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比較研究法是指通過分析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現象之間的同異以探尋其本質屬性的方法。比較研究法是諸多學者經常采用的一種研究歷史的方法,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于高中歷史一輪復習,可以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體現歷史學科育人功能。
關鍵詞:比較研究 高中歷史 一輪復習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是高考復習過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個階段的學生基礎知識和思維能力仍然相當薄弱,教材知識量龐大且需要選修必修融合。題目難度逐漸上升,一輪復習面臨夯實基礎和提升能力的雙重重任,還要為后面的二輪甚至三輪復習打下良好基礎,這就要求必須以新的教學方式整合教材內容,提升學生能力,落實核心素養(yǎng)?!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有14處提到“比較”,還明確提出通過歷史比較研究法知道綜合運用不同史料進行研究的重要性來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1]這為高考歷史一輪有效復習提供了支撐。
一、歷史比較研究法的應用
歷史比較研究是指通過分析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的同異以探尋其本質屬性的方法,即比較研究法可以“明同異”“探本質”。該方法主要有兩種比較類型,第一種是橫向和縱向的比較,第二種是宏觀和微觀的比較。 圍繞歷史比較法“明同異”“探本質”的功能,依據比較的兩種類型,對《中外歷史綱要(上)》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首先分析課程標準后可以發(fā)現,具體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通過漢朝的統(tǒng)治措施認識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意義和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明確目標后可以利用比較研究法作如下設計:
(一)“明同異”
任務一:結合選必修教材按角度自主梳理秦始皇和漢武帝建立和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措施。
設計意圖:一輪復習必須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為后面提升能力做準備,還要打通選必修教材之間的壁壘實現知識的融通,學生自主梳理秦始皇與漢武帝統(tǒng)一措施,既回顧教材,又促進主動學習。而且要求分角度進行梳理可以幫助學生塑造知識的結構化和體系化。
任務二:請結合秦漢時期建立和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措施,談談你對“漢承秦制,有所損益”這句話的理解。
設計意圖:通過理解“漢承秦制”引導學生將秦漢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作縱向對比研究,通過解釋“有所損益”引導學生將秦漢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作橫向對比研究,這項任務的完成必須建立在學生充分理解措施內容的基礎之上,這既完成本單元課程標準“了解秦漢建立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措施”,又在復習歷史史實的基礎上培養(yǎng)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變,比如縱向對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橫向對比解釋“有所損益”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yǎng)。
任務三:“中興”還是“創(chuàng)革”是光武帝統(tǒng)一之后面臨的問題,請同學們指出光武帝的選擇并結合史實加以論證。
設計意圖:通過回憶所學論證光武“中興”再次夯實學生基礎知識,也可以由此縱向和橫向對比西漢和東漢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再次讓學生找準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在理解和表達的過程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二)“探規(guī)律”
任務四:請同學結合表1分析封建國家在鞏固統(tǒng)治時有什么共性?在管理封建國家共性問題的背后又埋下了什么隱患?結合共性和隱患談談你對中國歷史上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三朝代鞏固統(tǒng)一措施的微觀對比,引導學生洞察封建國家管理的共性問題與隱患,深化對封建國家發(fā)展的理解,達成課標要求。此過程促進比較研究從微觀至宏觀的跨越,助學生透視歷史本質,把握社會與事物發(fā)展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體現歷史比較研究法探尋共同與特殊規(guī)律的核心價值。
二、歷史比較研究法的策略
(一)比較視角的選擇
有效運用比較研究法,關鍵在于精準選擇比較視角。理論上,萬物皆可比較,但無意義的比較僅是徒勞。因此,首要任務是確立一個既明確又富有教學價值的比較視角。這要求我們的比較必須緊密貼合課程標準,旨在服務教學,突破重難點,助力教學目標的達成。本課即圍繞課標要求,設計對比秦漢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舉措的視角,以深刻理解這一歷史進程的意義。同時,確保可比性是發(fā)揮比較研究法“明同異”優(yōu)勢的關鍵。完全雷同或截然不同的歷史事件,缺乏比較的張力與價值。唯有那些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關聯的歷史現象,方能激發(fā)深入探究的興趣,通過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精準捕捉事物特質,彰顯比較研究的必要性。秦漢帝國雖常被史學家視為整體研究,但細究之下,兩者間的異同點構成了豐富的比較空間,正是這些異同,為歷史比較研究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總之,歷史比較研究法植根于萬物同異的哲學基礎,通過精細的求同比異,我們得以揭開歷史發(fā)展的脈絡,洞悉其本質規(guī)律,從而領略歷史的深邃魅力,享受學習歷史的無窮樂趣。
