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探究不同施氮量對大麥強弱勢粒灌漿特性及氮素轉移的影響,設置N1(75 kg/hm2)、N2(225 kg/hm2)、N3(375 kg/hm2)3個氮素水平,研究強、弱勢粒灌漿特性及莖鞘和葉氮素運轉變化。結果表明,N2處理下強勢粒千粒重最高,而N3處理下弱勢粒千粒重最高;N2處理下強、弱勢粒平均灌漿速率和最大灌漿速率最高,N3處理下強、弱勢粒達到最大灌漿速率時間和活躍灌漿期均高于N1和N2,除積累起勢不同施氮水平下差異不顯著外,其他灌漿特征參數(shù)弱勢粒隨著氮肥含量變化增幅為9.90%~36.40%,強勢粒為2.69%~16.22%。莖鞘氮素運轉量和對強、弱勢粒氮素貢獻率為N2處理最高,葉氮素運轉量、運轉率和對籽粒氮素貢獻率隨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3處理最高。葉氮素運轉量和對籽粒氮素貢獻率均高于葉鞘,葉運轉率、貢獻率與千粒重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成熟期總淀粉、支鏈淀粉含量隨施氮量增加而降低,N1與N3處理間差異顯著;蛋白質含量隨施氮量增加而升高,N2和N3水平沒有顯著差異;強勢??偟矸酆椭ф湹矸酆扛哂谌鮿萘#敝П鹊陀谌鮿萘?,蛋白質含量強、弱勢粒差異較小。由此可知,適量施氮可以提高灌漿速率,降低灌漿時間,持續(xù)增加氮肥灌漿速率降低,灌漿時間延長,弱勢粒對氮素調控更敏感。
關鍵詞:大麥;氮肥;強、弱勢粒;灌漿特性
中圖分類號:S512.3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4)14-0101-06
收稿日期:2023-10-12
基金項目:現(xiàn)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大麥青稞專項資金(編號:CARS-05);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編號:2022YFD1602202);甘肅省隴原青年英才項目。
作者簡介:王 蕾(1992—),女,甘肅定西人,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大麥高產栽培研究。E-mail:1028383097@qq.com。
通信作者:張想平,研究員,主要從事大麥育種栽培研究。E-mail:13893537823@163.com。
籽重是大麥產量的重要構成因素之一,籽粒充實的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粒重和產量的高低。前人對籽重的研究一般以平均粒重作為籽粒增重特征[1],但顧自奮等研究認為不同大麥品種不同穗位籽粒增重存在差異[2],中下部中央小穗粒灌漿快、充實度好、粒重大,稱為強勢粒,頂部與基部小穗粒灌漿慢、充實度差、粒重小,稱為弱勢粒[3]。弱勢粒籽粒小、充實度差影響作物產量的提高,同時,其灌漿充實需消耗更多養(yǎng)分和水分,影響作物養(yǎng)分和水分高效利用[4]。楊建昌研究認為,強勢粒具有較強的環(huán)境穩(wěn)定性,弱勢粒結實性不穩(wěn)定,易受環(huán)境因素調節(jié)[5],采取適當?shù)脑耘啻胧┨岣呷鮿萘9酀{對作物產量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氮素是影響禾谷類作物生長和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前人研究認為產量隨施氮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6],粒重隨施氮量增加而增加[7]。王樹杰等研究認為,灌漿高峰前,不施氮和施氮75 kg/hm2灌漿速率高于施氮125、225 kg/hm2;灌漿高峰后,灌漿速率隨著施氮量提高而升高[8]。徐云姬等的研究表明,施氮量對強勢粒粒重和灌漿速率沒有顯著影響,對弱勢粒粒重和灌漿速率影響顯著[9]。適量氮肥縮短了弱勢粒達到最大灌漿速率的時間和活躍灌漿期,提高了平均灌漿速率和最大灌漿速率,從而增加最終粒重[10-11]。
