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老年人 在線健康信息服務 規(guī)避行為 污名權利理論 定性比較分析
引言
人口老齡化是目前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問題。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已占總人口的21.1%。國家人口發(fā)展規(guī)劃分析,老齡化程度將不斷加深,2021—2030年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將明顯加快,到2030年占比將達到25%左右[1]?!秶鴦赵宏P于加強和推進老齡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指出,要健全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持續(xù)實施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廣泛開展老年人健康知識普及[2]。得益于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適老化改造行動的持續(xù)推進,截至2023年12月,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網(wǎng)民規(guī)模占比達15.6%[3]。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向老年人提供疾病預防、醫(yī)療保健等在線健康信息服務,對老年人開展自我健康管理十分重要。然而,老年人作為“邊緣化”群體,在健康服務領域和數(shù)字服務領域遭受污名時,容易對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產生消極情緒和規(guī)避等異常行為,損害和降低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有必要從污名的角度深入探究影響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的相關因素,把握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的內在機理,以幫助老年人解決使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遇到的困難,提高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使用效果和效率。
用戶在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的信息規(guī)避行為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具體表現(xiàn)為不感興趣、拒絕使用、減少使用頻率、轉移到其他平臺等[4-5]。隨著公民健康意識的增強,信息規(guī)避行為研究逐漸滲透到健康信息領域[6-8]。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人的健康信息規(guī)避行為受到自我認知、技術水平、信息質量以及服務方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9-11]。目前,健康信息規(guī)避行為研究雖探索了不同類對象規(guī)避行為的內在機理,但缺乏在線健康信息服務平臺及其用戶群體的針對性研究。且已有研究大多將社會主導群體視為“規(guī)范”或“標準”,將個體差異,如年齡、經(jīng)濟水平、文化程度、認知等視為用戶使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重大障礙,忽視了邊緣化群體所面臨的持續(xù)存在的污名化影響。污名化對用戶產生的不良影響已經(jīng)得到絕大多數(shù)實證研究的支持[12-13],其中規(guī)避行為較為典型。引入污名權利理論可以了解污名作用機制下影響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的相關因素,為理解被污名者的心理變化過程提供重要參考,從而從根本上消除老年人污名化的消極影響。
1 理論基礎
1.1 污名權利理論
2001年,LinkBG和PhelanJC[14]將基于社會結構的權利概念引入污名研究,認為污名由標簽(標記差異)、刻板印象(負面印象)、認知區(qū)隔(區(qū)別他我)、地位喪失(社會貶低、自我貶低)和歧視(社會排斥)5個要素共同構成。2014年,兩位學者基于修改后的標簽理論和少數(shù)群體理論,進一步分析了污名權利的內部作用機理和對被污名化者的影響,構建了污名權利理論模型[15]。污名權利理論主要包括文化價值評估、適應性擔憂、保持遠離3個部分。其中,文化價值評估主要針對被污名化群體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和其他社會成員的行為,包括結構化污名和歧視。適應性擔憂是被污名化群體在文化價值影響下內心活動的一種體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為刻板印象威脅和自我污名意識。保持遠離是被污名群體在所處文化環(huán)境和心理波動共同作用下的最終行為,包含避免、規(guī)避、消極等一系列行為,文章選擇規(guī)避行為作為代表進行研究。