(二)比較內容的整合
歷史復雜多變,在漫漫長河浩如煙海的歷史時空里選擇合適的比較內容服務于歷史教學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要求歷史教師必須具備一定整合歷史知識的能力,最大限度發(fā)揮比較的功能。第一,整合具體內容,主要是比較史料和歷史現象。史料是指可以研究或討論歷史時可根據的東西,人類對歷史的認識和研究離不開史料,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比較同源史料或異源史料,也可以比較原始史料和轉載史料,亦可以比較官方史料和民間史料,在對史料的辨析和理解中重現真實的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現象是事物在發(fā)生、發(fā)展、變化過程中所表現的外在聯系性和客觀形式,歷史現象是研究歷史本質的必經之門。具體到高中歷史教學比較歷史現象問題,王慎榮認為“歷史現象復雜多變……要從具體的歷史實際出發(fā),對具有可能性的各種社會結構,或經濟、政治、文化、思想領域的各種歷史現象進行縱向和橫向的異同比較……”[2]教師也可以先確定歷史現象的類型,比如可以比較政治制度、經濟形態(tài)和社會性質等,把復雜的歷史現象整合在同樣的框架下進行比較從而突出比較的可比性和有效性。第二,整合多維度。這種多維度可以是多學科,前面已提過歷史發(fā)展是復雜多變的,這種復雜性也決定了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也是最適合進行跨學科學習的一門學科。面臨高速發(fā)展的信息社會和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學會整合多學科知識解決復雜問題是未來社會不可或缺的能力,高中教學也有責任為此而努力,因此,歷史教學過程中采用比較研究法時可以提倡多學科比較,打破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壁壘,站在多學科的基礎上綜合看待歷史的發(fā)展探尋歷史的本質。除此之外,這種多維度也可以是多地區(qū)之間的比較,可以是不同國家或地區(qū)在同一歷史時期中表現出來的共性和差異,比如漢代時西方羅馬帝國也已建立,東西方帝國之間也可以找到合適的內容進行比較,不僅可以借助這種跨度較大的差異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和全球史觀,為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奠定基礎。
(三)比較目的的達成
選擇使用歷史比較研究法最主要目的是配合實現育人目標,所以還需要重點關注比較研究目的的達成和比較行為的意義,綜合來看,比較研究法是值得推薦并采用的一種重要教學方法。第一,它可以幫助解決高考歷史復習的困境。目前高中歷史教材于2019年開始使用推廣,它改變了以前專題史編排模式而采用綱要的形式呈現,一線教師普遍反映教材內容多、教學任務重,并與較少課時量的現狀不匹配,新授課有此壓力,復習課更甚,復習課不僅要夯實基礎,還必須整合教材內容幫助學生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雙重提升。歷史比較研究法最善于從復雜龐大的知識結構中分析提煉出本質規(guī)律,分析知識的過程就是夯實基礎,提煉本質規(guī)律就是提升學生的歸納總結和概括能力,而找出并認識歷史發(fā)展的本質規(guī)律恰恰是歷史學科育人功能的體現,因此,比較研究法既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舉一反三以更好的狀態(tài)迎接高考,又能感悟人生哲理,升華思想,提高綜合素質。第二,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從比較的視角來看,所有比較的對象都必然涉及時間和空間,都必須把他們置于廣闊的時空背景下開展比較研究,也就是說時空性是比較研究的最重要條件之一,在比較的過程中必然培養(yǎng)了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素養(yǎng);從比較的內容來看,如果是比較史料,那在辨析和比較史料的過程中尋找歷史的真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如果是比較歷史現象,比較的過程中必然會思考類似于為什么會出現相同或不同的歷史現象,他們之間又有何聯系與區(qū)別,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做出原因上的解釋,學者沙伊德爾認為“比較研究可以為歷史解釋貢獻力量,而歷史解釋恰恰就是歷史研究的靈魂所在”,[3]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從比較研究的目的來看,所有的比較最終目的都是“探規(guī)律”,比較研究其實就是本質的研究,在探究到諸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推動者以及和平與發(fā)展是時代的兩大主題這些歷史規(guī)律后,才能以史為鑒知興替,才能不忘初心創(chuàng)未來,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
歷史比較研究法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變得愈發(fā)重要,也是史學界很多專家學者經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在高中歷史教學尤其是復習階段也同樣適用,因為它最善于從復雜多變的歷史事件或現象中“明同異”“探規(guī)律”,找出歷史發(fā)展的本質,在提升學生能力和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也體現了歷史學科以史育人的功能。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0頁。
[2]王慎榮:《關于歷史研究方法的幾個問題》,《求是學刊》1985年第6期,第72—77頁。
[3]王大慶:《歷史比較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成效的提升——G.E.R.勞埃德等主編<古代希臘與中國比較研究>評介》,《史學理論研究》2023年第1期,第146—1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