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方志的重要組成部分,方志地圖由于本身所具有的知識性、鄉(xiāng)土性和直觀性,使得其在拓展教材內容、活化課程、激發(fā)學生興趣以及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有著重要的課程資源價值。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有效地利用方志地圖,發(fā)揮其課程資源價值,關鍵在于對方志地圖的科學選擇、區(qū)分運用和合理解讀。
關鍵詞:方志地圖 高中歷史教學 史料運用
地方志,又稱方志,是“一種記載某一地區(qū)歷史、地理、社會風俗、物產資源、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綜合性著作”[1],是我國獨具特色的一種歷史地理文獻。在存史、資政、育人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而也是開展地方史教學和研究的重要資料。作為方志的重要組成部分,方志地圖由于本身所具有的知識性、鄉(xiāng)土性和直觀性,使其在拓展教材內容、活化課程、激發(fā)學生興趣以及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有著重要的價值。下面,筆者以學校所在地的兩幅方志地圖為例,試從作為課堂教學主材料和輔材料的不同角度,對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做一探析。
一、主材料:通過《涼州府城圖》探究我國古代城市的布局與功能
選必2第10課《古代的村落、集鎮(zhèn)和城市》第三目“城市的產生”以城市的興起及功能為主線,扼要介紹了早期的中外城市。筆者根據(jù)課本對城市的定義“一定區(qū)域內政治權力、軍事防御、經濟活動、宗教祭祀的中心場所”及對城市主要功能的介紹“學習聚焦:城市具有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多種功能”,選取了點校本《(乾?。└拭C通志》中的《涼州府城圖》[2]為主材料,結合課本主要內容,做了匹配整理。
設計了以下問題:
1.觀察《涼州府城圖》,你對府城的整體形狀有何認識?
2.你知道或者熟悉的建筑有哪些,是否了解其功用?
3.結合課本,指出府城的空間布局有什么特點,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城市的哪些功能?
設計意圖:
問題1:首先從府城的形狀入手,引導學生讀圖,激發(fā)探索的欲望,形成整體感知。
學生可舉手回答。通過觀察,學生多半會得出涼州府城是長方形的結論。教師補充解釋:根據(jù)學者研究,清代城市的外部形態(tài)大體上可以分為方形、圓形、不規(guī)則形三種類型。每一類型又可以分為若干的次類型,如方形又分為正方形、長方形、方形折角形、方形抹角形、方形凸角形等。[3]涼州府城應屬于方形城市——正方形城池。課本上展示的鄭州商城“也是略長一點的方形”[4]。方形城是我國古代城市外部形態(tài)最普遍的一種類型。
學生觀察,教師補充,通過結論的差異進一步明確中國古代城池的主要特點,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問題2:通過問題設置,使學生深入府城圖局部,尋找熟悉的建筑。教師特別點出府城西南角鳳凰臺所在位置,即學校的位置,使學生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拉近歷史和現(xiàn)實的距離,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為第3個問題做好鋪墊。