雖然污名權利理論提出的時間較晚,但在社會科學與醫(yī)學領域已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常用于通過研究帶有污名特征的群體來分析污名對該群體產生的一系列影響,包括精神病患者[14-16]、殘疾人[17]等。污名特征往往源于身體、性格或種群上不受歡迎或令人不愉快的屬性,由于在社會交往中被識別、區(qū)分,當事人成為有污點的、喪失部分價值的人,從而導致其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身份受到相應的損傷,并進一步造成精神上的困擾或生活上的困境。老年人身為社會的弱勢群體,污名現(xiàn)象普遍,結合戈夫曼對污名的定義[18],文章將老年人污名定義為老年個體或群體因不同于社會主導群體的差異化特征而遭受的區(qū)別化對待,通常體現(xiàn)在個人、社交網(wǎng)絡和制度文化層面的認知(刻板印象)、情感(偏見)和行為(歧視)上。老年人受數(shù)字鴻溝的影響,在使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過程中污名特征進一步凸顯,由此給老年人帶來的威脅和挑戰(zhàn)可能是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的重要原因。因此,運用污名權利理論,從污名化現(xiàn)象的根源對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規(guī)避行為進行探討,有助于制定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1.2 保護動機理論
Prentice-DunnS等[19]開發(fā)出保護動機理論(ProtectionMotivationTheory,PMT),該理論旨在了解個人為何以及如何從事保護行為。PMT有2個關鍵概念,即威脅評估和應對評估。PMT假設,當個人面臨風險時,個人應對風險的行為是由威脅評估和應對評估驅動的。威脅評估是指風險影響的感知嚴重性以及發(fā)生的可能性,應對評估是指個人能夠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參與保護行為的感知有效性。保護動機來自感知到的威脅和避免潛在負面結果的愿望。老年人對外界污名造成的刻板印象威脅的感知和對自身適應性能力的評估而形成的保護動機,會導致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規(guī)避行為,引入PMT可以從保護動機形成視角進一步分析老年人在感知污名帶來的威脅后,表現(xiàn)出的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產生的心理機制,為理解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的心理過程提供重要啟示。
2 研究假設與模型構建
受社會層面負面文化價值的影響,老年人會因區(qū)別于社會主導群體的特征而被污名化,遭受歧視或不公平的對待,產生過度擔心、自我否定等負面心理,從而導致其拒絕使用、減少使用或避免使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同時,當老年人感知到外界威脅或自我效能較低時會形成保護動機,影響在線健康信息服務使用。因此,本文立足污名權利理論的文化價值評估、適應性擔憂、保持遠離3個部分,結合保護動機理論,探究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中文化價值評估與適應性擔憂、適應性擔憂與保護動機、適應性擔憂與規(guī)避行為的關聯(lián)。
2.1 文化價值評估與適應性擔憂
2.1.1 結構化污名與適應性擔憂
結構化污名體現(xiàn)于相應制度或實踐中對被污名群體的不利行為,其推動了社會機構對被污名群體污名地位的“合法化”,可能是造成不平等結果的主要因素[20]。結構化污名普遍存在于各機構中,包括提供衛(wèi)生保健和社會護理的機構、工作場所、媒體等,其從微觀層面合法化了社會對老年人的偏見,如衛(wèi)生部門允許按年齡分配護理的政策,以及用人單位按年齡區(qū)別對待的歧視性雇工做法和設定強制性退休年齡。結構化污名也存在于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中,在線健康信息服務作為一項削減人力成本的措施,較少考慮老年人的訪問和使用,其復雜的操作流程和泛濫的健康信息加大了老年人的技術成本和認知負擔,使老年人在線獲取健康信息的權利和機會受到限制,而社會主導群體普遍將這種現(xiàn)象歸咎于老年人自身,并不斷加深對老年人低技術和低認知的刻板印象。當老年人使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時會更加擔心并驗證這種刻板印象,老年人受到的刻板印象威脅會更大。因而可以認為結構化污名與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威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結構化污名會影響自我感知和自我評價,產生消極的自我概念和消極預期[13]。陶鵬[21]認為,在某一個體或群體感受到污名后,會出現(xiàn)自我低評價和自我低效能,在主觀上會產生自卑感、自羞感和自責感等消極自我認知,即自我污名意識。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表現(xiàn)出的不友好會加深老年人對自我的負面認知和消極預期,導致自身污名感的增加。因而可以認為結構化污名與老年人的自我污名意識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2.1.2 歧視與適應性擔憂
除了結構化污名帶來的歧視,老年人也容易遭受其他微妙的歧視和不公平對待,尤其在健康服務領域[22]。目前大部分在線健康信息服務以社會主導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在遠程醫(yī)療、健康信息推送等方面弱化了對老年群體的服務,且與老年人有關的健康信息大都是負面的、不受歡迎的,甚至有非法者利用老年人的弱點來謀取利益。這些微妙的偏見和感知差異會使老年人在使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時更加擔心并驗證自己的不足。因而可以認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中的歧視與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威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歧視是一種對老年人身份的提醒,PinelEC等[23]指出對被污名者污名身份的提醒可能會增強其自我污名意識[24]。歧視感知會給老年人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使其產生悲觀情緒,進而影響其身心健康。老年人易將在線健康信息服務中他人呈現(xiàn)的負面的、帶有偏見的看法映射到自己身上,進而呈現(xiàn)內部一致的看法。因而可以認為歧視與老年人的自我污名意識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2.2 適應性擔憂與保護動機
