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和藝術對話備受學術界關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互動呈現(xiàn)出日益頻繁的趨勢,引發(fā)了對東西方繪畫藝術元素的深入研究。通過對比分析,系統(tǒng)地探究東西方繪畫的異同,從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下藝術創(chuàng)作的特點和內涵。
[關 鍵 詞] 文化交流;藝術對話;東西方繪畫;屏風藝術
基金項目:湖北師范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屏風時空隱性關系在當代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與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2024Y078)。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和藝術對話成為不可忽視的現(xiàn)實。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互動呈現(xiàn)出愈發(fā)頻繁的趨勢,促使學者深入研究東西方繪畫中的藝術元素,探究其異同之處。這一研究不僅在學術領域具有重要意義,也在促進跨文化理解和交流方面有著實踐性的價值。
21世紀,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日益頻繁,文化間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深入研究東西方繪畫中的屏風藝術,有助于推動文化交流與理解。通過對屏風藝術的深入分析和對比研究,能夠發(fā)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相通之處。
屏風藝術作為一種具有獨特文化背景的藝術形式,蘊含著豐富的符號和象征意義[1]。在東方,屏風常被視為空間劃分的工具,同時也是一種展現(xiàn)文化觀念和審美趣味的載體。中國古代的屏風常以山水、花鳥、人物等元素為主題,體現(xiàn)出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西方,屏風的功能和意義更多地體現(xiàn)在其裝飾性和藝術性上。在歐洲,屏風常被用作室內裝飾,其圖案和造型更注重審美效果和藝術表現(xiàn)。
在東西方的繪畫傳統(tǒng)中,屏風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元素,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應用不僅體現(xiàn)了文化、審美和藝術觀念的差異,還凸顯了共通之處。
一、屏風元素在東方繪畫中的表現(xiàn)
在東方,尤其是在中國和日本,屏風在繪畫中具有多重作用。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屏風既具有實用性和裝飾性,又具有深厚的象征意義和藝術內涵。首先,具有實用性功能,例如宋代的《槐蔭消夏圖》(見圖1),畫面中的山石被繪制在屏風上,起到裝飾和遮擋的作用。這樣的屏風不僅美觀,還能夠在夏日為居室?guī)頉鏊?。其次,具有象征性功能,象征主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例如明代的《明穆宗坐像軸》(見圖2),背后立有一架大屏風,繪有龍和祥云等象征性圖案,用以彰顯天子的威嚴與地位。最后,具有空間隱喻功能,屏風畫在繪畫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是裝飾品,還能夠隱喻畫面的主題和內容[2]。例如明代仇英的《人物故事圖冊·吹簫引鳳》(見圖3),畫面中出現(xiàn)了兩架屏風,通過屏風上的圖案和形式,隱喻了畫面中人物的身份和境界。
而在日本的繪畫藝術中,屏風也是一種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日本的屏風畫往往以自然景觀、人物故事或抽象意境為題材,通過屏風的形式進行展示,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審美內涵,為藝術作品賦予了獨特的魅力和意義。
二、屏風在西方繪畫中的應用與演變
中國和西方繪畫中的屏風在使用方式、功能以及象征意義上存在異同點。從歷史角度看,中國古代繪畫中的屏風起源于實用性需求,并逐漸演變成藝術創(chuàng)作的媒介。早期的中國屏風主要用于實現(xiàn)空間的分隔和裝飾,但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它們逐漸成為文人雅士表達個性與情感的重要載體。相較之下,古代歐洲繪畫中的屏風常常作為裝飾和空間劃分的陳設,具有明顯的世俗意義。因此,在功能與意義上,中國與西方的屏風存在著歷史與文化的差異。
在藝術表現(xiàn)形式和技法方面,中國與西方的屏風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風格特點。中國古代繪畫中的屏風以山水、花鳥等傳統(tǒng)題材為主,注重線條流暢和色彩淡雅,強調意境的抒發(fā)和精神的寄托。而古代歐洲繪畫中的屏風則更注重對人物、歷史場景的描繪,常運用逼真的寫實技法和華麗的裝飾效果著重刻畫屏風前的人物。從藝術風格與表現(xiàn)手法上看,東西方屏風繪畫的發(fā)展軌跡和審美趣味存在較大差異。
三、屏風藝術的符號與象征意義對比
在分析屏風藝術的符號與象征意義時,必須考慮中國和西方兩種文化傳統(tǒng)中的差異。
在中國古代,屏風常被視為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式,通過繪制不同圖像來傳達特定的文化寓意,例如漢代的列女屏風作為女性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示范[4]。在《列女仁智圖》(見圖6)中,女性形象常常被塑造成貞節(jié)、孝順等傳統(tǒng)美德的代表,旨在通過這些形象弘揚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和社會價值觀。屏風上的女性形象可以是忠貞不渝的妻子、孝順顧家的女兒或孝敬長輩的賢良婦女。這些形象的塑造旨在教化人們遵循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引導他們追求高尚的品德和行為。漢代的列女屏風更加強調了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和道德責任,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tǒng)。
巫鴻分析了屏風作為媒材在繪畫語境中對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區(qū)分,男性觀者作為屏風外部空間的主體,對屏風內部空間的仕女圖像有著不同的體驗。在內外空間的區(qū)分和觀者的體驗方面,在唐代的仕女屏風中,藝術家將女性形象置于屏風內部,使其成為外部空間的主要視覺對象,從而滿足了男性觀者的視覺享受和審美需求。這種安排使男性觀者能夠通過觀賞屏風內部的女性形象獲得視覺上的滿足和愉悅,強調了屏風作為繪畫媒材在視覺性方面的作用和意義。唐代的仕女屏風呈現(xiàn)了一種男性視角下的審美化女性形象,強調了女性的嫵媚和優(yōu)美,成為男性觀者的審美對象。這種藝術創(chuàng)作反映了當時社會中的性別關系和權力結構,女性形象被置于男性觀者的審美凝視之下,體現(xiàn)了男性對女性的控制和支配。西方屏風更多地體現(xiàn)了貴族社會的生活方式、審美趣味和社會地位。這種區(qū)別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和符號體系,為理解世界各地屏風藝術的多樣性提供了重要參考[5]。
四、結論與展望
東西方的屏風藝術在審美取向上存在差異,東方文化追求自然與人文的融合,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個體主義審美觀。盡管存在東西方差異,但東西方屏風藝術也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都強調藝術性和裝飾性,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無論東西方,屏風都被用來劃分空間、增添氛圍、裝飾環(huán)境[6]。
對屏風藝術跨文化研究的重點在于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通過跨文化研究,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與差異,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推動世界藝術的多元發(fā)展和共存。
參考文獻:
[1]巫鴻.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xiàn)[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2-24.
[2]陳姣,杜棒棒.以圖像學方法研究分析《重屏會棋圖》[J].美術教育研究,2020(7):62-63.
[3]高登科.四時同屏:歐洲藏清代蘇州版畫屏風的文化圖式[J].美術,2023(5):110-121.
[4]騰藤.屏風繪畫中的視覺空間與圖像再現(xiàn)[D].昆明:云南師范學院,2016:7-19.
[5]謝軍.屏風:中國畫圖像的雙重性[J].大眾文藝,2014(6):94-95.
[6]虞英.“屏”與“鏡”:中西傳統(tǒng)繪畫畫中“像”與畫中“人”的關系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3.
作者單位:湖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