問題3:旨在讓學生閱讀課本,以地圖為基礎,歸納總結中國古代城市的布局和功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學生回答,教師做補充解釋:通過府城圖可以發(fā)現(xiàn),涼州府城由三條南北向、三條東西向的干道縱橫交錯形成,其中以東西兩門和南北兩門相對構成“十”字主干道,街道整體布局方正對稱,呈“棋盤式”。具體而言,涼州城的最高行政機構——涼州府署位于府城的中心西北方位,武威縣署位于東南方位,這種布局體現(xiàn)了府署的重要性和優(yōu)先地位。最高軍事機構——總鎮(zhèn)署位于涼州府署西部,城守營、典史署位于西南部。文昌宮、文廟、貢院等文教建筑主要分布在府城東南角??傮w來看,行政軍事官署、文教以及宗教建筑呈多點分布,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功能區(qū),“但從城市內部的區(qū)域尺度來觀察,整個城市內部的西北方位是城市重要官署布局的重點區(qū)域,是城市內部的權力重心所在”[5],仍然呈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
因此,涼州城雖然僅為府城,但通過與課本內容的結合解讀,以小見大,依然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都城的營建模式與基本功能布局。
二、輔材料:通過《武威城市詳圖》深化對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了解
選必2第11課《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從城市化的演進、居住條件的改善、基礎設施的發(fā)展以及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等四個方面,說明了近代以來城市化的過程、城市化的進步意義及存在的問題,意在使學生認識城市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正確觀念。[6]筆者根據(jù)課程立意,選取了編制于1943年的《武威城市詳圖》[7]作為輔助材料,并根據(jù)課本主要內容對地圖做了信息提?。?/p>
材料一 (1941年)東大街為商業(yè)中心,建筑物多為兩層樓房。中央、中國、交通、農民四家國營銀行和甘肅省銀行等涼州分行,均設在這條街上。旅店和飯館則大部設在南大街。城廂以外,以東關最為繁榮,所有經由舊驛道來往的鐵輪大車、駱駝隊,以及乘坐騾馬的旅客,均以東關為宿站。涼州城是全河西地區(qū)唯一有電燈的城市,不過光度不很亮,除了機關、銀行、旅店以及較具規(guī)模的飯館和大商店以外,多未裝用。城區(qū)并有少數(shù)人力車。因此涼州也便成為河西區(qū)內最具現(xiàn)代化色彩的城市了。
——摘編自陳斯英《西北萬里行》
材料二 中國城市由“傳統(tǒng)城市”的形態(tài)走向近代是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的,一批有別于傳統(tǒng)封建市鎮(zhèn)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通商貿易成為開埠城市的經濟主體,城市商業(yè)得到發(fā)展,洋行大量出現(xiàn)。興辦近代工業(yè)使中國城市化發(fā)展加快。這些城市通過強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新的技術、城市建設與管理、文化樣式及價值觀移植嫁接到傳統(tǒng)城市之中,從而使這些城市走出鄉(xiāng)村社會及文化的包圍而開始了艱難的近代化之旅。
——摘編自侯蕊玲《論中國近代城市產生發(fā)展中的幾個特點》
材料三 近代西北城市長期以來主要服務于封建統(tǒng)治者、軍閥的政治和軍事需要,城市往往是封建統(tǒng)治的基地和堡壘,他們利用城市對農村進行嚴密控制,并以城市為中心對農村進行搜刮,以滿足他們的政治和軍事需要。因此,與東南沿海近代工商業(yè)城市不同,西北城市更多呈現(xiàn)出的是中世紀色彩。
——摘編自李建國《論近代西北地區(qū)城市的特點及其影響》
針對中國近代城市的興起設置了以下問題:
1.閱讀課本,中國近代城市最先興起于哪些地區(qū)?請判斷晚清武威是一個傳統(tǒng)市鎮(zhèn)還是通商口岸城市?
2.結合課本和材料,與東南沿海工商業(yè)城市相比,武威的城市化水平如何?體現(xiàn)了中國城市近代化的哪些特點?
針對城市居住條件的改善和基礎設施的發(fā)展設置了下面問題:
3.近代武威在居住條件改善和基礎設施發(fā)展方面有哪些表現(xiàn)?
