企業(yè)相關度等方面設計問卷,反映該門課程的設置程度、與企業(yè)對接程度及教師的作用等。課程問卷主要從課程設置角度出發(fā),以課程前測為主,全方面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及學習目標。
4.2 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結合動物繁殖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圍繞一流課程建設的需求,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深入課程思政。充分發(fā)揮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結合提問式、討論式、導入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參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增強學生獨立學習及自主思考的能力。針對課堂授課過程中的示例,以問題拋出為導向,提示學生查詢方向,參考“發(fā)現問題-提出方案-集體討論”的思維方式進行授課,師生充分討論和交流,提高學生綜合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增加學生將理論聯(lián)系實際,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10]。
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虛實互化、簡繁互化的方式,將超星、中國大學慕課、雨課堂等線上教學方式,逐步引入課堂,從課堂的簽到、討論、隨堂練習等方面開始,將“互聯(lián)網+”的教學模式運用到學習過程中,豐富課堂教學的教學內容,靈活授課,將難點逐漸異化,使枯燥逐漸生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在動物繁殖學的人工授精、胚胎移植、胚胎冷凍等方面,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眼界,輔助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11]。
4.3 人才培養(yǎng)
4.3.1 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以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為主要目標,加強對學生學習目標的規(guī)劃,在實踐教學層面增加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內容。實驗貫穿在理論課中,將理論知識盡快學以致用。在理論學習基礎上,先是演示具體實驗內容,再動靜結合,學生現場進行實踐操作。設置提問環(huán)節(jié),增加課堂互動,當堂課程內容當時解決和答疑。針對不同類型班級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設計獨立性、創(chuàng)新性等綜合實驗,既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促進學生自主分析深入思考的發(fā)散思維,逐步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12]。
4.3.2 提升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
隨著畜牧業(yè)的轉型、升級、發(fā)展,急需大量智慧型動物繁殖類高端人才,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夯實理論基礎知識、初期實驗環(huán)節(jié)學習后,繼續(xù)深入相關學科的實習基地,圍繞國家鄉(xiāng)村振興等需求,開展相關學科實踐學習,結合已學知識完成調查報告、論文撰寫等工作。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教學競賽及教學活動,開展第二課堂的學習,在不斷挑戰(zhàn)過程中,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業(yè)意識,提升個人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13]。
4.3.3 課堂改革成效。
以產業(yè)促進教學,將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當前產業(yè)的發(fā)展需求相匹配、教育機構與企業(yè)合作,了解行業(yè)的最新技術和發(fā)展趨勢,并將這些知識納入課程中,以確保學生能夠學習到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能。引入行業(yè)先進技術,將企業(yè)正在使用或開發(fā)的技術引入課堂,讓學生直接接觸實際工作環(huán)境中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有助于學生理解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并為將來的職業(yè)生涯做好準備。融入各類競賽,通過參與“挑戰(zhàn)杯”“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互聯(lián)網+”等學術和技術競賽,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培養(yǎng)團隊合作、創(chuàng)新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14]。
建強產教融合教育體系,將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標準都與產業(yè)界的需求緊密相連。確保學生的技能和知識與市場需求保持一致。面向企業(yè)生產建設管理的實際需求,教育內容還包括企業(yè)在實際生產和管理過程中遇到的挑戰(zhàn),可通過案例研究、實地考察、實習等方式實現。采取多種結合方式,通過省內外結合、中短期結合、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提供更靈活多樣的學習途徑。例如,線上學習可以提供靈活性,而線下實踐可以提供實際操作經驗。常態(tài)化開展專題培訓班,定期舉辦針對特定主題或技能的培訓班,幫助學生更新知識,提高技能,適應快速變化的工作環(huán)境。
5 學習效果評價