基于保護動機理論,一個人會通過對外界環(huán)境和自身條件進行威脅評估和應對評估來判斷是否采取保護行為。張曉娟等[25]認為,感知威脅和自我效能直接影響行為意向,當用戶感知到來自外界的威脅時,會根據(jù)自我效能產生保護動機。在線健康信息服務中的信息過載和復雜的操作流程容易暴露老年人在操作和理解上的不足,放大老年人對健康風險的感知性,增強老年人的自我保護意識。老年人主觀上產生的一些負面情緒會降低其使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自我效能,進而使老年人產生保護動機來減少威脅感知和緩解負面情緒。因而可以認為老年人刻板印象威脅與保護動機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老年人自我污名意識與保護動機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2.3 適應性擔憂與規(guī)避行為
已有研究證明刻板印象威脅是老年人接受和使用技術的一個重要障礙,老年人會因為受到針對其年齡的刻板印象威脅而避免使用信息技術[9]。老年人在使用信息技術方面的刻板印象會降低老年人使用數(shù)字技術的期望,老年人脆弱、多病的刻板印象會加深老年人的健康風險感知。這些負面刻板印象可能導致老年人在使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時體驗不佳或出現(xiàn)回避行為。情緒作為一種涉及認知評估和行動意向的心理路徑,是驅使個體在生活中作出重要決定的關鍵因素[26],自我污名意識造成的個體負面情緒會導致老年人在使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過程中出現(xiàn)消極、退縮行為。因而可以認為老年人刻板印象威脅與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老年人自我污名意識與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KujurF等[27]認為行為意愿是個體對實際行為的預測,其能夠最大限度保證行為的實現(xiàn)。保護動機以保護自身權益不受損害為前提,是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的內部驅力。當老年人意識到減少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使用能夠減少威脅感知、緩解負面情緒時,其在很大程度上就會對該行為產生心理傾向,進而產生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因而可以認為保護動機與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根據(jù)以上分析,文章構建了污名權利理論視角下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
3 實證分析
3.1 變量測度設計
研究中的結構化污名、歧視、自我污名意識、刻板印象威脅等潛在變量的測度設計主要基于污名權利理論,保護動機潛在變量的測度設計主要基于保護動機理論,規(guī)避行為潛在變量主要包括不點擊、選擇其他、不會推薦、不再使用的測度指標,最終建立的量表測度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3.2 問卷設計與數(shù)據(jù)收集
依據(jù)表1設計調查問卷,主要包括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老年人對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體驗、態(tài)度、使用等內容,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進行測量。研究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法,于2022年5月10日—6月30日在微信平臺、社區(qū)、老年人活動中心進行問卷發(fā)放。因調查對象的特殊性,問卷在開頭對在線健康信息服務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和舉例說明,交代了問卷的填寫方式。同時為了保證問卷填寫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向受訪老年人及代填人進行了問卷答疑。線下通過走訪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大學等進行訪談式填寫,發(fā)現(xiàn)大部分老年人能夠使用智能手機來獲取信息,且60—69歲的大部分老年人能夠理解問卷內容并獨立完成作答。線上問卷的發(fā)放主要通過微信訪談填寫,發(fā)放時同樣向受訪老年人及代填人進行問卷答疑。最后共收集到423份問卷,其中線下128份,線上295份,剔除年齡不符、漏答、極端作答、作答時間過短等的無效問卷,共獲取有效問卷255份,問卷數(shù)達到題項的10倍以上,符合研究條件,樣本基本特征見表2。根據(jù)對樣本特征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大部分老年人能夠使用智能手機上網(wǎng),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希望獲取疾病預防、醫(yī)療保健、健康咨詢等健康信息服務,但其獲取健康信息的渠道多來自醫(yī)療機構與醫(yī)護人員、親人或朋友、新聞報紙等媒介,較少上網(wǎng)查閱。
3.3 數(shù)據(jù)分析與結果統(tǒng)計
