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近發(fā)掘的安徽武王墩楚墓中,出土了一件造型別致、引人注目的“背兜”青銅壺。壺身呈瘦長頸、鼓腹型,腹部裝飾著相互交錯的多道弦紋,交接處還有形似紐扣的紋樣,整體看來頗似“背兜”。這顯然是模仿陶、木壺結繩背帶的樣子,湖北隨州葉家山曾侯墓出土的“曾侯田壺”與它形似。這種類型的銅壺主要為軍旅、田獵之用,壺頸部設有兩個銜環(huán)耳,為便于出行攜帶。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件銅壺的蓋頂上,鑄造著一只展翅飛翔的小鳥,鳥首、喙部、兩翼栩栩如生。鳥出現(xiàn)在青銅形器上并不是新鮮事,但“立鳥”卻很少見。立鳥、商代鳥形青銅器、鳥紋裝飾都曾十分盛行。比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青銅鸮尊,完全制成了一只駐足遠眺的鸮(貓頭鷹)的形象,形態(tài)逼真,身體上還裝飾著各種幾何形地紋,層次分明,威猛又不失莊嚴。
為什么青銅壺上要專門鑄造“立鳥”?“鳥”和中國古代青銅器之間有著怎樣的神秘聯(lián)系呢?
商人的圖騰信仰
“立鳥”青銅器早在商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1981年,湖南湘潭出土了一件青銅豬形尊(豕尊),那是一件盛酒的禮器。全器模仿野豬造型,生動形象,豬背上站著一只小鳥,收翼佇立,靜視前方,雙目炯炯有神。從其下部的連接方式來看,小鳥既有裝飾作用,也兼具器蓋把手的實用功能。同樣造型風格的青銅器,還有日本藤田美術館收藏的立鳥羊尊、1952年輝縣禇邱出土的三立鳥銅尊、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收藏的神人紋雙鳥青銅鼓等。那么,商人為什么如此尊崇鳥類?這和他們的圖騰信仰有關?!妒酚洝分杏涊d,商人起源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qū),他們的第一位先祖——契的出生,與鳥息息相關。相傳,契的母親名簡狄,是有娀(sōng)氏的女兒,也是五帝之一帝嚳(kù)的第二個妃子。一天,簡狄到河里洗澡,看見玄鳥掉下一顆蛋,撿起來就吞了下去,因此懷孕,生下了契。契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了商地,賜姓子氏。于是,有了《詩經(jīng)》中所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鳥類成為商人的重要圖騰和青銅禮樂器上的裝飾。
人神溝通的媒介
后來,周人滅商,但繼承了商人的一些信仰、習俗和青銅器制作工藝。鳥類因善飛,被周人視作是能夠與天上的祖先溝通的媒介,倍受珍視。1984年,江蘇丹徒北山頂墓出土了一件青銅鳩杖,其頂部裝飾著一只佇立的小鳥,底部則是一位跪坐的奴仆形象。這件文物的出土就是“周人視鳥為神物”的最好例證,要知道,鳩杖是東夷部落的重要禮儀用具,也是部落首領的權力象征,類似羅馬帝國的權杖。在這樣重要的器物上鑄造“立鳥”,證明鳥是重要圖騰和信仰寄托。
在商周社會,青銅器常被陳設在宗廟作為祭祀用品。當時講究“鑄器以象物”,青銅器上會裝飾商周時代的各種具有神性的物體,如龍、鳥、蟬等,這也是“青銅立鳥”頻頻出現(xiàn)的思想基礎。
東周以后,社會發(fā)生了巨變,青銅器上的神性逐漸褪去,進入了貴族的日常生活。相傳,在山西太原出土、現(xiàn)藏于美國弗里爾美術館的春秋晚期的青銅鳥形尊,整件器物被制成“立鳥”形狀,鑄造精細,栩栩如生,喙部、羽毛、雙足十分逼真,鑄造水平遠超商和西周時期的鳥形器。其器身上鑄有一段銘文,寫作“子乍弄鳥尊”,這是在告訴我們,它的名字叫做“鳥尊”,是一種盛酒的器物?!傍B尊”二字前的限定詞“弄”,提醒我們它是貴族的賞玩和把玩之器,不再是宗廟里的祭祀用品。為什么它被制作得如此精美,器身上還有長期摩挲的跡象,我們從它的命名中就能找到答案。
了解了這些知識,再看武王墩楚墓中出土的“立鳥銅壺”,我們就能明白它為什么被設計成如此特殊的形狀:“立鳥”是商周時代靈物信仰的反映,代表著對鳥類善飛特性的尊崇和向往;腹部的“背兜”紋則表明它是一件屬于貴族的日常生活器皿,為出征遠行之用。這件文物是戰(zhàn)國秦漢時期青銅器功能發(fā)生巨大變革的例證。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