淀粉和蛋白質是籽粒主要組成部分,增施氮肥可以提高氮素積累量和向籽粒運轉率,進而提高籽粒蛋白質含量和產量[12],姜麗娜等研究認為,氮素的轉運量和轉運率隨氮肥含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13],過量施氮使蛋白質含量降低[14];增施氮肥降低籽粒淀粉含量[15]。前人對大麥氮肥施用的研究大多側重于產量形成,且以整穗籽粒為研究對象[16],關于氮肥對大麥強、弱勢粒的研究未見報道。研究弱勢粒充實差的問題既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科學難題,也是農業(yè)生產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實踐問題,本研究通過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大麥強、弱勢粒灌漿及品質含量差異,以期為探明弱勢粒灌漿機理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及材料
試驗于2019年在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黃羊鎮(zhèn)甘肅省農業(yè)工程技術研究院試驗田(103°15′E,37°30′N)進行。試驗地前茬為玉米。0~20 cm土層土壤理化性質:銨態(tài)氮含量22.84 mg/kg,速效磷含量82.72 mg/kg,速效鉀含量120.12 mg/kg。供試材料為大麥品系甘墾6號。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 42 m2,區(qū)長7.0 m、寬6.0 m,株距25 cm。全生育期施磷二銨300 kg/hm2,氮肥設3個水平,施用量分別為:75 kg/hm2(N1)、225 kg/hm2(N2)、375 kg/hm2(N3),基肥一次性施入。田間統(tǒng)一管理,2022年3月8日種植,7月25日收獲。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1.3.1 籽粒灌漿動態(tài) 抽穗期選擇同一時期開花、穗型大小基本一致的穗子掛牌標記300個。自開花后7 d開始取樣,每5 d取標記穗30個,直至成熟,分別摘下強勢粒和弱勢粒,105" ℃殺青,70 ℃烘至恒重,人工剝去穎殼后稱重。強勢粒為中部籽粒,弱勢粒為頂部和基部籽粒。
應用Logistic方程y=k/(1+ae-bt)對籽粒灌漿過程進行擬合,式中:a、b均為參數(shù),k為生長終值量,y為千粒重,t為開花后時間。根據(jù)方程推導出下列灌漿參數(shù):積累起始勢 C0=k/(1+a),反映受精子房的生長潛勢;最大積累速率Rmax=kb/4;最大積累速率出現(xiàn)時間Tmax=lna/b;D為活躍灌漿期,表示達到0.05%k~95%k的時間。
1.3.2 莖鞘、葉氮素含量及籽粒蛋白質含量測定 分別于抽穗期和成熟期,取各小區(qū)有代表性植株5株,剪根后,分莖鞘、葉和穗3個部分,105 ℃殺青,70 ℃ 烘至恒重。用福斯凱氏定氮儀(2500,美國)測定各部分全氮含量,籽粒蛋白質含量為全氮含量×5.83。
1.3.2 籽??偟矸酆繙y定 采用趙世杰的蒽酮比色法[17]測定總淀粉含量。
1.3.3 籽粒直鏈淀粉、支鏈淀粉含量測定 采用Megazyme公司生產的直鏈淀粉/支鏈淀粉試劑盒測定直鏈淀粉占總淀粉比例,根據(jù)總淀粉含量計算支鏈淀粉和直鏈淀粉含量。
1.3.4 考種計產 成熟期每小區(qū)隨機選1 m2測產,取10株進行考種。
1.4 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2.0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及分析。
氮素轉運量=抽穗期營養(yǎng)器官氮素含量-成熟期營養(yǎng)器官氮素含量;
氮素運轉率=[(抽穗期營養(yǎng)器官氮素含量-成熟期營養(yǎng)器官氮素含量)/抽穗期營養(yǎng)器官氮素含量]×100%;