設計意圖:
問題1:使學生通過閱讀課本首先明確近代城市興起的概況,同時引入對武威的初步判斷,為之后的進一步思考做好準備。
問題2:通過表格與材料一中所展現(xiàn)的少量初等程度的工廠企業(yè),合作社、公會、會館等經濟組織以及鐵輪大車、駱駝隊、騾馬、少數(shù)人力車等信息,讓學生深刻感知內陸城市武威與東南沿海城市的差距。根據(jù)材料二、三,進而得出中國近代城市化起步晚、空間分布不均衡、發(fā)展艱難等特征。
問題3:通過表格信息,讓學生具體感受武威城市發(fā)展在居住條件和基礎設施改善方面的表現(xiàn),并通過與當下武威城市發(fā)展的比較,增強其對城市化影響的認知。
三、總結與反思
對于方志地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已有同仁率先論及,筆者心有戚戚,繼踵其后,做了以上探索,現(xiàn)將一些粗淺反思,略述如下:
首先,方志地圖的選擇。應遵循準確性為上,清晰度次之的原則。在本設計中,筆者查閱資料,武威城圖僅在《(乾?。└拭C通志》有載,即《涼州府城圖》。但據(jù)學者研究,《(乾?。└拭C通志》至少有8個版本[8],筆者手頭即有三個不同版本的電子書。如何取舍,筆者經過權衡,最終選擇了新出的劉光華等點校本。相比舊本,經過全面檢查和研究考訂的點校本顯然更準確、更具學術使用價值。并且點校本中《涼州府城圖》置于一頁,經過一定修復,圖片完整清晰,字跡清楚,更便于在教學中引用分析。《武威城市詳圖》見于《武威地區(qū)志》和《武威市城鄉(xiāng)建設環(huán)境保護志》,前者為1943年手繪原圖,后者系1987年復制圖,但后者宋體字標注更清晰便于運用。
其次,方志地圖的運用。如何運用,章則宸老師認為有三種方式,即作為課堂教學的主材料、知識點教學的輔材料以及校本課程材料。[9]三種方式實即地方史資源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的三種基本途徑。具體如何區(qū)分運用,需要根據(jù)方志地圖與教材內容,尤其是重難點的契合度論定。《涼州府城圖》從府城的形制、功能、布局來看,與教材重難點比較契合,可作為教學的主材料。而《武威城市詳圖》的運用,則限于武威自身在中國城市近代化過程中的邊緣地位,對于說明問題,僅能起到對一些知識點的補充作用,因此可作為教學的輔材料。
第三,對方志地圖的解讀。對地圖的解讀一定程度上開始于對其使用方式的判定,(下轉P5)(上接P32)繼而延伸至之后問題的設計。如何做出合理的解讀,關乎方志地圖使用的成敗,和教學的效度。筆者認為一是要緊扣教材主旨及重難點提取地圖信息,對于和教材主旨無關的一概舍棄,防止教學設計上的枝蔓以及對重難點的沖淡。這點在輔材料的信息提取上尤需注意。二是可以點出學生可能感興趣的信息,如學校所在位置,但需防止過度延伸。如學生有進一步探究的興趣,教師可作為課后作業(yè),給予一定指導。三是應根據(jù)問題設計的需要,查閱地方史志及相關資料,對提取信息做適當?shù)难a充,以使對材料的解讀更為深入,如上述陳斯英《西北萬里行》中相關信息的補充。
總之,方志地圖由于其知識性、鄉(xiāng)土性和直觀性,對迅速抓住學生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情境,涵養(yǎng)家國情懷以及創(chuàng)新史料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性。但如何更科學合理地利用方志地圖,進一步發(fā)揮其價值,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本文也僅是做了初步探析,尚待更多同仁的關注與探討!
【注釋】
[1]倉修良:《方志學通論(增訂本)》,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6頁。
[2][8]劉光華等點校:《(乾隆)甘肅通志(上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8頁、前言第5頁。
[3]何一民:《中國城市通史(清代卷)》,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147頁。
[4]張馭寰:《中國城池史》,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5年,第176頁。
[5]于光建:《清至民國時期武威城市景觀空間結構重構》,《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第49頁。
[6]《普通高中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 歷史 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24頁。
[7]武威市城鄉(xiāng)建設環(huán)境保護委員會、武威市環(huán)境保護局編:《武威市城鄉(xiāng)建設環(huán)境保護志》,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夾頁。
[9]章則宸:《方志地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中學歷史教學》2023年第5期,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