為了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并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建立一個完善的教學評估體系至關重要。通過使用多種評估方式,如課堂觀察、學生作品分析、問卷調查和考試成績分析等,從不同角度全面評估教學效果。鼓勵學生通過匿名調查、開放式討論和評價系統(tǒng)等方式,積極參與教學評估。通過定期的會議、咨詢時間和在線論壇等渠道,教師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期望,從而提供更加個性化和支持性的教學環(huán)境。通過定期評估、學生參與和有效溝通,可以確保教學活動的質量得到持續(xù)提升,同時也能夠增強學生的滿意度和學習成果[15]。課堂活動(包括出勤率、與教師的互動以及自主學習的表現)占總評分的25%,課后活動(包括完成作業(yè)、PPT展示和對課題的反饋)占25%,而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則占總評分的50%。這種評估方法能夠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水平。
用數學公式表示,如果用S表示學生的總評分,C表示課堂表現的評分,H表示課后活動的評分,E表示期末考試的評分,則有:
S = 0.25C + 0.25H + 0.50E
這種加權平均的方法確保了學生的最終評分既考慮了學習過程,也考慮了學習成果。通過定期評估、學生參與和有效溝通,可以確保教學活動的質量得到持續(xù)提升,同時也能夠增強學生的滿意度和學習成果。
在新農科背景下,以提升學生動物繁殖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及適應本領域的綜合能力,強化課題體系建設,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知識體系,將課程內容層層分類遞進,突出產業(yè)的交叉性,逐步增強實踐教學的學時,使學生走出教室,貼近行業(yè),俯身牧場,補足短板。
6 結語
吉林農業(yè)大學結合新農科建設, 優(yōu)化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前沿知識并學習相關教學技能,結合線下線上課堂教學,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切實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培養(yǎng)符合動物繁殖領域綜合型人才。在新農科建設過程中,對接動物繁殖領域發(fā)展新需求,開展動物繁殖學“金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推動動物繁殖領域人才培養(yǎng)方案執(zhí)行和完善,搭建新型協(xié)同育人平臺。充分發(fā)揮校企合作模式,對接行業(yè)發(fā)展,提升教學質量,在加強學生理論知識儲備的同時,提高其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應用型專業(yè)人才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敖政,陳祥,趙佳福,等.“家畜繁殖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2(28):89-92.
[2] 吳江,康愷,許英梅,等.基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動物繁殖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畜牧,2019(6):37-39.
[3] 杭蘇琴,王子玉,茆達干,等.“以學為中心”的動物繁殖學課程群相關課程的有效教學[J].黑龍江動物繁殖,2020,28(6):59-62.
[4] 楊峰,韓雪蕾,劉深賀,等.家畜繁殖學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的思考[J].黑龍江動物繁殖,2023,31(6):43-47.
[5] 裴楊莉,林樹茂,劉燊,等.思政教育融入“動物繁殖學”課程教學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1(23):89-92.
[6] 張俊伶,黃成東,程凌云,等.新農科背景下“植物營養(yǎng)學”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探索[J]. 教育教學論壇,2023(12):57-60.
[7] 吳巧云,曹翔,周云虎.新工科背景下機器人工程導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高教學刊, 2023,9(34):124-128.
[7] 孟立.翻轉課堂:從理論到實踐的動物繁殖學課程[J].科教導刊,2021(22):159-161.
[8] 徐鑫,王春臺,譚艷平,等.基于“三個一”的生物育種人才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24,52(3):271-273.
[9] 程凱,張良芝,車志英,等.基于智慧課堂的中醫(yī)診斷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3,21(13):4-6.
[10] 李云峰,武建新,唐術鋒.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媒體人才培養(yǎng)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3):31-33.
[11] 王鋒,張艷麗,樊懿萱.科教并重 促進動物繁殖學課程群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動物繁殖,2020,28(3):61-64.
[12] 陳金華,沈雪蓮,李楠,等.綜合型創(chuàng)新性人才培養(yǎng)實驗課程建設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5):133-141.
[13] 曹軍會.高等學校畜牧學學科人才培養(yǎng)路徑研究: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J].家畜生態(tài)學報,2023,44(5):93-96.
[14] 劉紅麗.互聯(lián)網+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的探索與研究[J].科技資訊,2021,19(8):10-13.
[15] 王蓉,努爾買買提,周霞.植物組織培養(yǎng)課程項目化教學設計與實施[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4,27(2):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