文章采用偏最小二乘結構方程建模方法[28]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該方法允許各測量指標對潛變量的貢獻有所不同,在測量模型的形成性指標和反映性指標時都有效,更加適用于探索性的預測研究,并能更有效地處理非正態(tài)樣本數(shù)據(jù),在處理文章中含有中介因素的復雜模型和小樣本時依然有效。同時,運用SmartPLS3.3.9軟件進行污名權利理論視角下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研究模型的信效度分析及路徑檢驗。
3.3.1 信效度分析
模型的有效性可以從信度和效度2個方面進行評估(見表3),在表3中,各潛變量的Cronbach’sAlpha和CR值都遠高于0.7,且各觀測變量的載荷系數(shù)均大于0.7,表明模型收斂效度較好。各潛變量的AVE值都遠大于0.5,且各潛變量的AVE值的平方根也基本大于其與其他潛變量的相關系數(shù),區(qū)分效度也較好。因此,污名權利理論視角下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研究模型總體上滿足要求。
3.3.2 路徑檢驗
文章利用SmartPLS3.3.9軟件進行路徑檢驗,得到污名權利理論視角下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研究模型的SRMR指標值為0.059,小于0.08,表明該模型的擬合度較好。所有因變量的預測相關性(Q2)均大于0(0.153—0.269),預測相關性成立。路徑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各解釋變量的可解釋方差(R2)在可接受范圍之內,可解釋能力較強。
由圖2可知,結構化污名正向影響老年人刻板印象威脅(β=0.119;Pgt;0.05)和老年人自我污名意識(β=0.067;Pgt;0.05),但其作用未達到顯著水平,與假設不符,原因可能是我國適老化改革的不斷推進正在幫助老年人跨越數(shù)字鴻溝。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年人對老齡化的擔憂,減輕了老年人的自我否定傾向,因此結構化污名與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威脅、自我污名意識之間的正向相關關系不顯著。歧視顯著正向影響老年人刻板印象威脅(β=0.413;Plt;0.001)和自我污名意識(β=0.471;Plt;0.001),說明老年人遭受了偏見和不尊重,如年齡歧視或數(shù)字歧視等,這會使老年人產生消極的自我認知并增加老年人對自己行為不當?shù)膿鷳n。
保護動機由老年人刻板印象威脅(β=0.356;Plt;0.001)、自我污名意識(β=0.317;Plt;0.001)共同決定,這2個因素總共解釋了(R2=0.336)33.6%的信息,對保護動機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說明當老年人感知威脅時會形成自我保護意識,當老年人自我效能降低時,也會產生保護動機。規(guī)避行為由老年人刻板印象威脅(β=0.290;Plt;0.001)、自我污名意識(β=0.162;Plt;0.05)、保護動機(β=0.317;Plt;0.001)共同決定,這3個因素共解釋了(R2=0.400)40.0%的信息,對規(guī)避行為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說明老年人會因為擔心驗證他人對老年人的負面刻板印象而對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產生規(guī)避行為,會因為消極情緒和低效能感知而對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產生規(guī)避行為,同時會出于保護自己的目的而對在線健康信息服務進行規(guī)避。
4 影響因素組態(tài)分析
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的各個影響因素之間可能具有復雜的互動關系,而上述結構方程模型僅驗證了各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fsQCA),可以解釋影響因素多重并發(fā)、非對稱的因果關系[29]。因此,為深入探索其他變量組合對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影響,文章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從整體分析的視角來探討各變量間的復雜關系與作用機理。
4.1 變量的選取與校準
基于上述假設,文章選取結構化污名、歧視、刻板印象威脅、自我污名意識、保護動機5個變量作為前因變量,并選取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作為結果變量進行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在分析之前,通過設定完全隸屬、交叉點和完全不隸屬3個定位點的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校準,將數(shù)據(jù)轉換成集合隸屬度在0—1的模糊集。研究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根據(jù)RaginCC提出的分位點標準,采用5、3、1作為3個定位點,分別對應0.95、0.50、0.05。
4.2 必要條件分析
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首先需要對單個條件變量進行必要性分析,單個條件變量的一致性數(shù)值是否超過0.9是結果變量能否成為必要條件的判斷標準[30]。對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這個結果變量進行必要條件分析,結構化污名、歧視、刻板印象威脅、自我污名意識、保護動機這5個變量的一致性得分均小于0.9,未構成結果變量的必要條件。這意味著需進一步進行組態(tài)分析,探討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影響因素的復雜作用機制。
