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內耗往往讓人疲憊不堪,越是想要擺脫它,越是控制不住胡思亂想。掌握下面這些小技巧,可以幫助我們輕松走出情緒內耗的怪圈。
了解“焦點效應”,別人沒有想象中那么在意我們。
走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會馬上站起來溜走,擔心路人看出自己的窘迫;見到陌生人總是緊張,害怕別人對自己有不好的評價;課堂上回答不出問題,支支吾吾、臉憋得通紅,覺得別人在嘲笑自己……我們經常過于在意他人的評價,甚至因此而焦慮,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焦點效應”,指的是人往往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行為的關注和評價,覺得自己是人們視線的焦點,是別人注意力的中心。
美國一位心理學教授做過一個實驗,他讓一個學生穿上樣式前衛(wèi)的T恤,在上課鈴響后最后一個走進教室。這名學生認為所有人都會看他,這令他感到緊張又拘謹。下課后,教授對全班同學進行了調查,結果出人意料,只有23%的同學注意到了遲到的學生。所以,出“丑”時,我們可以自我暗示: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沒人在意我。
接納自己,這就是我的模樣。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刻?白天努力做好所有事情,向老師和同學展示美好的一面,晚上卻偷偷躲在被子里自嘲,覺得自己很糟糕。請抱抱自己,對自己說一聲“辛苦了”。人都想變得完美,但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是重要的能力和功課。我們無需費盡心思得到所有人的認可,而是要學會接納和認可自己,心態(tài)平和地接受自己的每一面,無論優(yōu)點還是缺點,無論是過去的成功還是失敗,要知道,正是這些共同造就了現(xiàn)在的我們。
嘗試建立邊界感。
分清楚什么是我的事,什么是他人的事。別人如何看待我、怎么想、怎么做,是別人的事,與我無關。比如,考試時同學想抄你的答案,你拒絕了他,他肯定會失望,但我們無需對此感到愧疚,因為我們并沒做錯。當我們建立好邊界感,就邁出了反內耗的重要一步。正視情緒,釋放壓力。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不要因此苛責自己,那是身體在提醒你,該好好關心和照顧自己了。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正念”,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點是“接受”,這并不意味著不管面對什么我們都要喜歡,而是說我們要嘗試不帶抵觸情緒地泰然處之。接受,可以讓你和壞情緒或糟糕的事情和解。我們也可以采取正念冥想的方法緩解和釋放壓力。
制定可實現(xiàn)的目標,及時行動。
明明還有很多事沒完成,煩躁不堪,但就是很難付諸行動,怎么辦?首先,我們要降低心理預期,設置學習目標時注意自主性、合理性及長短結合。符合發(fā)展實際的學習目標,一定是“跳一跳夠得著”,同時我們要學會分解學習目標和問題,將大的學習問題拆解為若干小問題,逐個攻破。有了目標就要行動,不管多小的步子,只要邁出去就是成功。假如我們的目標是完成數(shù)學作業(yè),哪怕只是打開練習冊,準備好草稿紙和書寫工具,也要鼓勵自己:“我邁出了第一步,我真棒!接下來我只需要……”。
同學們,即使我們暫時陷入了情緒內耗,也無需過分擔心,因為,并非“零內耗”才算心理健康。在完成目標、實現(xiàn)自我的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內耗的心理感受,只要正確看待和處理這種情緒,讓負面情緒轉化為發(fā)展的內驅力,我們就會擁有更穩(wěn)定的內心,邂逅更強大的自己。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