營養(yǎng)器官氮素運轉對籽粒氮貢獻率=[(抽穗期營養(yǎng)器官氮素含量-成熟期營養(yǎng)器官氮素含量)/成熟期籽粒氮素含量]×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施氮量對產量及產量構成因子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除穗長外,施氮量對大麥產量及產量構成因子均有影響,產量隨著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其中N3處理顯著高于N1處理,與N2處理差異不顯著;強勢粒千粒重N2處理最高,與N3處理無顯著差異,顯著高于N1處理,而弱勢粒千粒重為N3處理最高,顯著高于N2和N1處理;N3處理分蘗數(shù)顯著高于N1和N2處理。
2.2 施氮量對籽粒灌漿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施氮水平下籽粒灌漿過程方程擬合的決定系數(shù)(R2)都在0.98以上,說明Logistic方程可以較好地表示籽粒灌漿特性。 N3處理強勢粒和弱勢粒終極生長量(k)均最大,N1處理終極生長量最小。
由表3可以看出,除N3水平積累起勢強勢粒低于弱勢粒外,其他強勢粒積累起勢、平均灌漿速率和最大灌漿速率基本均高于弱勢粒,達到最大灌漿速率時間和活躍灌漿期均低于弱勢粒。不同施氮水平下,強勢粒積累起勢為N2gt;N1gt;N3,弱勢粒為N3gt;N2gt;N1,差異均未達顯著水平;N2處理下強、弱勢粒平均灌漿速率和最大灌漿速率均最高,其強勢粒平均灌漿速率較N1、N3處理分別高4.14%、11.85%,最大灌漿速率較N1、N3處理分別高2.69%、2.69%,弱勢粒平均灌漿速率和最大灌漿速率分別較N1、N3處理升高9.90%、12.12%和11.76%、8.23%;N3處理下強、弱勢粒達到最大灌漿速率時間和活躍灌漿期均長于N1和N2,其強勢粒最大灌漿速率時間和活躍灌漿期較N1、N2處理分別延長16.04%、16.18%和16.07%、16.22%,弱勢粒分別延長31.77%、36.40%和31.70%、36.33%,說明高氮肥水平下,灌漿時間延長,灌漿速率下降。分析表明,除積累起勢外,弱勢粒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其他灌漿特征參數(shù)增幅高于強勢粒,說明弱勢粒對氮肥運籌更敏感。
2.3 施氮量對莖鞘和葉氮素運轉的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時期莖鞘氮素含量和運轉量均低于葉。莖鞘和葉氮素含量變化與施氮水平有關,莖鞘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含量均隨施氮量提高而增加,運轉量隨施氮量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趨勢,N2和N3水平沒有顯著差異,均顯著高于N1;莖鞘運轉率隨施氮量增加而降低,N1水平顯著高于N2和N3水平。葉抽穗期、成熟期氮素含量、運轉量和運轉率均隨施氮量增加而升高,除成熟期氮素含量外,其他指標均為N3水平顯著高于N1和N2水平。
由表5可以看出,葉對籽粒氮素貢獻率明顯高于莖鞘,是莖鞘貢獻率的2.07~2.44倍。莖鞘氮素轉移對強、弱勢粒貢獻率均隨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趨勢,N2水平最高,其中強勢粒貢獻率較N1、N3水平分別高10.42、5.84百分點,弱勢粒分別高6.02、4.04百分點。葉氮素轉移對強、弱勢粒貢獻率均隨施氮量增加逐漸升高,N3水平最高,其中強勢粒貢獻率較N1、N2分別高9.82、5.10百分點,弱勢粒貢獻率較N1、N2分別高14.51、7.00百分點。莖鞘和葉對強勢粒氮素貢獻率總體略高于弱勢粒,差異不明顯。
2.4 施氮量對強、弱勢粒淀粉及蛋白質含量的影響
由圖1可知,強、弱勢??偟矸酆侩S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趨勢,不同處理間差異顯著。強勢粒直鏈淀粉含量隨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趨勢,不同處理間差異顯著;弱勢粒直鏈淀粉含量為先升高后降低,N1與N2處理差異不顯著,均顯著高于N3處理。強勢粒支鏈淀粉含量隨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趨勢,N1與N2處理差異不顯著,均顯著高于N3處理;弱勢粒支鏈淀粉含量也表現(xiàn)為隨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但不同處理間差異顯著。強勢粒直支比隨施氮量增加先降低后升高,N3處理最高,與N1處理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N2處理;弱勢粒直支比則相反,為先升高后降低,N2處理最高,顯著高于N1和N3處理。強、弱勢粒蛋白質含量隨施氮量增加呈升高趨勢,N2和N3處理間沒有顯著差異,均顯著高于N1處理。同一施氮水平強勢??偟矸酆椭ф湹矸酆烤哂谌鮿萘?,直支比為強勢粒低于弱勢粒,直鏈淀粉和蛋白質含量強、弱勢粒不同施氮水平下規(guī)律不一致,強、弱勢粒蛋白質含量差異較小。