4.3 條件組合分析
對數(shù)據(jù)進行組合構型分析,能夠找出影響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的條件組合。在進行條件組合分析時,需要構建真值表,將模糊值轉換為清晰值。根據(jù)RaginCC的建議,構建真值表時將組態(tài)一致性水平閾值設為0.8,PRI一致性閾值設置為0.7,案例閾值設置為2,符合所有閾值的條件組合覆蓋了至少75%的案例要求。對真值表數(shù)據(jù)進行標準分析得到復雜程度不同的3種解,分別為復雜解、中間解和簡單解。定性比較分析的相關研究傾向于使用中間解,因為中間解包含部分反事實組合,能夠較好地平衡理論與實際,復雜程度適中[31]。條件組合分析結果(中間解)如表4所示,其中,jg代表結構化污名變量,qs代表歧視變量,kb代表刻板印象威脅變量,zw代表自我污名意識變量,bh代表保護動機變量。
4.4 組態(tài)識別與分析
文章采用中間解作為分析對象,并結合簡單解識別核心條件和輔助條件,最終得到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的4種影響因素組態(tài)(見表5),組態(tài)S1為“kb?zw?bh”,組態(tài)S2為“qs?kb?bh”,組態(tài)S3為“qs?kb?zw”,組態(tài)S4為“bh?zw?qs?jg”。其中簡單解和中間解都出現(xiàn)的前因變量為核心變量。
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影響因素組態(tài)的總體解的一致性為0.859044,總體解的覆蓋率為0.757841,說明這4種組態(tài)對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有75.78%的解釋力度。組態(tài)S1(kb?zw?bh)中,核心條件是老年人刻板印象威脅和自我污名意識,保護動機發(fā)揮輔助作用,說明當老年人在受到刻板印象威脅并存在自我污名意識時,保護動機會促進其對在線健康信息服務進行規(guī)避。組態(tài)S2(qs?kb?bh)中,3個前因變量均充當核心條件,這一結果佐證了在結構方程模型中歧視加劇刻板印象威脅進而形成強烈的保護動機,三者的組合導致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組態(tài)S3(qs?kb?zw)中,核心條件是刻板印象威脅和自我污名意識,歧視發(fā)揮輔助作用,說明老年人在受到刻板印象威脅并存在自我污名意識時,歧視感知會加劇其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規(guī)避行為。組態(tài)S4(bh?zw?qs?jg)中,核心條件是結構化污名、歧視、保護動機,自我污名意識發(fā)揮輔助作用,說明老年人在結構化污名、歧視和保護動機的多重作用下,自我污名意識會促進其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規(guī)避行為。
5 結果與討論
5.1 研究貢獻
文章以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為研究對象,構建了污名權利視域下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模型,并運用實證分析方法和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對模型進行檢驗與分析。首先,完善了現(xiàn)有健康信息行為理論體系,為健康信息行為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其次,拓展了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的研究,加深了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機理的認識;最后,豐富了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研究模型,區(qū)別于已有的“SSO”(壓力源—心理負擔—行為表現(xiàn))模型和“PRIA”(計劃風險信息回避)模型,基于污名權利理論,從結構化污名、歧視、刻板印象威脅、自我污名意識等角度出發(fā),并結合保護動機理論探究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的發(fā)生機理,更深入地剖析信息時代老年人“數(shù)字文盲”污名化情境下的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行為模式。
5.2 研究結論
第一,結構化污名對老年人刻板印象威脅和自我污名意識的影響不顯著。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國家更加注重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不斷完善相關制度,推進適老化改革,努力幫助老年人跨越數(shù)字鴻溝。不少在線健康信息服務平臺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重視老年人這一群體,相繼推出方便老年人訪問和操作的專業(y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平臺。因而結構化污名作用在刻板印象威脅和自我污名意識上的影響會被這些努力所弱化。但在組態(tài)S4中,結構化污名發(fā)揮核心作用,說明老年人在感知到歧視和產生保護動機時,結構化污名的作用會被放大,對自身污名的感知會促進其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規(guī)避行為。