2.5 相關性分析
由表6可知,莖鞘運轉率與強勢粒千粒重、蛋白質含量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莖鞘貢獻率與強勢粒灌漿參數(shù)、淀粉和蛋白質含量各參數(shù)相關性均不顯著;葉運轉率與強勢粒千粒重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與其達到最大灌漿速率時間、活躍灌漿期、蛋白質含量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與總淀粉含量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葉貢獻率與強勢粒千粒重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與其他指標相關性不顯著。
比較物質轉運指標與弱勢粒灌漿參數(shù)、淀粉和蛋白質含量相關性可知,莖鞘運轉率與總淀粉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與弱勢粒千粒重、直支比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與蛋白質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關系;莖鞘貢獻率與弱勢粒達到最大灌漿速率時間、活躍灌漿期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與其蛋白質含量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與總淀粉含量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葉運轉率與弱勢粒千粒重、平均灌漿速率、最大灌漿速率、直支比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葉貢獻率與弱勢粒千粒重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與其達到最大灌漿速率時間、活躍灌漿期、蛋白質含量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與總淀粉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關系。由此可知,葉對強、弱勢粒籽粒千粒重影響最大,物質運轉對弱勢粒影響更大。
3 討論與結論
大麥產量構成因素主要有單株粒重、穗粒數(shù)和千粒重[18],其中粒重對于產量提升的潛力較大[19]。陳鴻飛等研究認為,強、弱勢粒的粒重與灌漿起步早遲和灌漿速率密切相關[20]。本次試驗結果表明,強勢粒粒重均高于弱勢粒,除N3水平積累起勢強勢粒低于弱勢粒外,其他強勢粒積累起勢、平均灌漿速率和最大灌漿速率基本均高于弱勢粒,達到最大灌漿速率時間和活躍灌漿期均低于弱勢粒,說明弱勢粒灌漿起動晚,灌漿速率低,持續(xù)時間長,與李旭毅等的研究結果[21]一致。籽粒灌漿充實程度與生態(tài)和水肥條件有關,增施氮肥縮短了弱勢粒達到最大灌漿速率的時間和活躍灌漿期,提高了平均灌漿速率和最大灌漿速率,可以提高弱勢粒灌漿,對強勢粒的影響較?。?2]。本次試驗結果中不同施氮水平對強、弱勢粒灌漿速率和灌漿時間均有調控作用,且弱勢粒增幅大于強勢粒,不同施氮水平積累起勢差異未達顯著水平,適量施氮可以提高灌漿速率,降低灌漿時間,持續(xù)增加氮肥灌漿速率降低,灌漿時間延長,說明氮肥對灌漿前期影響較小,隨著灌漿進行,施氮過少造成同化物質不足,施氮過多造成“貪青”晚熟[23]。
陳慧等研究認為,增施氮肥有利于植株氮素積累和運轉,葉對籽粒氮貢獻率大于莖鞘[24],本研究結果與其結論一致;莖鞘氮素運轉量以及對強、弱勢粒氮貢獻率均為N2處理最高,運轉率隨施氮量增加而降低,葉氮素運轉量、運轉率和對籽粒氮貢獻率均隨施氮量增加而升高,姜麗娜等的研究表明適量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營養(yǎng)器官氮素運轉率和對籽粒氮貢獻率,過量則降低[13];試驗中,施氮量增加后,莖鞘對籽粒氮貢獻率的增幅高于葉,說明莖鞘對氮肥更敏感,孫永健等研究認為提高莖鞘運轉率和貢獻率,對提高產量和氮高效利用作用更明顯[25]。
前人研究認為氮代謝與淀粉代謝之間存在關系[4],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籽粒蛋白質含量[26-27],但隨著施氮量增加淀粉含量降低[28],也有研究認為隨施氮量增加,非糯小麥籽粒淀粉各組分先降后升,糯小麥則先升后降[29]。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隨施氮量增加總淀粉和支鏈淀粉含量降低,蛋白質含量升高,孟維偉等認為隨施氮量增加提高了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30],因而促進蛋白質生成,但降低了蔗糖合成酶活性,減少了淀粉積累[31]。強勢??偟矸酆椭ф湹矸酆烤哂谌鮿萘#c汪巧菊等研究結果[32]一致,梁太波等認為弱勢粒淀粉合成底物較充足,其淀粉積累量低,可能與弱勢粒中淀粉的合成能力低有關[33]。
施氮量對強、弱勢粒灌漿均有影響,弱勢粒灌漿更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適量施氮提高灌漿速率,降低灌漿時間,施氮量持續(xù)增加灌漿速率降低,灌漿時間增加;葉氮素運轉量和貢獻率高于莖鞘,隨施氮量增加,莖鞘氮素運轉量和貢獻率先升高后降低,葉運轉率和貢獻率持續(xù)升高;增施氮肥成熟期總淀粉和支鏈淀粉含量隨施氮量增加而降低,蛋白質隨施氮量增加而升高,強勢??偟矸酆椭ф湹矸酆扛哂谌鮿萘?,直支比低于弱勢粒,蛋白質含量強、弱勢粒差異較小。
參考文獻:
[1]謝令琴,葛淑俊,吳同彥,等. 不同熟期小麥品種籽粒灌漿參數(shù)與粒重相關性研究[J]. 農業(yè)與技術,2002,22(1):33-36,38.
[2]顧自奮,封超年,周美學,等. 大麥籽粒增重過程的研究[J]. 作物學報,1983,9(3):181-188.
[3]封超年,郭文善,施勁松,等. 小麥花后高溫對籽粒胚乳細胞發(fā)育及粒重的影響[J]. 作物學報,2000,26(4):399-405.
[4]李銀銀,陳 靜,周 群,等. 水稻籽粒灌漿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 中國稻米,2015,21(4):20-24.
[5]楊建昌. 水稻弱勢粒灌漿機理與調控途徑[J]. 作物學報,2010,36(12):2011-2019.
[6]徐銀萍,潘永東,包奇軍,等. 灌水與肥密配置對甘啤7號大麥產量和蛋白質的影響[J]. 中國土壤與肥料,2015(5):99-103.
[7]吳鵬年,王艷麗,李培富,等. 滴灌條件下秸稈還田配施氮肥對寧夏揚黃灌區(qū)春玉米產量和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J]. 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9,30(12):4177-4185.
[8]王樹杰,馮 輝,郜戰(zhàn)寧,等. 氮肥水平對不同棱型大麥品種子粒灌漿及產量的影響[J]. 作物雜志,2017(4):129-133.
[9]徐云姬,張偉楊,錢希旸,等. 施氮量對小麥籽粒灌漿的影響及其生理機制[J]. 麥類作物學報,2015,35(8):1119-1126.
[10]石 呂,薛亞光,魏亞鳳,等. 不同氮肥水平下秈粳亞種籽粒灌漿特征比較[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19,47(18):17-26.
[11]徐云姬. 三種禾谷類作物強、弱勢粒灌漿差異機理及其調控技術[D]. 揚州:揚州大學,2016:125-130.
[12]蔡 劍. 氮鉀肥對啤酒大麥籽粒產量和蛋白質形成的影響及其生理機制[D]. 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09:58-64.