第二,歧視正向顯著影響老年人刻板印象威脅和自我污名意識。這說明老年人受歧視仍然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個現(xiàn)象。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健康狀態(tài)、社會地位都不如從前,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其認知水平、數(shù)字能力都跟不上時代的腳步,這些原因使老年人遭受歧視與偏見,進而使得老年人在使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時變得小心謹慎,在心理上產生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同時,歧視與刻板印象威脅、保護動機或者自我污名意識組合出現(xiàn)時會導致老年人產生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其在組態(tài)S2、S3、S4中分別發(fā)揮核心作用、輔助作用、核心作用,可見歧視是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的重要前提條件。
第三,刻板印象威脅和自我污名意識正向顯著影響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這說明老年人會因為受到刻板印象威脅的影響而避免使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當老年人產生自我污名意識時,其自我效能會降低,認為自己的認知水平、技術能力不足以支撐自己使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可能對在線健康信息產生偏頗認知,從而卸載健康類App或采取其他方式來獲取健康信息。
第四,刻板印象威脅和自我污名意識正向顯著影響老年人保護動機,保護動機正向顯著影響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行為。這說明當老年人受到刻板印象威脅,自我效能降低時,會產生保護動機,導致產生在線健康信息規(guī)避行為。保護動機在組態(tài)S2、S4中均發(fā)揮核心作用,是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規(guī)避的重要因素。
5.3 實踐啟示
第一,破除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中的結構化污名環(huán)境。一是豐富平臺中有關老年人的健康信息資源,嚴格審核發(fā)布信息的來源,避免發(fā)布虛假信息和不當信息而導致老年人產生認知偏差。二是設計和內容發(fā)布形式上應符合老年人的實際需求,避免過于復雜。如設置在線健康信息服務導向,輔助老年人更快速地檢索所需的健康信息,節(jié)省老年人認知成本和時間成本;通過圖片和視頻等方式發(fā)布信息,提高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易獲取性和易用性。三是考慮老年人的敏感情緒,多從正面普及健康信息,減少老年人健康焦慮。
第二,緩解老年人使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適應性擔憂。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傳遞正能量以幫助老年人更好地使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老年人在學習使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時難免會遇到障礙,必要的支持能夠幫助老年人減輕適應性擔憂。一方面,可以給老年人提供技術支持,提升老年人的在線健康信息的獲取能力和檢索能力,弱化老年人不會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負面刻板印象,增強老年人使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情感支持,給老年人帶來心理上的慰藉,消除老年人的自我污名意識。在社區(qū)中,可開展“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健康講壇”等活動,提升老年人使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自我效能;在家庭中,可通過代際反哺的方式對老年人進行心理疏導,鼓勵和指導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
第三,減少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中的歧視現(xiàn)象。平等互利、和諧共處的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環(huán)境能夠提升老年人使用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滿意度,減少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規(guī)避行為。一是要加強在線健康信息服務平臺的規(guī)范化管理,嚴厲打擊針對老年人的欺騙性營利行為。二是要杜絕給老年人貼標簽。在線健康信息服務平臺在發(fā)布老年人相關信息或與老年人交流時,要注意用詞得當,避免出現(xiàn)貶低性詞匯;設置平臺“監(jiān)督衛(wèi)士”進行實時監(jiān)控和管理,當出現(xiàn)歧視風險時引導正確的輿論走向;設置用戶舉報功能,對一些惡意的行為和言論進行監(jiān)督舉報。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未來將考慮農村和城市老年人群體數(shù)字教育的差異,以更好地促進數(shù)字平等,也將結合不同的在線健康信息服務平臺分析老年人使用健康信息服務行為的差異,為優(yōu)化在線健康信息服務提供更好的參考依據(jù)。通過以上研究,希望能為營造包容的社會環(huán)境助力,加大對老年人的幫扶力度,減少老年人污名現(xiàn)象,促進老年人在線健康信息服務的應用,幫助老年人跨越數(shù)字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