[13]姜麗娜,張雅雯,朱婭林,等. 施氮量對不同品種小麥物質積累、轉運及產量的影響[J]. 作物雜志,2019(5):151-158.
[14]王 爽,李 贏,呂 超,等. 施氮量和密度對大麥籽粒蛋白質含量及組分的影響[J]. 分子植物育種,2019,17(11):3788-3793.
[15]朱明霞,張玉紅,白 婷,等. 不同施肥水平對青稞籽粒灌漿期淀粉與蛋白積累特性的影響[J]. 大麥與谷類科學,2019,36(4):39-44,52.
[16]黃 億. 氮高效利用基因型大麥篩選及氮素吸收轉運特性[D]. 雅安:四川農業(yè)大學,2014:22-24.
[17]趙世杰. 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 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84-85.
[18]劉亞楠. 大麥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研究及種質的評價與篩選[D]. 揚州:揚州大學,2017:16-39.
[19]杜 歡,馬彤彤,侯曉夢,等. 20對大麥株高近等基因系農藝與產量性狀差異及相關性分析[J]. 華北農學報,2016,31(5):114-121.
[20]陳鴻飛,張志興,梁義元,等. 不同栽培模式對早稻—再生稻頭季稻籽粒灌漿特性和ATP酶活性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14,30(33):31-36.
[21]李旭毅,池忠志,姜心祿,等. 成都平原兩熟區(qū)秈粳稻品種籽粒灌漿特性[J]. 中國農業(yè)科學,2012,45(16):3256-3264.
[22]姚 辰,趙宏偉,鄒德堂,等. 插秧密度和施氮量對不同穗型水稻灌漿特性的影響[J]. 灌溉排水學報,2015,34(11):24-29.
[23]付 景,王生軒,尹海慶,等. 不同施氮水平下沿黃常規(guī)粳稻根系生理與強、弱勢粒灌漿的關系[J]. 中國農學通報,2018,34(26):15-23.
[24]陳 慧,黃振江,王冀川,等. 水氮耦合對滴灌冬小麥氮素吸收、轉運及產量的影響[J]. 新疆農業(yè)科學,2018,55(1):44-56.
[25]孫永健,孫園園,蔣明金,等. 施肥水平對不同氮效率水稻氮素利用特征及產量的影響[J]. 中國農業(yè)科學,2016,49(24):4745-4756.
[26]任開明,王 犇,楊文俊,等. 施氮對稻茬弱筋小麥生長特性、品質與產量的影響[J]. 浙江農業(yè)學報,2023,35(4):769-779.
[27]孟自力,付勝昔,高 磊,等. 小麥高產優(yōu)質環(huán)境友好的氮肥-固氮菌肥最佳施用量研究[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22,50(9):62-65.
[28]殷春淵,趙全志,劉賀梅,等. 水稻籽粒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及充實的氮素調控[J]. 中國農學通報,2011,27(30):6-11.
[29]張 敏,趙 城,劉希偉,等. 施氮量對糯小麥和非糯小麥籽粒淀粉組分與理化特性的影響[J]. 麥類作物學報,2017,37(6):786-793.
[30]孟維偉,王 東,于振文. 施氮量對小麥氮代謝相關酶活性和子粒蛋白質品質的影響[J].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2,18(1):10-17.
[31]劉 洪,李之林,徐振江,等. 施氮對大穗型兩系雜交水稻弱勢粒碳氮代謝的影響[J]. 湖北農業(yè)科學,2013,52(8):1755-1759.
[32]汪巧菊,陳昕鈺,冉莉萍,等. 小麥強弱勢粒胚乳淀粉體和蛋白體發(fā)育及物質積累研究[J]. 麥類作物學報,2019,39(1):89-95.
[33]梁太波,尹燕枰,蔡瑞國,等. 大穗型小麥品種強、弱勢籽粒淀粉積累和相關酶活性的比較[J]. 作物學報,2008,34(1):15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